创新生态

搜索文档
「非典型人才」集聚「东方硅谷」:良渚何以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试验田?
36氪· 2025-09-25 10:45
开园仪式项目签约现场 开园仪式上,启师傅、陶博士、氪主理人、杭一末、埃及小倪等首批主理人,杭创(人工智能)营、AI+产业项目正式签约入驻,标志着良渚作为"东方硅 谷"再落关键一子。 仪式现场还发布备受关注的"数栖八条",将为入驻企业提供覆盖面更全面、力度更大,诚意更足的资金、空间和经营辅导等支持。相应配套服务设施"数栖 湾人才驿站"也正式揭牌。 9月25日,良渚"数栖湾AI+产业社区"(下文简称"数栖湾")在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正式开园,这个落地在良渚新城,多方共建的AI产业孵化平台,聚焦人 工智能、数字游民经济、文化创意等前沿领域,旨在为全球AI探索者提供从创意萌芽到生态领航的全周期支持。 良渚的终极目标,是让数字产业有温度, 让创新创业有归属。 过去几年来,良渚以"离城不离尘"的独特气质,不断吸引越来越多创业者在这里聚集。而良渚数栖湾AI+产业社区,正是当地管理者献给所有从事AI产业创 新创业"SEEKer"(探索者)的港湾,为他们打造梦想启航和栖息的首选之地。伴随"数栖八条"专项政策的发布,良渚将进一步致力于构建从空间、社群, 到资源和技术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正如良渚新城在会上所提出的愿景,"让良 ...
以创新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9-24 22:49
其二,推动城市协同再加速,让创新活力更强劲。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向 科技创新要动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 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这突出强调城市发展要善于"跳出本地看本地",在城市 群、都市圈的协同联动中找准城市创新发展路径。不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表明,推动邻近城市组团 式、网络化发展,实现区域创新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创新供需就近对接,有利于补齐产业链创新链短 板,也有助于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目前,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 江中游城市群的许多城市,在协同发展中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创新之路,依托区域内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 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出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高 地。 在实践中,既要引导城市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错位发展,更要注重加强不同城市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 中的分工与合作。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布局,推动区域内大中小 城市创新要素高效聚合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实现区域发展能级系统性跃升;引导城市群内部组团式发 展,构建 ...
2025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在天津开幕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06:15
政策发布 - 科技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发布国家支持民营企业系列政策及《天津市支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1] - 大会同步发布《中国哪吒企业发展报告(2025)》[1] 企业参与 - 杭州云深处科技参与人工智能前沿话题分享[1] - 新大陆科技集团(证券代码:000997)参与创新生态话题讨论[1] - 宁德时代(证券代码:300750)就Robotaxi商业化议题进行分享[1] 金融支持 - 五大金融AIC(资产管理公司)集中推介投资意向清单[1]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3 22:10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只有扎实推动两者深度融合,才能抢占科技竞争 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抢抓绿色能源迅猛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加快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助力新 兴产业壮大、引领未来产业布局,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要建设好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整合资 源,铺设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通道,为科技创新穿越"死亡之谷"保驾护航。加快建设重点产业领域 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强化成果识别、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成果转化 服务供给,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通过细致周密的安排,不断提升科 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更强劲。 要厚植创新生态沃土。通过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和资源壁垒,奏响创新 要素的"交响乐"。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保障,构建适配的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的无限潜能。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充分释放创新"活水",汇成产业"蓝海"。盐城接续开展科技 ...
城记 | 从消费高地到产业高峰 “国际静安”这样激活发展新动能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1 03:04
南京西路商圈消费升级 - 路易号商业地标入驻南京西路商圈 带动周边客流量激增3倍 星巴克臻选工坊多次启动限流模式 [1] - 商圈日均客流超50万人次 同比增长62% 周边商场销售额平均实现翻倍增长 [1] - 商圈汇聚2800余个国内外品牌 国际品牌占比超70% 十四五以来新增知名品牌600余个 [3] 新兴消费业态发展 - 博新全宇宙沉浸式探索中心单日最高接待近500人次 VR设备提供金字塔探秘等沉浸体验 [3] - 《消失的法老》项目吸引超11万人次体验 企业常设场所新增印象派之夜等热门项目 [5] - 融合技术艺术与商业的新消费形态首选南京西路落地 充沛流量与购买力支撑商业创新 [5] 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 - 原四季酒店旧址改造为丰盛商业中心 新增商业和现代化办公业态 商场商户入驻率达80% [6][9] - 张园西区完成更新后成为国际品牌首发首秀重要承载地 东区改造仍在进行中 [9] - 全国首个商业中心保税仓融入城市消费场景 将仓储变为展示 保税变为体验 [9] 美妆产业创新生态 - 美创静界创新中心启动4个月吸引40余家化妆品企业入驻 规划千亿级产业集群 [12] - 逸仙集团累计研发投入约5.8亿元 打造Open Lab开放式研发体系整合全球顶尖合作伙伴 [12] - 欧莱雅美妆黑客松大赛促成与美创静界签约合作 统筹院校企业等资源推动成果转化 [13] 政府战略与产业布局 - 静安全力打造视听静界 美创静界 数通链谷三大载体 构建融合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14] - 聚焦区块链 超高清视听 美妆健康等细分赛道 通过空间集聚和政策集聚把握发展机遇 [14] - 2024年GDP突破3000亿元 数据智能 文化创意和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1]
创新中国增势强劲
经济日报· 2025-09-20 22:13
