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造船
icon
搜索文档
大韩商工会议所报告:过去十年,中企营收增速6倍于韩企
环球时报· 2025-09-23 23:02
谈到中国的增长,《韩国先驱报》认为,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半导 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上持续发力,催生了一批世界级企业。中国的企业生态系统通过催生新兴企业 而发展壮大,技术实力也正在挑战韩国关键产业,包括钢铁和显示器等。报道还称,目前中国正在对人 工智能基础设施进行巨额投资,有望在这一未来关键产业领域超越美国。 中韩两国企业在营收增长方面的差距更为悬殊。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韩国"全球2000强"企业合计营收 从1.5万亿美元增至1.7万亿美元,仅增15%;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营收规模飙升了95%,从4万亿美元迅 速增至7.8万亿美元。《朝鲜日报》称,这意味着过去十年间,中国企业在营收上的增长速度达到韩国 的6.3倍。 根据报告,引领各国增长的行业也存在明显差异。中美两国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引领增 长。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比亚迪等信息技术及先进科技企业快速扩张,同时能源和制造业领域也 涌现出一批新的全球领军企业。韩国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制造和金融领域企业。韩国"韩国商业"网站称, 这些企业包括SK海力士、KB金融集团、韩亚金融集团和LG化学。而新入选"全球2000强"的韩国企 ...
中企东南亚出海热潮:新交所成为资本“跳板”
第一财经· 2025-09-23 12:38
截至2025年7月,中新ETF互通机制下已上市10只跨境ETF产品,总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人民币。 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的新加坡,由新加坡岛及周边63个小岛组成。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不断 优化的营商环境,这座城市国家正在成为中资企业东南亚布局的重要跳板。 2025财年,新交所新增6家上市公司,募资总额达2570万新元(约合1.424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12至18个月,至少有 5家中国企业将在新加坡启动IPO、二次上市或配股融资。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新加坡视作切入东南亚市场的前沿阵地,而新交所提供了一个友好且高效的资本窗口。"新交所集团 首席执行官罗文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新加坡市场尤其对希望在东南亚扩张、寻找中长期增长机会的企业非常适合。例如,蔚来汽车已在新交所完成二次上市,而扬子江 造船的业务也在持续增长。"罗文才表示,新交所不仅是融资渠道,更是中资企业进入东南亚产业链的战略平台。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收盘,STI指数2025年内总回报率超过13%,接近2024年全年16.89%的回报率,是东南亚市场表现最好的 指数之一。 ...
招商证券:绿色甲醇或成为船运绿色转型主要选择 关注生产和设备环节
智通财经网· 2025-09-23 08:57
