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风险

搜索文档
中方连抛3820亿美债,巴菲特清空中企股票,信号特殊
搜狐财经· 2025-09-25 08:28
中国减持美债 - 中国7月单月减持美债257亿美元 创年内峰值 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 为2018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 [4] - 中国3月减189亿 4月减82亿 5月减9亿 7月减257亿 四个月累计减持573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3820亿元 [4] - 中国自2022年4月持仓跌破万亿美元后持续减持 两年多累计减持近2800亿美元 [6] 美债市场动态 - 日本7月增持美债69亿美元 持仓达11125亿美元 英国同期增持 外资整体流入美债582亿美元 [6] - 美国国债规模达41万亿美元 去年利息支出8820亿美元 超过军费支出 [6] - 美元指数近期下跌超10% [10] 美联储政策与政治干预 - 特朗普施压美联储降息 要求将利率从4.25%-4.5%降至1% [8] - 特朗普指控美联储大楼翻修超支31亿美元 并提名经济顾问史蒂芬・米兰进入美联储理事会 [8] - 美联储9月宣布降息25个基点 但特朗普仍不满意 [10] 巴菲特投资动向 - 巴菲特清仓持有17年的比亚迪股份 2008年以2.3亿美元买入8港元股价 获利约90亿美元 涨幅40倍 [12] - 伯克希尔去年第四季度减持台积电86%股份 同期台积电宣布投资400亿美元赴美建厂 [12] - 伯克希尔因关税导致运营利润下降14% 保险业务利润下降近50% [14] 中美经贸关系影响 - 特朗普对中国加征145%关税 中国以减持美债作为回应 [4][16] - 资本担忧美国政策风险 跟随巴菲特减持中概股 [14][16] - 中国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 比亚迪基本面未受巴菲特减持影响 [18] 中国资产配置调整 - 中国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 推动资产多元化配置 [6] - 中国在抛售美债同时稳定汇率 增强金融防御能力 [18]
墨西哥背刺中国打响第一枪!美国死士全被激活了
搜狐财经· 2025-09-22 23:35
墨西哥的"第一枪":一场关于供应链重塑的博弈 引言: 2024年4月22日,墨西哥联邦公报上的一则法令,如同一声遥远的炮响,悄然拉开了新一轮中美博弈的序幕。法令内容是临时提高544项税目的关税,税率范 围从5%至50%不等,其指向明确:针对与墨西哥未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而中国,无疑是首当其冲的经济体。此举的官方说辞是"为应对不公平竞争、 保护国内制造业",有效期直至2026年4月。 风向渐变:墨西哥的政策转向 然而,这并非孤立事件。次年(2025年)9月,墨西哥政府又主动与中方沟通,提出进一步上调涉车关税的意向。尽管墨西哥方面强调此举"并非针对特定国 家",但市场普遍将其解读为配合北美地区"去风险"及"反绕道"的趋势,是其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下,对自身经济战略的一次审慎调整。 深层考量:地缘与规则的交织 那么,墨西哥究竟是否有足够的底气,既承接来自美国的产业转移,又能承受来自中国的对等反制?答案的关键,深埋在地缘经济与国际规则的微妙平衡之 中。 对美国而言,墨西哥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其"近岸制造"战略的天然延伸。紧密的物流、同源的法律体系、高度一体化的供应链,以及《美墨加协 定》(USMCA)框架 ...
