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交易总金额最高超47亿元,迈威生物官宣两项许可协议,均聚焦肿瘤领域药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7 15:06
公司动态 - 迈威生物宣布两项重磅许可协议 潜在总价值突破47亿元 可合计获得首付款约5 6亿元 [2] - 两项合作聚焦肿瘤领域药物 与CALICO的协议涉及IL-11靶向治疗 与齐鲁制药的协议涉及注射用阿格司亭α [3][4] - 与CALICO的协议中 迈威生物可获得25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5 71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折合人民币42 74亿元 [3] - 与齐鲁制药的协议中 迈威生物可获得最高5亿元人民币首付款及销售里程碑付款 以及净销售额最高两位数百分比特许权使用费 [4] 产品研发 - 9MW3811是一款靶向IL-11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已在中 澳 美三地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完成中 澳I期临床研究 [4] - 注射用阿格司亭α适用于成年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 用于降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表现的感染发生率 [4] - 公司研发费用达2 09亿元 同比增长14 84 占营收比例超460 用于推进16个核心管线的临床试验 [7] 财务状况 - 2025年一季报显示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78 85万元 同比下降33 7 归母净利润为-2 92亿元 亏损同比增加8606 96万元 [7] - 公司拟以2500万至5000万元回购股份 价格不超过35元/股 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6] 战略发展 - 公司加速推进创新药出海 2024年与美国DISCMEDICINE就9MW3011项目达成独家许可协议 [6] - 公司筹备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2025年1月6日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以缓解资金压力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7]
信达生物募43亿港元!生物科技板块涌现配股潮,能否继续飙升?
金融界· 2025-06-26 11:41
生物科技板块市场表现 - 2025年生物科技板块迎来反转,概念股普遍大涨,成为港股市场明星板块[1] - 年初至6月25日,港股生物医药B类股累计上涨逾92%,创新药概念累计上涨逾49%[2] - 和铂医药-B股价自2024年末上涨超350%,德琪医药-B、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等多股实现翻倍上涨[2] 行业基本面改善 - 中国创新药出海势头迅猛,2025年前5个月中国在全球BD规模级交易中占比从2021年5%飙升至42%[3] - 2025年前5个月交易额达455亿美元,全年或将再破纪录[3] - 更多创新药企实现扭亏为盈,板块基本面得到改善[4] 资金面与融资环境 - 港股市场流动性复苏,资金持续涌入生物科技板块[5] - 6月份有6家港股生物科技企业提出配股融资计划[7] - 信达生物拟配售5500万股,募资约43.10亿港元,90%用于研发,10%用于日常运营[7] - 君实生物募资10.39亿港元,70%用于创新药研发,30%用于补充营运资金[8] 机构观点 - 国联民生证券指出医药板块经历4年调整后复苏,医药生物行业累计上涨4.57%,创新药出海案例增多[10] - 中邮证券认为创新药行情短期震荡属正常,仍坚定看好2-3年维度的行情,出海和资金面仍有提升空间[11] - 中泰证券指出创新药是医药板块中产业趋势最明确的子行业,全年维度投资主线不会变化[12]
长城基金梁福睿:科技为创新药按下发展“加速键”
新浪基金· 2025-06-26 09:23
市场表现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上涨55.61%,远超同期恒生指数表现(17.30%)[1] - 创新药行业目前的PS估值普遍在4倍左右,距离之前牛市的估值差距较大[2] 行业逻辑 - 创新药已成为"类科技"资产,竞争维度从"经验积累"转向"科技赋能"[1] - 创新药企的科技属性与当前市场科技风格高度契合[6] - 行业经历估值修复,叠加基本面改善带动股价上涨[6] 国产创新药发展 - 中国在全球Top20热门靶点中贡献度超50%,原研药物数量2021年超过欧洲位居全球第二[5] - 国产创新药出海事件增速达40%左右,出海趋势不可逆转[5][6] - 预计8-10年后中国在原创创新药领域可能实现对海外的碾压式发展[6] 研发特点 - 创新药遵循"双10"定律:平均10年研发周期、投入超10亿美元成本[4] - 分为颠覆式创新(成功率低但突破大)和改善式创新(临床和商业化要求高)[3] - 给药技术持续进步,如降血脂药物从每日注射进化至季度给药[4] 细分领域机会 - ADC和双抗/多抗领域处于全球爆发前夜,有望接棒PD1和化疗的产业地位[8] - GLP-1类代谢疾病药物商业化快速放量,口服剂型和长效制剂成为竞争焦点[8] - 基因治疗为治愈罕见病带来希望[8] 投资建议 - 港股创新药板块值得关注,国际化突破和支付体系创新可能带来"戴维斯双击"[7] - 基金定投是普通投资者参与创新药投资的较好方式[8][9]
荣昌生物的创新药出海交易为何带崩股价?
