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

搜索文档
理想汽车正式发布两款新车 “星环OS”部分模块代码已开源
新华财经· 2025-04-25 10:43
产品发布 - 公司于2025上海车展正式发布理想MEGA Home家庭特别版 以及全新升级的理想MEGA Ultra智能焕新版和理想L6智能焕新版 [2] - 理想MEGA Home二排配备两把零重力旋转座椅 支持45度旋转配合电动滑移门 90度旋转解决儿童座椅拆装不便 180度旋转形成对坐亲子模式 [2] - 理想MEGA Home双侧座椅180度旋转进入大客厅模式 对坐空间达到1694毫米 二排和三排过道宽度241毫米 [3] 产品功能特性 - 理想MEGA Home二排零重力旋转座椅展开后腰部夹角122度 腿部夹角130度 搭配四向悬浮腿托可伸展499毫米 支持语音控制和一键复原 [3] - 前排新增静音电动门 采用无级阻尼设计实现任意角度悬停 具备智能助力和防摔门设计 [3] - 理想L6智能焕新版全系标配ATL全天候激光雷达 AD Pro辅助驾驶升级地平线征程®6M芯片 AD Max升级NVIDIA Thor-U芯片 [4] 安全性能 - 理想L6 Pro智能焕新版在雨夜湿滑路面可从120公里/小时速度刹停 新增自动紧急转向功能 夜间120公里/小时速度可精准避让儿童鬼探头 [4] - 增强型自动紧急转向功能支持夜间对障碍物连续避让 工作速度最高120公里/小时 [5] 市场表现与战略 - 理想MEGA自发布以来用户满意度和销量持续攀升 [2] - 理想L6发布一年累计交付量近25万辆 成为年轻家庭用户首选SUV [5] - 公司自研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部分模块代码于4月23日登陆官网开源社区 迈出从技术自研迈向生态共建的关键一步 [5]
【招商电子】电连技术:25Q1盈利能力短期承压,看好后续智驾平权带动车载业务高增长
招商电子· 2025-04-25 10:27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46.6亿元,同比增长49.0%,归母净利润6.2亿元,同比增长74.7%,扣非归母净利润6.1亿元,同比增长75.6%,毛利率33.64%,同比提升1.26个百分点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96亿元,同比增长15.0%,环比下降9.9%,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下降23.8%,环比下降24.7%,扣非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20.7%,环比下降29.0%,毛利率30.73%,同比下降4.5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61个百分点 [2] 分业务表现 - 汽车连接器业务2024年营收14.6亿元,同比增长77.4%,毛利率39.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2] - 射频连接器及线缆组件业务2024年营收10.4亿元,同比增长30.1%,毛利率43.2%,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2] - 电磁兼容件业务2024年营收9.1亿元,同比增长14.8%,毛利率30.8%,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 [2] - 软板业务2024年营收5.4亿元,同比增长73.1%,毛利率12.6%,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 [2] - 其他主营业务2024年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77.4%,毛利率27.6%,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 [2] 业务驱动因素 - 汽车连接器业务增长主要受益于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提升和客户群体扩大,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2] - 软板业务增长主要受益于行业景气度复苏和子公司恒赫鼎富成功开拓市场 [2] - 其他多种连接器如FPC/BTB/WTB/LVDS/LTCC等业务增长主要受益于工控、消费电子领域景气复苏和客户拓展突破 [2] 短期业绩波动原因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环比下降主要受春节淡季因素影响 [2] - 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汽车业务客户结构变化、消费电子低毛利软板业务占比提升、新建产能稼动率不足 [2] - 总部搬迁及新增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增加也对净利润造成影响 [2] 未来展望 - 预计后续几个季度汽车业务新增订单将起量,2025年第二季度及下半年汽车业务营收将实现快速增长 [2] - 智驾监管升级有助于提高市场对感知传感器等硬件的重视和配置要求,中长期看汽车智能化渗透仍为不可改变的大趋势 [2] - 消费电子领域传统业务需求稳定,新拓展的BTB连接器、电子烟业务逐步贡献业绩,软板业务中长线成长逻辑清晰 [2]
汽车视点 | 从1万到36万、从追赶到领跑,透视上海车展“全球风向标”效应
新华财经· 2025-04-24 12:11
