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新

搜索文档
丽珠集团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9.4% 多个业务板块协同发力
证券日报· 2025-08-20 15:3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2.7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亿元 同比增长9.4% [2] - 利润总额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均实现较高增长 主要受制剂板块增长及原料药板块高毛利特色原料药出口带动 [2] - 海外收入约10.04亿元 同比增长18.40% 占营业总收入16.01% 较上年提升2.51个百分点 [4] 业务板块表现 - 消化 精神神经 生殖 中药板块主要产品均实现同比增长 [2] - 原料药板块高毛利特色原料药出口增长显著 [2] - 多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推动整体经营稳中有进 [2] 研发投入与成果 - 研发投入约4.91亿元 占营业总收入7.82% [3] - 制剂在研产品共39个 其中上市申报阶段13项 Ⅲ期临床4项 工艺验证/BE阶段2项 Ⅱ期临床阶段4项 [3] - JP-1366片完成Ⅲ期临床并提交上市申请 注射用JP-1366推进至Ⅰ期临床 [4] - 重组抗人IL-17A/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基本完成中重度银屑病Ⅲ期临床 [4] -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进入Ⅲ期临床后期 [4] - NS-041片从Ⅰ期临床进入Ⅱ期临床 [4] - SG1001片从Ⅰ期临床推进至Ⅱ期临床 [4] - 小核酸药物LZHN2408获得临床批件并推进至Ⅰ期临床 [4] 治疗领域布局 - 深化消化道 辅助生殖 精神神经等优势领域产品迭代与全面布局 [2] - 拓展抗感染 代谢及心脑血管等慢病领域研发梯度 [2] - 依托缓释微球 抗体药物 重组蛋白疫苗等平台充实管线 [2] - 推进创新中药研发并探索小核酸药物等前沿技术领域 [2] 国际化战略 - 加速"出海"进程 聚焦海外市场拓展与本地化运营深耕 [4] - 通过制定针对性营销策略 拓宽销售渠道 推进药品海外注册申报推动出口增长 [4] - 海外收入成为业绩增长重要引擎 [4] 行业背景 - 医药行业政策持续鼓励创新 企业加速"出海" [2]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行业变革 [5]
远大医药(00512)2025中期业绩会顺利举办,核药板块106%高速放量,Go Global战略打开全球市场
智通财经网· 2025-08-20 11:56
财务业绩 - 上半年收入达61.1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剔除集采影响后同比增长约13% [1] - 净利润录得11.7亿港元 [1] - 创新及壁垒产品收入占比达51% 同比提升近15个百分点 [5] 核心业务表现 - 核药抗肿瘤板块收入约4.2亿港元 同比大幅增长106% 主要受易甘泰®钇[90Y]微球注射液驱动 [5] - 呼吸及危重症板块产品恩卓润®、恩明润®及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销售量持续爬升 [5] - 心脑血管急救板块产品能气朗®辅酶Q10片持续领跑细分市场 [5] - 远大医药(天津)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较并购前同比增幅显著 [5] 创新产品进展 - 全球首创干眼症鼻喷产品OC-01在中国大陆开出首批商业化处方 [6] - 全球唯一FDA批准的蠕形螨睑缘炎用药GPN01768落地中国澳门 上半年海外收入超1亿美元且同比增长152% [6] - 脓毒症治疗药物STC3141达到国内II期临床终点 已在三大洲五个国家获批七个临床批件 完成四项患者临床研究均达终点 [7] 研发管线布局 - 在研项目总数达133个 其中创新项目42项包含First-in-Class药物 [6] - 拥有15款研发注册阶段的创新核药 是全球核药抗肿瘤诊疗领域产品管线最丰富的企业之一 [8] - 核药研发进度涵盖临床前至III期阶段 包括针对肝癌、前列腺癌、脑胶质瘤等适应症的多款产品 [10] 全球化战略推进 - RDC药物GPN02006取得突破性临床结果 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针对GPC-3靶点的HCC诊断类RDC产品 [11] - TLX591加入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 易甘泰®新增HCC适应症成为全球唯一获FDA批准双重适应症的内放射治疗产品 [11] - 成都温江核药基地投运 作为全球首个核药全产业链闭环平台 满足多品种规模化制备需求 [12] - 多个项目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获得临床试验资格 全面打通创新药全球价值兑现路径 [11][12] 资本市场反应 - 8月20日股价单日上涨4.37% 报收9.31港元 或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4]
健康中国筑牢幸福根基
