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

搜索文档
文科股份2025年中报简析:净利润同比增长24.94%,三费占比上升明显
证券之星· 2025-08-30 23:27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总收入2亿元 同比下降29.48% 主要因园林工程板块业务规模缩小[1] - 归母净利润1119.7万元 同比上升24.94% 但第二季度单季净利润789.73万元同比下降79.14%[1] - 扣非净利润亏损1.06亿元 同比扩大525.69%[1] 盈利能力指标 - 毛利率18.02% 同比提升7.27个百分点[1] - 净利率5.56% 同比大幅提升133.56%[1] - 每股收益0.02元 同比增长100%[1] 成本费用结构 - 三费总额1.32亿元 占营收比重达66.08% 同比上升38.46个百分点[1] - 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合计占比同比增幅达70.32%[1] 现金流与资产状况 - 货币资金4.44亿元 同比增长15.93%[1] - 应收账款9.46亿元 同比下降13.71%[1]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21元 同比恶化21.62%[1]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暴跌239.95% 因绿色能源板块投资收购活动增加[2] 资本结构与负债 - 有息负债31.49亿元 同比增长17.59%[1] - 有息资产负债率达38.17%[3] - 每股净资产0.2元 同比减少45.03%[1] 战略发展方向 - 清洁能源业务2024年实现显著增长 未来将重点发展投建运营、合同能源管理、虚拟电厂等方向[3] - 计划通过产业并购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拓展[3] 历史业绩表现 - 上市以来中位数ROIC为10.26% 但2021年ROIC低至-50.28%[2] - 上市9个财年中亏损年份达4次[2]
杭州柯林2025年中报简析:净利润同比下降44.31%,三费占比上升明显
证券之星· 2025-08-30 23:27
财务表现 - 营业总收入1.18亿元,同比下降51.49% [1] - 归母净利润1785.79万元,同比下降44.31%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8366.02万元,同比下降60.44%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315.72万元,同比下降52.29% [1] - 三费占比达17.72%,同比增幅85.39% [1] - 毛利率53.99%,同比增52.09% [1] - 净利率14.97%,同比增14.47% [1] - 每股收益0.12元,同比减42.86% [1]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0元,同比减101.7% [1] - 货币资金1.92亿元,同比增186.15% [1] - 有息负债6631万元,同比增266.59% [1] - 应收账款1.38亿元,同比下降39.52% [1] 业务与战略 - 公司业务涵盖电网数字化智能感知产品、储能系统及钙钛矿光伏组件研发 [3] - 致力于打造新型能源发电、电网输配检测和电力荷储管理的领先企业 [4] - 积极拓展储能及高性能钙钛矿光伏组件业务,布局新能源产业链 [4] - 发展战略聚焦"源、网、荷、储"全链条综合解决方案 [4] 投资回报与资本结构 - 去年ROIC为7.82%,资本回报率一般 [2] - 上市以来ROIC中位数为26%,2023年最低为4.31% [2] - 每股净资产5.78元,同比减26.13% [1] - 应收账款占利润比例达188.48% [2] - 业绩主要依靠资本开支驱动 [2] 机构持仓与市场表现 - 金元顺安成长动力混合基金持有1.93万股,近期增持 [3] - 万家新能源主题混合基金持有4.01万股 [3] - 金元顺安基金规模0.21亿元,近一年上涨56.23% [3]
湖北宜昌:向“绿”向“新”要未来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12:17
核心观点 - 宜昌市通过绿色转型与创新驱动 实现GDP跃升为湖北省内榜首及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 展现城市发展活力 [1] 算力产业发展 - 宜昌市点军区北斗产业园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计划2026年1月全面竣工 [2] - 青葵智造计划投资8700㎡华中星曜云智能实验基地 专注化学医药与新材料领域AI与机器人技术解决方案 [2] - AI技术提升医药化工企业研发效率 上海实验室案例显示新发现周期从数月缩短至一个月 [2] - 湖北省政策支持宜昌创建"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 引导全省新建数据中心向宜昌集中 [2] - 宜昌地处全国8个算力枢纽几何中心 至各节点时延低于15毫秒 三年来建成智算3500P 在建算力11600P居全省第一 [3] - 2024年大数据和算力产业产值达734亿元 预计年底突破千亿元 [3] - 点军智算中心5个月内实现300P算力全消纳 采用按需定制季度滚动签约机制 [4] 东部产业新区建设 - 东部产业新区定位"双碳引领 枢纽赋能 强产兴城" 计划再造一个产业宜昌 [6] - 形成四大产业集群:现代化工集群(宜化) 新能源电池集群(邦普) 生物制造集群(安琪) 硅碳负极材料集群(和远气体) [6] - 宜化集团将6家企业搬迁至高新区 产品种类从15种增至40种 工业产值从190亿元增至460亿元 利税从6.2亿元增至55亿元 [7] - 新宜化工55万吨/年氨醇项目集成21项行业新技术 吨氨耗煤降200kg 耗电降1500度 年节标煤11万吨 [7] - 智能控制使用工人数减少80% 二氧化硫排放下降80% 废水排放减75% 吨液氨成本降约1300元 [7] - 2025年计划投产6个在建项目 今年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2%居全市第一 [7][8] 根植型企业培育 - 宜昌有机硅产能全国第二全球第三 草甘膦农药主要出口美洲 