新浪财经· 2025-06-26 07:46
交易条款 - 公司将泰它西普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授权给美国Vor Bio公司 [1] - 交易对价包括1.25亿美元现金及认股权证(4500万美元首付款+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 [1] - Vor Bio公司将支付最高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 [1] - 公司将获得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提成 [1] - 公司及其全资附属主体将持有Vor Bio公司约23%股权 [1][4] 市场反应 - 公告后公司A股一度跌停(-20%),收盘跌18.36%,市值342.11亿元 [1] - H股盘中暴跌25%,收盘跌16.26%,市值316.47亿港元 [1] - 创新药板块整体受拖累,概念跌幅居前 [2] - 此前4个交易日股价累计上涨34.37%,6月25日创2024年新高70.1元/股 [3] 交易背景 - 采用NewCo模式,通过新成立公司推进海外商业化 [4] - 相比康方生物同类交易(首付5亿美元,总额50亿美元),本次条款规模较小 [4] - 市场预期落差主要源于首付款4500万美元低于预期 [3] - 此前公司曾透露多家跨国药企主动接洽商务合作 [3] 产品进展 - 泰它西普是全球首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点生物制剂(2021年3月获批) [5] - 2024年5月获批重症肌无力新适应症 [3] - 2024年7月获批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 [6] - 2025年5月获批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适应症 [6] - 重症肌无力海外Ⅲ期临床正在入组,目标2025年底完成 [7] - 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全球Ⅲ期临床进行中 [9] 产品优势 - 采用双靶点机制(BLyS+APRIL),实现源头抑制 [5] - 专利权期限延长至2032年6月 [3] - 已获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 [3]
又见“纸面富贵”?荣昌生物“史诗级BD”吓崩股价
格隆汇· 2025-06-26 05:55
核心交易内容 - 荣昌生物将泰它西普大中华区以外全球权益授权给美国Vor Bio,交易总金额达42.3亿美元,包括1.25亿美元现金及认股权证(4500万美元首付款+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和最高4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1] - 认股权证可认购Vor Bio 3.2亿股普通股(占其扩大后总股本23%),行权价每股0.0001美元 [1] - 荣昌生物还将获得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提成 [1] 市场反应 - 交易公布后荣昌生物A股盘中跌停(-17.62%至61.25元),H股最大跌幅25%(收跌16%至55.85港元)[3] - 股价暴跌源于市场对交易结构不满:首付款占比仅3.6%(4500万/42.3亿),里程碑付款兑现不确定性高 [8] - 消息公布前股价已创阶段新高,部分资金选择利好兑现 [8] 合作方风险 - Vor Bio为纳斯达克上市生物技术公司(代码VOR),专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 [11] - 公司经营困难:曾裁员95%,员工维持个位数,现金流紧张 [12] - 市场质疑其推进泰它西普全球临床及商业化能力 [12]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年营收17.17亿元(同比+58.54%),净亏损14.68亿元 [14] - 2025年Q1亏损收窄至2.54亿元(同比+27.16%),营收5.26亿元(同比+59.17%)[16] - 当前到账现金仅4500万美元,对财务状况改善有限 [16] 战略意义与挑战 - 长期战略价值:启动全球化第二曲线,提升泰它西普全球估值,借力进入欧美市场 [17] - 短期挑战:里程碑付款不确定性、合作方履约风险、持续亏损形成股价压力 [17]
量化掘基系列之三十七:政策红利叠加全球机遇,布局港股创新药正当时
国金证券· 2025-06-25 15:31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 **模型构建思路**:选取香港市场中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反映香港市场创新药主题证券的整体表现[37]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样本空间为中证香港300指数与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样本空间的并集 - 筛选标准: 1) 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或为制药企业提供研发/生产服务 2) 按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序,选取前50只证券(不足50只则全纳入)[38] **模型评价**:历史表现优异,近5年跌幅小于同类指数,近3年涨幅达33.92%[39] 2. **模型名称**: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跟踪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完全复制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成分股及权重[55]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采用实物申赎机制 - 设置人民币/港币双币种交易通道 - 年化跟踪误差控制在6.43%以内[56]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 - 近1年收益率:74.99% - 近3年收益率:33.92% - 近5年收益率:-7.83% - 市盈率(TTM):32.47倍(近3年分位数26.12%)[39][42] 2.