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牧原从养殖“跨界”食品,猪肉产品矩阵惊艳登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23:20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生猪养殖企业转型为食品企业定位 展示包括雪花猪肉在内的产品矩阵[1] - 公司使命为通过产业链优化产出高品质平价猪肉 让大众享受高品质生活[1] - 自2021年起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持续降低成本并寻找更多发展空间[1] 育种与研发投入 - 投资60亿元建设国际先进高端健康育种平台 通过精准繁育培育优质种猪[1] - 从源头提升猪肉品质 使"吃得香 吃得健康"成为生活常态[1] 屠宰业务发展 - 屠宰业务成为产业链延伸和利润增长点关键 2023年起成为全国最大生猪屠宰企业[2] - 2023年上半年屠宰生猪1141.48万头 同比增长110.87% 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8.72%[2] - 屠宰业务支撑公司可持续发展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2] 产业生态拓展 -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搭建产业互联平台[2] - 推动中国猪肉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2]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9-16 23:19
有的地方明知上马"两高"项目违反相关规定,但在项目审批时却流于形式、默许纵容,或在监管执法时 偏宽松软,其根源就在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 量发展当做口号,仍然指望"两高"项目在短期内发挥出拉动经济的作用;一些地方在思想认识层面对经 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双碳"目标任务的理解不深入,误解了碳达峰的真正含义;还有一些地方 对"两高"项目的监管缺乏韧劲和办法。从长期来看,"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依然是对高耗能、高排放粗放 型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会加剧我国的碳排放压力,这与当前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要求 是相背离的。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绿色低碳转型。这不仅要求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还要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从而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在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面前,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为基础 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加之当前决战决胜"十四五"、全面谋划"十五五"进入重要阶 段,距离"力争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实现仅剩5年时间 ...
“风筝”如何越飞越高?(一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9-16 22:29
核心观点 - 山东潍坊通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在高端制造、农业科技、生态修复、产业链出海及医疗健康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 [1][2][14] 创新领域 - 富康集团实现从石灰石到盐酸二甲双胍药片的产业链升级 原料成本70元/吨的石灰石经加工后产品价值达60万元/吨 年产能约60亿片 日均产量近2000万片 [3] - 集团拥有甲氧苄啶、奥美拉唑等全球产销量第一产品 以及氯氮平等5个全国产销量第一产品 20个制剂品种已上市 [4] - 潍坊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41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239家 [4] 农业协调与现代化 - 寿光市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从54%提升至70%以上 自主研发蔬菜品种达290个 [6] - 2024年农业总产值1358.7亿元(全省第一) 蔬菜总产量突破1400万吨(全国产销量第一) 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77家 营收额近3000亿元 [7] -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 前疃村番茄年销售500万斤 交易额超1.5亿元 村民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至超20万元 [7] 绿色生态建设 - 通过培育耐盐碱树种"鲁柽1号" 土壤盐渍化程度由7‰降至3‰ 建成海洋特别保护区及防护林8万多亩 [8] - 肉苁蓉年产30吨 产值近1200万元 累计修复滨海湿地3400多公顷 岸线33.23公里 [8] - 2024年上半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2% 优良天数增加14天 入海河流总氮浓度较2020年改善25.2% [9] 开放与产业链出海 - 潍柴动力自主研发"黄金动力总成"出口东南亚 发电机组在非洲市占率约30% 海外发动机保有量超百万台 [9] - 企业走出去联合会推动资源共享 赛马力发电设备在菲律宾、阿联酋建立仓储体系 一季度海外订单增长10%以上 [10] - 2024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917.4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7.6% [10] 医疗健康共享体系 - 临朐县"心电一张网"覆盖100家基层医疗机构 累计传输心电信息近6000条 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十例 [11] - 建成甲等乡镇卫生院100处、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27处 基层诊疗量占比67.29% 县域内就诊率94.3% [12] - 健康服务覆盖1200万人 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连续7年位列山东省前三 [12][13]
中国企业“含金量”稳步提升
经济日报· 2025-09-16 22:14
中国企业500强规模增长 - 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89.83万亿元增长到110.15万亿元 增长22.62% 资产总额从343.58万亿元增长到460.85万亿元 增长34.13% [2] - 千亿规模企业数量从222家增加至267家 [2] - 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1.68% [2] 研发创新投入提升 - 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从13066亿元增加到17287亿元 增长32.30% 平均研发强度从1.77%增加到1.95% [3] - 发明专利数量从59.46万件增加到103.96万件 累计参与标准制定从6.90万项增加到9.14万项 [3] - 研发强度前10名中有5家企业来自通信设备制造业 [5] 产业结构优化 - 制造业 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对营收总额贡献率分别为40.48% 40.29%和19.23% [3] - 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增加 新能源设备制造等行业从23家增加到32家 [3] -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 物流及供应链企业新增6家入围 [5] 区域发展更均衡 - 东部地区入围企业数量从371家减少到362家 中部地区从49家增加到61家 [3] - 大企业通过产业投资和技能培训增强地方经济发展韧性 [6] 国际影响力提升 - 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海外营业收入90687亿元 海外资产119594亿元 海外员工1174708人 [6] - 海外资产增长29.74% 海外营业收入增长47.44% [6] - 企业通过出口高技术产品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技术引领 [7] 未来发展重点方向 - 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投入 突破芯片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 [8] - 加大在生物制造 绿色能源等领域投资 打造新产业支柱 [8] - 将绿色理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利用数字技术带动产业链整体转型 [8] - 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市场 [9]
