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搜索文档
探索文化与人才培育融合发展之路 ——“全员培训”成效显著 华西证券人才培养体系释放新动能
证券日报网· 2025-07-15 09:55
公司文化建设与人才发展 - 公司深入践行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积极落实十要素精神和行业荣辱观要求 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与公司发展深度融合 [1] - 公司深入推进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安排 完善人才培育长效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选人用人导向 加强人员执业行为规范 [1] - 公司将2024年定为全员培训元年 采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组织监管新规学习 开办华西大讲堂 启动英才计划和领英计划等举措 [1] 监管新规学习与落实 - 公司成立监管新规专项工作机构 制定贯彻落实监管新规专项工作方案及6个实施方案 1个督导方案 [2] - 公司分层分级组织全体员工进行监管新规学习 通过集体研讨 专题辅导与行动学习等形式开展 [2][4] - 公司开展监管新规线上知识竞赛 征文评比 心得交流分享及专题讲座等学习活动 促进员工学以致用 [4] 华西大讲堂系列讲座 - 公司开办华西大讲堂系列讲座以加强全员培训 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挖掘人才潜力 [5] - 公司已开办6期华西大讲堂系列讲座 内容涉及宏观经济 监管政策解读 行业文化 前沿产业分析和公司战略宣讲 [8] - 讲座助力员工理解行业文化 洞悉市场动态 探索业务发展机遇 为公司业务转型与创新发展注入新思维动力 [8] 英才计划人才培养项目 - 公司实施英才计划第三期管理赋能培训 历时半年完成对120名基层管理干部及骨干员工的培训 [9] - 第三期英才计划首次实现覆盖总部-分支机构-子公司的百人计划规模化培养 构建全链条人才梯队 共举办7场集中封闭培训 [9] - 项目搭建三坐标一定位课程体系 包括纵览全球格局座谈 证券行业溯源解析 公司战略业务研讨 情绪管理和团队协作管理等定制课程 [9] - 培养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 举行25场内部分享 参访天府软件园和天府国际生物城的高新技术企业 建立每日线上学习圈累计300余条分享 [10] - 采用辩论赛式结业答辩替代传统汇报 根据学员反馈及市场热点优化课程 例如节后增设AI工具应用实战课程 [10] 领英计划与持续培训 - 公司启动针对中层干部的领英计划培训暨基层党组织党性教育培训项目 [11] - 项目以党性铸魂 管理破局 科技赋能 战略拓界构建干部能力图谱 融入行业及公司文化 [11] - 公司践行精益求精 艺无止境的专业理念和专业 敬业 高效 诚信 担当的文化基因 开展文化与人才培育融合实践 [11]
以科创为炬 照亮培育卓越人才之路
经济日报· 2025-07-10 22:27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构建"党建引领、制度保障、知行合一、协同育英"的卓越人才培育体系,将科技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 - 学院推行"党建+"三维履责考评机制,近3年教师获全国高校GIS教学竞赛特等奖等近10项教学奖项[1] - 实施"四位一体"本科生全员学术导师制度,通过课程作业、创新创业、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全链条指导[1] 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 - 学生研究成果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如共享单车协同治理、收缩型城市"三位一体"转型策略,获2023年"挑战杯"全国特等奖[2] - 与50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促进政产学研融合[2] - 跨学科研究成果被SSCI一区期刊收录,共享单车研究实现多学科交叉突破[2] 学术生态与成果转化 - 举办120余场学术活动包括"齐鲁地理大讲堂"等系列,拓展学生学术视野[3] - 近4届"挑战杯"竞赛获10多项国家奖,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多项专利实现转化[3] - 形成"教师引导、团队协作、全院支持"的育人生态,推动科创精神传承[2][3]
SIA:5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590亿美元 中国同比增长逾两成
证券时报网· 2025-07-09 05:57
全球半导体销售情况 - 2025年5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5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8%(2024年5月为492亿美元),环比增长3.5%(2025年4月为570亿美元)[1] - 美洲地区销售额同比增长45.2%,亚太/所有其他地区增长30.5%,中国增长20.5%,日本增长4.5%,欧洲增长4.1%[1] - 亚太/所有其他地区销售额环比增长6.0%,中国增长5.4%,欧洲增长4.0%,美洲增长0.5%,日本增长0.2%[1] 中国半导体产业表现 - 1-5月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3%,集成电路出口量达1359亿个,同比增长19.5%[1] - 对东盟国家集成电路出口额同比增长39.8%至347.8亿美元,出口占比从2023年18.3%提升至2024年21.8%[2] - 