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 - 规模:118.49亿元 - 日均成交额:28.93亿元 - 年化跟踪误差:6.43% - 跟踪偏离度均值:0.21%[56][57]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研发投入强度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创新药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2]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研发强度 = \frac{研发费用}{营业总收入} \times 100\%$$ 取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成分股中位数21.64%作为基准值[32] 2. **因子名称**:市值分布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捕捉小市值创新药企业的超额收益[44]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将成分股按市值分为<100亿/100-300亿/>300亿三组 - 计算各组在指数中的权重占比(68.42%为300亿以下)[44]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研发投入强度因子** - 头部成分股研发强度:信达生物(51.82%)、百济神州(54.96%)[50] - 预测EPS增长率:三生制药2025年预测EPS达2.1661元(较2024年+151.87%)[53] 2. **市值分布因子** - 小市值组(<300亿)年化超额收益:较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高15.2%[39][44] - 成分股业绩增速:百济神州2025Q1净利润同比+100.51%[50] 注:报告中未涉及复合因子或衍生因子的构建,主要采用指数编制规则中的基础因子进行投资价值分析[38][44]
创新药持续走高,如何把握上车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6-25 06:36
行业表现与趋势 - 医药板块自4月9日反弹后表现亮眼,A股和港股创新药持续走强,机构加仓医药生物产业链标的 [1] - 创新药行业经历四年调整后进入修复期,政策环境从"控费为主"转向"鼓励创新",叠加AI技术助力产业升级 [3] - 2020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84亿美元增至519亿美元,首付款从5亿美元提升至41亿美元 [4] - 2025年国内创新药对外合作首付款超25亿美元,总金额超500亿美元,其中单笔授权协议首付款达12.5亿美元创纪录 [5] 投资逻辑与策略 - 创新药投资分为四类:全球重磅品种公司、国内大单品放量公司、新兴创新药龙头、仿制药转型企业 [7][8][9] - 美国创新药占医疗费用70%-80%,中国仅20%,渗透率提升空间显著 [5] - 工银瑞信医药团队偏好高质量公司,注重创新药科技成长属性,旗下多只医药主题基金长期业绩排名行业前列 [6][13] 市场动态与产品 - 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59217)规模从12.66亿元增至42.99亿元,增幅超200%,日均成交额4.266亿元 [11] - 科创医药ETF(588860)跟踪科创板50家生物医药龙头,提供差异化投资选择 [11] - 2025年或为创新药行情元年,产业趋势看好未来5-10年发展,可通过主动基金或ETF参与 [12] 机构持仓数据 - 公募一季报显示机构加仓艾力斯(持股2.22亿股/市值189.5亿元)、特宝生物(1.50亿股/117.4亿元)、药明康德(1.73亿股/116.6亿元)等创新药企 [2] -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ETF净流入显著,反映市场对创新药板块偏好 [11]
医药生物买全球最好的中国创新药
天风证券· 2025-06-24 12: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上次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创新药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政策扶持和资本支持,中国创新药工程化改造持续突破,见证产业变迁 [4] - 从同靶点首款上市创新药时间、临床数量、BD交易占比看,中国创新药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缩小,部分项目完成FIC突破 [4] - 中国创新药成为全球中坚力量,License Out交易增长带来现金流,跨国药企认可提供合作机会,未来有望在部分领域领先并实现国产替代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厚积薄发 - 现有成熟分子的下一代疗法中,国产创新药通过工程化改造持续突破,如单抗到双抗、GLP - 1单靶点到多靶点、化疗到ADC的升级 [11][12] - CXO发展为创新药提供坚实产业基础,中国在临床开发和制造领域优势明显,成为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链重要一环 [13] - 基础研究发力,中国生物医学论文产出快速提升;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16 - 2024年生物医药企业整体研发费用CAGR达25.6%,为创新药提供基础 [21] - 国内政策体系优化助力创新药成长,国家对创新药支持政策持续深化,多地出台地方性政策,医保局推出丙类目录等 [22] - 资本市场支持推动创新药发展,科创板、港股降低生物科技企业融资门槛,2025年创业板将启用第三套标准,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29] 小有成就 - 中国医药产业与海外差距收窄,同靶点首款上市创新药时间间隔从10年以上缩短至1 - 5年,双抗、ADC等完成FIC突破 [34] - 中国企业临床管线数量占比提升,全部适应症临床占比从2016年的9.7%增长至2023年的28.2%,肿瘤药临床占比从15.0%增长至35.5% [35] - 全球TOP10新药靶点活跃管线中,中国临床数量占比从2016年的15.7%提升至2024年的65%,截至2025年6月达68.4% [38] - 全球首付款5000万美元以上的BD交易中,中国有关项目数量占比从2024年的22%提升至2025年6月的25.5% [41] - CDE突破性疗法纳入产品数量提升,与出海交易同步发展,纳入该疗法的国产分子出海成功率为25%,高于全部国产分子的1% [45][49] 引领潮流 - License Out交易为创新药企带来现金流,支持核心管线海外推进,跨国药企认可提供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66] - 中国FIC药物管线有1775个,占全球份额19%,在自免领域和细胞因子领域有新靶点、新机制探索 [69] - 国内医药市场仍以外资品种为主,多个外资品种面临集采,国产创新药水平提升有望加速替代外资存量品种 [70]
中国医药:短期面临回调压力,寻找优秀公司的买点
招银国际· 2025-06-23 08: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未提及行业整体投资评级,但对三生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巨子生物、时代天使、固生堂等公司给出“买入”评级 [3][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短期行业或面临回调压力,因市场对出海交易频次和规模预期高;长期中国创新药出海BD交易有大幅增长空间,研发实力具全球竞争力且出海趋势将持续 [2][5] - 消费类医疗领域部分企业基本面扎实、估值合理,如巨子生物、时代天使、固生堂值得布局 [5] - 尽管短期创新药板块或回调,但医药行业基本面强劲、估值合理,推荐买入相关公司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创新药出海情况 - 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提升,2015 - 2025年ASCO会议入选口头报告从1项升至73项,占比达15%;LBA达11项,占比20%;全球临床试验启动数占比从2009年1%升至2024年30% [5] - 2024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规模约522亿美元,占全球许可交易总规模约1/3,多个BD达成仅基于中国数据,体现MNC对中国临床数据质量认可 [5] 公司推荐情况 - 三生制药:市值635560万美元,目标价28.32,上行空间36% [3] - 百济神州:市值2810240万美元,目标价359.47,上行空间42% [3] - 信达生物:市值1632740万美元,目标价94.74,上行空间22% [3] - 巨子生物:市值676320万美元,目标价79.77,上行空间56%,销售额将复苏,品类和品牌扩张驱动业绩增长 [3][5] - 时代天使:市值119890万美元,目标价69.55,上行空间26%,海外业务完成早期获客阶段,盈利能力改善,海外业务有望成增长核心驱动力 [3][5] - 固生堂:市值102920万美元,目标价52.38,上行空间58%,作为中医连锁企业,积累医生资源和品牌影响力,拓城扩张有效,业绩增长快,经营现金流强劲 [3][5] 行业数据情况 -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31.7%,跑赢MSCI中国指数18.2% [2] - 中国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有相应累计同比变化 [7] - 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有累计增速变化 [11] H/A股价差情况 - 康希诺H/A价差 -47%,百济神州 -44%,复星医药 -42%等 [16]
招银国际:内地医药行业短期面临回调压力 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快讯· 2025-06-23 02:13
行业表现与估值 -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31 7% 跑赢MSCI中国指数18 2% [1] - 内地医药行业短期面临回调压力 但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1] - 消费类医疗领域部分企业基本面扎实 估值合理 [1] 创新药行业趋势 - 创新药属于高风险 长周期 高回报行业 [1] - 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具备全球竞争力 出海趋势将长期持续 [1] - 创新药出海BD交易仍有大幅增长空间 但达成交易需较长时间研发积累 [1] 短期市场预期 - 市场对出海交易的频次和规模预期较高 可能导致短期回调压力 [1] - 创新药板块或因盈利了结等因素继续回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