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达峰碳中和
icon
搜索文档
生态环境部:“建设美丽中国”是口碑工程 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
证券时报网· 2025-09-19 03:44
人民财讯9月19日电,9月1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是 口碑工程,不是口号工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不搞挂牌创建和层 层评比,要以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实际成 果。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部将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着力破解区域性、流域性的生态环境问 题,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二是环境要素要全打通,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 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三是发展方式的全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促进绿色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四是治理能力全提 升,生态环境部将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短板。 ...
生态环境部:推动构建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
新浪财经· 2025-09-19 03:21
9月19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动构建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 系。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建成全球最 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 标,"十四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我们还积极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发布 甲烷和工业氧化亚氮控排方案,将氢氟碳化物纳入配额管理,将煤矿瓦斯排放的限值从30%加严到 8%,强化对甲烷的排放控制。 ...
生态环境部:截至9月18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达489.61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19 03:04
人民财讯9月19日电,9月19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年新纳入钢铁、水泥、冶炼行业,实现了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 的有效管控。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7.14亿吨,累计成交 额达489.61亿元。与此同时,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大幅提升,全国碳排放权交 易市场实现稳起步、稳运行,已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成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 张靓丽名片。 ...
关于举办“光热发电项目投资建设与CCER交易”专题培训的通知
中国能源报· 2025-09-18 07:11
光热发电行业政策与规划 - 光热发电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双重功能 可提供长周期调峰能力和转动惯量 是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手段[1] - "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300万千瓦[1] - 国家能源局要求科学谋划"十五五""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布局 加大光热项目建设力度[1] 光热发电项目发展现状 - 生态环境部于2023年10月优先制定发布并网光热发电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1] - 2025年3月敦煌首航节能10兆瓦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首批50万吨减排量成功登记并实现交易[1] - 光热发电项目通过CCER交易改善收益 推动规模化发展[1] 专业培训安排 - 培训时间定于2025年10月22-24日 地点在敦煌太阳庄园酒店[2] - 培训形式采用课堂教学与实地观摩相结合[2] - 培训对象涵盖发电公司 电网企业 新能源公司 储能公司等从业人员[2] 培训课程内容 - 模块一包括光热发电政策解读 发展现状与趋势 面临问题 电力市场参与等10项内容[3][5] - 模块二涵盖CCER市场最新政策 项目设计实施指南 审定核查规则 项目方法学解析[5] - 模块三安排参观敦煌新能源展览馆 观摩首航节能光热发电项目 考察自然保护区[5] 培训费用与认证 - 培训费用为4500元/人 包含课堂教学 项目观摩 讲义 证书 午餐及保险[4] - 推荐住宿协议价为300元/天[4] - 考核合格学员将获得联合颁发的专题培训结业证书[4]
俄罗斯煤炭天然气,都想往中国运,但想让中国接盘,没有那么简单
搜狐财经· 2025-09-17 11:47
俄罗斯能源出口转向中国 - 俄罗斯因西方制裁自2022年2月起将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中国 以填补欧盟市场缺口[2] - 2024年俄罗斯煤炭出口总量1.95亿吨 其中对中国出口占比50%达1亿吨[2] - 2025年1-7月对华煤炭出口同比下降5.3% 上半年整体降幅达25%[2][4] 煤炭出口挑战 - 物流瓶颈制约出口:远东港口容量小且码头不足 西伯利亚铁路老化导致运输效率低下[4] - 2025年铁路关税上涨进一步推高成本 制裁导致融资困难及设备进口受阻[4] - 煤炭品质竞争力弱:俄罗斯煤硫含量高 不符合中国碳减排政策需求[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煤炭份额转向蒙古(增19%)和澳大利亚(增60%)[5] - 俄罗斯政府拨款8000万美元支持煤炭行业 但被分析师评估为杯水车薪[5] 天然气管道合作 - 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2024年对华供应227亿立方米 2025年前8个月同比增长28%[7] -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计划年输送500亿立方米 2025年9月签署三方备忘录[7] - 新管道建设进度延迟:原计划2024年动工推迟至2025年下半年 预计2030年通气[7] - 管道途经蒙古段地形复杂 勘测与建设成本高昂[7] 天然气贸易现状 - 2025年9月俄罗斯天然气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36% 占中国进口总量49%[7] - 中国LNG进口从俄罗斯增长28.3% 但总量1780亿立方米中俄份额有限[8] - 中国在价格谈判中占据优势 俄罗斯因缺乏替代市场被迫让步[7][8] 能源出口整体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俄罗斯化石燃料出口同比降18% 创俄乌冲突以来季度最低[10] - 2025年7月煤炭出口收入日均6800万欧元 同比下降2%[10] - 2025年前5月俄中贸易额下降8% 碳氢化合物物理量与货币量双降[11] 长期结构性困境 - 俄罗斯能源出口基础设施落后 需依赖中国资金与技术援助建设[11] - 若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2030年投运 对华供气量将翻倍但低价影响收入[11] - 欧盟天然气进口量下降三分之二 但俄罗斯对单一市场依赖度加深[11]
