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重塑

搜索文档
电商布局硬折扣超市,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青年报· 2025-09-29 20:02
硬折扣模式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它精准契合了当前消费者对"极致性价比"的普遍追求,从而成为线下流 量和新消费习惯的重要入口。 --------------- 硬折扣超市正悄然崛起,日渐成为零售赛道上的新风口。 9月25日,京东折扣超市全国第六家门店在河北固安尚品爱购城市广场开业。此前8月,京东折扣超市首 店落子河北涿州,而后宿迁4店同开,首日就涌入了30万人。7月以来,美团旗下的折扣超市快乐猴在杭 州连开两店;超盒算NB在江浙沪10城17家同开,目前已有近300家门店…… "有潜力的硬折扣市场、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理性消费态度,以及电商平台对于差异化发展和线上线 下协同发展的追求,是众多电商开始布局的主要原因。"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 示。 尽管互联网平台纷纷布局硬折扣领域,但庄帅指出,即便算上奥乐齐已开的77家门店,国内硬折扣市场 的门店总数依旧有限,且区域分布高度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当前中国的硬折扣业态还处于萌芽状态, 只能作为传统超市业态的一种补充,而非替代。" 什么是硬折扣超市 近期备受关注的折扣超市,大多属于硬折扣超市,核心特点是绝对低价,而绝对低价源于极致效率。 "硬折扣是相对于软折 ...
二选一!美拟要求芯片公司国产进口比例1:1 ,否则缴关税
巨潮资讯· 2025-09-26 14:47
据媒体报道,美国政府正在评估一项新计划,目标是大幅降低美国对海外生产半导体的依赖,并推动国 内制造、重塑全球供应链。政策目标要求芯片公司在美国生产的半导体数量,与其客户从海外生产商进 口的数量相等。 知情人士透露,若企业长期未能维持1:1比例,将被迫缴纳关税。特朗普曾经表示,在美国加码投资的 科技公司可避免近乎100%的半导体关税。然而,要求国内产能与进口数量匹配,比单纯扩大投资更具 挑战性,因为海外芯片价格往往更低,供应链调整不易,而提升美国产能亦需要时间。 知情人士表示,新规定下,若企业承诺在美国生产100万颗芯片,则会获得相应的额度,使其在新厂尚 未建成前,仍可进口同等数量而不需支付关税。政策初期可能会给予一定的宽限,让企业有时间调整并 逐步扩增美国产能。 白宫发言人Kush Desai表示,美国不能依赖进口的半导体产品,这些产品对国家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他补充指出:"除非政府正式公告,否则任何有关我们政策制定的报道都应被视为推测。" 报道指出,此流程可能对苹果在内的大型科技公司构成挑战,因为这些公司进口的产品包含来自全球各 地的多种芯片,未来可能需要持续追踪所有芯片产地,并与芯片制造商合作,使美国和 ...
中欧班列运力尚未恢复,为何欧洲多国反应平淡?这个关键因素被普遍忽视了
搜狐财经· 2025-09-23 03:32
运力受阻,欧洲缘何"淡定"?中欧班列背后被忽视的关键博弈 俄乌冲突的阴影之下,横跨亚欧大陆、连接中国与欧洲的经济生命线——中欧班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运力困境。这条依赖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关键区域, 并以波兰为欧洲门户的铁路干线,因经济制裁、保险风险以及沿线安全的不确定性,开行数量锐减,运输成本飙升,部分线路甚至被迫停摆。然而,面对这 一严峻局面,欧洲多国却表现出惊人的"冷静"。这并非因为它们无暇顾及,而是两股潜藏的巨大力量,正深刻地塑造着它们的反应。 贸易逆差的"紧箍咒"与供应链重塑的"内生力" 从经济学的宏观视角审视,中欧贸易长期以来呈现出中国对欧盟的巨额顺差。中国向欧盟输出的商品价值远超自欧盟进口的货物,这一结构性失衡早已引发 欧盟内部关于经济再平衡的迫切呼声。作为承载大量中国制造商品涌入欧洲市场的关键物流动脉,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转,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欧盟对部分中 国产品的依赖。欧盟委员会近年来在各项政策中反复强调,亟需审视并调整与中国的经贸互动,期望通过多元化策略,降低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依赖,并鼓励 本土企业拓展对华出口。因此,班列运力受阻,客观上为中欧双方提供了一个审视贸易流动与调整供应链布局的"战略窗口期 ...
