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应链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蜜雪、古茗上市首份中报出炉,业绩飘红、股价却翻绿?
搜狐财经· 2025-08-27 14:32
蜜雪集团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实现收入14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3% [2] - 全球门店数增至53,014家,较去年同期新增9,796家,超越星巴克成为全球现制饮品门店规模第一 [3] - 净利润2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1% [4] - 毛利率31.6%,较上年同期31.9%略有下降 [4] - 向加盟商销售设备及物料收入144.9亿元,占总收入97.4% [4] - 每股基本盈利7.23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 [3] 蜜雪集团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 - 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加盟商销售商品和设备,属于to B模式 [4] - 已建立大规模端到端供应链体系,覆盖采购、生产、物流、研发和质量控制 [4] - 供应链能力和品牌IP建设支撑加盟商扩张和运营效率提升 [4] 古茗控股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实现收入5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 [5] - 门店数量增至11,179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663家,覆盖全国超200个城市 [6] - 期内利润1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9.8% [7] - 归母净利润1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1.5%,已超过去年全年 [7] - 毛利率31.5%,与蜜雪集团接近 [7] 古茗控股运营效率与战略布局 - 单店日均GMV达7,600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6,200元 [7] - 单店日均售出杯数439杯,去年同期为374杯 [7] - 收入95.8%来自加盟店,其中79.4%为向加盟商销售商品及设备 [7] - 供应链效率形成低线城市两日一配鲜果和鲜奶的竞争力,成本优势明显 [7] - 华中与华南地区有加密空间,北方市场空白,中期开店天花板有望突破2万家 [7] - 通过咖啡品类提升单店产出,切入更高客单价市场 [7] 资本市场反应 - 蜜雪集团市值1,748亿港元,8月27日股价下跌5.27% [8] - 古茗控股市值537.5亿港元,8月27日股价下跌3.75% [8] - 股价回调原因包括累计涨幅较大、估值趋于合理、部分机构止盈离场及恒生指数低迷 [8]
蜜雪冰城加速托举第二增长曲线
财富FORTUNE· 2025-08-25 13:05
公司扩张战略 - 幸运咖正在筹备马来西亚五家门店开业 这将是该品牌出海第一站 主打平价市场定位[2] - 幸运咖在国内正加速一二线城市扩张 预计2025年底实现门店破万目标[2] - 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总数已超过4.6万家 中国内地以外门店近5000家 东南亚市场占比超80%[2] - 幸运咖2025年初制定扩张计划 目前门店数量为7000余家 今年是"五年内复制一个蜜雪冰城"计划最后一年[5] 品牌发展历程 - 幸运咖诞生于2017年 早期因15元价格档位市场反响平平[3] - 2020年蜜雪冰城进行唯一一次融资 由美团龙珠 高瓴投资 CPE源峰联合投资超20亿元 投后估值超200亿元[2] - 2020年蜜雪冰城全资收购幸运咖并开放加盟 定位为集团第二增长曲线[2] - 截至2023年底 幸运咖以近3000家门店成为中国第四大现磨咖啡品牌[4] 供应链优势 - 蜜雪冰城在中国拥有27个自主运营仓库 在东南亚有7个合计6.9万平方米的自主运营仓库[6] -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后将用66%募资款项推进供应链升级 计划在东南亚建立多功能供应链中心[6] - 幸运咖自2019年起与蜜雪冰城供应链贯通 共享采购 研发资源及仓储物流体系[6] 市场竞争环境 - 幸运咖在东南亚将直接与瑞幸和库迪竞争 其中与平价定位的库迪竞争更为直接[8] - 库迪出海仅一年已覆盖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 计划2025年底前冲刺全球5万家门店[8] - 蜜雪冰城海外门店数量出现减少 同店销售增长2024年下降后未见明显改善[7] - 瑞银2025年6月将蜜雪冰城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卖出" 认为估值过高且海外业务陷入负增长[7]
颐海国际(01579.HK):上半年收入为29.27亿元 中期息每股0.3107港元
格隆汇· 2025-08-25 09:0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29.274亿元 与上年同期29.269亿元基本持平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净利润为人民币3.095亿元 较上年同期3.083亿元保持稳定 [1] - 毛利为人民币8.65亿元 同比减少1.4% [1] - 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31.90分 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3107港元(约人民币0.2836元) [1] 业务发展 - 第三方业务营收达人民币20.637亿元 同比增长6.5% [2] - 火锅调味料品类中牛油火锅底料收入2.255亿元(同比增长20.5%) 蘸料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12.6%) [2] - 复合调味料品类中鱼调料收入5880万元(同比增长15.1%) 24道菜系列收入3170万元(同比增长17.5%) [2] - 方便速食品类中回家煮系列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790万元增至3740万元 [2] 战略举措 - 通过精细化渠道管理及供应链优化支撑B端与海外业务拓展 [2] - 销售团队通过区域消费特征及竞品分析捕捉市场需求变化 [2] - 产品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持续提升品质及研发效率 [2]