智研咨询—2025年中国火电配储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9-16 07:57
装机规模:整体来看,目前火电配储装机规模有限,2024年,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中,火电配储仅占比1.9%,累计装机规模为140万千瓦。 储能时长:火电配储储能时长都在2小时及以下,主要系火电配储主要用于电网调频、瞬时电压支撑等短时调节场景。截至2024年末,0.5h、1h、2h分别占 比42%、55%、3%。 报告导读: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大,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而火电厂通过加装储能,可提升火电厂调节性能,在短期之内增加电力系统 灵活性调节资源。随着相关补偿机制的建立,火电配置电化学储能提供调频等电力辅助服务已成为了较为经济的储能应用模式之一。但整体来看,目前火电 配储装机规模有限,2024年,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中,火电配储仅占比1.9%,累计装机规模为140万千瓦。储能时长方面,火电配储储能时长都在2小时及 以下,主要系火电配储主要用于电网调频、瞬时电压支撑等短时调节场景。截至2024年末,0.5h、1h、2h分别占比42%、55%、3%。利用率方面,火电配储 均利用率较高,年等效充放电次数远超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等其他应用场景。2024年中国火电配储年均等效充放电次数897次(相 ...
潮涌黄海 逐绿而行——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盐城答卷”
新华日报· 2025-09-15 23:46
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 盐城海岸带修复1550公顷海岸和22.9公里岸线 建设9.5公里生态化海堤[3] - 东台条子泥湿地小青脚鹬种群从不足1000只增至2440只[3] - 大丰野鹿荡拥有3000多头野生麋鹿 记录485种植物和356种动物[3] - 全市记录物种数达4759种 较2023年底增加67种[4] - 大丰麋鹿总数突破8500头 成为全球最大麋鹿种群[4] 新能源产业发展 -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554.7万千瓦 占全国13.4%和全球7%[5] - 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 1-7月发电量216.8亿千瓦时[8] - 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70.2% 连续15年位居全省首位[8] - 三峡集团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年生产绿电超26亿千瓦时[7] - 光伏领域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8] 风电产业链布局 - 全国40%海上风电整机和20%叶片产自盐城[8] - 2024年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居全国城市第一[8] - 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形成全产业链[8] 光伏产业链建设 - 阿特斯等光伏行业全国前十强企业中的7家落户盐城[8] - 灌东盐场1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年均发电量2.169亿千瓦时[8] 零碳产业园区发展 - 建设射阳港 大丰港 滨海港三大零碳产业园[9] - 射阳港以绿电+新型电力系统为特色 大丰港以绿电+氢能为特色 滨海港以绿电+冷能为特色[9] - 三大园区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9] - 与18家国内外顶尖机构合作推动绿电溯源认证[10] 新兴产业拓展 - 在储能 氢能 冷能等领域开疆拓土[8] - 招引磐动科技 碳丰氢能源等氢能企业[8] - 打造绿电制储用全链条示范场景[8] 绿色产品创新 - 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风机在射阳港下线[11] - 实现海上风机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11] - 上海永久公司首条物理可溯源绿电生产线试运行[9]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部长黄润秋发表署名文章
经济日报· 2025-09-15 06:31
全国碳市场建设重大意义 -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降碳目标 [2]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减排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成 两者相互衔接 [3] - 碳市场建设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 [3] - 碳市场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最优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形成对碳排放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4] - 碳市场建设坚持低成本降碳目标导向 降低碳排放强度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4][5] - 碳市场注重国际交流合作 增强全球碳定价影响力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 [5] 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 - 全国碳市场经过4年多发展实现稳起步稳运行 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6] - 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构建 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6] - 截至2025年8月22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2024年成交额18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6] - 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应清缴配额52.44亿吨 实际清缴52.43亿吨 [6] - 碳排放数据质量持续加强 2024年审核企业数据300余万条 异常数据发生率明显降低 [7] - 市场覆盖范围扩大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7] -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运行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2.1亿元人民币 [8] - 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2.38% 行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显现 [8] 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要求 - 坚持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 尊重市场发展规律 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9] - 统筹长远和短期目标 到2027年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点领域全覆盖 [10]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建成诚信透明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0] - 统筹整体和局部关系 加强碳市场制度与其他政策协同 