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

搜索文档
汽车OTA,消失的上半年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0 23:08
行业监管与政策调整 - 2025年2月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新规,明确要求车企对OTA升级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备案机制[5] - 2025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进一步要求OTA升级需确保符合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导致2-3月OTA频次明显下降[8] - 政策调整后5月OTA频次强劲回升,上半年累计推送版本达264个,覆盖60个品牌183款车型[8][15] 市场动态与结构性矛盾 - 软硬件发展不匹配:车企预埋高性能硬件但软件功能开发受限于法规和高阶功能成熟度,导致硬件闲置[12] - 用户需求与车企动力差异:消费者期待"常用常新"体验,但传统车企受研发投入和组织架构限制升级动力不足[17] - 升级诉求与监管磨合:高频迭代需求与安全验证要求形成短期矛盾[17] 品牌竞争格局 - 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奇瑞系四大品牌上半年推送48个版本,星纪元ET等车型新增AI画师等深度功能[20] - 合资品牌加速追赶,吉利系极氪专注辅助驾驶优化,银河系列强化智能座舱,差异化策略提升口碑[22] - 新势力代表理想通过AI任务大师和生态扩展实现体验升维,问界M9以ADAS功能升级树立高端标杆[25][27] 技术趋势与创新模式 - AI驱动敏捷迭代:大模型语音交互和场景化服务生成成为核心竞争力,主流节奏为双月大版本+月更+不定期更新[29] - 软硬件协同升级:小鹏推出硬件众筹计划,问界提供原厂硬件升级服务,延长老车型生命周期[27][32] - 生态闭环构建:领先品牌如理想、问界和小米推动"车-人-家"场景互联,新增车辆地理位置触发智能家居控制功能[30][31] 架构与域控发展 - 主流车企采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小鹏X-EEA 3.0支持30分钟OTA,理想LEEA 3.0实现130+功能升级[32] - 座舱域控向15-30万市场渗透,高通骁龙8295成为主流芯片,推动舱驾功能深度融合[31][32] - 特斯拉CCM架构支持45分钟OTA,比亚迪e平台3.0实现全场景语音等四大智能域协同[32] 市场展望 - 下半年合资品牌全面参战将扩大OTA覆盖规模,AI深度集成与生活场景闭环构建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28][31] - 行业在监管规范下走向成熟,OTA从功能推送通道进化为驱动智能汽车持续进化的核心引擎[33] - 安全普惠与体验差异化并重,高阶功能向中低端车型渗透,同时通过AR-HUD定制等塑造独特体验[31][33]
我的一些投资汽车(整车)行业的经验
搜狐财经· 2025-08-10 10:22
行业本质与核心特征 - 整车行业是高资本密集、重资产经营行业,涉及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前期工厂建设、生产线设备、模具开发等投入通常达百亿级人民币 [3] - 研发一款全新车型耗资巨大,行业需规模经济支撑,产能利用率是关键盈利指标,盈亏平衡点通常在70%~80% [3] - 产能闲置或需求下滑时,巨额折旧摊销会迅速侵蚀利润,需关注车企产能规划理性程度、市场需求理解能力及成本控制能力 [3] 行业特性 强周期性 - 汽车作为大宗可选消费品,需求受宏观经济(GDP增速、利率、信贷政策)、消费者信心、政策刺激(购置税减免、补贴)显著影响 [4] - 行业呈现繁荣与萧条交替周期,低谷期可关注资产负债质量优异且舍得分红的公司,如华晨中国、长安B、江铃B等 [5] 政策高度敏感性 - 汽车产业涉及就业、税收、能源安全、环保,受各国政府重点监管,政策影响包括排放法规(国六、欧七)、油耗限值(CAFC)、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等 [6][7] - 政策既能创造风口,也能改变竞争格局,需关注上层对行业态度及政策导向 [9][10] 产业链长且复杂 - 汽车产业涉及上游原材料(钢铁、有色、橡胶、化工)、中游零部件(数万个零件)、下游销售与服务(经销商网络、金融保险等),整车厂处于核心位置 [12] - 整车企业竞争力取决于供应链韧性、核心供应商控制力/合作关系、渠道管理能力(库存健康度、经销商盈利能力) [14] 行业现状与数据 - 2024年国内30家上市车企营收合计2.88万亿元,归母净利润603.13亿元,剔除8家亏损企业后22家利润合计1032亿元 [16] - 同期丰田营收2.32万亿元,归母净利润2304亿元,净利率9.97%,国内车企利润总和仅为丰田四分之一 [17] - 中国汽车行业仍处内卷阶段,大部分公司赚辛苦钱或亏损,产业洗牌进入深水区 [17] 车企跟踪框架 定性跟踪 1. 