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创业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哈尔滨工程大学:“线下+线上”构建双创育人新范式
科技日报· 2025-09-23 23:45
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了龙江青年"创新、创意、创业、创造"云端成果展,190余件终审作品在云 端集中展示,用户无需亲临现场,便能沉浸其中,详细查阅展览内容。 此次成果展以"线下+线上"模式,助力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构建双创育人新范式。这一创新举措,不 仅让更多人领略到黑龙江学子的科创风采,更让背后支撑这一成果的元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平台 (以下简称"元创学院")进入大众视野。 打造双创教育平台 踏入元创学院的虚拟世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科创宇宙。在这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 创业实践中心等4座教学大楼,以三维虚拟场景的形式呈现。线上用户轻轻滑动指尖,便能与前沿科创 成果"零距离"对话。 位于内蒙古的河套学院也鼓励师生使用元创学院。该校团委副书记成乐表示:"元创学院具备集约高效 利用、协同开放共享、线上线下互通、时空边界拓展以及数字智能管理等多重功能,可弥补创新创业教 育线下资源配置、使用、流通等方面的不足,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 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心,静态展览升级为动态交互。师生能在线上随时了解近3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挑 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竞赛中的多项获奖作品。为提升信息 ...
上海民航职院飞机维修教师团队通过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
中国民航网· 2025-09-12 06:54
团队荣誉与行业标杆 -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成为民航职业教育领域重要标杆 [1] 团队构成与教育成果 - 团队由25名骨干教师组成 深耕飞机维修职业教育领域 聚焦交通强国战略 [3] - 累计培养2000余名民航一线技术人才 多名毕业生参与C919和C909等国产民机制造与运维工作 [3] - 构建四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 实施学历教育与航空器维修执照相融合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 [3] 科研创新与产业融合 - 聚焦智慧民航数字化转型 主攻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化飞机维修及复合材料维修领域 [6] - 创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 承担民航局和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9项 发表Ei检索论文2篇及中文期刊论文18篇 [6] - 获批上海市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各1个 [6] 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 构建行业标准导入-企业真岗实训-定向人才反哺三维协同育人体系 拓展订单班合作至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 [6] - 订单班年均培养学生超200人 指导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4项及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项 [6] - 建成世界技能大赛飞机维修上海集训基地 推动工匠精神传承 [6] 教师成长与教学成果 - 团队教师1人入选教育部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工程 1人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人才项目 [7] - 获批上海市名师工作室和学院名师工作室各1个 6人获得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7] - 获批上海市职业教育示范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 上海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 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7] - 在上海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竞赛及民航直属院校首届民航专业教师岗位技能大赛中获奖 [7]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在房山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02 02:02
最终,88名教师(团队)获一等奖,205名教师(团队)获二等奖,295名教师(团队)获三等奖,21个单位获 优秀组织奖。本次大赛期间还举行了6场同期学术活动,邀请行业专家、领域大咖,探讨生成式人工智 能、创新创业教育、国防特色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 近日,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现场赛,在房山区良乡大学城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本届 大赛的主题是: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于2025年3月正式启动。本次大赛共设32个赛区,覆盖所有本科高 校,覆盖所有学科门类,有12.7万名教师参加校赛,3.4万名教师参加省赛,最终588门课程的2253位教 师(含团队教师)入围全国现场赛。 ...
桂林学院: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与路径研究
央视网· 2025-08-26 08:57
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 具有高科技含量 高效能运转和高质量产出特征 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形成深度共振[1] -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育高素质劳动者 推动劳动资料革新和拓展劳动对象范围三大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2] - 桂林学院通过主体培育 介体革新和客体拓展的协同赋能 将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深度绑定[2] 高素质劳动者培育机制 -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塑人才培养模式[2] - 着重强化知识迁移 技能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锻造 精准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2] - 建立硬技能与软技能协同量化评估体系 包括竞赛项目成果 创业计划书质量 技术专利等硬技能和团队协作 领导力等软技能[3] 新型劳动资料应用 - 算法 算力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资料显著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与资源整合效能[2] - 引导学生树立准确识变 科学应变和主动求变的思维应对技术变革[2] - 依托超星平台运用数智化教学工具 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呈现学生知识迁移轨迹和定位知识薄弱点[3] 劳动对象范围拓展 - 数据信息成为新型劳动对象 突破传统边界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势能[2] - 拓展学生实践场域与认知空间 提升数字思维 数字意识与数字素养[2] - 推动数字虚拟与现实实践融合 实现教育供给从模糊适配走向精准匹配[2][3] 课程体系重构与人才培养 - 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课程体系 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学科融合[4] - 针对理工科学生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课程 面向文科生发展数字人文与区域特色课程[4] - 构建专业能力加综合素养双轮驱动体系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掌握核心技能[5] 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 