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转型

搜索文档
被古驰母公司“挖走”,转卖奢侈品!雷诺CEO将于7月离职,曾助公司扭亏为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8 08:21
高管变动 - 雷诺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将卸任,出任奢侈品品牌古驰母公司开云集团的CEO,正式卸任时间为7月15日 [1] - 卢卡·德·梅奥离职是为了"在汽车行业之外寻求新挑战",他是被开云集团"挖走"的 [1] 雷诺业绩表现 - 卢卡·德·梅奥2020年加入雷诺集团时,公司正经历与日产的激烈内部"冲突",2019年遭遇十年来的首次年度亏损,亏损额达1.41亿欧元,与2018年33亿欧元的净利润相比差距明显 [2] - 卢卡·德·梅奥推行大范围成本削减政策,大幅削减全球员工总数和降低产能,并制定"Renaulution复兴计划" [5] - 2024年雷诺集团全年交付226.48万辆新车,相比2023年增长约1.3%,其中雷诺品牌销量为157.7万辆,同比增长1.8% [5] - 2024年雷诺全年营收达到562.3亿欧元,同比增长7.4%,若剔除汇率影响,实际增幅为9% [6] - 2024年雷诺运营利润创下新高,达到43亿欧元,在营收中所占比重为7.6%,高于2023年的5.6%,略超过2024年初设定的7.5%目标 [6] 开云集团背景 - 开云集团的净利润已经连续5个季度下降,整个集团经营状况堪忧,几经调整品牌高管,仍未能彻底扭转颓势 [6] 市场反应与挑战 - 6月16日巴黎股市开盘时,雷诺股价瞬间暴跌8%,单日市值蒸发超30亿欧元 [7] - 雷诺新CEO将面临三大挑战:持续推进电动化转型、应对中国车企的全球竞争,以及保持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稳定发展 [7] 雷诺-日产联盟动态 - 日产汽车计划减少其在合作伙伴雷诺的股份,此次出售将是两家公司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关系松绑的最新展现 [8] - 2023年两家公司彻底改革联盟关系,使日产与雷诺在联盟中"平起平坐",雷诺已经在逐步释放自身在日产的股比 [8] - 今年3月双方同意将彼此的最低持股比例从15%降至10%,任何股份出售都必须与对方协调,并包含优先购买权 [8] 电动化进展 - 2024年雷诺在欧洲的电动化车型销售占比达到33%,其中纯电动车型销售占比仅为9%,混合动力车型占据24%的份额 [10] - 雷诺正在研发两款售价低于2万欧元的纯电动车型,即下一代雷诺Twingo及其Dacia品牌"姊妹车型" [12] - Twingo由雷诺集团在中国设立的研发团队"Advanced China Development Center"开发,相关开发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12] 中国市场战略 - 雷诺将此次在中国的研发项目视为一个关键转折点,首次将新车的研发工作放在中国 [12] - 雷诺希望通过此次合作,更好地利用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研发实力和供应链资源 [12] - 雷诺已与吉利、东风、敏实、文远知行、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3] -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丰富的研发资源 [13]
20万的BBA,不能再降了
商业洞察· 2025-06-17 09:28