5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1.3亿台(+5.5%),集成电路产量1935亿块(+6.8%)[2] 半导体上市公司数据 - 2025年中国半导体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预计达9175亿元,同比增长9%,近五年累计增长100%[2] - 2025年净利润预计513亿元,同比增长9%,近五年累计增长45%[3] 产业发展战略方向 - AI与半导体相互赋能,需突破关键工艺技术、材料和零部件本土化瓶颈,建设本土化AI芯片制造平台[3] -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强化设计-制造-封测-EDA全链条协同,深化产学研融合[4] - 构建"高校基础研究-职教培养-企业实战"的产教研体系,加强国际人才引进与本土人才培养[4]
通讯|“感谢中国师傅的传帮带”——中国家电企业助力培养埃及本土产业人才
新华网· 2025-07-09 04:22
中国家电企业在埃及的发展 - 海尔埃及生态园占地20万平方米,位于开罗东北部的埃及斋月十日城,2024年5月投产的一期项目主要生产空调、电视、洗衣机,在建的二期项目主要生产冰箱和冷柜 [1] - 海尔埃及生态园空调制造工厂目前有约1200名员工,待整个园区全面投入运营后,用工人数还将大幅增加 [2] - 海尔埃及生态园一期项目投产一年多以来,空调已占据当地市场一定份额,电视和洗衣机业务也在快速发展 [3] 本土人才培养与技术转移 - 海尔埃及生态园为埃及员工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通过中国师傅的传帮带方式培养本土人才,例如运营部经理塔里克·巴利格从中文专业毕业生成长为业务骨干 [1] - 中国专家团队指导开展培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埃及管理层和工人,确保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的一致性 [3] - 海尔埃及生态园为员工提供跨部门锻炼机会,并通过公平竞争机制激励员工成长,例如语言专业背景的员工也可与工程师竞争上岗 [1] 未来发展规划 - 海尔埃及生态园二期项目主要生产冰箱和冷柜,冰箱和厨电产品预计明年第三季度实现本地化生产 [1][3] - 中方团队通过技术传授促进埃及整个家电制造行业的发展,例如指导埃方团队掌握生产技术 [3]
我省开展七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
辽宁日报· 2025-07-05 02:40
人才培养改革 - 开展博士后出站后接续培养 构建全周期跟踪服务模式 一对一匹配科研培养人 [1] - 提供青年人才科研启动经费 实验室及办公空间等资源保障 [1] - 结合省市优惠政策 在个人税收 子女入学 住房保障 医疗健康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 [1] - 探索"人工智能+继续教育"应用场景 构建专业知识图谱 搭建云学习空间和虚拟仿真平台 [1] - 建设智慧继续教育资源库和大模型 打造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 [1] 人才评价与服务创新 - 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特色产业 合理设置评审新专业 完善评价新标准 [2] - 在海洋经济领域探索职称评审工作 畅通特殊人才评价"绿色通道" [2] - 优化专家服务对接机制 精准匹配基层技术需求 对突出贡献专家给予职称评聘等支持 [2] - 支持人才低成本创新创业 加大创业补贴 就业补贴 场地租金补贴等跨部门协调力度 [2] - 通过拨投结合 青年人才基金 种子基金等方式提供启动资金 给予创业人才合理股权激励 [2]
“本土智造+人才培养” 直观医疗积极布局中国健康科技市场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4 14:09
公司布局与投资 - 直观医疗与复星医药合资成立直观复星,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1] - 2021年直观复星创新中心在上海浦东落成,成为国内首个国际标准手术机器人综合培训基地 [1] - 2024年6月直观复星上海总部基地启用,总投资超7亿元,建筑面积超4.5万平方米,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生产和培训一体化基地 [1] 本土化与研发 - 上海总部基地涵盖产品研发、测试、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及本地服务等多个环节,助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加速国产化 [1] - 公司通过"本土智造+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模式推动技术临床转化 [2] 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 - 2022年达芬奇培训课程体系获得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权威认证,直观复星成为中国首家提供此类认证课程的公司 [2] - 创新中心构建覆盖泌尿外科、胸外科、妇科等多个专科的沉浸式教学体系,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课程和设备升级 [2]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已为2500多支医疗团队、6300多位外科医护人才提供专业培训 [2] 行业合作与临床发展 - 创新中心联合全国20多家三甲医院共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训教学中心",打造"医教融合"培训体系 [2] - 公司通过"医院—企业—监管"三方协同模式推动机器人手术技术规范化发展 [2]