行业绿色转型驱动因素 - 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碳减排目标 2030年减排20%-30% 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1] - 欧盟将海运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 2024年起征收碳税 船运公司推出碳税附加费 [1] - 全球船运燃料年消费量约3亿吨 占全球CO₂排放超2% 当前处于新一轮造船周期 [1] 绿色甲醇船舶发展态势 - 甲醇燃料具有储存加注灵活 单位热值成本低 船只改造成本低等优势 [2] - 全球已至少有320艘甲醇燃料船订单 以集装箱船为主 [2] - 预计2026年将迎来甲醇船舶集中交付期 绿色甲醇为长期主要方向 [2] 绿色甲醇需求前景 - 2024年全球甲醇年消耗量约1.4亿吨 主要应用于化工合成领域 [3] - 船用燃料换算为绿醇年需求约5-6亿吨 [3] - 若2030年甲醇船用燃料渗透率达10% 将带动全球甲醇需求增长超40% [3] 绿色甲醇生产与成本结构 - 欧盟对绿醇定义严苛 生物质气化或发酵制甲醇为主流路线 [4] - 当前绿醇加注价格在7000元/吨以上 缺乏经济性 [4] - 气化炉和电解槽设备投资成本占比高 气化炉技术转型难度较大 [4] 产业相关标的 - 涉及企业包括金风科技 隆基绿能 阳光电源 吉电股份 中国天楹等 [5] - 复洁环保 太原重工 航天工程 东华科技等企业被推荐关注 [5] - 天沃科技 华光环能 昇辉科技等公司被列入关注范围 [5]
李在明警告:若按美国要求投资3500亿美元,会重现97年金融危机
搜狐财经· 2025-09-23 05:52
中美关系对韩国经济的影响 - 韩国国内出现反华浪潮 李在明强调与中国保持合作对韩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3] - 美韩关税谈判中美国出尔反尔 要求重新谈判3500亿美元投资协议[3] - 李在明坚持执行原协议 反对美国单方面变更条款的做法[3] 美韩投资协议分歧 - 投资方式存在争议 韩国主张通过金融机构担保等间接方式 美国要求直接现金注资[6] - 投资领域方向对立 韩国希望聚焦本国优势产业如造船和半导体 美国要求完全掌控投资方向[7] - 利润分配比例悬殊 美国要求成本回收前五五分成 回收后美国取90%韩国仅得10%[7] 韩国经济风险与立场 - 李在明警告接受美方条件可能导致韩国重蹈1997年金融危机覆辙[7] - 韩国外汇储备约4100亿美元 经济规模与日本不同 无法照搬5500亿美元投资条款[7] - 李在明坚持成本回收后韩国至少获得30%收益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7] 谈判僵局与潜在后果 - 美韩谈判陷入拉锯战 已持续半年之久[11] - 若接受美方条件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并面临弹劾风险[9] - 若拒绝美方要求将遭受美国30-50%高关税报复[11]
每周投资策略-20250922
中信证券· 2025-09-22 05:21
中信证券财富管理(香港)每周投资策略研报要点总结 核心观点 - 美联储2025年9月议息会议降息25bps符合市场预期 此次降息属于预防式降息 旨在避免经济滑向衰退 预计将利好港股核心资产[3][11] - 全球多个市场股市在美联储降息后创出新高 MSCI ACWI全球指数达到981.75点 周涨幅1.0% 年内涨幅16.7%[4] - 报告重点关注港股、印度和韩国三大市场 分别分析了各市场的投资机会和风险[3] 全球大类资产表现 股票市场 - MSCI新兴市场指数表现突出 周涨1.1% 年内涨24.7% 远期市盈率13.8倍 EPS增长率15%[4] - 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周涨2.2% 年内涨17.2% 远期市盈率29.0倍[4] - 港股恒生指数周涨0.6% 年内涨32.3% 远期市盈率11.9倍 红利率3.1%[4] - 韩国KOSPI指数表现亮眼 周涨1.5% 年内涨43.6% 远期市盈率11.1倍[4] - 印度NIFTY指数周涨0.8% 年内涨7.1% 远期市盈率20.4倍[4] 债券市场 - 美国国债收益率3.90% 周下降17bp 年内回报4.5%[5] - 亚洲高收益债表现强劲 收益率7.83% 周下降14bp 年内回报7.9%[5] - 中资美元债收益率4.81% 年内回报6.6% 利差102bp[5] 外汇及商品市场 - 美元指数97.64 周涨0.1% 年内跌10.0%[7] - COMEX期金价格3,676美元/盎司 