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重估

搜索文档
四大资管巨头集体押注中国资产!全球资本跑步入场?中证A500指数ETF(563880)备受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6-09 02:26
近期,虽然市场延续震荡格局,不过在此节点,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汇丰四大海外巨头异口同声唱多中国!以中证A500指数ETF(563880)为 代表的中国资产当前配置性价比突出,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资产估值优势凸显,赚钱效应明显!而与之相对的是全球投资者低配中国资产,资金有望持续流入。 第二,人民币汇率获得显著支撑,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 第三,中国资产重估进行时,戴维斯双击可期! 【中国资产估值优势凸显,赚钱效应突显】 2025年6月,瑞银表示,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正成为全球资金的"估值洼地"。该行表示,港股远期市盈率仅10.8倍,A股约13倍,远低于美股的22倍。 具体到,核心指数上,中证A500指数ETF(563880)核心指数的市盈率为14.56倍,处于历史以来46.78%的水平,当前估值具备配置性价比! 此外,从赚钱效应来看,投资中国资产的整体回报率已经明显好于美元资产。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如果把标普500和长期美债价格指数(用iShares美国 20年以上国债ETF)按照6:4去做加权,去年12月以来组合累计跌幅达到-3.3%;同期,如果同样按照6:4去加权MSCI中 ...
美债危机或是中国资产重估和经济复苏的重要契机
2025-06-09 01:4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全球资本市场、制造业、金融行业 公司:未提及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美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和资产价格的影响** - 美债发行和美元资本流动长期是通缩机制,如今美债发行问题反映美元信用走弱,非美经济体持有美债权重下降,更多增持黄金 [2] - 美国或选择通胀而非衰退路径,若无法顺利发行美债,长期呈通胀格局,改变资本流转模式,影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 [4] - 美债问题使资本外流,中国是最大受益者,资产价格回流推动消费复苏和人民币资产升值,出口压力减小或超预期增长 [3][10][16] - **美国经济政策选择对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 - 美国选择通胀与全球经济周期同步,本土大量持有美债致美元信用恶化,加大居民转移支付增加通胀压力,使美国与全球经济脱钩 [5][6] - 若美国衰退,非美经济体韧性更强;若推动通胀,对全球制造业友好 [6] - **美元和美债利率未来走势** - 无论美国选择通胀或衰退,美元趋于走弱,美债利率上升,非美货币汇率相对强势,非美经济体政策空间扩大、经济韧性增强 [7] - **非美经济体在当前环境下的表现** - 非美经济体因汇率和政策空间因素表现良好,能更独立制定政策,宏观环境优于以往 [8][9] - **中国经济受益情况** - 资本流出美国使中国经济政策空间变大,全球制造业周期上行时出口压力减小,供给格局改善,将走出通缩 [10] - 港股流动性好,率先反映外资流入带来的资产价格升值,中国大型企业在港上市利用外资加速全球化 [11] - 美国通胀对中国出口友好,中国出口可能持续超预期增长 [12] - 中国通过吸引外资推动消费复苏,美国政策支持出口,双重驱动推动经济向好 [13] - **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 - 目前人民币因美元走弱升值,中国自身复苏力度增强后升值速度加快,将实现主动升值 [14] - **中美经济复苏前景** - 中国经济复苏和资产价格提升取决于自身复苏斜率,不受美国政策直接影响,有能力应对美国衰退冲击 [15] - 美国通胀中国复苏加快,美国衰退中国复苏偏慢,但中国能保持相对稳定 [15] - **投资者建议** - 关注港股核心资产、大金融板块以及 A 股市场,把握机会合理配置 [1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美国加大对居民部门转移支付,使居民收入增速改善、储蓄率上升、消费能力增强,维持国内经济韧性但增加通胀压力 [5] - 2023 - 2024 年全球制造业投资因利率上升下降,中国供给格局改善,产能利用率见底 [10] - 港股相对于 A 股出现溢价,原有高折价股票折价率快速收敛 [11]
券商中期策略会密集发声!华泰证券、国泰海通:中国资产重估持续
券商中国· 2025-06-06 04:01
券商2025年中期策略会概况 - 华泰证券和国泰海通证券于6月4日在上海同时举办中期策略会 吸引大批投资者参加 [1] - 中信证券 兴业证券 方正证券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申万宏源证券等券商也将在近日召开或即将召开中期策略会 [2] 对中国资产和A股市场的整体展望 - 券商普遍看好2025年下半年A股市场 认为中国资产的估值修复仍在持续演绎 [2] - 华泰证券认为下半年A股市场表现大概率优于海外市场 中国资产价值重估进程才刚起步 [3][4] - 国泰海通证券提出中国股市"转型牛"格局越来越清晰 政策"三支箭" 资本市场改革和新技术新消费机会将提振长期信心 [5] - 湘财证券认为2025年全年A股市场大概率继续以"慢牛"方式运行 处于新"国九条"行情和类"4万亿"投资的重叠趋势中 [5] - 中信证券称中国权益资产正迎来年度级别牛市 [6] 投资主线和配置策略 - 科技领域受到各券商一致看好 [7] - 华泰证券建议采用红利+成长的哑铃型配置策略 并可适当关注消费板块的政策博弈机会 [7] - 国泰海通证券推荐三类投资机遇:金融与高分红(券商 银行 保险 运营商 高速公路 公共事业) 新兴科技成长(港股互联网 传媒游戏 机器人 医药 军工) 周期消费复兴(有色稀土 化工 零售 化妆品) [8] - 中信证券建议聚焦三个长期趋势:中国自主科技能力提升 欧洲重建自主防务和能源基建资源储备 中国完善社会保障并激发内需潜力 策略上应重塑港A配比并提升港股配置 回归核心资产和行业龙头 [8] - 湘财证券认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科技 绿色 消费以及基建等领域将是年内市场主要方向 [8] 港股市场展望 - 港股篇幅在券商中期策略中大幅上升 多家券商看好港股下半年表现 [9] - 国泰海通证券继续看好港股 结构上恒生科技更优 人工智能产业周期或引领港股向上 港股科技更受益于AI产业叙事 [9] - 华泰证券对港股下半年保持乐观 企业盈利的"U"形修复是主要驱动力 若三季度出现波动将是增配时机 推荐科技 消费和大金融三条主线 [10] - 中国企业出海 去美元化带来的全球再配置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正推动港股市场重要性凸显 港股市场扩容意味着资金有增配需求 [10]
DeepSeek带来两个国运级的大机会,将普惠更多创业者
创业家· 2025-06-05 10:06
国运级机会 - 中国资产重估和中国产业智能化是当前两大国运级机会 将普惠全国产业和企业 [4] - 2025年被视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拐点 [3] AI产业应用 - 企业级AI应用需实现核心产品、服务流程的深度智能化并提升商业化效率 [6] - 当前为赢者通吃时代 先行者将占据竞争优势 [7] 创业黑马战略 - 公司推出"中小企业AI实战营" 提供方法论、供应商、人才及投资资源支持企业智能化转型 [7] - "天启政策大模型"已成为工信部全国政策服务网络核心供应商 具备实战经验 [8] - 公司与国内主要AI科研机构及大模型厂商建立合作关系 拥有丰富供应商资源 [9][10] 市场行动倡议 - 呼吁中小企业加速智能化进程以把握产业升级机遇 [11] - 7月18-20日将举办黑马AI实战营 聚焦企业级AI落地应用 [12]
