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建设重大意义 -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降碳目标 [2]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减排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成 两者相互衔接 [3] - 碳市场建设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 [3] - 碳市场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最优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形成对碳排放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4] - 碳市场建设坚持低成本降碳目标导向 降低碳排放强度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4][5] - 碳市场注重国际交流合作 增强全球碳定价影响力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 [5] 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 - 全国碳市场经过4年多发展实现稳起步稳运行 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6] - 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构建 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6] - 截至2025年8月22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2024年成交额18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6] - 2023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应清缴配额52.44亿吨 实际清缴52.43亿吨 [6] - 碳排放数据质量持续加强 2024年审核企业数据300余万条 异常数据发生率明显降低 [7] - 市场覆盖范围扩大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7] -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运行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2.1亿元人民币 [8] - 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2.38% 行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显现 [8] 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要求 - 坚持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 尊重市场发展规律 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9] - 统筹长远和短期目标 到2027年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点领域全覆盖 [10]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建成诚信透明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0] - 统筹整体和局部关系 加强碳市场制度与其他政策协同 推动两个市场有效衔接 [10] - 统筹国内和国际关系 立足国情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路径 参与全球碳市场机制国际谈判 [11] 全国碳市场建设任务举措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建立预期明确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12] -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12] - 建立科学完备的自愿减排方法学体系 加强全链条管理 规范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13] - 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提高国际认可度 服务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13] - 稳慎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 建立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13] - 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和自然人参与交易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13] -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 实施关键参数月度存证 完善核查技术规范 [14] - 强化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信用监督管理 [14][15] - 研究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15] - 加强与绿电、绿证等政策协同 制定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 完善资金清算机制 [15]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部长黄润秋发表署名文章
经济日报·2025-09-15 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