周涨0.5% 年内涨39.2%[7] - WTI原油期货62.68美元/桶 周跌0.0% 年内跌12.6%[7] - LME期铜9,952美元/吨 周跌0.4% 年内涨14.7%[7] 港股市场投资机会 市场环境 - 美联储预防式降息有望对港股形成边际提振 科技、可选消费、医药等成长板块表现更优[19] - 中美同步宽松可能开启2021年以来首次 或将带来港股外资流入[19] - EPFR数据显示8月以来主动外资持续流入中国 为去年"924"后首次长线资金回流[19] - 截至7月主动外资配置中国资产比例仅7.0% 较中国资产全球市值占比仍低配6.1个百分点[19] 个股推荐 - 腾讯控股(700 HK)目标价720港元 看好智能化+国际化双引擎 AI全面开放[20] - 阿里巴巴(9988 HK)目标价172港元 募资32亿美元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 80%用于增强云基础设施[20] ETF推荐 - iShares安硕恒生科技ETF(3067 HK)追踪30间市值最大与科技主题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22] 印度市场投资机会 市场环境 - 印度下调消费税(GST)由四档简化为两档 旨在提振疲软消费[31] - 税改带来的实际GDP增速提升足以短期覆盖关税负面影响[31] - 预计印度未来GDP增速将下滑至6%附近[31] - 印度央行货币政策立场保持谨慎中性 年内仍存有限降息空间[34] 个股推荐 - Mahindra(MM IB)目标价4,223卢比 GST降税将显著带动汽车需求[38] - Varun Beverages(VBL IN)目标价774卢比 碳酸饮料税负不变 非碳酸饮料享受GST降档红利[38] ETF推荐 - iShares安硕核心SENSEX印度ETF(2836 HK)追踪印度孟买交易所30间市值最大上市公司[40] 韩国市场投资机会 市场环境 - 预计2025年韩国实际GDP增长将放缓至0.9% 2026年回升至1.7%[49][50] - 8月CPI同比下降至1.7% 核心CPI降至1.3% 移动电话费用下降是主因[47] - 预计韩国央行10月下调利率25个基点至2.25% 2026年还将再降息两个25基点[47] - 《商业法》修订和税制改革将改善公司治理 激励企业回馈股东[53] 个股推荐 - 三星物产(028260 KS)目标价260,000韩元 核能潜力被低估 参与10座常规核电站建设[55] - 现代重工(329180 KS)目标价613,000韩元 造船业从周期性转变为结构性增长[57] ETF推荐 - Xtracker MSCI韩国UCITS ETF(2848 HK)提供对韩国股票直接投资 覆盖大约85%市场[58] 本周经济数据关注 - 美国芝加哥联储全美活动指数(8月)[63] - 英国CPI同比(8月)预测2.90% 前值2.80%[63] - 美国GDP环比折合年率(2季度)预测3.30%[63] - 美国核心PCE价格指数季环比(2季度)预测2.50%[63]
不想步入石破茂后尘,李在明派心腹访华,外长赵显刚向我国摊牌,韩国就向美国人示好
搜狐财经· 2025-09-22 03:01
美韩关税与投资谈判 - 美国提出若韩国承诺投资3500亿美元 则将韩国输美产品关税从25%下调至15% [1] - 美国额外要求韩国采购10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 [1] - 投资对韩国企业而言并非单纯商业行为 更类似于政治保护费 [1] 韩国政府立场与谈判策略 - 政府拒绝为达成协议牺牲国家经济命脉 坚持不牺牲长远利益 [2][3] - 韩国提出无限额双边货币互换方案 在满足美方要求同时守护货币主权 [3] - 明确拒绝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秘密交易 展现坚定底线思维 [5] 产业影响与经济风险 - 若完全执行美方要求 韩国核心产业资源将被大量抽离 拖累产业升级进程 [1] - 投资可能重创韩国农业领域 使经济更易受美国政策波动影响 [1] - 部分投资将流向美国造船业 但行业存在供应链短板和人力成本问题 投资效果恐难达预期 [5] 外交战略与多边平衡 - 韩国通过外交部长访华寻求多边外交 既要维系美韩同盟又要保持与中国的务实合作 [2] - 展现灵活外交手腕 在原则问题上不退让的同时通过轻松互动缓和紧张关系 [2] - 美韩关系正经历结构性调整 短期利益交换不再是唯一考量 [7]