目标用户群清晰度及产品匹配度(如理想汽车聚焦家庭用户成功案例) [19] 2. 持续创新能力与技术应用领先性(三电、智能座舱、智驾) [19] 3. 产品质量与口碑(可靠性、安全性、用户满意度) [19] 4. 研发投入力度与效率(研发费用绝对额及占营收比例) [20][21] 5. 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关键部件自产比例、多源供应能力) [22] 6. 管理团队前瞻性及执行力(战略连贯性、产品推出速度) [23][24] 定量跟踪 1. 财务健康度(经营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改善情况) [26] 2. 毛利率与净利率(反映定价能力及成本控制) [27] 3. 资产负债表(杠杆水平、偿债能力、库存周转效率) [28] 4. 融资能力(股权、债权渠道畅通性) [28] 行业挑战 - 价格战压缩利润率,弱势企业可能现金流枯竭退出市场(如威马、爱驰) [30] - 实际需求增速可能低于预期,产能利用率不足将加剧固定成本分摊压力 [30] - 技术迭代速度快,押错路线或迭代滞后将导致投入沉没、产品力落后 [31][32] - 智能化投入巨大且变现周期长,受法律法规、用户接受度限制 [33]
一汽奥迪的“双车棋局”:燃油与电动并行,在核心价格带打响反击战
经济观察报· 2025-08-10 09:21
产品发布 - 一汽奥迪同步推出两款战略车型:全球首款搭载华为智驾系统的燃油车A5L与采用宁德时代电池的纯电SUV Q6L e-tron [2] - A5L基于奥迪PPC豪华燃油智能平台,可实现城市及高速路段高阶驾驶辅助功能 [2] - Q6L e-tron作为奥迪PPE豪华纯电平台首款产品,搭载107kwh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3] 市场定位 - A5L起售价23.98万元,明显低于传统豪华B级燃油车,意图以智能化撬动基盘用户消费升级 [3] - Q6L e-tron面向35万级纯电SUV市场,直接锁定理想L7、蔚来ES6等竞争对手 [3] - 两款车型覆盖25万至35万元豪华车核心价格带,形成差异化产品网 [3] 技术合作 - 一汽奥迪联合华为首次将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规模化应用于燃油车 [2] - 纯电车型采用深度定制的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3] - 公司彻底告别"油改电"过渡期,迈入"原生智能电"新阶段 [3] 行业背景 - 传统豪华品牌光环正被比亚迪、特斯拉及"蔚小理"等新势力消解 [2] - 一汽奥迪7月销售3.7万辆(含进口车),1至7月国产豪华燃油车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3] - 奥迪撤回原定2033年停止研发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 [4] 战略布局 - 一汽-大众采取"油电共进"路线,构建覆盖多种动力形式的产品矩阵 [4] - 计划到2030年在"油电混共进"策略基础上推出超过20款全新车型 [4] - A5L和Q6L e-tron是技术反攻的起点,后续需解决燃油车智驾付费意愿和超充技术等课题 [4][5]
利润集体大幅下滑 BBA上半年交出最“惨”财报
经济观察报· 2025-08-10 04:27
BBA财务表现 - 奔驰2025年上半年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6%,净利润26.88亿欧元同比暴跌55.8%,其中Q2净利润9.57亿欧元同比下滑68.7% [4] - 宝马上半年销售收入677亿欧元同比下降8%,税后净利润40亿欧元同比下滑29% [4] - 奥迪上半年营收325.7亿欧元增长5.3%,但税后利润13.46亿欧元同比下滑37.5% [4] - 三大品牌均创下近年最差财报表现,奔驰利润直接"腰斩" [2] 双重挑战 美国关税冲击 - 美国自2025年4月起对欧盟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奥迪因此损失超6亿欧元并暂停对美交付 [4] - 宝马预计全年因关税损失10亿欧元,奔驰核心业务利润率被拖累1.5个百分点(实际5.1% vs 潜在6.6%) [4] - 大众集团上半年关税成本达13亿欧元,福特和通用预计全年损失分别为15亿美元和40-50亿美元 [5] 中国市场困境 - 奔驰中国销量29.32万辆同比下滑14%,奥迪28.76万辆降10.2%,宝马31.8万辆降15.5% [5] - 