上海市胸科医院:以群众健康为中心 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与效率
人民网· 2025-07-04 08:11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群众健康为中心,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和效率 [1] - 上海市胸科医院重点发展"心脏—肿瘤"双核心模式,整合多学科构建"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疾病管理体系 [1] - 医院重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通过肺癌早筛及心血管疾病筛查识别高风险人群 [1] - 采用MDT机制解决跨学科难题,资源向关键临床研究倾斜,并与高校、企业合作搭建成果转化生态圈 [1]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 医院秉持"引育留用"理念,引进关键人才并实施系统化内部培养 [2] - 为不同年龄段人才设定五年周期发展目标,实施分阶段"英才计划" [2] - 重点培养三类复合型人才:临床诊疗与科研兼备者、临床与管理并重者、具备战略眼光的学科带头人 [2] - 注重青年人才系统性培养和文化价值认同,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 [2] 心血管诊疗创新实践 - 心内科构建特色亚专科,形成覆盖心血管疾病全病种、全病程的诊疗体系 [2] - 冠心病亚专科为国内首家国际认证胸痛中心,专注精准诊疗 [2] - 房颤亚专科射频消融手术技术国内领先,心脏起搏亚专科开创心衰起搏治疗新模式 [2] - 结构性心脏病亚专科具备全瓣膜介入能力,心脏危重症亚专科收治患者数量居上海市前列 [2] 患者就医体验优化 - 优化门诊、住院、出院全流程,筑牢急救防线并与基层共建标准化响应体系 [2] - 推行日间病房信息化管理,患者24小时内完成检查、治疗及出院,缩短等待时间并降低费用 [2] - 出院环节实施精准转诊,与社区医生联合制定居家康复计划形成健康管理闭环 [2] - 计划增加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助力构建全民健康防线 [2]
2025名校之约|云南大学:扩招450人,新增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和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
央视网· 2025-06-27 10:57
云南大学概况 -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 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 拥有4351亩校园面积和两个校区 下设29个学院和7个研究机构 [1] - 学校设有85个本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 拥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在校本科生近18000人 硕士生17000人 博士生2200人 [1] - 教职员工3700余人 其中专任教师2300人 高级职称1300余人 博士学位1700余人 拥有国家级人才87人和省部级人才897人 [2] 科研实力与成果 - 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项目 在阳宗海砷污染治理 多年生稻技术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胡凤益团队成果入选《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2] - 1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包括化学 植物与动物学 环境生态学等 形成以民族学 生态学 统计学为优势的学科体系 [5] - 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国家战略 如"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 [3] 人才培养模式 - 实施三阶段培养模式:通识基础教育(1-2学期) 专业教育(3-6学期) 拓展教育(7-8学期) 支持跨专业选课 [3] - 提供多次转专业机会 实行"转出无限制 转入达条件"政策 第2/4/5学期均可申请转专业 支持主修+辅修模式 [4] - 开设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 包括"大气科学+AI""金融学+计算机"等 2025年新增3个AI交叉专业 实行小班化导师制 [7] 拔尖人才培养 - 生物科学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 全国仅33个 设置7个专业方向均由院士或杰青领衔 [5] - 拥有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 数理基础科学等)和4个省级拔尖项目(生态学 统计学等) [6] - 与中科院合办7个"菁英班" 前三年在校学习 第四年进入研究所 已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校重要研究生生源 [8]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与27国100多所高校合作 