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海油中期业绩交流会:坚持回馈股东 时刻为低油价做好准备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06:45
公司战略与业绩表现 - 公司倡导穿越牛熊的生存战略 不依赖高油价 不追求投机 致力于打造抗风险能力强的百年老店[1] - 上半年布伦特原油均价同比跌幅15.1%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8%[2] - 桶油主要成本为26.94美元/桶油当量 较去年同期27.75美元下降2.9%[2] - 通过精益管理和综合生产提高运营效率 坚持低成本发展战略[2][3] 股东回报与股息政策 - 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73港元 股息支付率达45.51% 较去年同期40.3%提升5.21个百分点[2] - 制定未来三年股息支付政策 无论油价波动均保持回馈股东的一致性[2] - 拥有充裕现金流 可在低油价周期把握并购机会寻求海外优质资源[3] 新能源业务发展 - 计划2025年获取500-1000万千瓦时新能源资源 目前已完成目标获取[4] - 海上风电项目"海油观澜号"平稳运行 福建粤东 海南项目持续推进[4] - 陆丰油田群清洁能源电力供给改造示范项目已开工 预计明年投用[4] - 通过自有陆岸终端建设分布式光伏 重点解决自用电需求降低外部用电[4] - 新能源发展坚持效益优先原则 侧重与油气业务融合 实现绿色转型与经济效益双赢[4] 天然气业务战略 - 上半年天然气产量同比大幅增长12.0% 国内外产量均超历史最优水平[5] - 产量增长主要得益于"深海一号"二期和渤中19-6等项目产能释放[5] - 天然气具有稳产周期长 采收率高和作业成本低的特点[5] - 国内销售以长协合同为主 价格相对稳定 提供持续现金流[5] - 未来几年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预计略有下降[5] - 适度提升天然气产量比例 但不削弱原油业务发展重点[6]
美思德化学、林科院林化所共建联合技术实验室
中国化工报· 2025-08-29 02:22
合作概况 - 江苏美思德化学与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共建生物基聚氨酯材料联合技术实验室 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1] - 合作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 美思德董事长孙宇 林化所所长周永红等高层出席揭牌仪式[2] 合作内容 - 双方将重点研发生物基聚氨酯材料 生物基助剂和生物改性技术 共同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2] - 美思德将发挥有机硅匀泡剂和有机胺催化剂产业优势 结合林化所实验室与公司中试基地 开发性能优异 成本可控的绿色聚氨酯材料[2] - 合作致力于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无缝衔接[2] 战略意义 - 此次合作被定位为优势互补 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 旨在推动聚氨酯行业绿色转型升级[1][2] - 合作目标在三五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上实现突破[2] - 将建立联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推动行业向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2] 公司发展 - 联合实验室将加速美思德产品绿色转型进程 重点突破材料性能 成本及环保指标等关键技术瓶颈[3] - 公司计划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持续开发高端助剂产品并快速实现产业化[3] - 新产品将满足绿色建筑 新能源汽车等广阔市场需求[3]
武汉控股研发投入增长超45% 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驱动业绩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4:4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14.76% [1] - 归母净利润8876.90万元,同比增长9.22% [1] - 归母扣非净利润7427.58万元,同比增长21.08% [1] 业务板块收入 - 污水业务收入10.06亿元,同比增加664.35万元 [1] - 工程施工收入9.11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 [1] - 自来水业务收入8320.04万元,同比增加289.89万元 [2] 污水处理能力 - 总污水处理设计能力达341.61万吨/日,同比增加0.61万吨/日 [1] - 含委托运营能力2.64万吨/日 [1] - 推进民院片区污水收集系统优化工程、湖滨泵站及出站管道扩建等项目 [1] 工程建设转型 - 新签盘龙城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后湖进水港渠应急整治工程等项目 [1] - 新增合同金额8.14亿元 [1] - 加速向水生态环境技术建设工程铁军转型 [1] 价格调整与研发投入 - 售水代销价格由0.55元/吨上调至0.6元/吨 [2] - 研发费用4468.70万元,同比增长45.64% [2] - 多家子公司获"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 [2] 绿色循环与生态保护 - 布局光伏发电、污水能源化、污泥资源处理等绿色业务 [2] - 拓展再生水用于河湖生态补水和城市绿化 [2] - 通过分布式光伏项目降低碳排放 [2] 融资活动 - 发行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券"武控KY01"(代码242982) [2] - 发行规模10亿元,期限3+N年,票面利率2.35% [2] - 全场认购倍数达3.04倍 [2]