9月15日特讯!特朗普要求北约对华加税,外交部强势回应引爆国际舆论
搜狐财经· 2025-09-15 14:42
美方对华关税政策动向 - 美方以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推动G7及北约成员国集体对中国加征关税 意图施压中方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队 [3] - 此举被视为特朗普重返政治舞台后对华强硬政策的延续 实质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和武器化 [3] 中方回应与反制立场 - 中方直指美方行为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和经济胁迫 强调在乌克兰危机上秉持客观公正立场 [3] - 中方明确表示若正当权益受损将坚决反制 近年来已建立系统化反制手段包括稀土管控和《反外国制裁法》 [5] 国际社会反应与博弈影响 - 北约作为军事同盟组织被美方试图拉入经贸对抗 欧盟国家如德国法国不愿与中国脱钩 匈牙利塞尔维亚明确反对对抗中国 [6] - 美西方炒作去风险实则推高新风险 对最大制造国中国加税将推高通胀并破坏国际经贸秩序 [9] - 中国通过RCEP一带一路金砖扩员等建立替代市场网络 在国际多边架构中影响力持续上升 [10] - 欧洲媒体质疑美国将北约转为经济战武器 发展中国家学者批评此为旧霸权恐慌反应 全球网民讽刺美国双重标准 [13] - 2018-2019年中美贸易战未遏制中国发展 反而加速全球产业链重组和去美元化进程 [15]
欧洲现在为何彻底成了砧板上的肉了?
搜狐财经· 2025-09-13 15:26
中欧经贸关系动态 - 法国试图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但后续在政治立场上反复 导致中欧关系紧张 [3][4][6] - 中国对欧洲政策转向强硬 经贸领域采取直接竞争和反击措施 [7][9] 中国汽车行业在欧洲发展 - 比亚迪2023年在欧洲销售20多万台车 2024年销量直接翻一倍 [7] - 特斯拉利用上海工厂向欧洲出口车辆 抢占宝马和奔驰的市场份额 [7] -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 计划拓展挪威和德国市场 [9] 欧洲汽车行业竞争态势 - 大众CEO承认低估中国竞争对手 宝马和奔驰电动车业务面临激烈竞争 [9] - 欧洲汽车品牌在豪华车市场地位受到冲击 第二产业表现下滑 [9] 欧洲企业在中国投资 - 德国巴斯夫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 建设研发中心和湛江生产基地 [9] - 欧洲企业因本土成本过高持续加大对华投资 [9] 中欧贸易摩擦 - 欧洲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中国对欧洲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 [9] - 中国进一步对欧盟猪肉和奶制品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9] 稀土资源控制力 - 中国控制全球60%以上稀土开采量和87%稀土加工量 [11] - 欧洲推出"关键原材料方案"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但难以实现 [11] 欧洲经济环境现状 - 德国工业用气成本暴涨 大批企业迁往美国建厂 [12] - 德国电价是中国的三倍以上 能源价格高企且通胀严重 [12] - 欧洲汽车和机械等核心产业竞争力被中国超越 [12]
欧盟,请放下你的矛盾与纠结
中国证券报· 2025-09-10 23:10
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 - 华盛顿正施压欧盟对中国和印度征收最高100%的关税 理由为两国购买俄罗斯石油 [1] - 欧盟内部对美方提议感到紧张 因需平衡与中印的贸易关系 [1] - 欧盟在对华关系上存在矛盾心态 既视为合作伙伴又当竞争对手 同时推进"去风险"策略 [1] 欧盟对华战略定位 - 欧盟将对华定位生硬拼凑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重角色 反映零和博弈思维 [2] - 欧盟在经贸层面单方面对华施压 保护主义渐成趋势 未积极回应中方合作倡议 [2] - 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持续加码制裁俄罗斯 并将责任诿过于中国 [2] 跨大西洋关系影响 - 欧盟外交政策以美国利益优先 破坏自身独立性和可信度 [3] - 美国在乌克兰问题后于经贸领域对欧盟施加压力 欧盟部分决策层转而向中国转移矛盾 [3] - 欧盟机构决策层非民选产生 内部派系与利益分化导致对华政策缺乏统一代表性 [3] 中欧合作前景 - 中国被视为欧洲实现安全与提升竞争力的伙伴 双方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领域具巨大合作潜力 [4] - 需通过双向开放和对话协商处理贸易摩擦 推动中欧经贸平衡发展 [4] - 中欧需加强团结协调 成为动荡世界中的稳定性力量 [4]
