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负债表衰退
icon
搜索文档
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集思录· 2025-06-08 14:43
经济环境与利率变化 - 当前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至0.95%,灵活理财年化收益率约2%,逆回购年化1.6%,显著低于历史水平(如1995年1年期定存利率13.5%)[1][9][11] - 消费贷利率低于其他低风险贷款,利率市场化失效,行政干预主导定价[4] - 日本泡沫破灭后存款利率从13%降至1%,与当前中国利率下行趋势类似[11] 企业行为与资产负债表衰退 - 日本企业泡沫后转向"负债最小化"目标,即使利率低仍不愿借贷投资,导致经济内需不足和通缩[2] - 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类似困境:高库存、土地财政依赖、人口结构恶化(出生率1.5 vs 日本泡沫期)加剧资产负债表压力[2][3] - 实体经济回报率不足(如餐饮业20%回报率难覆盖租金和人工成本),抑制创业意愿[8] 就业与人口结构 - 日本衰退期失业率始终低于5%,2024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1%,而中国青年失业率显著高于美欧[3] - 中国15-64岁人口9.62亿,但正规就业职工仅4.02亿,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3] - 人口断崖式下滑加剧供需失衡,需依赖海外市场消化过剩产能[6] 政策与市场机制 - 货币政策在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失效,财政政策应成为主要工具(日本经验)[2] - 当前银行股价创新高与融资行为背离,反映市场机制扭曲[5] - 房地产问题兼具投机泡沫和土地财政依赖,去库存难度高于日本[2][3] 历史对比与国运策略 - 日本居民负债率未超60%,泡沫后储蓄率持续上升,与中国当前高杠杆环境形成对比[3] - 通过全球比较优势突围(如体制效率、出海机会)可能成为关键增长路径[3] - 1990年代中国5年期定存利率达13.86%,与日本1960-1994年利率走势高度相似[11]
投资策略周报:一季报并非真正盈利底的原因及未来盈利底的探讨-20250608
开源证券· 2025-06-08 09:29
报告核心观点 - 一季报利润增速转正主要源于低基数,非内生性盈利周期改善,A股内生性盈利底预计不早于今年三季度,三季度盈利触底反转可能性提升,行业配置给出“4+1”建议 [2][4][5] 各部分总结 一季报利润增速由负转正的真正原因 - 本轮A股处于历史最长负增长区间,带来低基数,周转率和杠杆率下行,利润率改善带动盈利上行,主要因费用端减少 [13] - 收入端,一季度A股整体需求未现拐点,复苏动能疲弱,全A营收同比增速 -0.18%,全A非金融营收同比增速 -0.24%,国内工业生产需求低迷 [13] - 盈利端,A股处于历史最长盈利下行周期,全A非金融ROE连续15个季度下行,且本轮下行伴随“资产负债表”收缩和杠杆率持续下滑 [15][19] - 盈利能力归因,一季度利润增速转正核心源于低基数效应、营业成本和费用下降,销售净利率提升0.06个百分点至4.57% [21] - 产能和库存周期方面,企业信心未恢复,产能和库存周期触底未上行,固定资产投资和补库存意愿不足 [26] 各行业对一季度利润率转正的贡献度 - 一季度增速转正呈结构性分化,非银金融、有色金属、农林牧渔正向贡献多,其余大部分行业偏弱,拖累项主要是煤炭、房地产、石油石化 [3][33] - 非银金融贡献度51.4%,净利润同比增273.1亿元;有色金属贡献度33.4%;农林牧渔贡献度30.4%,扭亏为盈至盈利140.2亿元 [3][33] A股内生性盈利底的预判和分析 - 从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和中长期贷款对盈利的领先指引看,A股内生性盈利底预计不早于今年三季度,三季度盈利触底反转可能性提升 [4][36] 一季报各行业增速表现情况 - 剔除基数效应后,2024Q1正增、2025Q1增速保持20%以上的行业有光学光电子、饲料等15个行业 [41] 投资建议 - 大变局下,“变”关注地缘风险溢价下行品种,“不变”关注国内确定性和预期差,给出“4+1”行业配置建议 [5][47] - “内循环”内需消费包括服装鞋帽、汽车等;科技成长自主可控+军工涵盖AI+、机器人等;成本改善驱动有养殖、航海装备等;出海结构性机会涉及中欧贸易和小品类出海;中长期底仓包括稳定型红利、黄金等 [5]
摩根大通朱海斌:房地产会在2026年趋稳
华尔街见闻· 2025-05-21 13:14
中国经济韧性 - 中国经济展现出超预期的韧性[2] - 一二线城市出现企稳迹象 但三四线城市受库存高企、需求不足影响 调整周期延长[2] - 2025年新房销售、开工等指标预计同比下滑 2026年能筑底回稳[2] 房地产行业 - 中国房地产风险与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有本质不同 日本主要在企业领域 中国对家庭部门影响更温和[3] - 企业对地产直接的风险敞口整体远低于当年日本[3] - "稳地产"需平衡短期纾困与长期模式转型 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新三大工程"将成为对冲商品房下行的关键[2] 消费与投资 - 消费以旧换新规模从1500亿翻倍至3000亿 政策刺激从"表态"转向"行动"[3] - 中央财政扩表成为政策"下半场"关键特征 与去年"上半场"聚焦隐债置换、银行注资形成鲜明对比[3] - 消费刺激需解决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与就业预期偏弱 以及地产财富效应衰减两大瓶颈[4] 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面临"稳汇率"与"宽信用"的平衡难题 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 4% 降息空间收窄[3] - 今年央行仍有1-2次降息空间 节奏取决于汇率稳定与银行息差压力[3] - 5月人民币汇率因关税风险缓和企稳 预计6-12个月兑美元在7 2-7 3区间 出口商结汇意愿将成为关键变量[3] 政策建议 - 下一步政策需聚焦"收入—消费"循环 通过减税、社保改革等方式提振居民信心[4]
亚太视角看中国|韩国之鉴:如何走出债务危机?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3-28 10:03
韩国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经验 - 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通过坚决化债与刺激企业资本投入实现4%的实际GDP增长 人均GDP于2017年突破3万美元 [2] - 韩国在IMF协助下3年内快速出清坏账和债务问题 未对全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产生强烈疤痕效应 居民和企业杠杆率持续增长 [2] - 外交政策需向出口优先倾斜 以最大化商业价值 [3] 重资本投入与出口升级策略 - 韩国债务危机后发展由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带动 劳动力红利退坡 [4] - 重资本投入模式需配合有效的出口附加值升级 国家意志加速产业升级可在重资本行业快速积累壁垒 [4] - 东亚经济体在转型期可通过贸易和增长优先的外交政策获得商品海外竞争优势 [5] 发展策略的平衡 - 需在发展优先策略下兼顾利润率和要素生产率 仅追求规模化发展策略投入回报率和可持续性偏低 [6] - 面对后发国家追赶和先发国家贸易竞争 多极化环境中兼顾规模与利润更适宜中国发展 [6] - 需严控过度"内卷"经营模式对发展持续性造成的伤害 [6]
亚太视角看中国|韩国之鉴:如何走出债务危机?