墨西哥背刺中国打响第一枪!美国死士全被激活了
搜狐财经· 2025-09-22 23:35
墨西哥的"第一枪":一场关于供应链重塑的博弈 引言: 2024年4月22日,墨西哥联邦公报上的一则法令,如同一声遥远的炮响,悄然拉开了新一轮中美博弈的序幕。法令内容是临时提高544项税目的关税,税率范 围从5%至50%不等,其指向明确:针对与墨西哥未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而中国,无疑是首当其冲的经济体。此举的官方说辞是"为应对不公平竞争、 保护国内制造业",有效期直至2026年4月。 风向渐变:墨西哥的政策转向 然而,这并非孤立事件。次年(2025年)9月,墨西哥政府又主动与中方沟通,提出进一步上调涉车关税的意向。尽管墨西哥方面强调此举"并非针对特定国 家",但市场普遍将其解读为配合北美地区"去风险"及"反绕道"的趋势,是其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下,对自身经济战略的一次审慎调整。 深层考量:地缘与规则的交织 那么,墨西哥究竟是否有足够的底气,既承接来自美国的产业转移,又能承受来自中国的对等反制?答案的关键,深埋在地缘经济与国际规则的微妙平衡之 中。 对美国而言,墨西哥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其"近岸制造"战略的天然延伸。紧密的物流、同源的法律体系、高度一体化的供应链,以及《美墨加协 定》(USMCA)框架 ...
全球产能周期或已进入“购设备”阶段
招商证券· 2025-08-18 01:34
全球产能周期阶段 - 全球产能周期已进入"购设备"阶段,部分经济体如美国、印度、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率先启动[4] - 厂房建设四个阶段中,"打地基"和"建楼体"已基本完成,"铺水电"接近尾声[4][10] - "购设备"阶段设备进口在2024年放缓后,2025年多数经济体二次上升[4][5] 打地基阶段数据 - 挖掘机进口:发达国家2023H2见顶回落,新兴国家斜率放缓,印尼/罗马尼亚仍上升[2][11] - 打桩机进口:发达国家均回落但时间差异大,罗马尼亚2024年中明显上升[2][15] - 压土机进口:美国回落最晚(2023年初),加英韩次之[2][17] 建楼体与铺水电阶段 - 起重机进口:仅日本/罗马尼亚/印度/印尼仍在上升,其余国家见顶回落[3][25] - 水管进口:发达国家2024年中触底回升,新兴国家增幅更高(如波兰+罗马尼亚)[3][28] - 电缆进口:发达国家2024H2触底回升,新兴国家分化(越南/印度/马来西亚仍上升)[5][29] 购设备阶段数据 - 铣床进口:2024H2加/美/德/印度/墨西哥金额上升[5][32] - 磨床进口:2024H2美/罗马尼亚/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快速增长[5][33] - 发电机进口:2021-2023年放量,2025年二次上升(美国+220% vs 2017基准)[5][38]
美国39%关税重击瑞士:“中立国模式”还能玩多久?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8-14 00:06
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瑞士的影响 - 特朗普关税政策迫使瑞士重新思考其国际定位,面临向美国靠拢或与欧盟加强联系的选择 [1] - 瑞士被美国列为全球最高关税国家之一,其中立与特殊主义模式受到质疑 [1] - 美国对瑞士加征39%关税,瑞士媒体称此为“国家黑色一天”,主要因瑞美货物贸易逆差达480亿美元 [4] 瑞士企业的应对措施 - 咖啡机制造商Thermoplan考虑将生产外迁,因瑞士在15%关税下缺乏竞争力 [2][5] - 医疗器械制造商Ypsomed计划将部分美国市场生产转移至德国工厂,并加速在美建厂 [7] - 格吕耶尔干酪行业协会预计美国市场(占出口量三分之一)将部分萎缩 [7] 瑞士与欧盟关系的重新评估 - 瑞士正围绕是否加强与欧盟关系展开激烈辩论,可能最早明年进行全民公投 [9] - 分析人士认为关税风波可能推动亲欧派阵营,因欧盟协议吸引力上升 [10] - 瑞士自由民主党议员指出小国有被碾压风险,需重新调整地缘政治优先事项 [11] 瑞士经济与产业现状 - 美国是瑞士最大单一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包括手表、巧克力、医药和机床 [3][4] - Swissmem协会称39%关税是“恐怖场景”,可能导致数以万计就业岗位流失 [5] - 瑞士银行业保密制度曾受2008年美国法律冲击,近年金融业因丑闻蒙尘 [7]