武汉控股2025年半年报发布: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5.64% 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8-28 13:4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76亿元 同比增长14.7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76.90万元 同比增长9.22% [1] - 扣非净利润7427.58万元 同比增长21.08% [1] 研发创新 - 上半年研发费用4468.70万元 同比增长45.64% [1] - 多家子公司获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 [1] - 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 [1] 绿色业务布局 - 积极布局光伏发电、污水能源化、污泥资源处理等绿色循环业务 [1] - 拓展再生水回用途径 用于河湖生态补水和城市绿化 [2] - 通过分布式光伏项目有效降低碳排放 [2] 融资活动 - 6月成功发行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券 规模10亿元 期限3+N年 [2] - 债券全场认购倍数达3.04倍 票面利率2.35% [2] 生态治理 - 依托污水处理优势参与武汉市水环境治理 [2] - 强化蓝藻防控与生态清淤提升水体质量 [2]
“将煤矸石变废为宝是件骄傲的事”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8:32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煤矸石土地复垦和综合利用实现生态转型 将煤矸石转化为绿色资源 形成"产煤不见煤、采煤不见矸、矸石不外排"的治理模式 [1][11][12] 源头减量化措施 - 公司年产1.6亿吨原煤 煤矸石产率达10% 年产生量超千万吨 [3] - 通过优化工作面设计 井下巷道改造和边角煤区域掘进排矸巷 构建"矸石不升井"模式 [3] - 应用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 年充填能力达150万吨 [4] - 已建成280万吨/年井下充填系统 另有680万吨/年采空区注浆充填项目推进中 [4] 产业化综合利用 - 采用膨润土改性防渗技术 浆体仿生土回填技术等 将20万吨煤矸石转化为350亩复垦耕地 [6] - 累计转化1.59亿吨煤矸石 新增可利用土地2725亩 水地1220亩 [6] - 建成7座煤矸石砖厂 年产量5.4亿块 年利用煤矸石约160万吨 [10] - 开发150万吨煤矸石制砂项目 400万立方米煤矸石制陶粒及余热发电项目 [10] 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 - 研发煤矸石粉烧制环保砖工艺 实现零燃煤添加 [9] - 主导编制《土地整治煤矸石回填技术规范》 填补行业技术空白并成为正式标准 [10] - 形成606平方公里绿色版图 为西北沟壑区煤矸石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11]
地下废水变生态活水神东灌溉出548平方公里绿洲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8:32
水资源处理与循环利用 - 公司通过三级处理系统将矿井水转化为生态活水 每日处理量达3.2万立方米 水质优于地表Ⅲ类标准[1][3] - 处理工艺包含V型滤池初级过滤 一级超滤与反渗透脱盐净化 产水氟化物含量降至0.8mg/L[3] - 采用膜浓缩系统与专利树脂除氟装置 多级纳滤技术实现浓盐水分级提纯[3] - 蒸发结晶系统产出氯化钠纯度达煤化工一级干盐标准 硫酸钠品质达A类一等品[3] 生态修复成效 - 矿井水通过113公里灌溉主管道滋养沉陷区 形成548平方公里绿洲[1] - 哈拉沟煤矿将300亩采煤塌陷洼地改造为阶梯式生态湿地[3] - 年回用500余万立方米矿井水满足生态灌溉需求 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4% 成活率由90%提高至95%[3] - 智慧水务系统通过67个计量终端实时监测水位水质 精确调控每日1万余立方米用水流程[1] 管理体系与技术创新 - 制定全生命周期水资源管理办法 涵盖规划配置、取用水管理、节约用水及保护四个维度[4] - 创新性实施月度用水指标考核机制 与绩效直接挂钩 形成计划-监测-考核闭环[4] - 集成管式膜除硅、纳滤分盐等12项核心技术 实现废水零排放治理闭环[3] - 构建取水合规管理、用水智能调控、排水分级处理、再生水生态反哺的四维体系[5] 行业示范价值 - 项目为黄河流域工矿型城市提供绿色转型解决方案[5] - 原煤水耗指标优于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4] - 通过水平沟自流灌溉系统与智能喷灌技术实现生态修复与生产活动协同[3][7]
冀东水泥上半年营收增长4.82% 多业务毛利率优化推动经营改善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08:2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7.61亿元,同比增长4.82% [1] - 归母净利润-1.54亿元,较上年同期-8.06亿元减亏80.94% [1] - 扣非净利润-2.58亿元,同比减亏71.88% [1] - 综合毛利率20.42%,同比提高6.67个百分点 [1] 业务经营与产能 - 年熟料产能1.10亿吨、水泥产能1.84亿吨、骨料产能9020万吨 [2] - 危固废处置能力558.06万吨/年、预拌混凝土产能1080万方 [2] - 市场覆盖13余个省及南非北部地区,京津冀市场占有率超50% [2] - 新增骨料产能650万吨、混凝土产能180万立方米 [2] - 收购恒威水泥及其关联企业股权巩固泛东北市场 [2] - 新增矿山资源储量2.93亿吨 [2]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 水泥熟料销售成本同比下降9.72% [2] - 原燃材料采购成本同比下降20.44% [2]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5.12% [2] - 销售均价同比上涨1.83% [1] 产品毛利率表现 - 水泥毛利率20.42%,同比提高9.28个百分点 [1] - 熟料毛利率22.77%,同比提高19.71个百分点 [1] - 骨料毛利率41.35% [1] - 协同处置毛利率27.60%,同比提高0.33个百分点 [1] 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 累计拥有发明专利223项、实用新型专利2050项 [2] - 主编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6家子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 - 57.56%熟料产能达能效标杆水平 [2] - 累计获国家级"绿色工厂"37家、国家级绿色矿山24家 [2] 数智化建设成果 - 获国家数字化供应链成熟度L3"集成互联级"认证 [3] - 12家企业入选先进级智能工厂 [3] - 累计拥有5家国家级智能工厂、2家国家5G工厂 [3] - 11个场景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3] 行业前景与公司战略 - 行业格局及市场秩序长期有望改善 [3] - 公司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系统思维 [3] - 持续巩固主业并拓展产业链 [2]