韩国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经验 - 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通过坚决化债与刺激企业资本投入实现复苏 实际GDP增长维持在4%左右 人均GDP于2017年突破3万美元 [2] - 韩国在IMF协助下3年内快速出清坏账和债务问题 未对全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产生强烈疤痕效应 居民和企业杠杆率持续增长 [2] 出口与外交政策 - 外交政策需向出口优先倾斜 以最大化商业价值 配合贸易和增长优先的外交政策可在转型期维持商品海外竞争优势 [3][4] - 重资本投入模式需配合有效的出口附加值升级 国家意志加速的产业升级能在重资本行业快速积累壁垒和经营优势 [3][4] 资本投入与生产率 - 韩国债务危机后的发展由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带动 劳动力红利退坡后需更注重资本和效率提升 [4] - 需在发展优先策略下兼顾利润率和要素生产率 仅追求规模化的发展策略投入回报率和可持续性偏低 需严控过度"内卷"的经营模式 [4]
日本国债市场复盘及启示|低利率驱动因素及阶段反转必要条件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3-20 09:00
日本国债利率的长期下行趋势 -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实际经济增速下台阶叠加经济通缩,导致名义GDP增速持续下行,这是日本长期国债利率持续下行的重要原因 [2] - 日本九十年代后的长期低利率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名义GDP增速持续下行;2)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疲弱,金融机构配置国债需求上升;3)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2] - 日本10年国债利率在1998与2003年快速反弹之前均创出历史新低,背后驱动因素包括金融机构购买国债需求增加以及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 [2] - 日本九十年代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持续拖累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表现,是国债利率迭创新低的原因之一 [2] 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行 - 由于人口老龄化、企业投资意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日本GDP实际潜在增速在泡沫破灭后长期趋于下行 [2] - 日本九十年代后经济增速下行反映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产业受到海外经济体竞争等长期宏观问题 [2] - 日本1991-2020年经历了6次经济下行周期,分别为1991/02-1993/10,1997/05-1999/01,2000/11-2002/01,2008/02-2009/03,2012/03-2012/11,2018/10-2020/05 [4] 金融机构国债配置需求增加 - 泡沫经济破灭后,企业部门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开启明显去杠杆进程,倾向于缩减资本开支,信贷需求疲弱 [3] - 在企业部门资金需求下降、股市低迷背景下,银行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投资日本国债,配置需求上升推动国债利率走低 [3] - 日本银行持有国债规模从1989年的4.1万亿日元增至1998年的15.2万亿日元,占比从19%升至19.9% [13] 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 九十年代初日本政策利率为官方贴现率,由1991年的6%下调至1995年的0.5% [6] - 1998年9月政策利率调整为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并下调至0.25%,1999年实施零利率政策 [6][7] - 日本央行在2001/03-2006/03实施量化宽松政策,2013/04实施量化质化宽松政策 [8] 日本长期"债牛"中的两次冲击 - 1998年"资金管理部冲击":11月出台23.9万亿日元(约1998年名义GDP的4.5%)紧急经济对策,叠加穆迪下调日本国债评级,国债利率开始抬升 [10] - 1998年12月市场预期国债发行量将增至60-70万亿日元历史新高,资金管理部可能停止购买国债(每月约1000亿日元),推动国债利率大幅升至2%以上 [11] - 2003年"VaR冲击":6月日本10年期国债利率跌破0.5%,后因20年期国债发行拍卖不及预期及美债利率回升,触发金融机构集中卖出,9月利率升至1.6%左右 [13][16] 日本机构投资者国债投资行为 - 2013年前银行及保险是日本国债最主要持有者,2012年合计占比62.7%;2013年后日本央行持有占比显著增长,2023年达53% [21] - 泡沫破灭后日本寿险资产配置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回归,国债和其他债券配置占比从1990财年16.5%增至2011财年59.4% [28][30] - 日本银行存贷比自九十年代持续下降,贷款需求疲弱背景下增持国债 [31][32]
日本国债市场复盘及启示|低利率驱动因素及阶段反转必要条件