特斯拉迎来中国对手,国产汽车集体“换道超车”
南方都市报· 2025-07-25 13:42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崛起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公开赞赏中国电动车技术,特别提及小米汽车、理想汽车和蔚来的产品优势[1] - 特斯拉车主转向国产电动车趋势明显,小米YU7发布后18小时锁单24万辆,7月前三周订单突破4.8万辆[1][4][5] - 国产汽车品牌从成本驱动转向技术驱动阶段,目前进入文化驱动阶段,产品开始具备品牌溢价和附加值[5] 特斯拉市场表现下滑 - 特斯拉2025Q2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交付量384122辆同比下降13.5%,创2012年以来最大单季跌幅[2] - 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191720辆同比下降6.8%,比亚迪4月在欧洲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2][3] - 特斯拉加速开拓印度市场,在孟买开设首家展厅展出Model Y,以应对中国市场竞争压力[2] 国产汽车技术突破 - 800V高压充电平台成为国产高端车型标配,小米YU7标准版续航达835KM为当前纯电SUV最长[7] - 中国激光雷达制造商占全球乘用车市场92%份额,禾赛以33%市占率连续四年全球第一[11] - 空气悬架从百万豪车专属下沉至30万价位车型,孔辉科技等技术突破推动普及[12] 产业供应链升级 -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十强占六席,宁德时代成为行业龙头[11] - 上汽与奥迪合作开发电动车平台,确认中国拥有最佳电动化供应链和智能座舱技术[11] - 供应链形态向生态型体系演进,小米等企业通过生态优势快速实现新领域突破[12]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国产车企集体应战特斯拉Model Y改款,小米、极氪等品牌直接下场竞争[3][4] -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从2020年35%升至2025年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四年增长近10倍[6] - 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圈层化特征,单一厂商难以覆盖主流市场,多品牌快迭代成为趋势[8][9]
高盛报告:对冲基金疯抢全球工业股,净买入量创五年新高
智通财经· 2025-07-21 03:54
对冲基金对工业股的投资动态 - 对冲基金上周在全球工业股领域掀起五年最大规模净买入潮,单周净流入规模创2020年7月以来新高,并位列2016年有记录以来第二高位 [1] - 工业板块成为本周全球资金净流入最显著的板块,主要得益于多头资金的主动增持与空头仓位的回补 [1] - 除亚洲发达市场外,全球其他地区工业股均呈现净买入态势,北美市场买盘最为活跃,欧洲市场则以空头回补为主导力量 [1] - 当前工业股配置比例较MSCI全球指数高出5 8个百分点,该指标已连续五年徘徊在历史第99百分位的极高水平 [1] - 全球工业股多空比率当前达到2 25,创下2022年8月以来新高,这一水平在过去五年间处于第58百分位的中高位区间 [1] 全球市场表现与投资机会 - 欧洲企业盈利预期大幅改善,2025年预计盈利增长7 9%,相比2024年和2023年的增速显著提升 [2] - 北美市场标普500指数在波动中创下历史新高,AI热潮持续推动科技巨头股价大幅上涨 [2] - 全球能源转型与供应链重塑催生万亿级基建需求,数据中心、充电网络、氢能设施成为公私资本角逐焦点 [2] - 高盛建议投资者关注工业、能源等领域的ETF,如iShares Global Industrials ETF(EXI US) [2] 投资策略建议 - 高盛建议投资者在2025年将目光投向"Alpha",即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股票表现,而非依赖于市场整体的"Beta"表现 [2]