DeepSeek带来两个国运级的大机会,将普惠更多创业者
创业家· 2025-06-05 10:06
国运级机会 - 中国资产重估和中国产业智能化是两大国运级机会 将普惠全国产业和企业 [4] - 2025年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拐点 [3] 企业级AI应用 - 企业级接入DeepSeek需实现核心产品、服务流程的深度智能化并达成商业化提效 [6] - 当前是赢者通吃时代 先行者才能把握本轮机遇 [7] 创业黑马AI实战营 - 推出3天2夜实战营 提供企业级认知、方法论、开发资源及投资支持 助力核心业务智能化 [7][12] - 自主研发的"天启政策大模型"已成为工信部全国政策服务网核心供应商 [8] - 与国内AI科研机构及大模型厂商深度合作 拥有最丰富的企业级解决方案资源 [9][10] 行业趋势 - 创业黑马定位为中国产业AI化先锋队 已进入实战阶段 [10] - 呼吁中小企业加速行动 共同推进产业智能化进程 [11]
券商中期策略会密集发声:中国资产重估持续 看好科技主线
证券时报· 2025-06-04 17:40
券商中期策略会概况 - 华泰证券、国泰海通证券等多家券商在上海举办2025年中期策略会,吸引大批投资者参与 [1] - 中信证券、兴业证券、方正证券、长江证券等券商也陆续召开或即将召开中期策略会 [2] 对中国资产的整体判断 - 券商普遍看好下半年A股市场,认为中国资产估值修复仍在持续演绎 [1] - 华泰证券认为中国资产价值重估进程刚起步,人民币升值与全球去美元化背景下外资回流预期强化 [3] - 国泰海通证券提出中国股市"转型牛"格局清晰,政策"三支箭"和资本市场改革将提振信心 [3] - 湘财证券预测2025年A股市场大概率以"慢牛"方式运行 [3] - 中信证券认为中国权益资产正迎来年度级别牛市 [4] 重点推荐的投资方向 - 科技主线受到券商一致青睐 [5] - 华泰证券建议采用红利+成长的哑铃型配置策略,关注消费板块政策博弈机会 [5] - 国泰海通证券推荐三类投资机遇:金融与高分红、新兴科技成长、周期消费复兴 [5] - 中信证券建议聚焦中国自主科技能力提升、欧洲重建自主防务、中国激发内需潜力三大趋势 [6] - 湘财证券指出科技、绿色、消费及基建将是2025年市场主要方向 [6] 港股市场展望 - 券商普遍看好港股下半年表现,港股科技板块或受益于AI产业叙事 [1] - 国泰海通证券认为AI产业周期或引领港股向上,港股科技板块更受益于本轮AI产业变革 [6][7] - 华泰证券对港股下半年保持乐观,企业盈利"U"形修复是主要驱动力,建议关注科技、消费、大金融三条主线 [7] - 中国企业出海、去美元化带来的全球再配置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因素正推动港股市场重要性凸显 [7] 具体行业配置建议 - 金融领域:券商、银行、保险等 [5] - 高分红领域:运营商、高速公路、公共事业等 [5] - 新兴科技:港股互联网、传媒游戏、机器人、医药、军工等 [5] - 周期消费:有色稀土、化工、零售、化妆品等 [5] - 科技板块:重点关注中国科技股相对美股的空间 [7]
港股科技ETF(513020)涨近1.8%,科技资产重估或推动港股结构性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4 02:33
港股科技企业上市热潮 - 2025年5月27日至6月4日期间港股市场迎来科技企业上市热潮推动港股向全球科技资本枢纽转型 [1] - 港交所通过18A、18C及"科企专线"等制度优化吸引新能源、AI等领域优质科技企业上市科技板块总市值达6.29万亿港元 [1] - A股公司赴港上市明显升温年内已有5家A股公司在港上市另有约40家正在申报行业覆盖科技、消费、新能源及医药等领域 [1] 港股市场发展及资金流动 - 港股市场在200年发展中形成完整且发达的金融体系金融、地产、科技、消费等行业占据较大权重 [2] -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超6000亿港元2025年前四个月净流入规模达去年全年的四分之三日均流入量为去年的2.5倍 [1][2] - 港股市场正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科技资产的战略要地 [2] 港股科技指数及ETF - 港股科技ETF(513020)跟踪港股通科技指数(931573)该指数选取30只市值较大、研发投入高且营收增长良好的科技龙头股作为样本 [2] - 港股通科技指数涵盖信息技术等领域旨在反映港股通科技领域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2] 政策与市场展望 - 受益于全球重估中国资产及国家政策支持港股市场进入中资科技时代 [2] - 基本面改善、政策红利及流动性支撑下预计未来3年港股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步入港股科技牛市时代 [2]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全球发展机遇驱动中国资产向上系统性重估
上海证券报· 2025-06-03 18:31
中国资产系统性重估机遇 - 中长期各类中国资产将迎来向上系统性重估机会 短期消费、科技、全球竞争力制造业或成热点 [2][6] - 外资对中国资产吸引力增强 追逐节奏从港股、外汇延伸至境内资产 [2][6] - 中国资产核心优势在于确定性和安全性 尤其在全球贸易发展空间背景下 [6] 经济增长驱动因素 - 一季度经济表现良好源于"抢出口"效应、超预期文娱消费及DeepSeek推动的AI投资 [3] - 二、三季度出口将保持强势 因外贸企业持续"抢出口"叠加海外"补库存"需求 [4] - "95后"成为消费主力 其强信心与本土文化认同将带动中国元素品牌崛起 [4] - AI相关投资持续爆发 国产大模型能力成熟 工业场景+工程师优势推动应用层发展 [5] 资本市场政策方向 - 政策存量端通过降息降准为传统产业减负 增量端鼓励AI创新与消费补贴 [7] - 资本市场被视为全民分享经济红利渠道 未来政策将侧重扩大投资端与资产端规模 [2][7] - 需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强化价格发现功能 优化生态使优质公司获益 [7]
中国股市迈向“转型牛”,资产重估仍在继续!科技成长板块性价比较高,中证A500未来一年指数预期收益为22%
新浪基金· 2025-06-03 07:37
A股市场表现与趋势 - 6月3日A股三大指数均上涨,沪指涨0 43%,深成指涨0 16%,创业板指涨0 48% [1] - 5月A股三大指数齐收涨,呈现冲高回落走势 [1] - 机构认为A股处于新"国九条"行情+类"四万亿"投资重叠趋势中,2025年大概率以"慢牛"方式运行 [1] 市场结构与风格分析 - 中证A500指数风格为大市值、高盈利、高成长性,未来一年预期收益22%,未来三年预期年化收益10% [1][9] - 指数成分股在行业龙头、陆股通重仓、核心资产等概念上暴露较高,流动性好且机构认可度高 [8] - 当前估值水平不高,盈利预期高增,估值修复预计贡献15%收益,盈利贡献7%年化收益 [9] 行业配置建议 - 科技成长板块性价比高,拥挤度、滚动收益差等指标显示可布局细分方向 [4] - 6月科技成长风格历史胜率高,TMT行业胜率和收益率处于上游,电力设备、家电等大盘成长次之 [5][6] - 消费、金融核心资产展现基本面韧性,有望在ROE周期回升中担任"先锋手" [2] 政策与经济环境 - 中国政策"三支箭"(化解债务、提振需求、稳定资产价格)及资本市场改革推动"转型牛" [2]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科技、绿色、消费、基建领域,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为前沿方向 [7] - 下半年分两阶段:90天关税缓冲期内政策落地支撑市场,缓冲期后需关注政策对冲 [7] 投资工具与产品 - A500ETF基金(512050)及联接基金(A类022430,C类022431,Y类022979)可布局中证A500指数 [1][10] - 该ETF覆盖茅指数全部标的及宁组合88%权重,行业均衡且兼具价值与成长属性 [3]
把握资金脉络,掘金优质区域
华泰证券· 2025-06-03 04:22