核心观点 - BBA旗下"34C"车型(宝马3系、奥迪A4L、奔驰C级)终端售价已跌破20万元,但实际落地价仍受附加条件限制 [2][4][5] - 价格战导致BBA高端车型(如"56E"和SUV系列)同步降价,进入原"34C"的价格区间 [9][10][11] - 降价策略带来销量下滑与品牌价值稀释,2025年奔驰C级和奥迪A4L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6%和27% [15] - BBA面临产品创新不足与电动化转型压力,正通过裁员、经销商整合及本土化合作寻求突破 [17][21][22] 裸车价跌破20万元 - 奔驰C200L运动版指导价33.48万元,北京地区裸车价降至16.74万元,降幅达50% [5] - 奥迪A4L入门款裸车价跌破20万元,部分区域下探至18万元,高配车型降幅近40% [7] - 宝马325Li裸车价跌破20万元,但消费者更倾向高配330Li版本 [8] - 实际成交需捆绑金融贷款、保险等附加条件,奔驰C260L落地价约25万元 [5][8] 高端车型价格同步下探 - 奔驰GLC终端售价从42.78万~53.13万元降至23.78万~34.13万元 [11] - 宝马5系从43.99万元降至26.83万元,奥迪A6L从40万元降至不足30万元 [11] - 实际落地价仍较高,如奔驰GLC 300动感型裸车28.93万元,最终提车花费近39万元 [12] 销量与市场影响 - 2025年奔驰C级、宝马3系、奥迪A4L销量分别为4.4万、5万、2.6万辆,奥迪A4L同比降幅最大达27% [15] - 经销商库存压力加剧,5月豪华品牌库存预警指数达53.9%,超荣枯线 [16] - 北京新德宝宝马、郑州中升汇迪奥迪等经销商退网转投问界等新势力品牌 [16] 战略调整与产品革新 - 奔驰裁员15%,计划2025年削减超百家经销商 [17] - 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新品牌AUDI,首款纯电车型E5 Sportback搭载宁德时代三电系统 [20][21] - 宝马与阿里、华为合作推进AI大模型及数字化服务,新世代平台iX3将搭载800V高压平台 [22][23] - 奔驰CLA纯电版将搭载Momenta智驾系统,计划2027年前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 [23] 产品改款与本土化 - 2025款奔驰C级升级高通骁龙8295芯片及L2+智驾系统 [18] - 宝马3系取消低功率版本,全系标配2.0T发动机 [18] - 奥迪A4L增配三区空调、30色氛围灯,但被指革新力度不足 [18][20]
又一家大型跨国车企换帅!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7 00:37
卢卡・德・梅奥卸任雷诺集团CEO - 卢卡・德・梅奥宣布将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卸任雷诺集团CEO 寻求汽车行业以外的新挑战 [2] - 外媒爆料其下一步可能担任开云集团CEO 该奢侈品集团旗下拥有古驰 圣罗兰等品牌 [2][7] - 董事会对其在任期内带领公司实现转型和重振表示感谢 [2] 雷诺集团的转型与业绩表现 - 2020年卢卡・德・梅奥接任时 雷诺面临十年首次年度亏损1 41亿欧元 远低于2018年净利润33亿欧元 [3] - 2020年净亏损扩大至80亿欧元 中国市场业务几近崩盘 戈恩事件 疫情冲击和盲目扩张导致危机 [3] - 2021年推出"Renaulution"五年战略 重心从销量转向价值创造 推动电动化转型与品牌重塑 [4] - 2022年净亏损收窄至3 54亿欧元 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1 98亿欧元 2024年净利润下滑至7 52亿欧元但自由现金流强劲 [6] - 2024年底汽车业务净财务状况达71亿欧元 较上年几乎翻倍 创历史纪录 [6] 卢卡・德・梅奥的转型举措 - 推出雷诺5 E-Tech电动车型 以复古设计和高性价比成为欧洲市场黑马 [4] - 复兴高性能品牌Alpine 通过F1和勒芒赛事反哺民用市场口碑 [4] - 在欧洲投资建设电动汽车工厂 加速电动化转型 [4] - 推动雷诺与中国企业合作 包括吉利 东风 宁德时代等 整合产业链资源助力电动化和智能驾驶布局 [8] 开云集团的现状与挑战 - 开云集团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跌62%至11 33亿欧元 面临困境 [7] - 现任CEO弗朗索瓦-亨利・皮诺拟拆分CEO和董事长职位 卢卡・德・梅奥或成首位非皮诺家族CEO [7]
中创新航拿下30GWh电池大单!