嘉宾风采 |2025年中国硅业大会
行业现状 - 中国有机硅行业正处于技术创新协同与绿色转型发展阶段 [1] - 行业自信助力和谐发展 [1] 组织机构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为主办单位 [2] -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为行业重要组织 [3][5] 行业专家 - 张建军担任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及正高级工程师 [3] - 专家拥有三十余年行业经验 涵盖科研 技术推广 工程建设 生产经营 企业管理等领域 [5] - 曾任职蓝星公司技术市场部主任 中外合资赛克技术公司副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5] 联系方式 - 硅业分会会长段德炳联系电话010-63971958 [8] - 常务副会长林如海联系电话010-62229972 [8] - 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爱华联系电话13910097318 [8] 信息获取 - 可通过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咨询 [9]
济南起步区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实现并网装机容量约4.4万千瓦
齐鲁晚报· 2025-08-28 06:46
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 加快建设聊热入济北线长距离供热工程 [1] - 建成山大二院新院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等3个冷热联供项目 [1] - 建成投用500千伏先行变电站及110千伏后陈变电站 [1]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 分布式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4.4万千瓦 [1] - 预计年发电量约5000万度 [1] - 大力推进地热能综合利用项目 [1] 政策试点与区域发展 - 获批省级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及省级绿电产业园试点 [1] - 成为全省唯一综合智慧能源试点区域 [1] - H型网架预计2022年底初步形成 [1]
专访中国瑞士商会主席张志强:瑞士企业正在持续加码在华投资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8 06:45
中瑞商业大奖与双边关系 - 第七届中瑞商业大奖在北京揭晓 表彰瑞士企业在创新、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及中瑞商业合作方面的成就 获奖企业包括布勒集团、彼岸医疗、雀巢公司和瑞研护肤品牌 [1] - 瑞士联邦院议长强调中瑞建交75年来关系持续深化 瑞士是首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 双方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1] - 中国瑞士商会主席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活力且规模庞大的市场之一 正吸引更多瑞士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并推进本地化运营 [1] 瑞士企业在华竞争优势 - 瑞士企业在金融、精密制造、制药医疗及高端消费品领域秉持精益求精精神 凭借品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市场享有盛誉 [3] - 瑞士的中立性和稳定性有助于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维持信誉度和长期战略可持续性 [3] - 瑞士企业积极推动本地化经营 加强与中国本土客户、科研机构和政府的协作以巩固发展基础 [3] 中国营商环境与市场潜力 - 中国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取得持续进展 特别是在市场准入、外资待遇、知识产权保护和营商便利度领域 [4] - 中国市场在绿色转型、数字化和健康老龄化等关键方向展现强劲需求 瑞士企业需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以把握增长机遇 [4] - 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第二轮升级谈判有望优化贸易条款 扩大开放范围 并为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引入新支持 [5] 新兴领域合作潜力 - 中瑞在绿色科技、生命科学、数字化与碳中和领域具有天然互补优势 瑞士强于基础科研和前沿技术 中国拥有巨大应用潜力和产业转化能力 [6] - 双方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生物制药研发及碳捕捉系统等领域已有合作进展 2020年签署建筑节能领域谅解备忘录 [6] - 未来需推动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深度合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准入和标准互认以提升全球创新影响力 [6] 企业挑战与韧性策略 - 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和供应链重组带来不确定性 企业面临跨境物流、数据合规、网络安全及人才留存挑战 [7] - 绿色转型与ESG标准要求企业在多市场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战略决策和运营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7] - 瑞士企业通过分布式供应链和风险防控机制展现应变能力 持续加码在华投资 通过数字化转型、本地化研发和绿色升级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