电子化学品打破日韩垄断 [9] - 东阳光建成国内最大冬虫夏草人工抚育基地 磷酸奥司他韦销量全国领先 [9] - 安琪酵母成为全球第二大酵母企业 在33个国家设厂 全球市场占比超20% 国内占55% [9] - 东阳光集团累计投资超240亿元 安琪酵母建设五个园区后引进华东医药等企业 牵头建设湖北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 [9] - 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达6191亿元 今年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 [9] 城市发展规划 - 注重结合资源禀赋制定长远规划 如《宜昌市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10] - 通过绿色制造体系推动转型 在高端磷化工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 [11] -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 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1]
兰石重装: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13.63%,新兴产业加速布局,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8-30 11:07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8.32亿元 同比增长13.63% [1] - 新增订单金额44.38亿元 成功开发13家新客户 [1] - 新能源装备订单显著增长 核能合同同比增长32.16% 金属新材料订单增长48.08% 节能环保订单增长16.66% 工业智能装备订单增长35.47% 高附加值服务类订单同比增长65.22% [1] 研发创新 - 研发投入1.09亿元 同比增长72.35% [2] - 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6项 转化金额达7.5亿元 [2] -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9项 获得专利授权40件(发明专利12件) [2] - 8个项目获批省级科技计划 1个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新能源领域突破 - 核能装备成功出口海外 [2] - 氢能领域承接纯氢工厂与加氢站项目 PEM制氢装置出口沙特 [2] - 储能板块中标光热及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高温熔盐储能系统进入市场化推广阶段 [2] 战略布局 - 全资收购青岛装备公司提升核能装备交付能力 [2] - 参股镍合金公司延伸金属材料高附加值产业链 [2] - 推动智能产品装备研发及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转型及设备更新项目"获省级专项再贷款支持 [2] - 通过精益管理和供应链改革降低采购成本 提升生产计划完成率与合同兑现率 [2] 发展愿景 - 围绕"1333"发展战略 建设"百亿兰石、百年兰石、幸福兰石"为目标 [3] - 推动能源装备制造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3] - 深化国际合作 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打造国际一流高端能源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3]
金融活水支持企业“含绿量”持续提升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30 08:38
青海省绿色转型发展 - 青海省从传统荒凉形象转变为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拥有中华水塔和三江之源等生态品牌标签 [1] - 绿色工厂建设成为企业转型重要方向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1] - 省内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成效显著 [1] 胶囊生产企业案例 - 西北五省规模最大的胶囊生产企业 年产空心胶囊达100亿粒 [1] - 2022年获青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2023年获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工厂称号 [1] - 在国内同业率先引进全自动空心胶囊生产线 通过自主研发提供定制化胶囊解决方案 [2] - 企业面临污染排放和高耗能问题 计划开展设备升级和自动化改造 [2] 工商银行绿色金融支持 - 工行青海分行创新推出科创(绿色)e贷信用贷款产品 将碳排放监测结果纳入额度测算和利率定价流程 [2] - 为案例企业发放500万元贷款 支持其升级改造和环境绩效改善 [2] - 该融资方案为省内小微客户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绿色融资支持 [3] - 在2024年度青海省9家绿色工厂中 工行已为超半数企业提供普惠服务 [3] 绿色金融战略布局 - 工行聚焦重点领域降碳减污扩绿的金融需求 创新利用碳账户数据 [3] - 持续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为小微企业注入金融动能 [3]
百川畅银:上半年实现营收2.05亿元 净利润同比减亏