鑫椤锂电· 2025-06-16 08:52
现代汽车与中创新航合作 - 现代汽车集团与中国第三大电池制造商中创新航签订30GWh规模的电池供应合同 足以生产3 8万辆中型电动SUV IONIQ 5 [3] - 此次合作标志着现代在华电池供应链多元化 首次将中创新航纳入核心供应商体系 此前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 [3] 现代汽车在华业务表现 - 2024年现代汽车集团全球销量和利润率位列第三 中国非主力市场 但业务显著回暖 [4] - 北京现代2024年第一季度综合亏损收窄至423亿韩元 同比大幅改善(上年同期7177亿韩元) 接近盈亏平衡点 [4] - 悦达起亚2024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522亿韩元 远超2023年全年水平 终结2017年以来连续六年亏损 [4] - 业绩提升主要得益于本地化战略 电池供应链多元化将助力中国及全球市场电池组合多样化 [4] 现代汽车电动化转型 - 现代汽车集团加速推进中国电动化转型 悦达起亚下半年推出全新小型SUV Seltos [6] - 北京现代计划2027年前推出6款中国专属电动车型 [6] 中创新航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4年营收277 52亿元 同比增2 76% 年内利润8 44亿元 同比增93 14% 归母净利润5 91亿元 同比增101 02% [6] - 2025年一季度营收68 96亿元 同比增41 99% 归母净利润2 3亿元 同比增36 11% [6] - 2024年动力电池装车量39 4GWh 同比增16 6% 全球排名第四 国内第三(次于宁德时代、比亚迪) [6] - 2024年储能领域全球排名第六 较上年提升两位 [6] - 2025年1-4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11 9GWh 同比增21 4% 市场份额3 9% 全球第五 [7] - 2025年1-5月国内装车量15 07GWh 市占率6 26% 稳居全国第三 [7]
丰田章男高票连任丰田会长,集团战略转型引发关注
新浪财经· 2025-06-16 05:52
公司治理与股东动态 - 丰田章男以超过96%的得票率连任丰田汽车会长,较2024年72%的历史低点显著回升 [3] - 日本本土散户股东力挺连任,抵消了海外投资者对4.7万亿日元(约330亿美元)收购丰田工业计划的质疑 [3] - 代理顾问机构Glass Lewis和ISS今年转为支持连任,主要因丰田章男推动集团重组及个人投资10亿日元参与收购 [3] - 收购丰田工业将使公司直接控制其9.1%的丰田汽车股权及5.41%的电装公司股份,强化供应链整合 [4] 战略收购与业务整合 - 丰田汽车计划以每股16300日元的价格私有化丰田工业,旨在整合发动机、电子设备及纺织机械等核心业务 [3][4] - 海外股东认为报价低估丰田工业价值,但公司解释称私有化有助于长期技术投入如氢燃料电池与固态电池研发 [4] - 丰田工业是集团"发源企业",曾孵化丰田汽车前身,收购将为电动化转型铺路 [4] 电动化技术布局 - 计划2026年量产固态电池,目标实现10分钟快充及1200公里续航,较现有锂离子电池技术显著提升 [6] - 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车在中国上市,续航达850公里,计划2030年前在华建成1000座加氢站 [6] - 与中国企业合作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并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系统 [6] 中国市场表现与策略 - 2024年在华销量同比下降6.9%至177.6万辆,广汽丰田下滑14.5%,一汽丰田勉强持平 [6] - 2025年5月销量企稳回升:广汽丰田环比增长7.5%至64541台,一汽丰田同比增长24%至68127台 [7] - 加速本土化战略,如与广汽联合开发铂智3X,明年推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的铂智7电动轿车 [6] 财务与转型资源 - 2024财年营收同比增长6.5%至48.37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0.4%至4.8万亿日元,净利润下降3.6%至4.765万亿日元 [7] - 公司持有8.98万亿日元现金储备,为转型计划提供资金支持 [7] - 中国市场需求转向智能化和电动化,公司强调需以"中国速度"创新应对竞争 [6]
决断之年 车企高管集体呼吁反内卷
北京商报· 2025-06-15 16:1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决断之年",品牌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策略决定未来命运 [1] - 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达3143 6万辆,同比增长4 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 6万辆,同比增35 5%,占比达40 9% [3] - 行业面临全方位"内卷",包括成本、技术、用户、舆论等领域的激烈竞争 [1][5] 战略与技术路线 -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度滞后预期12个月,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提前9个月落地,技术演进不均衡迫使企业战略取舍 [4] - 传统车企如一汽、东风加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投入,新势力如蔚来、小鹏坚持高端定位与技术驱动 [3] - 麦肯锡预测未来三年中国市场将出现30%的品牌整合,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成为淘汰赛关键因素 [7] 政策与产业生态 - 国家加大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推动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建设,政策支持产业转型 [4] -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实施,17家车企承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缓解供应链压力 [5][6] - 行业呼吁回归长期主义,构建健康生态,广汽提出供应链是"马拉松配速员"的关键作用 [6] 商业模式与竞争格局 - 蔚来通过用户社区经济形成独特优势,强调技术创新与服务体验 [6] - 国际品牌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国内车企需应对技术、品牌等多维压力 [8]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预计超50%,智能网联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7]
20万的BBA,不能再降了
新浪财经· 2025-06-15 06:20
核心观点 - BBA旗下走量车型"34C"(宝马3系、奥迪A4L、奔驰C级)终端售价跌破20万元,但实际成交门槛较高,需附加金融贷款、保险等条件 [1][3][7] - 价格战导致BBA品牌溢价下滑,销量同比下降,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大 [11][12] - BBA通过产品改款、停产低端车型、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等方式应对市场挑战 [14][15][18] 裸车价跌破20万元 - 奔驰C200L运动版指导价33.48万元,北京地区裸车价降至16.74万元,降幅近50% [3] - 奥迪A4L入门款裸车价跌破20万元,部分区域下探至18万元,高配车型45 TFSI quattro臻选动感型维持在23万元以上 [5] - 宝马325Li裸车价跌破20万元,但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动力更强的330Li版本 [7] 实际成交门槛 - 奔驰C260L落地价约25万元,需包含金融贷款、保险等附加条件 [3] - 奥迪A4L豪华版裸车价18.8万元,落地价约24万元 [5] - 宝马5系525Li优惠后裸车价26.83万元,实际成交价超31万元 [9] 销量与库存压力 - 2025年奔驰C级、奥迪A4L销量同比下滑16%、27%,宝马3系微增 [12] - 5月豪华品牌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53.9%,高于荣枯线 [12] - 奔驰计划2025年削减百家以上经销商 [13] 产品与战略调整 - 奔驰C级2025款升级高通骁龙8295芯片和L2+智驾系统 [14] - 宝马3系取消低功率版本,全系标配2.0T发动机 [14] - 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新品牌AUDI,首款量产车E5 Sportback搭载宁德时代三电系统 [16][17] 中国本土化合作 - 宝马与阿里、华为合作推出AI大模型和数字化服务 [18] - 奔驰与Momenta合作开发CLA纯电车型,计划2027年发布7款中国专属车型 [18] - 奥迪A5L将搭载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16]
丰田与戴姆勒卡车业务合并,将带来些什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3 02:25
业务合并协议核心内容 - 丰田汽车与戴姆勒卡车达成最终协议,计划2026年4月完成日野汽车与三菱扶桑卡客车的业务合并,新公司以控股形式运营 [2] - 双方各自持有新公司25%股份,日野汽车将发行新股并以1500亿日元(约10亿美元)转让羽村工厂给丰田 [3] - 合并后新公司将全资持有日野和三菱扶桑,年销量合计超23万辆(日野15万辆+三菱扶桑8万辆),成为亚洲卡车市场领军者 [5] 合并动因分析 - 外部驱动:应对全球商用车行业电动化、自动驾驶及排放合规压力(如欧盟Stage VI、中国国七标准),分摊高额研发成本 [6] - 内部协同:日野在亚洲轻卡市场(东南亚)占优,三菱扶桑依托戴姆勒技术储备在重卡及电动化领先,合并后可降低零部件成本15%-20% [6] - 戴姆勒卡车目标:改善三菱扶桑的盈利表现(此前拖累整体业绩) [4] 战略与资源整合 - 技术路线:未来5年投入200亿美元研发电动卡车技术,目标2030年实现800公里续航、L4自动驾驶及40%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 [7] - 生产整合:共享电动卡车底盘技术及采购体系,加速氢燃料电池卡车落地 [6] - 资本运作:计划2026年东京上市募资500-800亿日元,用于工厂智能化改造(引入1000台协作机器人)及东南亚布局5000个快充站 [8] 市场与竞争影响 - 区域覆盖:合并后日本本土市占率超60%,东南亚份额提升至35%,借助戴姆勒欧美网络及丰田渠道拓展全球市场 [7] - 产品布局:形成"纯电-混动-氢燃料"全技术路线,填补中重型电动卡车空白 [7] - 生态构建:结合丰田移动出行生态与戴姆勒数据平台,打造"车-货-场-云"一体化服务(2027年服务收入占比目标15%) [8] 合并历程与行业意义 - 时间线:2023年5月达成意向→2024年2月因排放丑闻推迟→2025年重启谈判并最终敲定 [5] - 行业趋势:标志商用车领域从单打独斗转向战略联盟,未来5年或现更多并购整合 [8] - 专家观点:此次合并是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下资源深度整合的典型案例 [8]
电动豪华的下半场,新世代宝马iX3能否重塑“德系标杆”?