以创新集群织密创新生态(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9-16 22:02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优势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1] - 区域内形成高效协同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实验室与生产线相连、大中小企业牵手,是核心竞争力 [1] - 相比于"东京—横滨"集群和美国"圣何塞—旧金山"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将"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 [2] 协同创新机制 - 通过"央地协同"、"区域协同"和"四链协同"实现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的高效协同 [2] -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发挥"以点带面"作用,促进境内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 [2] - 产业联盟打破企业、机构、学科的界限,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产业园就是生态圈" [2] 创新成果与效率 - 香港研发的机器人技术(如抓取气球不破、薯片不碎的机械手)在深圳实现产业化 [1] - 全球首个抗甲型流感PB2新药在广州通过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获批上市 [1] - 人形机器人"南科盘古"从实验室图纸到整机落地仅用时10个月,体现创新转化速度 [2] 科技与金融结合 - 港交所与深交所携手产业链企业,形成"科技+资本"的闭环激励创新 [2] -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前海)启动,为创新落地提供丰富场景,推动快速迭代 [2] 深圳的引领作用 -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1亿元,同比增长18.9%,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3] - 深圳作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通过"改革"、"平台"和"开放"三大关键词持续引领 [3] - 以光明科学城、河套等平台为载体,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3] 全国协同与定位 - 中国共有24个创新集群进入全球百强,数量居全球首位 [3] - 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创新集群形成互补,如江苏无锡在湾区设"科创飞地"推动成果转化 [3] - 各创新集群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在协同配合中共同支撑国家创新生态 [3][4][5]
李强在甘肃、青海调研时强调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构建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证监会发布· 2025-09-16 16:23
甘肃青海调研核心战略方向 - 强调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 甘肃产业发展重点 - 支持重离子技术和空间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夯实核心技术能力 [3] -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更多参与 加快产品服务迭代升级 [3] - 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和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展示最新设备和零部件 [3] 甘肃生态保护建设 -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持续增厚绿色家底 [3] - 要求设计建设好黄河沿岸公共空间 形成居民运动休憩娱乐场所 [3] 青海数字经济发展 - 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显著优势 推进绿色算电融合发展 [4] - 中国联通三江源国家大数据基地和青海绿色算电融合调度中心加强优势集成 [4] -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深化产业应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4] 青海农牧业升级 -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4] - 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深耕绿色农牧业 做优健康安全品牌 [4] - 创新生产管理 带动农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就业增收 [4]
工程机械企业要握紧高质量发展的四把“金钥匙”
证券日报· 2025-09-16 16:13
行业增长周期 -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行业呈现产销飘红 场景拓宽 出口韧性增强的特点 [1] - 上市公司作为产业主力军正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需从新兴场景 海外市场 细分赛道 人才激励四个维度精准发力 [1] 新兴应用场景 - 新能源 农业 市政更新等新兴场景蕴含新机遇 需跳出传统基建舒适区挖掘新增长点 [2] - 企业需依托技术优势精准卡位 结合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找准技术适配点培育新引擎 [2] 海外市场本土化 - 海外本土化是实现从卖产品到扎下根的系统性转变 需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本地化 [2] - 企业应依据自身条件分阶段在成本优势地区设立研发中心 生产基地和服务团队 [2] 细分赛道竞争策略 - 细分市场要求挖掘被忽视的小众需求 以定制化产品构建专属竞争力 [3] - 细分市场并非小市场 通过做精产品可将小眾品做成大气候 [3] 人才激励机制 - 工程机械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需以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 [4] - 股权激励串联个人与集体 为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同频共振提供支撑 [4] 战略协同框架 - 新兴场景拓展 海外本土化 细分市场深耕 人才绑定四维构成相互支撑的组合拳 [4] - 这四把金钥匙将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推动行业在全球市场稳健前行 [4]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关口!看上海市静安区“十四五”如何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15:08