欧盟危险了!特朗普刚给欧盟下达死命令,中国对欧盟的反制就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06 13:10
地缘政治对欧洲能源行业的影响 - 特朗普要求欧洲立即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尽管多数欧盟国家已停止进口 但匈牙利 斯洛伐克等国仍在进口俄罗斯原油和燃料[3] - 存在通过印度等第三国转买俄罗斯石油的现象 俄罗斯石油物美价廉 立即切断将推高欧洲能源价格 加剧通胀 冲击工业和民生[3] 中欧贸易关系现状与影响 - 中欧之间每年有近8000亿欧元贸易额 涉及从消费品到工业设备的广泛领域[5] - 德国汽车三巨头每年在华销售额占全球营收的三成以上 法国的奢侈品 荷兰的光刻机都离不开中国市场[5] - 若跟随美国对中国实施新制裁 欧洲明年GDP可能下降1.2个百分点[5] 欧盟内部政策分歧 - 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分歧严重 在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表决中 法国 荷兰 丹麦 爱尔兰等十国力挺[5] - 德国 匈牙利等五国明确反对 西班牙 意大利等十二国选择弃权[5] - 这种分裂反映了各国对华经济依存度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战略考量[5] 贸易摩擦与反制措施 - 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 - 自9月10日起以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保证金比率15.6%—62.4%[9] - 全球供应链如陷入"新冷战"式阵营分割 可能延缓新能源 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进步[9] 欧盟战略定位挑战 - 欧盟面临关键抉择 需思考继续在安全和经济上分别依赖他国或追求战略自主[11] - 欧盟的任何决策不仅关系到自身繁荣与稳定 也将塑造未来全球格局[11]
李在明才是真正的“高手”
虎嗅· 2025-08-29 04:02
外交策略调整 - 李在明上任后处理与美国、中国、日本、朝鲜及俄罗斯关系时表现谨慎成熟 [2] - 将首访国家定为日本而非美国,打破韩国总统传统 [4] - 对日表态承认前政权协议的国家承诺性,强调政策连贯性与对外信誉 [5][6] 日韩关系进展 - 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友好会谈,并获特朗普打交道"秘诀" [8] - 发表17年来首次日韩联合声明,展现携手应对特朗普关税及朝核问题的姿态 [9] - 日本外务省内部认为日韩利益方向高度一致,超出预期 [10] 对美外交互动 - 访美时美方仅派国务院副礼宾长与韩裔美军上校迎接,规格低于以往 [14] - 与特朗普会谈持续140分钟,超原计划两小时,氛围积极 [18] - 特朗普亲手书写便条称赞李在明为"伟大领导人"并承诺支持 [27] 贸易与产业合作 - 大韩航空计划向波音订购约100架飞机,为韩国航空公司史上最大规模采购 [31] - 推进韩美造船合作项目"MASGA",帮助美国实现造船业复兴 [33] - 韩国宣布在制造业和造船业领域成为美国最佳且唯一合作伙伴 [32] 对华政策立场 - 明确表示不能继续坚持"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路线 [34] - 强调在美国对华封锁政策下,韩国需在美政策框架内行动 [35] - 承认韩中地理相近,需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但外交根本仍是韩美同盟 [36] 朝核问题应对 - 李在明称特朗普是唯一能解决朝鲜问题的人,提议其与金正恩会晤 [22][25] - 特朗普回应期待与金正恩会谈,并自称"几乎没有谁比我更了解金正恩" [44] - 韩国安全策略转向依赖美韩同盟"武吓",而非通过对华"文攻" [39] 产业竞争格局 - 韩国经济仅剩半导体和汽车两大支柱产业,其他领域受中国产业链攀爬冲击 [41] - 韩国期待美国"友岸外包"政策落地,以应对中韩产业竞争压力 [42] - 钢铁、造船、石化、液晶面板等产业优势已被中国突破 [41]
特朗普想抢巴西订单,不到48小时,卢拉打来电话,中方送上定心丸
搜狐财经· 2025-08-23 12:15
特朗普要求中国增加美国大豆进口的背景 -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提出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数量应提升至目前四倍 旨在缩小中美贸易逆差并满足中国进口需求 [1] - 该要求在中美关税暂停措施延期90天前夕提出 暗示可能将其纳入后续贸易谈判 [3] 中美大豆贸易变化趋势 - 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比从2016年40%下降至2024年21% 进口量约为2213万吨 [3] - 贸易萎缩直接源于中美互相加征10%关税 中方反制措施针对美国大豆和猪肉等农产品 [3] 中国大豆进口战略考量 - 若按特朗普要求增加四倍进口 美国大豆将占中国总进口量80%以上 违背去风险化政策 [5] - 巴西大豆相比美国具有15%成本优势 且供应链稳定性更高 [5] - 巴西总统卢拉主动与中方通电话 寻求加强合作并通报美巴关税纷争进展 [5] 中方立场表态 - 中方明确支持巴西维护国家主权和正当权益 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7] - 中方表态相当于承诺维持现有贸易格局 不会大幅转向采购美国大豆 [7]