钛媒体APP· 2025-06-12 23:20
宝马电动化战略 - 宝马首款新世代纯电车型BMW iX3试装车在法国米拉马斯测试场亮相,测试更接近量产语境,是检验电动化驾控哲学的关键练习 [2] - BMW iX3针对纯电常见驾驶问题如低速顿挫、刹车拖拽做出改进,通过"驾控超级大脑"系统实现加速、减速、转向一体化控制,提升驾驶顺滑度 [2] - 车辆在高速变道、湿滑弯道等场景下表现出稳定性与灵敏度,显示智能底盘与车身协调控制技术积累 [2] 中国市场定位 - BMW iX3是首款明确"中国专属智能、中国专属驾控与中国专属豪华"定位的新世代车型,未来将在沈阳国产投产 [2] - 中国市场已成为宝马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宝马将"中国专属"视为品牌突围关键,沈阳基地从"制造中心"升级为"创新前哨" [4] - 新世代产品本土化研发、测试、投产体现宝马在华"深扎根"战略,标志合资品牌向技术合作和价值共创迈进 [4] 行业影响与产品意义 - BMW iX3测试亮相是行业风向标,传统豪华品牌需系统性重新定义核心价值而非仅电驱动"补课" [7] - 该车型既是宝马对操控基因的延续,也是电驱架构和底层逻辑的重构,标志品牌向电动智能时代迈进 [4] - 2026年量产的BMW iX3将成为宝马新世代起点或纯电转型过渡节点,其市场表现值得关注 [7]
车企们打得越凶,越能理解“华为不造车”的含金量
36氪· 2025-06-12 10:11
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从价格战转向公关战的激烈竞争阶段 显示行业进入新转折点[1][3] - 当前中国市场前五大车企合计份额不足60% 远低于日本(80%)和德国(70%)的集中度水平[4] - 行业将不可避免走向寡头垄断格局 预计未来3-5年将淘汰大量车企[4][7] 车企生存策略 - 比亚迪凭借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实现成本优势 推动"油电同价"策略冲击竞争对手[7] - 头部车企账期普遍延长至180天 远超外资车企60天水平 北汽蓝谷2024年账期达247天[10][11] - 生存关键取决于核心技术或成本控制能力 供应链企业面临巨大压力[7][12] 电动化转型进程 - 比亚迪已完成全品类新能源产品布局 覆盖A级车到MPV市场[13] - 传统车企如吉利 长城面临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12][13] - 新势力车企凭借灵活机制建立差异化定位 但产品线相对单一[13] 华为战略选择启示 - 华为车BU 2024上半年净利润率达21.38% 远高于整车企业3-5%水平[19] - 选择HI合作模式已覆盖20多家车企 深度合作占比接近50%[23] - 避免直接造车使其成为车企理想合作伙伴 尤其在智能驾驶领域[21][22] 行业最新动态 - 一汽 东风等五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24] - 行业开始从恶性竞争转向技术突破 供应链关系逐步改善[26] - 账期统一将加速淘汰弱势车企 推动市场集中度提升[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