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境ETF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中企东南亚出海热潮:新交所成为资本“跳板”
第一财经· 2025-09-23 12:38
截至2025年7月,中新ETF互通机制下已上市10只跨境ETF产品,总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人民币。 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的新加坡,由新加坡岛及周边63个小岛组成。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不断 优化的营商环境,这座城市国家正在成为中资企业东南亚布局的重要跳板。 2025财年,新交所新增6家上市公司,募资总额达2570万新元(约合1.424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12至18个月,至少有 5家中国企业将在新加坡启动IPO、二次上市或配股融资。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新加坡视作切入东南亚市场的前沿阵地,而新交所提供了一个友好且高效的资本窗口。"新交所集团 首席执行官罗文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新加坡市场尤其对希望在东南亚扩张、寻找中长期增长机会的企业非常适合。例如,蔚来汽车已在新交所完成二次上市,而扬子江 造船的业务也在持续增长。"罗文才表示,新交所不仅是融资渠道,更是中资企业进入东南亚产业链的战略平台。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收盘,STI指数2025年内总回报率超过13%,接近2024年全年16.89%的回报率,是东南亚市场表现最好的 指数之一。 ...
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
中国证券报· 2025-09-18 20:24
新交所战略定位与愿景 - 新交所致力于成为连接亚洲和世界、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关键桥梁 [1] - 公司战略重点为深化中新资本市场合作 支持中国概念相关产品的双向资本流动 [1] - 愿景是成为领先的国际交易所 搭建全球投资者与亚洲及亚洲与世界之间的联通桥梁 [7] 中国企业上市服务优势 - 将二次上市框架适用范围扩大到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企业 [2] - IPO流程仅需6-8周 提供更高时间确定性 [2] - 上市前提供Pre-IPO基金支持(与淡马锡共同设立) 上市后提供研究报告和做市商计划 [2] - 上市公司中约20%来自大中华地区 覆盖工业和消费等多个行业 [3] 中新资本市场合作成果 - 沪新ETF互通机制下已上市10只跨境ETF产品(截至今年7月末) [3] - 上交所与新交所联合推动5只ETF互通产品在两地交易所上市 [4] - 两所合作编制的中证新交所亚洲新兴市场科技指数于2024年1月正式发布 [5] - 正在联合开发聚焦亚洲核心主题、重点行业及大型企业的相关指数 [5]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财年实现上市以来最高收入与净利润 [6] - 经调整后净利润达6.095亿新元 同比增长15.9% [6] - 扣除交易费用后净收入为12.982亿新元 同比增长11.7% [6]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将AI技术应用于市场监管环节识别市场异常情况 [7] - 在运营环节利用AI提升效率 并依托AI增进客户互动 [7] - 正将AI应用于外汇业务(新交所增长速度最快业务之一) [7] 市场生态建设 -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50亿新元"证券市场发展计划" 从需求端、供给端和监管制度多方面强化市场竞争力 [3] - 新加坡市场拥有广泛而多元化的国际投资者群体 能为公司提供合理估值 [3]
外资加码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22:42
外资投资中国资产趋势 - 合格境外投资者数量达900家 今年以来新增40家 [1] - QFII进入1145家A股公司前十大股东 持股市值1434.64亿元 较一季度增加212.9亿元 [1]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扭转两年净减持态势 5-6月净增持188亿美元 [1] 外资机构活动与资金流向 - 高盛报告显示8月21-27日中国内地股票基金净流入40.76亿美元 居新兴市场首位 [2] - 715家外资机构累计完成A股调研超6500次 多家机构调研次数突破100次 [2] - 海外投资者对非美元资产及中国资产配置意愿逐步提升 [2] 投资逻辑与市场观点 - 中国股市估值处于中等水平 基金仓位未达过高水平 [3] - 优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分红水平提升增强股市吸引力 [3] - 企业盈利改善背景下市场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3] 政策开放举措 - 证监会将发布QFII制度优化方案 优化准入管理和投资运作安排 [3] - 建议扩大QFII投资范围和提高外资持股比例 采取小幅多次调整原则 [4] - 拟推出更多跨境ETF产品 拓展存托凭证互联互通 优化债券通和互换通运行规则 [4]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设立跨境资产管理试点 允许外资发行人民币计价绿色债券和科创基金 [5] - 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渠道吸引长期资本 形成规则通市场联资本活的开放格局 [5] - 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研究引入金融交易税等价格型管理工具 [5] 经济基本面支撑 - 中国产业升级加速推进 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崛起 [2] - 庞大市场潜力和全球供应链关键地位持续吸引外资深化布局 [2] - 中国经济基本盘稳固 为实体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2]
扩大“中国价格”影响力 期货市场深化对外开放
文章核心观点 - 《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推进期货市场开放,业内人士认为这有助于促进期货市场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参与[1] 提升定价话语权 - 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定价权由欧美市场主导,我国作为进口和消费大国缺乏定价权,提升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构建自主可控价格形成机制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2] - 我国期货产品结算价授权给境外交易所有助于提升我国期货价格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使“中国价格”成全球大宗商品贸易重要参考,也促使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加快国际化和规范化发展进程[2] -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开放和国际化,期货价格将更真实反映全球市场供求关系,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有利于我国企业争取有利价格条件,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2] - 期货市场多元化开放有助于提高竞争性、透明度和稳定性,探索境内期货产品结算价授权等多元化开放路径有必要,将对期货市场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3] 提升市场国际化水平 - 我国稳步推进扩大期货市场开放,2024年11月7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表示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扩大沪深港通投资标的范围等;2025年3月4日起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交易品种范围,扩容后可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增至75个[4] -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开放路径不断丰富,截至2024年年末境外有效客户数同比增长17%,境外客户持仓量同比增长28%[4] - 推进期货市场开放可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繁荣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期货市场开放路径多元,服务国民经济范围更广,助力“中国价格”更有影响力,国内期货市场未来更开放、机遇更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