中证网· 2025-08-30 00:59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2.05亿元 [1] - 归母净利润亏损3826.99万元但亏损同比收窄14.22% [1] - 扣非净利润亏损3881.67万元但亏损同比收窄11.13%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638.96万元同比由负转正大幅增长1569.60% [1] - 研发投入525万元同比增长92.64% [1] 主营业务发展 - 在运营沼气发电项目66个总装机容量145兆瓦 [1] - 国内填埋气处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20% [1] - 拓展餐厨垃圾/养殖粪污/垃圾焚烧渗滤液沼气等新来源 [1] - 与牧原股份合作养殖粪污沼气项目采用"自发自用"模式 [1] 创新业务进展 - 移动储能供热业务运营车辆达326台 [2] - 该业务上半年实现盈利766.5万元 [2] - 开发锅炉应急供热/替代燃气锅炉等多种模式 [2] - 推出自营/合作运营/车辆租赁等灵活合作方式 [2] 碳资产与国际业务 - 拥有19个CDM项目(2个转为VCS)/35个VCS项目/5个GS项目 [2] - 3个项目推进GCC注册 [2] - 哥伦比亚运营1个9.9兆瓦光伏电站及2个在建合计19.8兆瓦光伏项目 [2] - 马来西亚2兆瓦填埋气发电项目稳定运营 [2] 产业链延伸 - 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建成钢化槽式镜与平面镜生产线 [3] - 初步构建太阳能热发电聚光反射镜产业链 [3] - 环卫业务在营6个项目覆盖清扫/绿化/固废处置场景 [3] 战略定位 - 构建"固基+转型+育新"三级产业体系 [3] - 传统沼气发电稳健发展/移动储能供热快速扩张/综合绿能绿碳持续培育 [3] - 业务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
李瑾:技术驱动ESG价值创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3:04
行业趋势 - 碳市场已成为全球主要减排政策工具 [1] - 《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际碳市场格局正逐步形成 [1] - 碳数据未来应用场景广泛 [1] 技术应用 - 需要更多应用数字化技术工具服务于碳数据的获取、加工和分析 [1] - 数字技术赋能碳数据管理实践与探索 [1] - 技术驱动ESG价值创造 [1] 业务探索 - 行业正探索碳数据的资产价值 [1] - 开展组织层面的碳核算、产品层面的碳足迹以及投融资层面的碳核算 [1] - 数字化技术工具为ESG及"双碳"工作提供支撑 [1]
南网储能: 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9 18:22
公司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33.01亿元,同比增长13.38%,主要因调峰水电来水增加、抽蓄现货市场收入增长及新型储能电站投产 [13] - 归母净利润8.32亿元,同比增长32.93%,因水电发电量增长、抽蓄市场收入增加及新型储能贡献 [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0.27亿元,同比增长9.17%,反映主营业务现金流改善 [13] - 基本每股收益0.26元/股,同比增长30%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83%,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 [2] 业务运营规模 - 在运总装机容量1296.42万千瓦,其中抽水蓄能1028万千瓦、新型储能65.42万千瓦/129.83万千瓦时、调峰水电203万千瓦 [4] - 抽蓄机组上半年启动2.48万次,同比增长24% [7] - 调峰水电发电量43.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33% [7] - 在建抽水蓄能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 [4] - 报告期内新增投产3座电化学储能电站,包括云南文山丘北(200MW/400MWh)、海南临高(20MW/40MWh)和湖南中南水泥厂(5.1MW/14.7MWh)项目 [5] 行业发展动态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8000万千瓦,储能系统价格持续下降 [3] - 抽水蓄能行业2025年预计新增投产800万千瓦,年底在运总装机容量约6600万千瓦 [3] - 国家出台136号文,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的前置条件 [3] - 394号文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为储能参与多类市场创造机会 [3] - 国家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支持固态电池等技术攻关 [3] 技术创新与成果 - 累计发明专利授权592件,有效发明专利占比65.5% [8] - 主导编制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20项 [11] - 完成国重项目《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应用安全技术》验收 [8] - 文山丘北项目是我国首座同时配装锂电池和钠电池的构网型储能站 [10] - 参与新型储能央企创新联合体,与华为、华南理工等共建实验室 [8] 战略发展与投资 - 向3家子企业增资36.43亿元,报告期内完成注资5.85亿元 [18] - 战略性新兴业务新增合同金额2.98亿元 [7] - 参与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格鲁吉亚抽蓄项目及马来西亚、沙特新型储能项目前期工作 [7] - 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同比下降,实行负债规模与资产负债率"双控"管理 [7] - 连续三年获评国资委"科改企业""标杆"等级 [8] ESG建设与荣誉 - 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获"五星"卓越评级 [12] - Wind ESG评级从A跃升至AA,入选央视"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第66位 [12] - 入选国资委"央企ESG·先锋100指数"榜单第40位 [12] - 获评中企研"2024年度ESG卓越实践" [12]