日本国债利率的长期下行趋势 - 日本长期低利率的驱动因素包括名义GDP增速持续下行、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疲弱导致金融机构配置国债需求上升、以及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3] - 这些因素背后反映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产业受到海外竞争等与中国类似的长期宏观问题 [3] - 日本1998与2003年国债利率低位快速反弹前均创历史新低,反弹原因包括金融机构购买国债需求增加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3] - 2003年因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得到清理,国债利率出现阶段反转直至2007次贷危机爆发 [3] 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行 -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实际经济增速下台阶叠加通缩,导致名义GDP增速持续下行 [4] - 人口老龄化、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导致日本GDP实际潜在增速长期下行 [4] - 图表显示日本10年国债利率与名义GDP和CPI同比长期趋势 [5][6] - 图表显示日本长期趋于下行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及其影响因素 [7] 金融机构国债配置需求增加 - 泡沫破灭后企业部门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开启明显去杠杆进程,信贷需求疲弱 [8] - 企业资金需求下降和股市低迷背景下,银行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投资日本国债 [8] - 图表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日本企业部门显著去杠杆过程 [10] - 图表显示日本银行和寿险持有日本国债规模趋势变化 [10][11] 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 经济持续停滞情况下,日本央行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13] - 政策利率从1991年6%下调至1995年0.5%,1998年调整为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并下调至0.25% [13] - 1999年实施零利率政策,引导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接近0% [13] - 图表显示日本10年国债利率与政策利率趋势 [14][15] 日本长期"债牛"中的两次冲击 - 1998年"资金管理部冲击":国债利率从1%以下反弹至2%以上,主要因国债市场供需恶化担忧和经济展望好转 [17] - 1998年11月出台23.9万亿日元(占GDP4.5%)经济刺激政策,穆迪下调日本国债评级 [17] - 1998年12月预期国债发行量将增至60-70万亿日元历史新高,资金管理部可能停止购买国债 [17] - 2003年"VaR冲击":国债利率从0.5%以下升至1.6%,因金融机构集中卖出触发风控机制导致"多杀多"踩踏 [26][27] 日本机构投资者国债投资行为 - 2013年前银行及保险是日本国债主要持有者,2012年合计占比62.7% [29] - 2013年后日本央行持有国债占比显著增长,2023年达53% [29] - 基金持有国债占比2000年最高2.9%,此后维持在1%以下,2023年约1.5% [29] - 图表显示不同类型投资者持有日本国债规模变化 [31] 日本寿险资产配置变化 - 泡沫破灭前寿险通过增配风险资产提升收益,1988年股票配置占比达32.1% [34] - 泡沫破灭后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回归,贷款和股票占比从1990年66.8%降至2019年13.7% [37] - 国债和其他债券配置从1990年16.5%增至2011年59.4% [37] - 图表显示日本寿险金融资产结构规模和占比变化 [35][36][38] 日本银行资产配置变化 - 泡沫破灭后企业贷款需求疲弱,银行存贷比自九十年代持续下降 [39][42] - 2013年QQE政策后银行显著减少国债持有规模 [44] - 图表显示日本银行机构存贷比和持有有价证券结构变化 [42]
人民币压不住了?
虎嗅APP· 2025-03-05 00:27
人民币汇率与美元走势 - 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汇率从7.36降至7.22,人民币较去年10月低点升值约1300个基点 [1][8] - 美元指数从110.61回落至106.12,两个月内跌幅超4%,与人民币汇率呈现高度正相关 [1] - 特朗普关税威胁导致人民币转弱,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汇率突破7.3关口 [2] 中国资产重估与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在人民币升值阶段分别上涨7%和24%,但受关税消息影响后单日跌幅达1.96%和3.28% [2][7] - 恒生科技ETF年内最高涨幅达40%,阿里巴巴、腾讯等港股科技企业创历史或区间新高 [7] - 外资机构如高盛、摩根大通增持中概股,预计中国股票未来10-15年年均回报率7.8% [6] 中美科技竞争格局转变 - 中国开源大模型DeepSeek以600万美元成本实现类似OpenAI 5000亿美元项目的效能,引发美国科技股下跌(英伟达单日市值蒸发6000亿美元) [4] - 科技竞争从"美国独大"转向多极化,中国在半导体、AI等领域逐步实现成本优势替代 [4][9] - 文化输出如《哪吒2》提升软实力,强化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创新中心的认知 [4] 美国经济风险与政策动向 - 美国债务总额达36.17万亿美元,超出法定上限3万亿美元,2024年单年新增债务2.22万亿美元 [15] - "海湖庄园协议"传闻反映美国试图通过弱化美元、加征关税(如对中国商品加10%关税)和债务重组解决工业空心化问题 [13][14] - 美国面临滞胀风险: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不及预期,初请失业金人数升至24.2万人(5个月最大增幅) [9][10] 中国经济复苏与挑战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5%反弹至1.75%,反映市场对经济回暖预期升温 [9] - 出口对美国依赖度从2018年20%降至2024年14.7%,关税冲击影响有限 [19] - 内需不足主因房地产拖累(占家庭资产77.7%)和财富分配不均,需政策调控与制度改革 [21] - PPI拐点呈U型,领先指标(M1、存款剪刀差)止跌但趋势未明确,汇率或维持7.1-7.3区间震荡 [23]
日本经济为什么发展发展着就不行了?
