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

搜索文档
交通银行:厚植绿色经营底色 写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人民网· 2025-08-15 05:43
绿色金融战略与理念 - 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聚焦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消费及节能降碳产业领域 [1] - 公司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绿色金融大文章取得新成效 绿色贷款保持平稳增长 [1] 创新金融服务方案 - 在浙江运用自主开发ESG评价系统推出农业转型金融特色服务方案 落地浙江省首笔农业领域转型贷款 [1] - 为湖州南浔强村富民发展集团定制"碳强度+ESG"双挂钩低碳转型金融服务方案 设置贷款利率动态调节机制 [1] 转型金融标准与实践 - 在上海牵头研究编制《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目录》 助力转型企业享受金融支持 [2] - 向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投放近3亿元甲醇双燃料船舶转型金融贷款 以新造船舶能效设计指数作为贷款利率挂钩关键指标 [2] 新能源项目融资支持 - 为理塘高城光伏项目提供15亿元资金支持 该项目为理塘首个17年期新能源项目贷款及首个纯信用方式光伏融资 [2] - 2025年已向四川能投甘西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发放6700万元贷款资金 助力光伏项目建设提速 [2]
华源证券:风电相对光伏具备低成本优势 但长期来看光伏综合成本较低
智通财经网· 2025-08-15 03:59
风电与光伏的系统成本比较 - 市场长期认为光伏技术进步空间大于风电,导致光伏综合成本将低于风电的观点盛行 [1] - 从电力终端同质化角度分析,风电的系统成本显著低于光伏,提升了风电的相对优势 [1] - 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后,出力不稳定性带来的系统成本增长甚至超过发电成本 [1] 新能源出力特性分析 - 光伏出力曲线与用电需求时间错配严重,高峰用电时段光伏出力接近零 [2] - 风电通过多风场集群平滑总输出功率,降低不可预测性和波动性 [2] - 新能源装机量小时光伏预测性占优,但比例提高后其集中出力特性转为劣势 [2] 系统成本构成 - 调峰成本是系统成本最主要构成,包括煤电等灵活性机组的利润补偿 [1] - 系统成本需考虑频繁启停和利用小时数下降对机组的补偿 [1]
风电火电景气提升 聚变储能蓄势待发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15 02:40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问题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系统成 本,在很多区域甚至超过了发电成本。系统成本最主要的构成就是调峰成本,包括了煤电等 灵活性机组的合理利润,以及对频繁启停和利用小时数下降补偿。 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出力曲线的最大问题是与用电需求在时间上错配,如每天用电量的 最高峰出现在傍晚6点-8点,而此时光伏出力接近零;用电量相对较少的中午则是光伏出力 最大的时点。出力曲线形状的劣势无法通过光伏自身的技术进步弥补。在新能源装机量小的 情况下,光伏好预测且可以降低午高峰压力是优势,而风电因为难预测且短期波动大成 为"垃圾电"。但在新能源比例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光伏集中出力特性成为最大劣势,而在大 数定律下多个风场集群平滑了总输出功率,降低了风电的不可预测性和波动性。(华源证券 查浩,刘晓宁,戴映炘) 【责任编辑:杨梓安 】 以下为研究报告摘要: 自双碳战略提出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市场普遍认为光伏新技术层出不穷、转换效 率持续提升,而风电仅是机械结构,技术进步空间有限,因此长期来看光伏的综合成本将低 于风电。如果单纯从风电和光伏成本来看,上述结论没有太大问题,但由于目前电力终端同 质化问 ...
东营|东营书写点绿成金转型答卷
大众日报· 2025-08-15 01:13
地热资源禀赋与勘查基础 - 东营市中深层地热面积565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686%水温54℃-86℃埋深1300-2200米地下热水资源量3447亿立方米热储量折合标准煤12847亿吨约占全省30%规模居全省第1位[3] - 2002年"东热1井"竣工深度1610米出水温度62℃出水量100立方米/小时标志开发利用起步2003年起实施9个地热勘查项目近年完成8个地热田可行性勘查2025年将实现生态红线外地热赋存区勘查全覆盖[5] 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 - 攻克砂岩回灌世界性难题通过创新回灌井设计实现尾水100%同层回灌一代技术回灌能力40方/小时二代提升至80方/小时三代调试阶段达150方/小时[6][7] - 成立山东鲁辰能源公司破解矿业权重叠历史难题通过划分油气开采层与地热利用层实现资源共采2022年取得首宗地热矿业权[8] 应用场景与经济效益 - 徐州路清洁供热能源站采用"取热不耗水+负压回灌"技术预计每年减少标煤22万吨减碳55万吨供暖成本每平方米节省15元[6] - 凯盛浩丰智慧农业示范园全国首例完全由地源热泵实现温控每年节约成本300万元减碳5300吨[10] - 双福华世基地利用油田污水余热为种植基地供热通威渔业公司地热技术用于养虾池加热建成全球最大循环水对虾养殖工厂[10] 政策支持与规划目标 - 2023年出台《关于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构建"一基地两样板"发展布局即城区清洁能源替代基地和地热与水产/种植融合样板区[11][12] - 2030年目标地热供暖(制冷)面积3500万平方米2025年计划新增1000万平方米对样板井给予最高50万元奖补2025年申报开发区块达99个[13][14] 未来发展方向 - 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大型建筑通过"地热能+"实现零碳供暖制冷[14] - 探索4000米深部高温地热资源探测预计温度大于150℃有望填补全省高温地热勘查空白[14]
响应国家“双碳”战略 水泥企业大力推广 余热发电
证券时报· 2025-08-14 18:03