上海车展发展历程 -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于1985年首次举办 是中国首个专业国际汽车展览会 首届展馆面积1万平方米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328家厂商参展 观众首日突破2万人次 [2] - 2005年上海车展跻身国际A级车展 展馆面积12万平方米 较上届增加50% 首度超越东京车展跃居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 [3] - 2025年上海车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 其中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区面积达10万平方米 较2021年同展区6万平方米增长67% [3] 展会国际影响力提升 - 2004年通过国际博览联盟(UFI)认证 成为我国首个获UFI认证的汽车展会 [3] - 2013年全球首发车型达111辆 超过同期五大国际车展 成为国际汽车潮流风向标 [3] - 汽车零部件企业佛瑞亚选择参加上海车展而非CES 2024年其全球订单310亿欧元 其中亚洲订单110亿欧元 中国车企贡献超60%亚洲订单 [4] 跨国车企战略转型 - 2025年车展全球首发新车超100台 发布会达193场 跨国车企将中国作为技术研发与产品定义核心阵地 [5] - 大众集团推出三款本土化战略车型:上汽大众ID ERA 一汽大众ID AURA 安徽大众ID EVO 均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 [6] - 奥迪A6L e-tron为中国市场加长159mm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奥迪E5 Sportback采用Momenta智驾解决方案 [6] 本土化创新实践 - 奔驰纯电CLA L车型集成豆包AI大模型 三屏联动座舱及保时捷同款两档变速箱 [6] - 丰田在华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 新一代雷克萨斯ES于上海车展全球首发 [7] - 别克宣布"至境"高端新能源子品牌 2025年起在华全新车型将全部为新能源车 [7] 中国品牌高端化突破 - 极氪9X全球首发 配备5个激光雷达 后排车门宽度超1.2米 普通版起售价约50万元 顶配版或达100万元 [9] - 比亚迪仰望U8L车身长度较劳斯莱斯库里南长出59mm [10] - 华为鸿蒙智行尊界S800预售价100-150万元 内饰采用水晶 实木 真皮等材质 [10] 全球产业地位重塑 - 小米 奇瑞星途等中国品牌展台吸引大量外国厂商交流学习 中东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迅速 [8] - 蔚来等本土豪华品牌展台出现奥迪 宝马 雷克萨斯等国际品牌高管组团试车 [9] - 11家国内外车企负责人参加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 包括奥迪中国 上汽集团 广汽集团高层 [9]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量价齐升,国产汽车仪表领先者「天有为」成功上市
梧桐树下V· 2025-04-24 10:01
公司上市与业务概况 - 公司于4月24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3202 [1] - 主营业务为汽车仪表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 [1] -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加速向智能座舱领域拓展 [1] - 已成为国产汽车电子细分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1] 行业地位与市场份额 - 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比例从1970年代的3%增长至2015年的40%,预计2025年达60% [2] - 2020年国内液晶仪表市场外资企业占据67%份额,本土企业占33% [2] - 公司2022-2024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78%、11.38%和12.16%,稳居国内企业前列 [2] - 客户覆盖现代汽车集团、比亚迪、长安汽车等多家头部整车厂商 [2] 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 截至2024年底拥有境内专利134项(发明专利52项),国际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8项 [3] - 自主研发复合屏液晶技术,结合段码屏和TFT液晶屏优势 [3] - 开发双联屏仪表产品,整合驾驶信息显示和车载娱乐功能 [3] - 全液晶组合仪表和双联屏仪表收入占比从2021年69.02%提升至2024年85.33% [3][4]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7,232.65万元、343,707.85万元和446,465.34万元 [6] - 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656.99万元、89,407.15万元和110,834.00万元 [6] - 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50.45%,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69.24% [6] - 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1年22.23%提升至2024年35.34% [4] - 主要产品平均价格从2021年370.04元/块增长至2024年655.46元/块 [4][6] 产品价格趋势 - 电子式组合仪表价格从2022年146.88元/块增至2024年172.58元/块 [6] - 全液晶组合仪表价格从2022年537.91元/块增至2024年534.24元/块 [6] - 双联屏仪表价格从2022年1,804.16元/块增至2024年2,078.91元/块 [6] 行业发展趋势与智能座舱布局 - 2024年汽车产销量达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增长3.7%和4.5% [7]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4%和35.5% [7] - 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超1600亿元 [7] - 公司开发多屏通信交互、OTA、语音控制等智能座舱技术 [9] - 募资用于智能座舱生产基地建设 [9] 国际化战略与出口表现 - 2022-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分别为47.06%、47.47%和53.60% [9] - 全球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3.71%提升至2023年5.31% [9] - 已布局韩国、美国、印度等海外市场 [9] - 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达1056.1亿美元 [9]