经济日报· 2025-08-11 22:25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覆盖超过13亿人 [1] -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约13.27亿人 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3] - 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 医疗救助为托底 补充医疗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 [2] 医保服务效能提升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达2.38亿 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超90% [2] - 医保帮扶政策累计减轻农村低收入人口费用负担超6500亿元 [3] - 长护险覆盖1.9亿人 累计惠及超200万名失能群众 减轻护理服务费用负担超500亿元 [3] 医药创新突破 - 2024年批准上市创新药达48个 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 [5] - 特宝生物成功研制全球首个Y型40KD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α—2b注射液 实现国产化替代 [4] - 2025年上半年批准上市创新药已近40种 行业从跟随式创新迈向原创性突破 [5]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覆盖1041所哨点医院 [6][7] - 艾滋病感染者治疗覆盖率和成功抑制率均超过95% [7] - 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下降到5.86% 5岁以下儿童降至0.3% [7] 疾病防治成效 - 累计发现并治疗超800万名肺结核患者 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 [7] -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达14种 可预防15种传染病 适龄儿童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8] - 2024年开展儿童脊灰灭活疫苗补种 共接种1320.62万人 [8] 健康指标提升 - 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9岁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1] - 成为全球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排名中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1] - 生育保险覆盖2.53亿人 基金累计支出4383亿元 享受待遇达9614.32万人次 [3]
商保高质量发展助力医药创新!医疗创新ETF(516820.SH)现涨0.78%
新浪财经· 2025-08-07 02:11
医药板块市场表现 - 医疗创新ETF(516820 SH)早盘上涨0 78% 成分股安图生物上涨6 18% 迈瑞医疗上涨2 61% 新产业上涨2 51% 爱美客上涨1 88% 恩华药业上涨1 46% [1] - 资金从高位板块向估值合理赛道迁移 医疗创新ETF覆盖CXO 器械 医疗消费 疫苗等超跌核心资产 前十大成分股多只估值处于历史20%分位以下 [2] 政策驱动行业变革 - 上海监管局等7部委印发措施鼓励设立"耐心资本"长期支持创新药研发 并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 已吸引超100个药品申报 [1] - 政策推动行业从"医保单驱"转向"医保+商保双轮驱动"模式 全国统一医保大数据平台覆盖13亿参保人和超30万种药品耗材 [1] 基础设施与产业支撑 - 全国医保大数据平台能快速分析临床需求 赋能药物价值评估 加速创新药纳入医保进程 助力特药保险研发 被业内视为"国产创新药黄金赛道"重要支撑 [1] 宏观环境与投资机会 - 美国经济数据弱化加速美联储降息节奏 强化全球流动性与科技股趋势 为医药板块调整提供布局良机 [2] - 医疗创新ETF为踏空医药行情的投资者提供布局超跌核心资产的工具 覆盖药明康德 泰格医药 迈瑞医疗 爱尔眼科 爱美客 长春高新等标的 [2]
AI应用强赋能,算力硬件高成长可期;持续看好医药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01:17
医药行业 - 医药板块估值经历较长时间调整 近期呈现显著结构性修复趋势 但公募基金重仓持仓水平仍低于历史均值 [1] - 2025年在支持引导商保发展的政策背景下 支付端有望边际改善 创新药械有望获益 [1] - 下半年创新药BD预计仍将持续 国内丙类目录及商保政策有望推动估值继续提升 [1] - 医药投融资有望复苏 二级市场繁荣有望带来一级市场投融资回升 CXO及上游景气度向好 [1] - 医疗器械有望触底回升 招投标数据已开始回暖 以旧换新积压需求逐步释放 [1] 人工智能与算力硬件 - 人工智能推动通信行业相关企业再发展 看好硬件端发展高增长 [2] - 算力板块仍处于快速发展周期中 各家对于大模型的投入将持续发展 [2] - 流量入口争夺及广阔应用市场想象空间驱动算力底座需求端日趋旺盛 [2] AI与电力需求 - AI将强势带动全球用电需求增长 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增加一倍以上 [3] - 海外大厂纷纷上调资本开支预期 持续保持AI领域高投入 [3] - 需求快速增长 输配电设备供应总体紧张 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商迎来发展契机 [3] - 2022年以来中国一次设备出口持续高景气 2025年1-6月电力变压器出口同比增速约40%以上 [3] - 海外大厂AIDC相关资本开支持续高投入 国内头部配套电气设备制造商将看到相关订单落地 [3]
中国银河证券:持续看好医药创新
新浪财经· 2025-08-04 00:07
医药板块估值与趋势 - 医药板块估值经历较长时间调整后呈现显著结构性修复趋势 [1] - 公募基金重仓持仓水平仍低于历史均值 [1] - 2025年支付端有望边际改善 创新药械有望获益 [1] 医药创新领域 - 持续看好医药创新 下半年创新药BD预计持续 [1] - 国内丙类目录及商保政策有望推动估值继续提升 [1] 医药投融资领域 - 二级市场繁荣有望带来一级市场投融资回升 [1] - CXO及上游景气度向好 [1] 医疗器械领域 - 医疗器械有望触底回升 招投标数据已开始回暖 [1] - 以旧换新积压需求逐步释放 [1]
银河证券:医药板块公募基金重仓持仓水平仍低于历史均值