全球制造业投资上行,券商详解提速的三重逻辑
环球网· 2025-09-22 01:30
全球制造业投资趋势 - 全球制造业投资上行受三大驱动逻辑支撑:全球货币政策从加息周期转向降息周期、欧美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回流带动欧美PMI重回扩张区间、美国库存水位处于历史低位且建筑机械和工业机械等子品类新订单已率先转正[1] - 美国通过对外加征关税和对内降税方式推动制造业回流 驱动建造支出显著增加 本轮回流更突出金属制造等传统行业 上轮则注重芯片等科技行业[1] 制造业大会成果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开幕 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嘉宾参与 聚焦无人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数字经济及高端装备等核心展示板块[1] - 大会促成合作项目735个 投资总额达3802亿元人民币[1] 投资机会领域 - 看好全球制造业投资上行趋势 建议关注海外资源品、欧美工业品、欧美消费品以及供应链企业[3] - 重点关注具有全球定价能力的资源品资产 包括油气、海工、采矿和造船等板块[3]
美联储降息不够鸽、中美谈判处于稳定期、中低收入者每况愈下
2025-09-22 00:59
**行业与公司** 美联储货币政策 美国国债市场 美股市场(标普500指数 罗素2000指数) 科技行业(AI硬件投资 TikTok) 稀土行业(MPA Material) 签证依赖型行业(科技公司 金融机构 学术界 医疗行业)[1][5][10][14][20] **核心观点与论据** **美联储政策分歧与市场影响** - 美联储降息25基点符合预期但未达市场希望的50基点 内部仅新任理事Steven Mnuchin支持降息50基点[2] - 点阵图显示18位官员中9人支持年内再降息两次(每次25基点) 另9人认为只需一次或无需降息 甚至一人主张加息[3][4] - 美元和美国国债收益率在降息后反弹 OIS及期权市场出现鸽派仓位平仓操作[6] - 美联储关注重点转向就业端问题(企业成本上升导致招聘减少)和通胀压力 而非单纯通过降息刺激需求[7][8] **美国经济与政策矛盾** - 特朗普政府加征H1B签证费用至10万美元(原215美元) 旨在限制外来劳动力保护本国劳动者[5][20] - 政策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 可能推高通胀并形成滞涨风险[21] - 关税政策未达预期效果 企业成本上升反而恶化就业 但为财政带来每年几千亿收入[14][16] - 财富集中效应加剧:高收入者消费支出占比提升 低收入者受物价上涨压力消费停滞[16] **美股市场风险与机会** - 标普500指数创新高至6,666点 罗素2000小盘股指数同步突破 市场预期降息利好从科技股扩散至小企业[9] - 风险集中于科技巨头(Mac 7) 其余493家公司盈利预期未改善 AI领域过度集中暴露风险[10] - 美国加大对AI硬件投资(与Deepseek事件相关) 但投入持续性存疑[10] **中美关系与产业竞争** - 中美元首通话达成四点共识:APEC峰会可能会晤 TikTok运营合规 贸易/芬太尼/俄乌停火进展 互访计划[11] - 双方推进关键产业本土化:中国自主生产芯片 美国加速稀土(MPA Material股票表现良好)、医药、造船产业链回流[14] - 关系保持竞争但战略稳定 双方争取时间完成产业自主 高额关税可能保留但冲突不再升级[14][15] **其他重要内容** - 特朗普政策满意度下降 通胀问题最为显著 移民政策相对较好但仍在恶化[17][18] - 经济分化影响中期选举 底层生活困境可能加剧社会矛盾[16] - TikTok问题达成一致 字节跳动遵守中国法律并规范在美运营 符合特朗普争取年轻选民目标[12] **数据与百分比变化引用** - 标普500指数点位:6,666点[9] - H1B签证费用:从215美元升至10万美元[20] - 美联储官员分歧比例:9人支持再降两次 vs 9人支持一次或不降息[3][4]
关税威胁下 提供5500亿美元投资的美日协议能否重振美国制造业?