构建政府 高校 企业协同机制 争取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共建功能性平台[5] - 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进程[5][6] - 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践导师 提供前沿产业视角和定制化创新创业培训课程[6] 教师队伍建设 - 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 新技术掌握应用能力和产业协同能力[6] - 组织跨学科资源培训和数字化培训 鼓励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6] - 搭建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联合体 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和地方创新实践[7] 具体实施案例 - 成立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 联合高校 产业园区及十余家AI企业构建协同生态[6] - 通过项目式学习 创新创业竞赛和跨专业团队合作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5] - 实现个性化知识供给与针对性学习指导 助力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提升综合素养[3]
德育引领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新华日报· 2025-07-24 23:39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核心理念 -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1] - 改革需以德育为主导,构建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德育共同体,发挥价值引领作用[1] - 数字化技术升级教育方式,校企协同推进实践教学是构建新生态的核心路径[1] 教育共同体构建策略 - 高校需联合政府与企业,打破主体间壁垒,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共同体[2] - 政府应优化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2] - 企业需参与教育计划制定,提供市场需求洞察确保教育针对性[2] - 通过新媒体矩阵宣传创新创业成果,营造全覆盖的文化氛围[2] 价值观与教育理念融合 - 将"立德树人+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3] - 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需协同育人,注重价值观与创业观塑造[3] - 课程体系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培养复合型人才[3] 数字化教育模式创新 - 运用大数据、AI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开发情境化与个性化教学模式[4] - 数字化平台需设置思想政治、创业理论及跨学科管理模块[4] - 教师应动态更新数字资源,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与社会责任感[4] - VR/AR技术可创设虚拟创业情境,提升学生团队协作与技术实操能力[5] 实践教育体系强化 - 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提供真实场景模拟与创业资源支持[7] - 行业导师指导机制可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流程与行业需求[7] - 通过竞赛、社团活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升成果转化效率[7] - 校内创业园区建设可加速项目孵化,提高创业成功率[7]
第十五届三创赛商务大数据分析实战赛全国总决赛在广工商落幕
搜狐财经· 2025-07-14 00:34
7月11日至13日,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商务大数据分析实战赛全国总决赛在广州工商学院(广州校 区)举行。本次大赛由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竞赛组织委员会主办,广州工商学院承办,并得到了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的支 持。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8所高校、116支精英团队、逾600名师生齐聚广州,在商务大数据分析的竞技舞台上,以智慧碰撞火花,用数据书 写未来。 | 는 드 이중 5 廣州工商學院 | | | | --- | --- | --- | | | ★ 拟获特等奖 ★ | | | 北京邮电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就将样 | 成电从容应 | | 广州工商学院 | 双蛋黄有福队 广州工商学院 | 水煮五蛋 | | 华东师范大学 | Appropriate 武汉理工大学 | 我爱大米先 | 教育部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竞赛组织委员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李琪教授回顾称,三创赛经历15年发 展,参赛团队实现从1500余支到23万余支的跨越。该比赛"促进教学、实践、创造、育人、就业创业和升学"的核心 ...
2025名校之约|云南大学:扩招450人,新增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和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
央视网· 2025-06-27 10:57
云南大学概况 -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 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 拥有4351亩校园面积和两个校区 下设29个学院和7个研究机构 [1] - 学校设有85个本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 拥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在校本科生近18000人 硕士生17000人 博士生2200人 [1] - 教职员工3700余人 其中专任教师2300人 高级职称1300余人 博士学位1700余人 拥有国家级人才87人和省部级人才897人 [2] 科研实力与成果 - 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项目 在阳宗海砷污染治理 多年生稻技术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胡凤益团队成果入选《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2] - 1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包括化学 植物与动物学 环境生态学等 形成以民族学 生态学 统计学为优势的学科体系 [5] - 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国家战略 如"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 [3] 人才培养模式 - 实施三阶段培养模式:通识基础教育(1-2学期) 专业教育(3-6学期) 拓展教育(7-8学期) 支持跨专业选课 [3] - 提供多次转专业机会 实行"转出无限制 转入达条件"政策 第2/4/5学期均可申请转专业 支持主修+辅修模式 [4] - 开设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 包括"大气科学+AI""金融学+计算机"等 2025年新增3个AI交叉专业 实行小班化导师制 [7] 拔尖人才培养 - 生物科学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 全国仅33个 设置7个专业方向均由院士或杰青领衔 [5] - 拥有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 数理基础科学等)和4个省级拔尖项目(生态学 统计学等) [6] - 与中科院合办7个"菁英班" 前三年在校学习 第四年进入研究所 已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校重要研究生生源 [8]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与27国100多所高校合作 开展"1+2+1"中美人才培养等项目 10个非通用语专业与对象国高校联合培养 [9][10] - 2025年新设云南马来亚学院(QS60) 开设人工智能等3个专业 计划招生300人 颁发双学位证书 [9] - 牵头组建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 [10] 招生与就业情况 - 2025年招生计划增至5550人 新增450个名额 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按"成绩优先"原则录取 [12] - 近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 2024届就业满意度91.78% 用人单位满意度99.7% [13] - 国内升学本科生中92.05%进入"双一流"高校 彰显人才培养质量 [13] 创新创业教育 - 构建"教育-参与-培育-孵化"四阶体系 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 75%本科生参与大创项目 [11] - 2024年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00余项 省级奖1000余项 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1] - 每年分两批次开放大创项目申报 新生第一学期即可参与 促进科教融合 [11]