中国核建: 中国核建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9 17:12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及"双碳"目标背景下,核电战略地位凸显,2025年4月国务院核准5个工程共10台新机组,延续了核电项目常态化审批节奏,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待建核电机组达112台,装机约1.25亿千瓦,规模全球第一,预计到2035年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5亿千瓦[3] - 核能国际合作前景可期,美国加速核能建设,欧盟预计2050年前投资约2410亿欧元提升核电装机,世界银行解除核能项目融资禁令,多国对核能态度转暖,中核集团向全球推介"华龙一号"、"玲龙一号"及高温气冷堆技术[3] - 建筑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限制超高层建筑,为行业带来新机遇,基础设施行业在政策驱动下保持韧性,2025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2.8%[3] - 国际工程市场呈现增长势头,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81.2亿美元,同比增长8.1%,新签合同额达1299亿美元,同比增长12.4%,智慧城市、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等领域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4]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业务分为核电工程建设及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两大板块,是我国核电建设龙头企业,并积极拓展工业与民用建设业务[5] - 核电工程是核心业务,作为全球唯一一家40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企业,具备各种堆型及规格的核电建造技术与能力,国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报告期内实现1台机组完成FCD(陆丰1号机组),1台机组正式商运(漳州1号机组),截至2025年6月30日,在建核电机组32台,已建在运核电机组65台[6] - 核电工程报告期内新签合同308.90亿元,同比增长34.67%,营业收入177.54亿元,同比增长17.71%[6] - 工业与民用工程覆盖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新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具备完整产业链及实施能力,报告期内新签合同535.85亿元,同比下降0.21%,营业收入303.76亿元,同比下降[7] 经营业绩表现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534.72亿元,同比下降2.11%,营业成本482.26亿元,同比下降2.10%,利润总额14.32亿元,同比下降9.9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8亿元,同比下降16.48%[2] - 基本每股收益0.26元/股,同比下降13.33%,稀释每股收益0.25元/股,同比下降13.7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67%,减少1.04个百分点[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4.85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8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5.62亿元,同比增长95.93%[2][17] - 总资产2471.97亿元,同比增长9.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31.86亿元,同比增长8.84%[2] 市场开发与技术创新 - 报告期内累计新签合同额844.75亿元,中标太平岭3/4号、防城港5/6号、徐圩1/2号等核岛安装工程,以及三门5/6号常规岛土建、台山3/4号核岛土建工程,核电项目累计中标金额再创新高[8] - 与法国电力签署《核电先进建造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及《EPR2特别任务战略性咨询合同补充协议》,承接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陆域取排水工程项目、徐闻东二海上风电项目EPC总承包等重大项目[8] - 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核电工程建设数智化转型,构建以数字孪生技术和虚拟建造技术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平台,在廉江、漳州、徐圩等核电项目上线应用,中核二二、中核二三、中核华兴后台加工基地实现智能化升级改造[9] -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9项,同比增长25%,完成AI+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编制,1项人工智能高价值场景获得中核集团立项[9] 财务与资产状况 - 货币资金184.75亿元,同比增长39.88%,主要系发行可续期公司债收到现金所致,应收账款448.61亿元,同比增长4.30%,合同资产885.27亿元,同比增长22.29%[18] - 短期借款332.14亿元,同比增长75.78%,长期借款399.75亿元,同比增长8.39%,应付账款627.25亿元,同比增长0.95%[18] - 受限资产合计342.39亿元,包括受限货币资金19.41亿元,质押借款受限的应收账款14.73亿元及长期应收款69.03亿元,抵押借款受限的无形资产229.22亿元等[19] - 