行业观察 | 上海车展新车云集 全面开启智能化下半场
财经网· 2025-04-24 09:12
展会规模与影响力 -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于2025年4月23日至5月2日举行 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 规模创历史新高[1] - 展会吸引26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家中外企业参展 涵盖全球主流汽车品牌及新能源品牌[1][4][5] - 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参展企业数量和规模较上届显著增长[6] 行业格局转变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推动本土品牌强势崛起 合资与外资品牌加速转型追赶[3] - 折射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定标准"的格局转变[3] - 超过100款新车型在车展前两日首发 同时部分品牌因经营问题或宣传策略缺席展会[6] 智能化技术发展 - 汽车智能化技术从概念展示转向量产落地 2024年L2级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销售占比达57.3% 预计2025年底达65%[7] - AI大模型与汽车融合需求升温 广汽滴滴新车型配备十颗激光雷达和红外摄像头 上汽与华为联合推出"SAIC尚界"品牌[7] - 宝马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大语言模型语音交互系统 大众计划2027年前在华推出40款新车型(含20款全新电动车)[12] 技术合作与创新 - 本田与Momenta、深度求索、宁德时代深度合作 奔驰展示首款搭载MB.OS架构和L2++辅助驾驶的国产车型[9][12] - 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极氪9X光辉版采用双Thor芯片+5激光雷达方案(算力1400TOPS)[12] - 蔚来展示自研智能辅助驾驶芯片神玑NX9031等技术成果 供应链企业智能化技术水平全面提升[13] 产业聚焦与转型 - 展会聚焦"低碳化、智能化"成果 标志汽车行业正式进入"智能化下半场"竞争[13][14] - 参展车辆总数约1300辆 新能源车占比超七成 车企宣传风向从"炫技"转向"安全"[17] - 科技公司及供应链参展企业数量明显增多 展现汽车企业在低碳化智能化领域的创新成果[17]
航盛电子与四维图新深化合作 共拓汽车智能化产业新型关系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03:33
文章核心观点 航盛与四维图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多领域深度合作,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构建新型产业关系,提供全栈能力和出行体验 [1][5] 合作背景 - 2025年4月23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期间,航盛与四维图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双方优势 - 航盛深耕汽车电子软硬件设计与生产制造,在智能座舱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拥有成熟供应链体系与规模化生产能力 [3] - 四维图新在汽车辅助驾驶核心技术等领域具备领先优势 [3] 合作内容 创新性产品合作 - 成立产品线联合研发合作体,聚焦芯片联合定义等方向,加速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4] - 芯片领域,在下一代芯片共同定义等领域合作,探索创新型产业合作模式 [4] - 驾驶辅助系统领域,发挥双方技术优势,强化能力,共同研发舱驾融合技术 [4] - 智能座舱领域,在软件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造贴合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4] 生产制造合作 - 航盛利用自身生产制造能力,为四维图新提供支持,提升其产能与交付能力,优化成本与效率 [4] 全价值链协同 - 实现研发、生产全价值链协同,构建全生命周期竞争力,占据智能汽车供应链关键生态位 [4] 合作愿景 - 突破传统供应链协同模式,构建新型产业关系,为车企提供全栈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出行体验 [5]
小米汽车在欧洲设研发和设计中心,目标不只是刷赛道|36氪独家
36氪· 2025-04-23 23:54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汽车 ,作者徐蔡钰 36氪汽车 . 看懂汽车产业新百年。36氪旗下智能电动车产业报道公号。 在智能化时代硬磕性能。 文 | 徐蔡钰 编辑 | 李勤 杨轩 来源| 36氪汽车(ID:EV36kr) 封面来源 | IC photo 小米汽车,在欧洲寻求技术与市场的新突破。 36氪独家获悉,小米汽车正稳步推进欧洲布局。在德国慕尼黑,小米建立了一个汽车研发中心,目前,该研发中心规模不足50人,主要成员均为管理层及业 务专家。 此外,小米还有意继续挖掘设计人才,在欧洲孵化一个新的汽车设计中心。 36氪就此消息向小米汽车求证,小米官方确认了欧洲研发中心的存在,但否认了欧洲销售体系。 欧洲研发中心的建立,对小米汽车而言不仅是研发能力的扩充,更是品牌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赛道,通常是新品牌吸引大众眼球的起点。如今,行业竞争已从电动化发展到智能化。奔驰、宝马、保时捷等一众国外豪华品牌,都在追赶智能座舱、智能 驾驶的研发。 在智能化的花样竞赛中,小米却选择了一条传统汽车品牌的"老路":继续挑战赛道,深耕汽车性能研发。 布局欧洲研发 小米瞄准高性能调校能力 有知情人士告诉36氪,小米汽车慕尼黑研发中心目前没有大规 ...