以数智化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6-17 04:12
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为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方向指引 [1] - 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挑战与机遇 [1] - 数智化转型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重塑教育供给逻辑与人才成长路径,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 [1] - 高校需顺应数智化趋势推动教育模式深层次变革,以履行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原始创新的双重使命 [1]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 - 创新创业教育需嵌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元素,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框架 [2] - 高校应以数据智能、算法建模与系统集成为核心支撑,重塑课程内容、教学逻辑与学习路径 [2] - 课程体系设计需注重智能产品研发、创业战略制定、数据驱动市场分析等模块,实现学生能力综合提升 [2] - 虚拟仿真平台可提供近似真实的技术开发与市场应用场景,锻炼学生决策能力与系统思维 [2] - 个性化教学依托AI技术实时追踪学习路径与认知特征,精准推送知识内容与实践任务 [2]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 - 数智化平台打破校内外资源壁垒,集成教学、科研、产业等要素,提升教育供给响应能力 [3] - 平台依托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覆盖创意生成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支持体系 [3] - 任务分发、过程追踪与评估反馈机制使团队协作更高效,项目推进更有序可控 [3] - 跨学科学习组织常态化,不同背景学生可围绕共同问题开展深度协作 [3] 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 数智化评估体系实时跟踪学生学习与创业实践,分析多维度数据并提供精准反馈 [4] - 动态评价模型识别学生优势与薄弱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4] - 评价框架涵盖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市场影响力及持续学习能力等多维度 [4] - 自适应调整功能根据学生不同创业阶段需求实时调整评价标准 [4] 数智化教育的本质 - 数智化技术带来体系重构可能,但变革核心在于教育结构与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 [5] - 创新创业教育需摆脱工具化倾向,走向内涵式发展,实现范式转变而非效率提升 [5] - 技术需内嵌于教学组织与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服务于高等教育目标 [5]
以双创教育塑造“曲水善湾”人文品牌
新华日报· 2025-06-04 23:25
大运河文化资源整合与乡村振兴 - 江苏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占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全线1/3以上,苏州大学大国筑记团队对沿岸村镇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提炼[1] - 团队以"水韵江南"人文品牌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遵循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五方面协调原则[3] - 采用嵌入式手法系统性推进基础设施改造,置入特色文化节点延续村庄传统肌理,营建田园乡村发展格局[4] "曲水善湾"项目规划与实施 - 项目位于苏州吴江善湾村,区域面积47.68公顷,涉及71户196人,纳入环鼋荡美丽乡村群建设项目[2] - 围绕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打造大地、自然与村落和谐共生的新业态[2] - 核心区占地1万多平方米,包含居民活动空间、特色餐厅、高品质民宿和儿童互动设施等多元设计[6] 空间优化与产业协同 - 运用GIS空间赋值分析和专家打分法形成文化资源分布图,提炼出国家治理智慧等五大文化价值构成规划框架[5] - 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优化布局方案提出宅基地共建模式,腾挪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村庄建设[6] - 建立"共融共享乡村振兴工作站",搭建沟通协调、产业招商等多功能服务平台[7]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发展"原野学社""水杉居"等载体形成乡村文化休闲观光带,有机融合乡村研学、田园生产与文化休闲[8] - 探索鱼菜共生新模式培育特色品种,开发生态农业体验、水上观光游览等"微度假"业态[9] - 精品旅游线路带动餐饮、文旅、住宿协同发展,预计新增不少于100个就业岗位[10] 社会效益与人才吸引 - 项目为村民提供每月500元养护补贴,相当于年收入6000元[9] - 吸引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等返乡就业创业,推动村民全方位融入乡村发展[10] - 通过送戏下乡、主题研学等活动丰富乡村生活,促进文化繁荣与振兴[10]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新华日报· 2025-06-04 21:03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核心观点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变革,催生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高校需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匹配区域发展战略[1] - 高校需通过理念革新、内容完善、师资强化三大路径构建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2][3][5] 教育理念革新 - 高校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系统性推进课程改革、平台建设、文化宣传等工作,构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教育体系[2] - 通过教育联盟和开放合作模式吸收其他高校经验,主动对接长三角最新科研成果、产业核心技术及政策体系,调整专业设置[2] 课程体系优化 - 专业课程需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占比,融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知识,并结合长三角政策案例强化实践导向[3] - 开发专项课程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如东华大学通过创意设计大赛、乡村振兴联合毕设等项目对接区域需求[4] 实践能力培养 - 通过科研项目、科创比赛、产教融合等形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例如与长三角龙头企业共建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等[4] - 思政教育需融入创新创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长三角战略,挖掘校友案例强化示范效应[4] 师资队伍建设 - 优化师资结构需校内遴选与校外引进并举,组建涵盖产业各领域的"双创"导师团队,并将教育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6] -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共享长三角科研资源,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趋势分析,提升教师产业前沿洞察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