专家访谈汇总:未来汽车市场分化,或类似手表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07 15:04
香港稳定币牌照政策 - 香港预计2025年底前发放有限数量的稳定币牌照,数量保持在"个位数"[1] - 监管重点最初是与港元挂钩的稳定币,但业界对人民币挂钩的离岸稳定币兴趣增加,中国科技巨头如京东和蚂蚁集团正推动相关发行[1] - 香港金管局要求稳定币发行人维持充足资产储备并隔离客户资产,新政策通过全额储备支持、严格赎回保证和金管局监督树立全球基准[1] 供应链与关税影响 - 美国对越南关税从46%降至20%,转口关税为40%,仍大幅高于历史水平[1] - 美国对亚洲经济体关税暂缓但未完全排除,关键行业如制药、汽车和半导体仍面临风险[1] - 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如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对关税变化敏感[1] - 中国政策转向刺激内需,通过改革、宽松政策和监管调整维持经济稳定[1][3] 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 - 未来汽车市场可能分化为智能化自动驾驶和极致操控体验两种形态,类似手表市场的电子表与机械表并存[2] - 电动车环保效果存在争议,电池生产与回收带来环境问题,电力仍依赖传统能源[4] - 传统车企与新兴电动车企业不在同赛道竞争,"弯道超车"概念不适用[4] 家居行业估值与机会 - 家居用品板块PE为22.39倍,处于近五年34.82%分位,估值修复空间较大[3] - 索菲亚和欧派家居估值向上修复弹性大,安全边际高[3] - 定制家居头部企业市占率有望提升,智能家居渗透率增长带来机会,相关公司包括欧派家居、索菲亚、慕思股份、好太太等[3] 电力系统脆弱性 - 捷克大规模停电持续9小时,揭示高度互联电网的结构性脆弱性[4] - 极端天气增加对电力系统压力,高温和风暴影响输电线路[4] - 历史停电事件显示单一故障可引发全系统瘫痪,建议升级核心设施并部署实时监控系统[4]
富达国际刘培乾:关税推动供应链重塑,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切换
券商中国· 2025-07-07 08:54
关税谈判与贸易协定 - 美国宣布与越南的贸易协定,越南面临20%的关税税率(转口关税为40%),低于4月2日的46%但高于此前的4.6% [1] - 美国对多个亚洲经济体实施90天关税暂缓政令,但保留对制药、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加征关税的选项 [3] 亚洲供应链重塑 - 亚洲贸易结构显著变化,一体化程度加深,与美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3] - 中国降低对美直接出口敞口,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布局 [3] - 越南、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对关税上涨敏感,而印度、日本、菲律宾可能转向国内需求 [4] 经济增长引擎切换 - 中国经济复苏路径稳健,增长引擎转向内需,政策重点为改革、宽松和监管调整 [2] - 中国不再依赖大规模信贷拉动,转向生产力提升带动增长 [8] - 家庭消费需求逐步复苏,高质量耐用品和服务消费重获青睐 [9] 中国政策与市场动态 - 中国采取针对性宽松政策维持稳定增长,房地产行业有望改善 [9] - 中国对美出口关税上升可能降低出口对经济贡献,但无需急于推出新财政宽松 [10] - 若下行压力加剧,第四季度可能加码财政宽松 [10] 亚洲经济分化与策略 - 亚洲各国可能为达成低关税向美国做出不同让步,导致地区分化 [6] - 企业和经济体将转向多元化策略,增强韧性并开拓多元化市场 [6] - 印度国内需求复苏强劲,城镇消费改善,RBI可能持续降息支持 [4] - 日本财政刺激措施有望提振居民消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