阿里国际站登顶美国App Store;四维图新拟与火山引擎合作汽车智能化|未来商业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3 23:27
阿里国际站登顶美国App Store - 阿里国际站快速跃升至美国App Store"购物榜"第一,并在全球120多国的App下载榜里位居前十 [1] - TikTok上掀起的"中国工厂揭秘潮"助推阿里国际站吸引大量买家,直连源头工厂 [1] - 阿里国际站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榜,彰显中国跨境电商的强劲实力 [1] 全挚科技完成Pre-A轮融资 - 工业机器人领域创新企业全挚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2] - 融资将用于核心技术研发迭代、智能制造基地扩建及市场应用场景拓展 [2] - 全挚科技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是实力被认可的体现 [2] 四维图新与火山引擎战略合作 - 四维图新与火山引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汽车智能化技术与产品领域推动深层合作 [3] - 双方计划打造"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先进的数据闭环基础设施等 [3] - 合作有望整合优势,打造差异化解决方案,打破行业同质化僵局 [3]
Arm 技术加持,地平线以 HSD 及征程 6P 推动汽车智能化变革
环球网· 2025-04-23 09:10
地平线产品发布与技术合作 - 地平线在上海举办2025年度产品发布会 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 展示汽车智能化技术实力[1] - HSD搭载征程6P计算方案 算力达560 TOPS 单颗芯片支持城区辅助驾驶全栈计算任务[4] - 征程6P集成CPU GPU MCU等计算资源 Arm Cortex-A78AE提供功能安全设计 满足辅助驾驶安全需求[4] 量产计划与市场表现 - 地平线HSD将作为奇瑞"猎鹰"先进方案 与征程6P计算方案在星途品牌全球首发 2025年9月正式量产[5] - 地平线前装量产出货超800万套 量产上市车型超200个 量产定点车型超310个 服务超500万车主[5] - 地平线与Arm从征程2到征程6系列保持技术合作 支持上汽 奇瑞 比亚迪 广汽 吉利 大众 理想 蔚来等厂商[5] Arm技术赋能与创新 - Arm为征程6P提供CPU计算能力支持 高效应对复杂计算任务 提升汽车性能与可靠性[3] - Arm推出汽车专用CPU Neoverse V3AE 基于Armv9架构 首次应用于汽车领域 支持高端ADAS和智能驾驶场景[5] - Arm计划推出汽车计算子系统CSS 提供预集成AE IP配置 优化性能 功耗和芯片面积[6] 行业发展趋势 -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 智能人机交互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正在重塑汽车驾驶体验[4] - Arm技术成为汽车电子产品基石 支持国内外领先汽车OEM厂商 推动汽车产业繁荣发展[5] - 汽车技术未来将融合边缘计算 物联网功能和AI Arm将继续提供可扩展 高效 安全的解决方案[6]
安波福杨晓明:深耕本土化,驱动汽车科技新变革
环球网· 2025-04-23 02:53
公司本土化战略 - 全力推进在中国为中国战略 持续加大投资 包括去年设立风河上海软件中心 常熟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和投资智驾科技MAXIEYE [2] - 今年下半年两座聚焦新能源汽车的全新工厂将投产 中国主动安全产品线智能黑灯工厂也将落地 中国数据中心和测试中心已进入规划筹备阶段 [2] - 开发百余家本土核心供应链伙伴 目标实现核心物料百分百国产化 预计2027年实现中国供应链的全球覆盖 [2] 行业挑战应对 - 面对地缘政治带来的关税问题和潜在芯片短缺风险 公司推进软硬件解耦 拥有成熟的本地化芯片解决方案 能快速切换芯片和系统 [3] - 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制造基地 构建本地化产业链 降低供应链风险 [3] - 从系统设计入手采用融合方案提升性价比 依靠本土研发团队和快速迭代能力将新技术融入产品 借助深度国产化降低材料成本 [6] 智驾领域布局 - 全栈布局传感器 硬件和软件 产品与主流客户深入合作即将量产 [6] - 由本土团队引领开发更符合本土需求的产品 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 丰富产品线 [6] - 重视L3级自动驾驶技术安全储备 同步开发48V系统产品以满足汽车智能化用电需求 [6] 未来发展规划 - 中国汽车市场在新能源 智能化和数字化方面已领先全球 是公司重要的业务和研发基地 [6] - 坚持在中国为中国战略 加大投资提升本地研发创新能力 助力中国汽车出海 [6] - 依靠全球化布局优势 发挥本地研发团队力量 赋予更多权力确保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