虎嗅APP· 2025-03-03 10:08
日本经济现状与复苏迹象 - 日本经济经历"失落的三十年"后出现复苏迹象 东京塔楼房价2024年上涨近30% [3] - 日经225指数2021年突破30000点 2024年初创历史新高突破38915点 超越1989年泡沫时期高点 [3] - 家庭消费支出2024年底同比实际增长27% 显示内需逐步恢复 [27] 行业竞争力变化 - 日本科技行业从全球领先地位衰退 微软和苹果市值总和已超过日本所有上市公司 [7] - 手机市场从索尼等日系主导转变为美韩中企业占领 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占全球核心企业35家 日本被归入"亚太其他地区"统计口径 [9][10] - 企业保守化严重 领导层沿用80年代经营模式 导致技术创新滞后 [21] 房地产与劳动力市场特征 - 东京通过宽松开发限制维持房价合理性 住宅与商业用地混合开发模式抑制了房价泡沫 [13][14] - 劳动力市场面临三重困境:工作时间已达极限(社畜文化)、劳动力参与率仅63%、人口老龄化导致生育率全球最低 [11] - 技术移民吸引力不足 薪资水平停滞三十年 住房缺乏增值预期削弱人才流入意愿 [18] 经济结构转型机遇 - 日本正从"友岸外包"趋势中获益 制造业回流使其重获竞争力 [23] - 企业开始利用通胀环境调整定价策略 改变长期通缩导致的低价竞争模式 [22] - 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持有五家日本商社股票市值达235亿美元 显示国际资本重新关注日本市场 [27] 对中国的启示 - 日本案例显示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可能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 企业去杠杆与家庭消费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28] - 低限制住房政策维持居住成本可控的经验值得借鉴 但需避免工资长期停滞的副作用 [14][18] - 技术迭代滞后导致产业竞争力下降的教训 对中国产业升级具有警示意义 [7][21]
借鉴一下日本
猫笔刀· 2024-07-20 14:30
日本经济回顾及展望(1945~2024) - 1989年起日本央行15个月内加息5次 利率从2.5%提高至6% 导致股市和房市泡沫破裂 [1] - 1997年日本政府加征消费税 显示当时对经济形势判断存在滞后 [1] - 2000年左右日本政府开始发力提振经济 采取减税和增加政府负债措施 但经济已形成惯性 [1] - 2013年安倍晋三上台后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 主动让日元贬值 企业海外投资占比提升至70% [1] - 2020-2024年日元持续贬值 国民储蓄释放 企业加薪 股市上涨 经济走出通缩周期 [1] - 高盛研究显示中国房地产周期预计2027年见底 比日本1990年情况乐观 [1] - 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历5年下跌 40%最大跌幅 8年反弹周期 [1] 医患矛盾现状 - 发达国家医疗制度探索数十年仍无法完全解决医患矛盾问题 [2] - 极端医患冲突事件具有偶发性 难以通过常规防范措施彻底杜绝 [2][3] - AI技术未来可能成为缓解医患矛盾的潜在解决方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