证券时报网· 2025-08-03 05:12
医药板块估值与趋势 - 医药板块估值经历较长时间调整,近期呈现显著结构性修复趋势 [1] - 公募基金重仓持仓水平仍低于历史均值 [1] - 2025年在支持引导商保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支付端有望边际改善,创新药械有望获益 [1] 医药创新 - 下半年创新药BD预计仍将持续 [1] - 国内丙类目录及商保政策有望推动估值继续提升 [1] 医药投融资 - 二级市场繁荣有望带来一级市场投融资回升 [1] - CXO及上游景气度向好 [1] 医疗器械 - 招投标数据已开始回暖 [1] - 以旧换新积压需求逐步释放 [1]
长春高新1700亿元市值蒸发,集采、人口、竞品冲击如何击溃生长激素神话|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7-31 08:05
公司股价与市值表现 - 公司股价从2021年历史高点485 82元断崖式跌至百元关口 市值从2100亿元滑落至375亿元 蒸发近1700亿元 [1] - 2024年营收134 66亿元 同比下降7 55% 净利润27 08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43 01% [2]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4 69亿元 同比再降47 36% [3] 业绩变化趋势 - 2020至2023年营收从85 77亿元增长至145 66亿元 净利润从33 08亿元增至47 76亿元 [4] - 2024年归母净利润25 83亿元 同比暴跌43 31% 第四季度罕见亏损2 15亿元 [4][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5 66% 净利润降幅扩大至47 36% [5] 业绩下滑原因 - 生长激素纳入集采后价格从约1000元 支降至300元 支 降幅达70% 导致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2024年利润暴跌40 67% [6] - 中国新生儿数量从2017年1723万骤降至2023年902万 接近腰斩 生长激素需求根基动摇 [6] - 竞争对手产品上市打破长效生长激素市场垄断 公司陷入价格战 2024年销售团队激增58%至4995人 销售费用大涨11 8%至44 39亿元 [7] 销售团队状况 - 2024年销售人员人均薪酬25 34万元 较2023年40 12万元降薪约15万元 [8] - 2024年差旅费1 76亿元 同比增长63 27% 交际费1 58亿元 同比增长73% 反映工作强度增加 [9] 疫苗业务表现 - 子公司百克生物2024年营收12 29亿元 同比暴跌32 64% 净利润2 32亿元 同比腰斩53 67% [10] - 带状疱疹疫苗"感维"2024年销售量同比减少69 8% 营收占比回落至约20% 保护率仅约50% 远低于国际竞品90%水平 [10] 研发管线布局 - 三款在研产品已提交上市申请 但临床管线仅24款 明显滞后于同行300项布局 [11] - 关键项目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微球研发完成时间从2025年6月30日推迟至2026年6月30日 [11] - 早期管线药物如GenSci098等距离商业化至少需要5—8年时间 [11]
帮主郑重:创业板午市亮剑,医药扛旗暗藏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7-29 04:52
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领涨0 92% 沪指和深成指分别微跌0 08%和0 04% 北证50微跌0 04% [3] - 两市成交额达1 14万亿元 较昨日增加71亿元 但超3800只个股下跌 呈现分化行情 [3] 领涨板块 - 医药板块全线走强 CRO概念表现突出 奥翔药业和九洲药业涨停 药石科技大涨超17% [3] - PET铜箔和半导体板块活跃 方邦股份和东芯股份20%涨停 沃格光电冲板 [3] 下跌板块 - 草甘膦板块全线下滑 无个股红盘 [4] - 保险板块走弱 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均跌超1% [4] 资金动向 - 资金呈现轮动换防特征 短炒行为明显 但主流板块如医药和半导体保持坚挺 [4] - 资金可能正在向硬核赛道如医药创新和半导体靠拢 [4] 行业趋势 - 医药板块走强可能反映机构在提前布局医药创新大趋势 政策利好持续支撑 [3] - PET铜箔技术革新带动行情 长期看是AI和新能源赛道的延伸 [3]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宋瑞霖:让中国不只是医药创新的“种子提供者”
第一财经· 2025-07-28 12:14
中国医药创新转型 - 中国医药市场正从技术引进方转变为创新输出方,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 [2] - 行业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转化、支付机制等环节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如技术转化收入占比超5%的医疗机构较少 [2] - 需推动从"盯药"到"盯病"的转变,促进医生角色从看病者向研究者转型 [2] 政策与市场机制优化 - 建议放开研究型医院对未上市新药的临床研究权限,推动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以支持本土创新药出海 [2] - 需建立中国本土创新药市场,探索"创新药目录"等路径平衡医保压力与创新激励 [3] -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体系可增强创新药市场竞争力,弥补社保支付高成本的不足 [3] 内需市场发展目标 - 构建更具活力、开放性和制度弹性的内需市场有助于培育跨国制药企业 [3] - 健康商业保险体系的规范化建设能撬动支付侧改革并释放人群支付意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