电动化转型缓慢:奔驰全球纯电销量8.73万辆降14%,奥迪中国纯电销量7897辆降23.5%,仅宝马全球电动车销量31.89万辆增18.5% [6] - 中国新能源车市占率超50%且价格战激烈,本土品牌高端化削弱BBA竞争力 [5] 战略调整 应对美国关税 - 奥迪计划投资46亿美元在美国建厂,奔驰将在阿拉巴马工厂新增GLC生产线,宝马研究扩大斯帕坦堡工厂产能 [8] - 欧盟关税虽从25%降至15%但仍增加成本压力 [8] 中国本土化战略 - 加速产品投放:宝马2025年推10余款新车,2026-2027年推20余款含新世代车型;奔驰将投产中国专属纯电CLA;奥迪推多款新平台电动车 [9] - 强化智能合作:宝马与华为/Momenta合作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奥迪五款新车搭载华为系统,奔驰牵手Momenta [9] - 调整电动化目标:奔驰将2030年全面电动化改为新能源车占比最高50%,奥迪取消停售燃油车时间表,宝马下调部分纯电车型销量预期 [10] 行业趋势 - 豪华车市场结束高增长时代,面临中国自主品牌高端化冲击和持续价格战 [11] - 跨国车企需应对供应链本土化、技术迭代加速和盈利模式转型等多重挑战 [11]
增收不增利,路畅科技上半年亏损4650.96万元
巨潮资讯· 2025-08-08 02:34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1.83亿元 同比增长35.09%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4650.96万元 同比扩大86.64% [2] - 扣非净亏损4838.35万元 同比扩大86.63% [2] - 总资产4.87亿元 同比下降7.2%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73亿元 同比下降12.7% [2] - 基本每股亏损0.3876元/股 [2] 业务构成 - 汽车电子业务收入1.38亿元 同比增长37.87% 占集团总收入超70% [2] - 研发投入3490.14万元 同比增加938.1万元 增幅36.76% [2][3] - 销售费用同比增加292.12万元 增幅28.07% [3]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构建智能座舱域、智能驾驶域、智能车身域及感知部件四大核心板块 [3] - 形成13条产品线 涵盖智能座舱/HUD/CMS/DMS-ADAS/Linux仪表/DA大屏机/360全景/T-BOX/DSP/蓝牙钥匙/有线及无线充电解决方案/部标机/摄像头模组/声光产品 [3] - 推出加密座舱、健康座舱、梦幻声舱等独创智能座舱产品 [3] 客户合作 - 产品进入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国内车企 [3] - 产品进入大众、丰田、本田等合资车企 [3] 亏损原因分析 - 研发费用增加938.1万元 [3] - 业务拓展导致销售费用增加292.12万元 [3] - 子公司南阳畅丰净利润同比减少760万元 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市场竞争激烈 [3] - 处置南阳畅丰100%股权产生损失144万元 该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报表 [3]
国产车把合资逼到墙角
36氪· 2025-08-08 02:03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表现 - 乘用车累计零售量达1090.1万辆 同比增长10.8% [3] - 自主品牌占据64%零售市场份额 同比跃升7.5个百分点 [3][6] - 自主品牌从合资阵营夺取超过80万辆市场份额 [6] 头部自主品牌销量表现 - 比亚迪销量161万辆 吉利销量122.6万辆 双双突破百万大关 [4] - 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组成第一梯队 均超60万辆销量 [4] - 零售销量前十榜单中自主品牌占据六席 合资品牌仅剩四席 [4]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刀片电池/CTB车身一体化/超级混动DM-i/雷神电混等核心技术由自主品牌率先量产 [14] - 高阶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技术成为市场新标杆 [14] - 自主品牌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实现技术自信 [14] 品牌高端化进展 - 仰望U8/极氪001 FR/蔚来ET9/问界M9等高端车型价格逼近或超越传统豪华品牌 [14] - 高端车型凭借技术和体验获得高端消费者认可 [14] - 