映翰通2025年中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证券之星· 2025-08-22 22:1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3.51亿元,同比增长34.69%,归母净利润6734.82万元,同比增长26.07% [1] - 第二季度单季度营业总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30.46%,归母净利润4507.63万元,同比增长21.4% [1] - 扣非净利润6434.68万元,同比增长29.3% [1] - 每股收益0.91元,同比增长24.66%,每股净资产14.97元,同比增长14.73% [1] 盈利能力指标 - 毛利率48.83%,同比下降6.92个百分点,净利率19.45%,同比下降4.62个百分点 [1] - 三费占营收比16.48%,同比下降6.78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5790.43万元 [1] - 历史净利率21.39%,显示产品附加值较高 [16] 资产与负债状况 - 货币资金8.24亿元,同比增长9.72% [1] - 应收账款1.53亿元,同比增长27.39%,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例达117.94% [1][18] - 有息负债641.82万元,同比增长28.73% [1] - 短期借款变动-100%,原因系款项到期支付 [6] 现金流表现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12元,同比下降75.04%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74.95%,主要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长 [11]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727.35%,主要因购建固定资产等支付现金增长 [11]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增长36.78%,主要因上年同期分配股利 [11] 重要财务项目变动 - 存货增长13.93%,原因系本期备货增长 [3] - 固定资产增长16.07%,原因系本期新增固定资产 [5] - 合同负债增长18.7%,原因系预收客户款项增长 [7] - 库存股增长151.74%,原因系本期进行股份回购 [10] - 信用减值损失变动-190.04%,原因系计提坏账增长 [12] 业务运营情况 - 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工业物联网产品、企业网络产品及智能售货控制系统产品销售额增长 [11] - 全球化战略布局成效显著,形成"中国+美洲区、欧洲区、亚太区"四大区域化运营体系 [19] - 海外收入结构优化,欧洲及中东亚太地区营收增速显著 [19] - 全球供应链体系完善,拥有泰国合作工厂、加拿大自营工厂与嘉兴主生产基地 [19] 投资回报表现 - 去年ROIC为11.92%,资本回报率一般 [16] - 上市以来ROIC中位数16.83%,2020年最低为8.13% [16] - 现金资产状况非常健康 [17] 机构持仓情况 - 鑫元科技创新混合A基金新进十大股东,持有12.65万股 [18] - 该基金规模0.67亿元,近一年上涨48.48% [18]
小菜园(0999.HK):利润率改善明显 优质定位带动成长空间
格隆汇· 2025-08-20 03:47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收入27.14亿元,同比增长6.5% [1] - 2025H1归母净利润3.82亿元,同比增长35.7% [1] - 毛利率70.5%,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 [1] - 净利率提升约3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费用管控和上市费用减少 [1] - 员工成本占比同比下降约4.0个百分点 [1] 门店运营 - 截至2025H1末共有672家在营门店,较去年同期净增55家 [1] - 预计2025年末门店数达到800家,2026年有望突破1000家 [1][2] - 整体翻台率3.1次/天,与去年同期持平 [1] - 同店日均销售额22854.4元,同比下降7.3% [1] - 堂食顾客人均消费57.1元,同比下降3.3元 [1] - 外卖业务占比39.0%,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 [1] 盈利能力与效率 - 门店经营利润率约2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 - 主要门店投资回收期在1年以内 [2] - 二线城市门店翻台率同比提升,主要得益于店型优化带来的坪效提升 [1] 供应链体系 - 拥有完备的中央厨房和仓储体系 [2] - 自建运输车队由200多辆车组成,实现每日门店库存补货 [2] - 马鞍山工厂预计年底建成,可支持3000家门店赋能 [2] - 供应链规模效应提升,采购单价下降,物料消耗减少 [1] 竞争优势 - 性价比定位优势突出,客单水平接近快餐赛道 [2] - 员工激励模式差异化提升店长积极性和运营效率 [1][2] - 在高线城市核心商圈和下沉市场均得到验证 [2] - 直采优质原材料及调料,获得价格优势支撑高食材毛利率 [2] 增长前景 - 门店多场景多地区拓展有望持续推动快速增长 [1][2] - 坚持"好吃不贵"的稳定菜肴和性价比定位 [2] - 通过数字化、店型和模式优化等措施强化竞争优势 [2]
二季度营收创三年新高,京东缘何加速增长?