行业趋势 - 水泥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通过超低排放 节能降碳改造实现节能减排 [1] - 分布式光伏发电 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成为主要节能减排手段 [1] - 余热发电技术通过回收窑头 窑尾废气余热转换为电能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并减少碳排放 [1] - 余热发电成为下游混凝土 建筑企业"绿色采购"和ESG评级的重要加分项 [3] - 余热发电可提升水泥企业形象 增强社会责任 帮助进入绿色供应链白名单 [3] 公司案例 塔牌集团(002233) - 2024年余热发电供电量34374万千瓦时 [1]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3万吨 [1] 上峰水泥(000672) - 2024年利用余热发电4.73亿千瓦时 [2]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8.98万吨 [2] 亚泰集团(600881) - 2024年通过纯低温余热发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56万吨 [3] 万年青(000789) - 已投运余热发电机组10套 装机容量80.30MW [3] - 余热发电可满足窑系统用电量需求的50% [3] 中材节能(603126) - 总承包克州天山水泥余热发电项目 装机容量10MW [3] - 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4408万千瓦时 年均降低碳排放3700吨 [3]
电力设备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风电火电景气提升,聚变储能蓄势待发
华源证券· 2025-08-14 11:07
核心观点 - 风电行业相对光伏具备系统成本优势,出力曲线更平滑且电价更高 [6][8][9] - 风电整机环节盈利能力已触底,大型化速度放缓和技术壁垒支撑盈利修复 [10][11][12][20] - 海风项目储备充足,2025年有望进入密集开工期,高压/直流海缆龙头受益 [24][25][29][32] - 煤电设备交付进入高峰,1-5月新增火电装机同比增长45% [42] - 抽水蓄能核准持续放量,哈尔滨电气2024年水电订单同比增长64% [47] 风电行业 - 风电系统成本优势:出力曲线与用电需求匹配度优于光伏,现货市场风电均价普遍高于光伏 [6][8][9] - 整机盈利触底:2020-2024年陆上风机单机容量从2.6MW快速提升至5.4MW导致利润率承压,2024年起大型化速度明显放缓 [11][12][15] - 行业集中度提升:CR4从2016年44%升至2024年64%,供货厂家数量从25家减少至13家 [21][22] - 海风项目进展:江苏8GW项目确定投资主体,广东7GW项目已完成核准,上海4.3GW项目启动前期工作 [26][27] 发电设备 - 煤电建设加速:2022-2024年核准煤电装机分别为90/83/78GW,2025年1-5月新增火电装机1755万千瓦(YoY+45%) [42] - 抽水蓄能高增长:2022-2024年核准装机达170GW,哈尔滨电气2024年水电订单96.5亿元(YoY+64%) [47] - 长期需求支撑:预计2027年后需每年新增50GW煤电以维持系统备用率 [42] 储能行业 - 政策驱动转变:取消强制配储政策,转向现货市场价差和辅助服务收益模式 [53][54][55] - 国内装机高增: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21.9GW/55.2GWh(YoY+69.4%/76.6%) [63][64] - 海外市场分化:德国大储装机同比增长97%,美国ITC补贴延长至2036年 [67][68] 可控核聚变 - 产业化进程加速:聚变新能BEST项目总投资超百亿,2025H1招投标金额显著放量 [77][78] - 核心设备机会:超导材料、真空室、电源系统等环节价值量占比高 [79] 电网设备 - 特高压核准重启:2025年6月藏东南-粤港澳大湾区项目核准,结束近一年断档期 [85][88] - 后续项目储备:南疆-川渝、巴丹吉林-四川等项目进入可研阶段 [85]
“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泰安企业家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一场举办
齐鲁晚报网· 2025-08-14 09:38
泰安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进展 - 泰安市通过链长制、招商引资与企业培植双轮驱动 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实融合 推动"441X"现代产业体系形成 [1] 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发展 - 泰开集团专注于输变电产业 产品出口70余国 连续六年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01亿元 科研投入13.4亿元 上缴税金13.5亿元 [3] - 集团拥有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2家绿色工厂 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9家高新技术企业 1600人研发团队 1200余项自主专利 [3] - 泰和电力产品覆盖中压高压特高压装备 出口35个国家 拥有60项实用新型专利 28项国家发明专利 16项外观设计专利 [4] 锂电产业发展 - 瑞福锂业年产6.5万吨锂盐产能居行业第一梯队 构建"锂精矿加工-基础锂盐-正极材料-废旧电池回收"低碳循环产业链 [5] - 公司通过四项国内领先技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 正构建"技术降本+数字赋能"双战略抗周期能力体系 [6] 新能源电池产业布局 - 明德电源具备年产1580万KV/Ah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能力 母公司超威集团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96位 [6] - 集团建成首条硅基全极耳铅炭储能电池生产线 具备高安全长寿命大容量特性 计划9月批量生产 [6] - 超威集团聚焦AI大数据智能算法应用 研发石墨烯/聚阴离子钠电材料/镁离子电池材料 推进本质安全储能电池创新 [7] 企业未来战略方向 - 泰开集团推进数字化与AI人工智能建设 深化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 加强海外市场开拓力度 [3] - 泰和电力加大研发投入攻关卡脖子技术 扩大核心产品产能 推动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 加强校企合作与产业链协同 [4] - 瑞福锂业深化产学研联盟推动提锂技术突破 构建低碳循环产业链 [5] - 超威集团持续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发 布局人工智能与智能算法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7]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赋能企业链接全球资源