自主品牌持续突破高端市场天花板 [14] 全球化布局成果 - 头部自主品牌加速开拓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海外市场 [14] - 中国品牌汽车出口量屡创新高 海外建厂布局加速 [14] - 自主品牌开始具备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 [14] 合资品牌市场表现 - 合资品牌零售市场份额从三年前50%降至当前36% [3][6] - 南北大众/日系两田凭借体系力尚能稳住阵脚 [16] - 帕萨特/凯美瑞/CR-V/RAV4等合资车型在细分市场保持标杆地位 [18] 行业格局演变 - 自主品牌从追赶/并跑进入引领阶段 [11] - 新势力阵营出现分化:理想持续领跑/小鹏零跑成为第二梯队/问界小米成为第三增长动力 [12] - 合资品牌通过终端优惠/本土研发新能源车型等策略寻求平衡 [16]
汽车芯片大厂业绩增速回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01:15
行业整体态势 - 汽车芯片市场在第二季度复苏进程遇阻 业绩增速回落 为复苏蒙上阴影 [2] - 全球汽车产业链库存仍在调整 大部分市场需求疲软 地缘政治等因素产生影响 [2] - 头部厂商通过减产和清库存推动渠道库存向健康水位回归 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触底 [2] - 2025年全球汽车销量预计约9470万台 同比仅增长3.7% 2026年可能出现同比下滑 [6] 厂商表现与区域差异 - 德州仪器汽车市场第二季度同比增约5% 环比下滑低个位数百分比 汽车成为公司整体发展拖累 [4] - 意法半导体第二季度汽车业务同比下降24% 但环比增长14% [5] - 英飞凌第二季度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减少3% 环比增加1% [5] - 中国汽车业务在去年四季度率先复苏 欧洲和日本市场表现相对落后 [4] 需求结构变化 - 纯电车型投入放缓直接减少芯片采购总量 通用性MCU和ADAS相关芯片需求受限 [6] - 混动车型芯片用量显著低于纯电车型 需求增量疲软延缓通用芯片复苏进程 [7] - 欧美车企推出混动车型对冲纯电市场疲软 但需求结构变化影响芯片需求 [6][7] 产品类别分化 - MCU和PMIC等通用型芯片库存压力最大 复苏时间预计滞后至2025年末或更晚 [9] - 功率芯片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2025年渗透率预计增长至25% 碳化硅芯片仍存供需缺口 [9] - 高端智能化芯片如激光雷达、高分辨率CIS、大算力智驾SoC等需求持续 库存水位相对健康 [9] 智能化驱动因素 - VLA大模型上车拉动汽车AI芯片迭代升级 单颗智驾SoC算力门槛从百TOPS级跃升至千TOPS级 [10] - L4级自动驾驶车队规模化运营需要数千T级算力域控制器 拉动车规级SoC芯片需求上量 [10] - 智能驾驶新业态如Robotaxi和Robobus落地 一定程度拉动汽车芯片回暖进程 [2] 国产供应链进展 - 国产汽车芯片在MCU和PMIC等中低端通用芯片领域加速抢占海外厂商份额 [11] - 国产头部智驾芯片在生产制造、算力密度、工具链生态等方面仍需追赶 [11]
汽车芯片大厂业绩增速回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01:06
汽车芯片市场现状 - 二季度汽车芯片大厂业绩增速回落,复苏进程受阻 [1] - 全球汽车产业链库存仍在调整,市场需求疲软,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显著 [1] - 头部厂商通过减产、清库存推动渠道库存回归健康水位,预计2025年下半年触底 [1] - 头部车企对SiC、智能化芯片需求加速,叠加欧洲车企电动车型放量计划,订单出现回暖迹象 [1] 国际芯片大厂表现分化 - 德州仪器汽车市场同比增速5%,环比下滑低个位数,成为整体发展的拖累 [2] - 德州仪器CEO指出汽车订单均为急单,尚未进入全面复苏阶段 [2] - 意法半导体汽车业务同比下降24%,环比增长14%,预计三季度营收环比增长 [4] - 意法半导体CEO认为汽车业务已接近拐点,亚太(不含中国)和美洲市场推动增长 [4][5] - 英飞凌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减少3%,环比增加1%,客户去库存趋势放缓 [5] 汽车芯片市场复苏压力 - 2025年全球汽车销量预计增长3.7%至9470万台,2026年可能出现同比下滑 [5] - 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传统燃油车需求低迷,导致终端车厂芯片采购量下滑 [5] - 低端通用芯片产能扩张与需求疲软形成供需失衡,引发价格战 [6] -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重构不确定性延缓需求回升节奏 [6] - 欧洲市场纯电车型投入放缓,减少芯片采购总量,混动车型芯片用量显著低于纯电车型 [6] 汽车芯片品类复苏分化 - 功率芯片、高端智能化芯片将率先复苏,通用类芯片复苏延迟至2025年底或2026年初 [7] - MCU、PMIC等通用型芯片库存压力最大,复苏时间滞后 [7] - 功率芯片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碳化硅芯片仍存供需缺口 [7] - 高端智能化芯片如激光雷达、大算力智驾SoC等需求持续,库存水位相对健康 [7] 智能化新业态对芯片需求的影响 - 高级别辅助驾驶能力推动VLA类大模型上车,拉动汽车AI芯片迭代升级 [8] - L4级自动驾驶车队规模化运营将拉动车规级SoC芯片需求,但商业化落地多集中于2025年后 [8] - 短期受库存高水位和整车厂降本优先级限制,强拉动效应预计2025年底释放 [8] 国产汽车芯片发展现状 - 国产汽车芯片在MCU、PMIC等中低端通用芯片领域加速抢占海外厂商份额 [9] - 高端制程大算力智驾SoC方面,国内公司仍依赖台积电,在算力密度、工具链生态等方面需追赶 [9]
华为、一汽奥迪,重要合作!
中国基金报· 2025-08-07 15:01
行业趋势 - 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核心趋势 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受困于燃油车智能化不足问题 影响油电同智战略推进[3] - 未来豪华汽车市场竞争将从品牌积淀 机械素质和豪华配置转向以智能化水平为重要标尺的新坐标[7] - 汽车产业向电动化 智能化方向转型 传统豪华品牌相继与华为合作 标志中国智能汽车技术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输出转变[8] 公司合作 - 一汽奥迪全面搭载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成为全球首个全面采用该技术的百年豪华汽车品牌[1] - 奥迪开发全新PPE豪华电动平台和PPC豪华燃油平台 以及共享的E1.2电子电气架构 提升对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精准控制能力[4] - 合作特点呈现差异化:奥迪全面拥抱 宝马生态试水 奔驰谨慎选择[9] 技术突破 - 华为乾崑打破燃油车无法支持高阶辅助驾驶的技术壁垒 中国智能驾驶技术正式进入传统豪华汽车品牌核心地带[3] - 奥迪Q6L e-tron和A5L实现油电同智 均具备高速领航辅助 城区领航辅助 泊车辅助等核心功能[7] - 华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投入超10年 2024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9] 运营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底 搭载华为乾崑车辆行驶总里程达40.5亿公里[9][10] - 辅助泊车功能累计使用2.6亿次[9][10] - 2025年7月人均辅助驾驶里程达699公里[9][10]
全新小鹏P7价格成谜
新浪财经· 2025-08-07 09:19
编辑 | 田梦 01 拼颜值,新P7没有预售价 8月6日晚间,全新小鹏P7亮相并开启预订。99元意向金可抵扣3000元购车款,并可叠加上市权益,目前展车陆续到 店,新车将于本月内上市。 有些反行业惯例的是,开启预售了,小鹏汽车却没有公布预售价。通常新车发布前,厂商会通过预售价试探市场反应。 小鹏汽车这次为什么要跳过这步? "这件事我们内部想了非常久,也争论了非常久。P7是中国新势力车企第一次大换代车型的代表,其实大家对于P7并不 陌生,所以我会跳过预售,直接揭晓最终价格。"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现场表示。不过他也提到,一定不是 部分"鹏友"期待的"便宜"。 2020年4月,作为对标特斯拉Model 3的车型,初代小鹏P7上市。其凭借当时稀缺的纯电轿跑定位、4秒级零百加速性能 和智能化配置等核心优势,一经上市就得到市场追捧。2021年,小鹏P7全年累计交付达60569辆,占小鹏全年总交付量 的62%,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功勋车型。 文 | 财天COVER 董雪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这场发布会小鹏汽车花了半个多小时讲车身颜色。以前小鹏造车的逻辑是,在技术、成本、定位 等要求之下,尽量把车的造型做好。而现在的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