中国经营报· 2025-08-17 04:54
业绩表现 - 2025年二季度总营收达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创2022年以来新高 [1][3] - 核心零售业务收入3101亿元,同比增长20.6%,经营利润率提升至4.5% [1] - 新业务收入138.5亿元,同比暴涨198.8%,成为增速最快板块 [1][3] - 商品收入2824.14亿元,同比增长20.7%,占总收入79.18% [9] - 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收入1789.82亿元,同比增长23.4% [9] - 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16.4%,商超品类连续6个季度双位数增长 [8][9] - 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9.1%,继续保持加速增长 [8] 业务亮点 - 季度活跃用户数连续7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用户购买频次同比增长超40% [3][10] - PLUS会员购买频次同比增幅超50% [15] - 外卖业务日订单量达2500万单,带动新业务收入激增198.8% [9] - 外卖业务为京东吸引更多年轻用户,推动PLUS会员增长 [15] - 供应链体系是核心竞争力,通过规模化采购和优化设计降低成本 [10] 战略方向 - 外卖和即时零售是公司重要战略方向,目标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 [3][10] - 计划推进外卖业务与即食零售、B2C电商的交叉销售 [15] - 长期目标是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更低成本与更高效率 [15] - 核心零售业务利润率趋势健康,长期目标达到高个位数 [15] - 新业务将逐步成长为集团新增长引擎,与核心业务形成协同效应 [16] 财务数据 - 2025年二季度净利润62亿元,去年同期126亿元 [12] - 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74亿元,去年同期145亿元 [12] - 新业务经营利润率为-106.7% [13] - 核心零售业务盈利能力持续提升,驱动因素包括供应链效率优化和品类结构调整 [16]
沃尔玛老将执掌7-11,以攻代守下的背水一战能否成功自救?
新浪财经· 2025-08-14 05:18
公司业绩表现 - 7-11日本公司2025财年第一季度营收下降0.7% 营业利润下滑11.0% 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3] - 日均销售额增长率仅5%左右 低于全家和罗森的8%左右增长率[3] - 5月份既有店铺销售数据显示 罗森同比增长4.9% 全家增长2.9% 7-11基本持平[12] 2030财年战略目标 - 计划到2030财年实现营业收益11.3万亿日元 较2024财年预测增长13%[3] - 目标EBITDA达1.3万亿日元 较2024财年预测增长44%[3] - 计划在日本国内净增约1000家便利店[5] - 投资3000亿日元对5000家以上现有门店进行升级改造 每家门店年均销售增长目标2%[5] 组织架构调整 - 重新划分控股公司与事业公司职能边界 子公司获得更大决策自由度[5] - 计划将销售管理费用从810亿日元削减一半[7] - 承认全球化人才短缺问题 组织变革面临执行难度[15] 门店改造计划 - 2025年内完成100家店铺改装 2027年2月完成500家店铺改装[8] - 收银台从6-7米延长至8.4米 涉及4000家店铺(占总数20%)[10] - 增设现冲咖啡机 炸鸡展示柜 现做面包及烘焙点心展示区[10] - 增加水果蔬菜奶昔 红茶等现制饮品品种[10] - 杂志货架从5个减至2个 腾出空间陈列日用品和杂货[10] 市场竞争态势 - 日本便利店市场饱和度已达高水平 新增门店可行性受质疑[13] - 单店日均销售额69.2万日元 仍比罗森和全家高出20%以上[12] - 行业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 三大巨头布局"下一代便利店"[18] 北美市场扩张 - 计划在北美新开1300家门店[5] - 扩充高利润率自有品牌商品[5] - 每年新增200家支持"7NOW"即时配送服务的门店[5] - 北美业务年均销售增长目标2.4%[5] 供应链优势 - 170家专用工厂构建的供应链体系 仍是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12]
香港老牌餐饮店收缩背后:北上消费分流、供应链比拼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3 13:09