开展"1+2+1"中美人才培养等项目 10个非通用语专业与对象国高校联合培养 [9][10] - 2025年新设云南马来亚学院(QS60) 开设人工智能等3个专业 计划招生300人 颁发双学位证书 [9] - 牵头组建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 [10] 招生与就业情况 - 2025年招生计划增至5550人 新增450个名额 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按"成绩优先"原则录取 [12] - 近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 2024届就业满意度91.78% 用人单位满意度99.7% [13] - 国内升学本科生中92.05%进入"双一流"高校 彰显人才培养质量 [13] 创新创业教育 - 构建"教育-参与-培育-孵化"四阶体系 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 75%本科生参与大创项目 [11] - 2024年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00余项 省级奖1000余项 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1] - 每年分两批次开放大创项目申报 新生第一学期即可参与 促进科教融合 [11]
专访丨国际乳联呼吁深化欧中乳业合作——访国际乳品联合会总干事劳伦斯·赖肯
新华网· 2025-06-26 01:02
全球乳业合作与创新 - 国际乳联总干事劳伦斯·赖肯呼吁深化欧中乳业合作 强调双方应取长补短 共同推动全球乳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1] - 全球乳业正经历快速变革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对乳品需求持续上升 老龄化背景下保障人口健康和全面发展成为行业重要课题 [1] - 欧洲在发酵乳品、酸奶和奶酪制作方面经验丰富 中国在自动化牧场、机器人应用及智能制造领域优势显著 双方合作可实现互利共赢 [1] 中国乳业发展现状 - 中国企业通过技术手段高效配送食品 并将乳品创新应用于饮品、奶茶等多样化消费场景 显著提升乳品消费普及度 [2] - 内蒙古乳品生产企业已广泛应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于生产全流程 国际乳联考察团对此印象深刻 [2] 未来合作方向 - 国际乳联与中国计划重点深化绿色乳业、营养健康和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合作 [2] - 需特别关注培养新一代乳业科技人才 以保障行业持续活力 [2] 国际乳联背景 - 国际乳联成立于1903年 拥有40个成员国 其成员国牛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在乳业标准制定与政策建议方面具广泛影响力 [1]
80%的出海难题,其实是管理者的能力问题
吴晓波频道· 2025-06-25 17:28
中国企业出海人才瓶颈 - 海外人才缺口率高达48%,相当于每招两人就有一个岗位空缺 [2] - 超6万家中国企业在海外落地业务,全年招聘需求超450万人,市场规模达84亿元,领英海外岗位年增长率达30% [3] - 46.1%日本中小企业将"确保人才"列为首要经营课题,35%将"培养人才"放在第二位 [4] 组织重构与管理挑战 - 总部决策僵化导致海外沟通受阻,例如广东某公司因拒绝第三方咨询与美国地方政府沟通失败,某3000亿级企业国际化战略禁用外脑 [12] - 海外成功关键取决于本地管理者而非总部基因,越南某家电公司案例显示总部指令直接复制无效 [13] - 外派"大水手"型管理者极度匮乏,需重构组织能力适应海外市场 [14] 属地化人才培养策略 - 东南亚在华留学生是优质后备干部,如印尼、泰国学生在中国学习商科 [16] - 浙江大学泰国MBA课程、华商联盟"千家万企"计划提供支撑 [17] -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印尼雅达理工学院联合办学模式获当地支持 [28] 跨国团队搭建方法论 - 成功模式需三位一体:总部派驻核心VP(需内部选拔有威望者)、本地招聘负责人、CEO直接支持 [31][32][33][34] - 核心VP需具备资源调动能力和韧性,前两年开拓期可能无显著成果 [32] - 本地负责人需主动行业挖猎而非被动招聘,职位吸引力决定人才级别 [33] 工具与合规解决方案 - 飞书通过翻译功能解决语言障碍,中国消费品出海TOP10中7家使用,新能源汽车TOP10中9家采用 [23][25] - 飞书投入十几亿人民币建设GDPR合规体系,解决数据收集争议案例 [24] - 工具化思维优先于语言能力招聘,扩大人才池 [23] 行业实践与效率提升 - 华坚集团在非洲将当地生产力提升至中国80%水平,利润率超10% [42] - 埃塞俄比亚案例显示中国员工成本是本地40倍,需强化管理培训提升效益 [41] - 海外问题80%-90%源于管理者能力短板,需系统性投资而非简单外派 [18] 系统性人才培养计划 - "千家万企"计划目标培养1000名企业家,服务1万家企业,含五大模块课程 [45][47][49][50][51][52][53] - 课程体系覆盖战略班(2天集训)、领航者班(4个月全链条)、主题训战班(合规/供应链等)、海外考察、线上课 [49][50][51][52][53] - 与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等海外院校合作属地化培养 [54] 全球化阶段特征 - 出海3.0阶段从"世界工厂"转向品牌输出,面临更复杂组织挑战 [20] - 华为、海尔等头部企业已培养全球化人才,但整体仍稀缺 [9] - 人才决定出海成败,需从战略、执行、文化、培训全链路建设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