第一财经· 2025-09-19 15:33
美日贸易协议与投资框架 - 美日贸易协议正式生效 日本承诺5500亿美元投资 用于重振美国制造业[1] - 投资将流向半导体 制药 关键矿产 金属 造船 能源管道 AI和量子计算等经济与安全相关行业[2] - 特朗普将设立投资委员会 由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牵头 另设美日咨询委员会提供项目推荐和法律战略意见[2] - 美国向日本提交项目计划 日本须45天内回应并将资金以美元形式汇至美国[2] - 项目利润首先双方平分直至日本收回投资额 之后利润分配调整为美国90%和日本10%[2] 投资执行机制与约束条款 - 机制为美国政府提供显著控制权 日本需主动引导美方投资委员会考虑与其利益相符的项目类型[3] - 日本技术上可拒绝美方提议 但美国总统保留加征关税权利且可随时调整税率 以增强对日方约束力[3] - 卢特尼克将日本投资形容为资本召集 提出需求时日本提供资金 融资方式由日方自行决定[4] 美国制造业现状与政策影响 - 美国9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从11.9大幅下滑至-8.7 新订单与发货量显著减少[1] - 企业资本支出意愿持续低迷 招聘活动与投资意向未复苏 消费者信心未见明显改善[1] - 今年以来美国减少3.8万个制造业岗位 大部分流失发生在耐用消费品制造企业[7] - 美国制造商69%的中间投入来自国内供应商 近三分之一依赖进口 94%的商品进口为工业品[8] 企业投资承诺与实施挑战 - 多家跨国企业宣布规模上十亿美元投资计划 白宫归功于特朗普效应[5] - 部分投资计划早在拜登政府时期已公布或启动筹备 如安杜里尔工业2024年8月完成15亿美元融资但工厂建设计划早在特朗普就职前已宣布[6] - 从决定建厂到投产至少需要三至五年 政策环境可能完全改变[6] - 关税政策导致企业利润收缩 约翰迪尔销售额及营业利润同比下滑 钢铁与铝材进口相关成本高达约3亿美元 并裁员超过200人[6] 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应对 - 不确定性使企业采取观望态度 暂缓投资 减少招聘 严格控制劳动力成本[7] - 许多美国企业不愿申请财政援助 担忧长期偿还政府贷款 企业高管表示简化监管才是推动业务增长的关键[7] - 联邦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借助《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收关税的行为非法 命令暂缓执行至10月中旬 最高法院已同意加速审理此案[7]
新交所CEO罗文才: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
中国证券报· 2025-09-19 00:41
新交所战略定位与愿景 - 新交所作为连接亚洲和世界、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关键桥梁[1] - 致力于支持中国概念相关产品的双向资本流动并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4] - 愿景是成为领先的国际交易所和全球投资者进入亚洲市场的最佳多元资产交易所[9] 中国企业上市支持措施 - 将二次上市框架适用范围扩大到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企业[5] - IPO流程从提交申请到完成上市仅需6周至8周[5] - 上市前提供Pre-IPO基金支持 上市后提供研究报告和做市商计划[5] - 上市公司中约20%来自大中华地区 涵盖工业和消费等行业[6] 中新资本市场合作成果 - 沪新ETF互通机制下已上市10只跨境ETF产品[7] - 上交所与新交所联合推动5只ETF互通产品在两地上市[7] - 联合编制中证新交所亚洲新兴市场科技指数 聚焦互联网和半导体等领域[7] - 正联合开发聚焦亚洲核心主题及重点行业的相关指数[8]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财年实现上市以来最高收入与净利润[8] - 经调整后净利润6.095亿新元 同比增长15.9%[8] - 扣除交易费用后净收入12.982亿新元 同比增长11.7%[8] - 增长得益于股票、货币和大宗商品业务的全面增长[8] 技术创新应用 - 将AI技术应用于市场监管环节识别市场异常情况[10] - 在运营环节利用AI提升效率并增进客户互动[10] - AI正应用于外汇业务 这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业务之一[10] - 交易所未来将成为汇聚洞察、智能与创新的平台[10] 市场生态建设 -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50亿新元证券市场发展计划[6] - 新加坡市场拥有广泛而多元化的国际投资者群体[6] - 新交所提供长期系统性的上市后价值增长支持[6] - 致力于构建更强大的合作生态系统提升国际化水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