报告核心观点 - 年初至5月30日中信银行指数获9.2%绝对收益和11.6%相对收益,排名市场第二,银行板块红利底色与避险属性凸显,投资价值持续提升,上市银行业绩有望筑底回稳,建议关注优质区域行、主动权益欠配标的和股息优势大行[1][15] 资金观察:红利为底,权重为势 险资配置加码,银保生态共建 - 监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险资成权益市场增量,2025年上半年超1000亿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实,后续扩大规模,大型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力争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30%投A股,测算2024年上市险企入市增量资金为3662亿或1912亿[20] - 银行股息回报高且稳定,A股大行股息率平均4%左右,部分超5%,H股大行平均5%,部分超6%,近十年中信银行指数平均ROE为12.5%,上市银行平均股息率约4%[22] - 险资增配红利股,银行股匹配其红利策略,新准则实施后保险公司OCI账户权益投资占比从23H1末的25%提至2024年末的37%,险资长股投银行可享价差、并表收益和业务合作附加值,但受董事席位和“两参一控”政策约束[25][26] ETF持续扩容,权重个股受益 - 近年来ETF发展快,2024年底股票ETF规模超主动权益基金,中央汇金等增持推动增长,宽基指数是主要增量,银行板块在沪深300指数中权重13.7%,有望受益[30][31] 公募改革深化,银行配置纠偏 - 5月7日证监会发布方案推动公募基金改革,中长期影响配置策略,当前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25Q1重仓银行板块占比3.8%,较沪深300、中证800指数权重明显低配,改革有望提升银行板块关注度[34][35] 中国资产重估,外资有望回流 - 中国经济修复预期改善,稳增长政策落地,人民币有升值动力,外资唱多中国资产,银行板块权重高、基本面好,有望成外资回流受益方向[40] 经营趋势:经济大省挑大梁,信贷格局分化 区域格局:强省领航发展,优质区域行受益 - 经济大省挑大梁,2025Q1广东、江苏等五省GDP总量前五,贡献约40.3%,江苏、浙江等信贷增速领先全国,东部地区存量和新增信贷占比提升,2024年中部、西部新增贷款占比19.5%、21.3%[46][52] - 城商行贷款增速高、份额升,25Q1同比增速12.9%,末在上市银行总贷款中占比7.9%,成都、宁波等近5年贷款复合增速超上市银行平均[56] 贷款结构:新旧动能转换,塑造新增长极 - 涉房类信贷增长缓,基建和制造业贷款贡献升,2024年末上市银行存量贷款中基建、制造业、对公地产、按揭占比30.0%、10.6%、5.0%、19.7%,新增贷款占比37.5%、13.1%、3.3%、 -3.5%[64] - “五篇大文章”聚焦的战略性新兴领域成信贷投放增长极,2025Q1末金融机构绿色、普惠小微、涉农贷款增速20.3%、12.2%、8.4%,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增速24%、8.5%[45][71] 业绩展望:盈利筑底修复,区域行韧性强 规模:信贷稳健投放,存款增速放缓 - 预计25 - 27年上市银行业绩筑底回稳,信贷投放稳健,存款增速放缓,2025Q1城商行贷款同比增速12.9%最高,2019年以来金融机构存款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4][56] 定价:重定价迎高峰,息差降幅收窄 - 存量定期存款重定价使息差降幅收窄,此前定期占比高的银行更受益,2025年5月LPR和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影响银行息差[4] 非息:投资较有压力,中收筑底回稳 - 债市利率震荡,上市银行投资类收益增长有压力,银保费率压力消化,中收增速有望筑底回稳,2020年以来上市银行其他非息收入增速波动,中收同比增速筑底[4] 资产质量:不良走势平稳,关注零售风险 - 预计上市银行不良率平稳,拨备反哺利润有空间,但小微、零售等领域风险需关注,不良生成有波动[4] 配置建议:多维资金共振,板块行情持续 - 增量资金支撑,优质区域韧性强,中长期银行板块配置价值高,建议把握优质区域行、主动权益欠配标的、股息优势大行三条主线,如南京、杭州等银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