推动两个市场有效衔接 [10] - 统筹国内和国际关系 立足国情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路径 参与全球碳市场机制国际谈判 [11] 全国碳市场建设任务举措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建立预期明确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12] -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12] - 建立科学完备的自愿减排方法学体系 加强全链条管理 规范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13] - 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提高国际认可度 服务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13] - 稳慎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 建立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13] - 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和自然人参与交易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13] -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 实施关键参数月度存证 完善核查技术规范 [14] - 强化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信用监督管理 [14][15] - 研究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15] - 加强与绿电、绿证等政策协同 制定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 完善资金清算机制 [15]
守牢碳排放数据质量关
经济日报· 2025-09-14 22:35
政策部署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系统性部署全面加强碳市场建设 [1] - 多项措施聚焦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 明确提出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1] 数据质量重要性 - 碳排放数据质量是碳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生命线 与企业配额分配 交易 清缴等环节直接相关 [1] - 准确全面可信的数据是市场信任基础 数据失真将削弱市场公平性和国家减碳成效 [1] - 自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 三级联审监管机制不断健全 数据质量有效改善 [1] 监管措施 - 加强全过程监管 涉及排放单位 技术服务机构和主管部门 明确各方责任和具体措施 [2] -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要求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将数据计量采集留痕融入日常生产管理 [2] - 综合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物联网技术实施动态监控 自动采集关键节点数据确保不可篡改 [3] - 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细化风险管理 提高异常数据识别预警精确度 [3] 违规治理 - 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释放从严监管信号 [3] - 加强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 淘汰核查质量不过关机构 防止与控排企业利益合谋 [3] - 数据造假主因是利益驱动 过高碳排放导致企业履约成本增加 [3] 市场影响 - 碳市场加快升级扩容 对数据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仍存在数据造假和管理薄弱问题 [1] - 真实可靠数据是绿色低碳转型科学性的基础 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3]
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省,重磅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14 04:13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 - 围绕光电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 - 建好厦门生物医药港等专业化园区 [1] - 创新发展数据智能、氢能、前沿新材料、健康与新医药等未来产业 [1]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 - 支持武夷山、鼓浪屿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 [2] 节能环保与数字化目标 -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 [3] - 到2026年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超71% [3] - 新建及改扩建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25以内 [9] 非化石能源发展 -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30%以上 [3][10] -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和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3] - 稳妥推进漳州核电、宁德核电项目建设 [3] 绿色建筑推广 - 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40% [3][12] - 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和政府采购试点 [3] - 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 [12] 绿色交通体系构建 - 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 [12] - 深化"电动福建"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 [12] - 发展电动船舶、混合动力船舶等低碳装备 [12] 循环经济发展 - 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 [14] - 壮大再生面料、"以竹代塑"等产业 [14] -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14] 绿色技术创新 - 2030年新增5家以上绿色低碳领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17] - 突破海上风电机组和深远海电力送出技术 [17] - 构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 [17] 绿色金融政策 - 推进三明、南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18] - 支持厦门争取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试点 [18] - 将碳表现纳入授信管理流程 [18] 市场化机制建设 - 推进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4][19] - 探索建立海洋资源交易平台 [4] - 深化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和创新海洋碳汇机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