核心观点 - 静安区"十四五"期间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达3369.9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36万元为2020年1.5倍 总部经济税收贡献年均增长11.1% [4] - 重点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超85% 专业服务业税收比重从15.8%提升至22.1% 商贸服务业占区域经济1/3体量 [5] -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22个 合同外资48.3亿美元 年均外贸进出口额达"十三五"时期1.5倍 [7] 经济发展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3369.9亿元突破3000亿元关口 人均生产总值36万元是2020年1.5倍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2亿元居全市前列 [4] - 亿元楼92幢居中心城区首位 其中月亿元楼9幢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中心城区首位 [4] - 累计引进各类首店991家 总部企业数位居全市前列 总部经济税收贡献年均增长11.1% [4] 产业结构 - 6个重点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超85% 专业服务业税收比重从2020年15.8%提升至去年22.1% [5] - "全球服务商"企业从48家扩展到103家 集中上海1/3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 五大领域在全市营收占比超18%列全市第一 [5] - 商贸服务业占区域经济1/3体量 商品销售总额保持万亿以上规模 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从5.6亿美元增加至14.7亿美元 [5] 新兴产业发展 - 集聚全市1/3核心大数据企业 全球1/3制药50强企业落地静安 [6] - 打造"数通链谷""视听静界""美创静界"3个载体 聚焦区块链 超高清视听 美妆健康等细分赛道 [6] - 国际财富管理高地建设初见成效 全球证券行业前10名企业落户 PEI300全球私募基金榜单前10名中8家进入中国的均落户静安 [5] 对外开放 - 2021-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22个较"十三五"同期增加220个 合同外资48.3亿美元增加2.1亿美元 [7] - 创建全市首个优质产品进口示范区 设立全国首个商业中心"保税仓" 年均外贸进出口额达"十三五"时期1.5倍 [7] - 设立上海中心城区首个境外投资项目许可咨询服务点和首批10个海外服务点 助力长三角地区600余家企业跨境出海 [7] 企业生态 - 累计新设市场主体4.76万户是"十三五"1.8倍 民营企业总量占比近85% 在全区营收200强中占比达1/4 [7] - 实施民营企业总部梯度培育计划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总部85家 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2家 民营企业总部26家 [4][7] - 累计实施693项优化营商环境举措 在全市测评中位居前列 [7]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富矿精开”“点石成金”——贵州用好资源优势打造发展新动能
新华社· 2025-09-16 13:55
锰矿产业技术升级与效率提升 - 松桃三和锰业通过磁选和复选技术将矿石品位提升3个百分点 矿石抛尾减少30% [1] - 公司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 提高锰矿开采和加工的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 [1] - 磁选技术每年可从源头减少电解锰渣15万吨 建成50万吨/年锰矿选矿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环保和运输成本 [1] 贵州省矿业集约化与绿色发展 - 贵州省坚持"富矿精开"战略 围绕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和精深用矿四大环节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2] - 穿岩洞矿露天开采资源储量8795.22万吨 设计年产量350万吨 贯彻集约、综合、绿色和安全开采理念 [2] - 贵州磷化集团开展中低品位磷矿及尾矿综合利用 实现磷矿资源全要素高效利用 并推进磷与煤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耦合 [2] 能源与化工产业协同发展 - 六盘水市水城区推进智能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在煤矿领域应用 科技赋能建矿、管矿和采矿全过程 [2] - 贵州能源集团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利用余热发电 将煤炭加工成焦炭和煤焦油等产品 大幅提升煤炭附加值 [2] - 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开阳"磷硫钛铜铁锂氟"耦合循环一体化和瓮安矿化一体新能源电池材料循环产业等项目落地建设 [3] 铝产业集群与工业增长 - 水城经开区实现铝液100%就地转化和铝材100%就地精深加工 涉铝企业从2016年1家发展至54家 形成电解铝产能转化率最高和下游产业链最长的铝产业集群 [3] - 2025年上半年贵州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33.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4.0% [3] - 2025年1至6月松桃县规上采矿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8.14% 在产电解锰企业产量4.56万吨、产值5.3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8.81%和39.68% [1]
不止稳增长:新一轮十大行业政策发布,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深刻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09:45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启动 -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于2025-2026年启动实施 覆盖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大行业 这些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1][3] 政策目标与内涵转变 - 政策核心从"量的增长"转向"质效并重" 更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与2023年政策有本质区别 [2][6][7] - 供需两端同步发力 供给端强调技术创新优化供给 需求端强调创造新需求和开拓新市场 [2][7] - 叠加对低价竞争的治理 加大对市场非理性竞争行为的调控力度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7] 汽车行业具体目标 - 2025年目标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3%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20% [3] -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 2026年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3] 电力装备行业具体目标 - 2025-2026年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 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 [4] - 电力装备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7%左右 龙头企业年均营收增速10%左右 [4] - 推动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 [4] 电子信息制造业具体目标 - 2025-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 [4] - 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到2026年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 [4] - 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 [4] - 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 [4] 战略意图与产业导向 - 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7%左右高于一般工业增速 发挥"增长极"核心作用 [5] - 优化产业结构与能级 导向服务器、大尺寸电视、智能终端等高附加值领域 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5][6] - 巩固产业领导地位 维护和提升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5] 政策实施措施 - 电力装备行业从供给、需求、环境三方面提出8方面措施 供给侧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7] - 需求侧依托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稳定国内需求 拓展海外市场 [7] - 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加速绿色化转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