再遇见|施塔尔:欧洲应正确看待“去风险”,开放才能推动合作
新浪财经· 2025-08-20 02:48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 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 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智通财经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 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 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 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欧盟地区委员会原秘书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访问教授施塔尔 (Gerhard Stahl)。 "我坚持的理念和价值,包括求知欲强、思想开放、实事求是地与人交往,倾听他人。" 面对智通财经(www.thepaper.cn)的提问,欧盟地区委员会原秘书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访问教授施 塔尔(Gerhard Stahl)不假思索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施塔尔是德国、欧盟政坛和经济领域的资深人士,一直以来,他认为只有对外开放、包容,才能为未来 合作打开空间。他长期游走在中德 ...
再遇见|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谈中欧行稳致远之道:经贸压舱,求同破浪
新浪财经· 2025-08-14 11:30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历程 - 中欧经贸关系是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和互惠共赢的"压舱石"[3] - 1995年欧盟发布首份《中国政策长期战略文件》将中国定位为"长期伙伴"奠定合作基调[11] - 2003年中欧正式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到合作高峰[11] - 2006年欧盟政策文件首次提出"中国构成竞争"并列出市场准入等关切[12] - 2016年欧盟明确中国"合作伙伴"与"竞争者"双重角色[12] - 2019年欧盟确立对华"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12] 中欧贸易与产业合作现状 - 中欧互为第二大经贸伙伴[26] - 双边贸易从互补性产业间贸易转化为竞争性产业内贸易[16]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源于技术创新、产供链和规模效应而非政府补贴[18] - 欧盟汽车行业涉及1380万就业和7%GDP是支柱产业[18] - 中欧在新能源、清洁技术、医疗设备等产业链深度互嵌[28] - 2024年7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超3000列较2024年提前40天完成[8] 当前经贸摩擦与分歧 - 欧盟指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和市场扭曲并加征反补贴税[17] - 分歧焦点包括贸易不平衡、投资准入和知识产权问题[12] - 欧盟对华政策重心转向"去风险"和技术安全与供应链多元化[12] - 地缘政治博弈尤其是对俄立场分歧影响双边关系[16] 潜在合作领域与机遇 - 在碳市场、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绿色金融等领域深化合作[20] - 第三方市场合作存在加强空间[20] - 全球治理领域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规则需共同塑造国际秩序[28] - 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建厂方式化解贸易争端如宁德时代在欧洲实践[18] 影响双边关系的结构性因素 - 中国人均收入2024年达13300美元是1975年的293倍[16] - 欧盟经历欧债危机、英国脱欧等冲击后经济增长虚弱全球排位下降[16] -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及其对欧诱导施压影响中欧关系[16] - 欧盟内部成员国分化德国等依赖中国市场匈牙利等推动务实合作[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