全球创新排名突破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提升至第十位 较2013年第三十五位累计上升25位 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 [1] 研发投入与产出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5年1.42万亿元增至2024年3.61万亿元 占GDP比重超过不少发达国家水平 [2]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位 形成高投入高产出高效循环 [2] - 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支撑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包括嫦娥探月、蛟龙深潜、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国产盾构机和国产大飞机等领域 [2] 高科技产业竞争力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 在5G通信、新能源汽车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3]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位 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均取得优势 [3] - 完整产业链优势与技术创新能力共同支撑高科技产品出口扩张 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并改变全球技术贸易与产业分工格局 [3] 创新模式与生态 - 政府通过长期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引导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崛起形成国家队与企业队并进特征 [4] - 在后期风险投资和企业融资研发中均排名全球第二 私营部门在创新中的作用凸显 [4] - 拥有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 数量全球最多 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跃居全球首位 北京集群第4位 上海—苏州集群第6位 [4]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减少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 [4] - 需完善创新生态环境 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 [4] - 需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为全球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4]
光明以先锋姿态,探寻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新范式
南方都市报· 2025-09-18 23:15
光明生命科学园。 光明实验室灵动纪元团队的研发成果。 光明七年拼搏之路之科学篇 "科学重器"掩映在山水之间,一流人才奔赴科学的星辰大海,产业需求前沿持续催生创新成果……这里 是深圳光明,一座正在大湾区加快崛起的科学之城、未来之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涌向前。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 科学城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肩负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以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筑牢发展基 石,以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通转化链路,以开放合作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光明正以先锋科学 城之姿,探索走出一条更能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子。 "这里为原始创新研究 提供了宝贵空间与支持" 2021年,周耀旗全职加入深圳湾实验室。回国前,他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的知名高校担任正教授。如 今担任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周耀旗,其团队曾经多次在国际蛋 白质结构预测和功能预测比赛中名列前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周耀旗表示,加入深圳湾实验室,是一段令人振奋的新征程。尽管在国外稳稳当当做下去也不错,但自 己心里总想着"把事情做大一点"。来到光明科学城4 ...
潮评丨让“黑土地”跑出更多创新黑马
搜狐财经· 2025-09-16 23:31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逯海涛 在笔者看来,浙江"黑土地"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机会平等"。大地之上,人人都可以立足、播种、收获。这也是人们在谈到众多现象级创新案 例时,频频发出"为什么是浙江"探问的答案。突破性的创新,当然不可能在贫瘠的土壤中诞生。它需要深厚的"有机质":包括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基础研究的深厚积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等。和这些相比,平等地占有资源、平等地面对机会、平等地享受服务,是极为重 要的前置要件和必要内涵。 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向来坚持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呵护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除了 政策"春风",还有"真金白银"的支持,各类产业基金集群,持续加大民营企业科技领域"输血"力度,催生出科创企业蓬勃生长的喜人态势。再看人 才,"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平台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的有效模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浙江的各类创新主体都 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此外,已经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也明确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有能力的民营经济组织牵头承担 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经济组织 ...
以创新集群织密创新生态(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9-16 22:02
对话人: 李拯本报评论员 王森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拯:"早上在香港谈合作,下午到横琴处理业务,晚上又回到澳门",这是很多报道中的粤港澳一天生 活圈,也是协同创新的生动体现。 王森:的确,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的高效协同,碰撞出大湾区的创新优势。"央地协同",两家国家 实验室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带动作用;"区域协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 台"以点带面",境内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尽其用、畅其流;"四链协同",产业联盟让企业、机 构、学科的界限被打破、协同更加高效。 围的国家创新生态。当一个强劲的动力引擎带动更多动力引擎,当一个强大的创新中心不断拓展辐射范 围,将为整个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李拯:在今年的排名中,"东京—横滨"集群和美国"圣何塞—旧金山"集群分列第二和第三。相比于世界 其他创新集群,面对逆全球化和科技遏制,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保持其独特优势? 王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是大湾区的独有优势。看 金融赋能,港交所、深交所携手产业链企业,"科技+资本"的闭环激励着无数奇思妙想。看创新生态, 大湾区不少 ...
对话浙江省科技厅前厅长周国辉:杭州何来“六小龙”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12:24
杭州创新生态与政府角色 - 杭州创新生态由四大要素构成:政府规划作为阳光、市场培育作为土壤、人才会聚作为种子、创业文化作为气候,形成系统性创新环境 [2] - 政府支持方式从传统政策优惠转向专业对接与精准服务,例如强脑科技案例中政府通过懂行交流而非单纯政策承诺吸引企业落户 [6][7] - 特色小镇模式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融合解决产城分离问题,形成24小时活力社区促进创新孵化,代表案例为云栖小镇和艺创小镇 [12][13] 新浙商特质与产业转型 - 新浙商具备三大新特质:以创新驱动取代低成本扩张、进军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 [4] - 传承老浙商"四千精神"与奋斗作风,同时更注重科技驱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实现新旧动能融合 [4][5] - 浙江资本重点投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生命健康四大产业,投资逻辑强调"投早投小投科技"与"投人"策略 [10][11] 区域创新比较与发展路径 - 杭州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十三位(2025年),与硅谷差距在于科技原创能力,但通过特色小镇"小而美"模式实现差异化创新 [8] - 安徽合肥凭借中科大实验室体系、科大讯飞等企业及政府持续投入形成后发优势,浙江通过构建十大实验室体系补强源头创新短板 [16] - 浙江未来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政府需通过差异化布局、市场调研及数据开放打破同质化竞争 [17][18] 发展范式与政策导向 - 杭州经验被视为"范式"而非固定模式,强调学习精神内核而非简单复制,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空心化问题 [1][14] - 政府产业筛选基于三维度:符合政策清单、实地调研团队能力、参考风投市场化判断,系统性降低选错赛道风险 [9] - "八八战略"未来聚焦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融合、绿色发展、全球运营及数据改革五大方向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