研发费用12.60亿元,同比增长10.33%,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在核电等重点施工领域加大研发投入[17] 公司治理与战略 - 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台账共193项,完成185项,总体完成率95.8%,深化现代企业管理,卓越绩效贯标全面启动,中核二三、中核华兴两家双百企业连续四年获国资委考核标杆[10] - 持续构建"科技委+科研需求和管理部门+创新研究院+各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体系,拥有多家博士后创新基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 - 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五统一"推动国际化经营高质量发展,业务结构多元化,延伸在核电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强大能力和建设经验[15] - 建立健全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全级次任期制和契约化考核,构建多维度中长期激励体系,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深化人才自主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16]
华能水电: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9 17:11
好的,我将以资深研究分析师的身份,为您解读华能水电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 **文章核心观点**: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水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发电量及多项财务指标实现显著增长,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 **财务表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08%,净利润增长10.54%,现金流状况良好,主要受益于发电量提升和成本优化。 - **经营情况**:发电量同比增加12.97%,新能源装机大幅提升至596万千瓦,来水偏丰及梯级调度优化贡献显著。 - **行业分析**: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公司聚焦“水风光一体化”发展,契合“双碳”政策方向。 - **公司治理与战略**:国企改革深化,一流对标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承诺履行及关联交易合规。 - **其他重要事项**:无利润分配预案,无重大诉讼仲裁,债券融资渠道多元,股东结构稳定。 接下来,我将详细为您解读报告中的关键要点。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创同期新高,实现发电量527.5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2.97%,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54% [2] - 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幅提升、TB电站全容量投产、澜沧江流域来水偏丰1-2成,以及西电东送电量增加 [2] - 公司坚持水电与新能源并重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新能源总装机增长至596万千瓦 [3] 主要财务数据表现 - 营业收入达到129.59亿元,较上年同期118.80亿元增长9.08% [2] - 利润总额为57.91亿元,同比增长9.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09亿元,同比增长10.54%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6.13亿元,同比增长14.30%,主要因售电收入增加 [2] - 基本每股收益0.25元/股,同比增长13.6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22%,同比增加1.25个百分点 [2] - 总资产2,195.1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45.15亿元,增长1.24% [2] 经营情况分析 - 公司完成发电量527.5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2.97%,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幅提升和TB电站全容量投产 [2] - 澜沧江流域来水较多年平均偏丰约1-2成,公司通过协调小湾和糯扎渡“两库”水位消落,加快释放水电蓄能 [2] - 营业成本同比增长6.50%,低于收入增速,主要受发电量增加影响库区基金增加,但水资源费改税使水费减少2.51亿元 [2] - 财务费用13.19亿元,同比降低1.39%,因公司优化债务融资结构,综合融资成本降至2.43% [3] 行业发展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电力供应整体充足,供需总体平衡 [3] - 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5.73亿千瓦和11亿千瓦 [3]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2.64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89.9%,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超四分之一 [3] -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生产端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深度变革,煤炭消费面临结构性调整 [3] 公司核心竞争力 - 拥有澜沧江流域梯级电能和调度优势,以小湾、糯扎渡为核心的梯级水电站群具备南方区域最强中长期调节能力 [5] - 作为云南省内装机规模第一的清洁能源运营商,在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中发挥中坚力量 [5] - 电力营销优势显著,以“争做南方区域电力营销的引领者”为目标,电价、利用小时对标保持区域领先 [5][8] - 坚持“流域、滚动、梯级、综合”集约化开发模式,科学化建设、集控化运营水平较高 [3] 投资与资产状况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出65.28亿元,同比减少6.22%,主要因澜沧江上游TB水电项目、四川硬梁包电站机组投产,资本性开支同比减少 [2] - 货币资金22.67亿元,较年初减少26.72%,主要为支付大额到期债务减少 [6] - 应收款项50.90亿元,较年初增长82.79%,主要因应收电费余额增加 [6] - 在建工程300.87亿元,较年初减少26.61%,因部分机组及新能源项目预估转固 [6] 风险因素识别 - 电力供需形势转变风险:云南新能源装机持续增长,省内及外送需求有限,电力供需向平衡偏宽松转变 [8] - 新能源消纳风险:随着新能源负荷渗透率提高,系统调节资源匮乏,新能源面临弃电率升高、利用小时下降风险 [8] - 来水不确定性风险:全球极端气候频发,澜沧江流域来水具有不确定性,若来水偏枯将直接影响发电能力 [8] - 电力市场改革风险: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建立,电价形成机制更加多元,保收益、稳电价面临更大挑战 [8] 公司战略与展望 - 启动公司“十五五”规划和澜沧江清洁能源专项规划编制,推动澜沧江上游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连续2年列入全国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3] - 专人专班协调有关部委和政府,攻坚解决澜沧江上游项目开发,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力度 [3] - 安全有序推进项目开发,新能源总装机增长至596万千瓦,积极布局太阳能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 [3] -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绿色电力企业,培育云南水电支柱产业和实施“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核心企业 [3]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聘任段川、卢吉为副总经理,李健平辞去董事、总经理职务 [9] - 报告期内无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9] - 公司深入贯彻“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2024年度分红金额同比进一步提高,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8元 [8] - 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诚信状况良好,不存在所负较大数额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等情况 [11] 关联交易情况 - 与华能财务签订《金融服务协议》,日最高存款余额不超过100亿元,日最高信贷业务余额不超过100亿元 [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华能财务的日最高存款余额72.92亿元,日最高贷款余额33.21亿元 [11] - 在华能集团及其控制企业的日最高贷款余额22.81亿元,年度累计保险费0.78亿元 [11] - 关联方提供的贷款余额22.21亿元,包括华能集团、华能财务及华能香港财资管理公司的借款 [12] 科技创新与成果 - 坚持生产与基建、自主与联合、新型数智底座与服务体系“三个并重”,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5] - 高效推进云南、西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水电技术研发中心实体化运作,建立科技评审专家库和基层创新团队 [5] - 发布行业首部IEC《智慧水电》白皮书,2项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5] - 突出抓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完成多个科技创新项目 [5] 社会责任与乡村振兴 - 公司发生对外捐赠2,505.66万元,其中向日喀则定日县地震灾区捐赠1,500万元,向缅甸地震灾区捐赠19.66万元 [9] - 向道孚县人民政府定点帮扶捐赠986万元,构建新时代“百千万工程”等四大特色帮扶模式 [9] -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安排专项资金,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9] - 推动实现公司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提升 [9] 承诺事项履行 - 控股股东华能集团承诺将公司作为水电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若获得新开发、收购水电项目机会,优先提供给公司 [10] - 对于已满足条件的非上市水电业务资产,承诺按照审计、评估的公允价值注入公司 [10] - 华能集团出具承诺函,不越权干预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不侵占公司利益 [10] - 所有承诺均在履行期限内,未发生未能及时履行的情况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