齐鲁晚报· 2025-08-14 07:24
战略意义 - 2025山东清洁能源产业博览会是山东锚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5] -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5] - 山东以能源结构转型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博览会将成为展示绿色转型成果和分享实践经验的重要窗口[5] 产业基础 - 山东在清洁能源领域已形成坚实基础,光伏、风电、储能等产业链条完整[6] - 山东能源、潍柴等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创新,研发实力与应用水平稳居全国前列[6] 博览会核心价值 - 展示前沿技术:为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储能系统等提供亮相平台[6] - 对接市场需求:山东作为能源消耗大省蕴含海量应用场景,区位优势可辐射京津冀、长三角及日韩市场[6] - 链接全球资源:借助250多条海上外贸航线、45条国际空航线及"齐鲁号"欧亚班列物流网络助力企业打通双循环[6] 长期发展目标 - 打造产业升级标杆:聚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设置主题展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6] - 打造开放合作标杆: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及日韩等能源技术领先地区的对接[6] - 打造供需对接标杆:通过精准邀约专业观众和组织闭门洽谈等活动促进合作转化[6] 行业定位 - 博览会既是山东清洁能源产业的"成果展",更是面向未来的"机遇场"[7]
兖矿能源上半年预盈46.5亿元 化工业务实现较好协同增盈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13:00
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46.5亿元 同比减少38% 扣非净利润44亿元 同比减少39% [1] - 煤炭价格大幅下降是净利润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 但公司通过优化生产组织、释放产能、成本管控和化工业务协同增盈部分对冲了煤价下行影响 [1] 行业与市场环境 - 2025年上半年国内煤炭供需总体宽松 主产区产能稳定释放 进口煤量保持高位 全社会煤炭消费回落 [1] - 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抑制火电需求 电厂日耗偏低 社会库存高位运行 导致煤炭价格震荡下行 [1] - 6月底以来高温扩散带动电厂日耗增加 煤价筑底反弹 预计下半年在政府"反内卷"和查超产政策支持下 供需关系有望边际改善 价格修复性回升 [1] 战略收购与业务拓展 - 公司于2025年7月11日完成收购西北矿业51%股权 自7月起将其财务报表纳入合并范围 [2] - 西北矿业原股东承诺2025-2027年三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71亿元 若未达成将按股权比例现金补足 [2] - 公司主营业务除煤炭外还包括煤化工和电力业务 正加快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延链增值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2] - 公司战略布局新疆 建设大煤化基地 利用煤炭成本低、品种优等优势推动煤炭深加工和高效利用 [2] 未来经营策略 - 2025年下半年公司将优化生产组织释放优势产能 加强成本管理挖潜降本增效 拓展营销渠道挖掘价值创造潜能 [3] - 在"双碳"战略下有序调整传统产业 加快煤炭产业绿色智能转型 加强清洁高效利用和高端精细煤化工发展 [3] - 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 提升绿电产品 锻造新利润增长点 [3] - 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 促进协同发展 [3]
工业AI技术新高度 中控技术获陕煤榆林化学1.31亿订单
全景网· 2025-08-13 05:51
项目概况 - 中控技术中标陕煤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的全厂集散控制系统与安全仪表系统框架采购协议 中标金额1.31亿元[1] - 项目为国家级煤炭清洁转化战略示范工程 总投资达1760亿元[2] - 二期项目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340亿元 年利润超300亿元 创造就业岗位7000余个[3] 技术合作 - 中控技术采用自主研发的"1+2+N"工业AI驱动架构 构建覆盖煤炭热解 化工合成 能源回收全产业链的智能闭环系统[3] - 通过集散控制 安全仪表控制与高级报警管理等前沿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控[3] - 此前合作的一期18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已入选2023年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 战略意义 - 项目创新性将煤制烯烃与煤制芳烃深度耦合 构建"煤炭分质利用-化工合成-能源回收"全产业链协同模式[2] - 推动煤炭从燃料向高附加值原料转型 契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3] - 彰显中控技术在行业头部客户资源与技术壁垒上的双重护城河优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