香港餐饮业现状 - 香港餐饮业正面临转型期 多家老字号茶楼酒家陆续结业或缩减规模 包括营业35年的名都酒楼将于9月底关闭[1][2][7] - 2025年第一季度餐厅总收入为280亿港元 中式餐厅收入同比下降49%[7] - 超过十家知名餐饮品牌宣布结业 包括鸿星海鲜酒家 海皇粥店 大班面包西饼 金装炖奶佬 稻香集团和莲香楼也关闭部分门店[7] 新兴餐饮模式 - 平价快餐"两餸饭"模式快速崛起 价格区间在17至60港元 香港热门区域此类店铺数量显著增多[7][9] - 部分茶餐厅转型推出两餸饭业务 如敏华冰厅定价28港元[9] - 内地品牌凭借供应链优势实现价格优势 同类产品比本地餐厅便宜1/5 如蜜雪冰城柠檬水定价8港元仅为本地三分之一[16][17] 经营成本压力 - 经营成本占营业额比例升至68% 较疫前增幅达15个百分点[13] - 租金成为关店直接原因 如上环老店"球哥炖汤"因业主加租两成结业 富东阁也因租金太贵结业[11] - 铜锣湾 旺角等商业区出现多宗提前退租案例 部分业主主动降租两成仍难挽颓势[13] 支付与运营模式变革 - 传统现金支付 手写单据模式效率低 数字化支付体系使时间效率提升约1倍[14] - 2024年港澳商户微信支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22.8% 金额增长12.3%[14] - 内地品牌采用"内地采购食材供港"模式 部分环节内地预制 节省在港食材和人工成本[16] 北上消费影响 - 2024年经深圳口岸入境香港居民超7700万人次 其中餐饮消费占比达九成以上[18] - 港元对人民币汇率处于高位 2025年4月一度突破0.95关口 近期回落至0.91左右[20] - 港人在深圳人均餐饮消费60港元 同等金额在香港仅能点主食 且能品尝香港没有的新口味[19] 行业转型举措 - 部分餐厅引入扫码点餐 调整菜单结构控制成本 推出"港式两餵饭"等亲民产品[22] - 优化供应链 推出更具性价比套餐 通过调整营业时间 精简菜单等方式控制成本[23] - 可能出现跨境合作餐饮模式 如香港品牌在内地建立中央厨房[23]
“中国山姆”,关闭所有会员店!
新浪财经· 2025-08-06 00:28
盒马X会员店关停 - 盒马X会员店北京世界之花店、苏州相城店、南京燕子矶店于7月31日停止营业 [1] - 上海高青店、大场店、东虹桥店此前已关停 [1] - 全国仅剩上海森兰店将于8月31日关闭 [1] 会员店业务发展历程 - 2020年10月首家X会员店在上海浦东开业 定位为"第二增长曲线" [3] - 会员分为黄金(258元/年)和钻石(658元/年)两档 目标为中产家庭和高端消费群体 [3] - 门店面积超1.5万平方米 采用仓储式货架陈列 [4] - 注重本土化选品 如中式面点、活鲜水产等差异化商品 [5] - 提供5-20公里到家服务 最快"一小时达"配送 [7] 失败原因分析 - 2024年3月CEO更换后战略转向 聚焦盒马鲜生和NB业务 [7] - 商品同质化严重 自有品牌与盒马鲜生同源但价格更高 [10] - 供应链体系薄弱 采购成本和商品丰富度不及山姆/Costco [10] - 缺乏标志性爆款商品 会员价值感不足 [12] - 未能形成高频次、高客单价消费黏性 [12] 盒马战略转型成果 - 2024年4月-2025年3月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GMV达750亿元 [13] - 盒马鲜生全国门店超430家 覆盖50多个城市 [15] - 盒马NB门店突破300家 主打"天天低价"策略 [17] - 烘焙单品如草莓盒子蛋糕单日销售额达40万元 [18] - NB店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15%-20% [18] 行业竞争格局 - 山姆依靠30年供应链积累和沃尔玛支持形成优势 [23] - 会员店模式需要长期投入 盒马5年尝试难以复制成功 [24] - 中国消费者更偏好高频次、小批量购物模式 [17] - 零售本质在于满足日常需求而非会员制概念 [26] 战略启示 - 放弃会员店是聚焦核心业务的理性决策 [25] - 生鲜和社区小店更符合中国消费习惯 [21] - 极致效率和价格优势比会员故事更重要 [21] - 零售竞争关键在于供应链和商品性价比 [26]
数字身份证”助力出口商品“一码通行全球
全球供应链趋势 - 全球经贸格局变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友岸化、近岸化、本地化趋势 [1] - 构建高质量供应链体系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具有现实意义 [1] - 商品条码作为全球统一标准可解决跨境流通中商品数据互联互通问题 [1] 商品条码系统功能 - 商品条码系统由标识、采集、共享三部分组成,为供应链各环节提供全球唯一编码标识 [1] - 该系统是全球商贸领域使用最广泛的供应链标准和"商务语言" [1] - 商品条码包含商品属性信息和全供应链流通信息,相当于产品的"国际护照"和"数字身份证" [2] 商品条码应用成效 - 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消费品品类总量近2.3亿种 [2] - 助力60多万家中国企业实现商品信息全球同步 [2] - 在"以旧换新"精准补贴中发挥重要作用,被列为补贴产品入库必要条件 [2] 技术方案创新 -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将商品条码模式延伸至家装、厨卫等非标消费品领域 [2] - 推出"商品条码+应用"定制化技术方案强化补贴发放监管 [2] -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已建成全球最大商品数据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