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

搜索文档
中国“主动让位”,减持美债退出美最大债主行列,耶伦的预言成真
搜狐财经· 2025-05-19 09:39
美国国债飙到36万亿美元,压力山大,中国却悄悄减持了189亿美元美债,彻底退出"最大债主"前两名,英国顺势顶上,这事儿得从中美关税战说起,市场 乱成一团,特朗普急得想访华推销美债,可中国不吃这一套,欧盟和日本也各有算盘,美债这盘棋,到底谁在掌局? 英国趁机上位,成了第二大持有国,回想过去,中国曾是美债的最大买家,2019年滑到第二,到了2025年又掉到第三,这条曲线,多少折射出中美关系这 些年的起起伏伏。 美国国债规模如今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成了全球经济里一颗定时炸弹,2025年3月,中国减持了大约189亿美元的美债,持仓进一步缩水,直接从美国国 债的最大债主前两名滑落到第三,英国以7793亿美元的持有量跃升第二。 这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儿,背后是中美之间关税战升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缩影。中国这一手,既不高调抛售,也没继续增持,稳稳地让市场看清了中美 博弈的复杂局面。特朗普想靠卖债解围,可现实却没那么简单。 事情得从今年的年初说起,那会儿,中美关税战打得火热,美国对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针锋相对,搞起了"对等关税",这波操作让全球市场炸了 锅,尤其是美债市场。 2月到4月,美债长期收益率蹿升了0.7个百分点 ...
不准给中企贷款,中美又谈崩,鲁比奥对华称呼已变,英国趁势出手
搜狐财经· 2025-05-19 07:51
中美关税谈判与后续博弈 - 中美在日内瓦会谈达成大幅降低关税协议,期限定为90天,外界普遍认为两国关系将缓和[3] - 特朗普随即提出三项措施:威胁90天后加税至30%、对华为昇腾芯片实施全球禁令、禁止国际机构向哥伦比亚中企放贷,旨在展示对华强硬立场[1][3][5] - 关税战导致美国2024年GDP增长损失2%,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数万,通胀压力迫使美方主动寻求谈判[7] 科技领域竞争态势 - 美国对华为昇腾芯片实施禁令,延续拜登时期"小院高墙"政策,但中国AI产业产值已突破3万亿元,芯片自给率从2020年15%提升至35%[9] - 华为昇腾芯片在国内AI市场份额显著,美国技术封锁对中国长期发展影响有限,反而加速自主技术突破[5][9] - 全球芯片供应链格局变化,中国作为最大消费市场拥有议价能力,美国单边限制效果存疑[5] 地缘经济格局演变 - 中国在拉美投资达500亿美元占外资20%以上,"一带一路"项目覆盖铁路、港口、5G网络,中拉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同比+15%)[11][13] - 美国针对哥伦比亚的贷款禁令意在遏制中国影响力,但拉美国家更看重中国带来的基建与市场机会,哥伦比亚、巴西明确表态继续对华合作[11][13] - 英国声称要将中国挤出供应链,但其2024年GDP增速不足1%,且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35%,供应链覆盖200国,替代成本极高[11][13] 全球供应链与政治动态 - 美国参议员鲁比奥措辞从"中国是敌人"改为"挑战",反映美方对彻底脱钩可行性的重新评估[13] - 中国通过关税反制、供应链调整、出口管制等组合拳,在谈判中获得主动权,最终协议包含美方降低关税换取中方取消非关税措施[7] - 芬太尼问题成为谈判破裂点,中方明确拒绝美方将国内治理问题政治化的企图[9]
李嘉诚这次真跑不掉了?中国谈判胜利后,长和发公告开出四大条件
搜狐财经· 2025-05-17 04:12
长和集团港口交易条件分析 - 长和集团宣布228亿美元全球港口交易需满足监管部门批准、无违法情形、股东同意及常规条款四大条件[1] - 监管部门批准为首要条件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3月28日启动反垄断审查 首次援引《反垄断法》第二条对境外交易实施长臂管辖[3] - 交易涉及43个港口 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关键港口 控制全球6%海运贸易量 中国作为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年贸易额超6000亿美元[3] 交易策略与市场反应 - 长和曾试图通过引入意大利财团拆分交易规避审查 但被中方明确警告不得规避审查[5] - 交易公布后长和股价暴跌6.4% 市值蒸发超百亿港元 中小股东用脚投票表明态度[5] - 巴拿马政府因中方压力质疑交易违宪 美国威胁军事介入运河管理 使常规条款失去实际意义[5] 中美贸易博弈背景 - 5月12日中美达成协议 美国对华关税从25%降至10% 暂停部分额外关税 标志脱钩断链战略失败[7] - 美国对华商品平均税率曾达125% 导致进口暴跌40% 核心通胀受关税推升1.5个百分点[7] - 中国通过稀土管制、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及新能源产业三大王牌迫使美国重返谈判桌[7]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影响 -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联合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建设替代物流网络 预计2026年减少对巴拿马运河40%依赖度[9] - 中俄签署无限量能源供应协议 中拉论坛33国齐聚北京 显示中国地缘影响力提升[9] - 反垄断法、供应链自主与地缘影响力构成规则铁三角 有效遏制损害国家利益的交易[9] 商业伦理与民族企业对比 - 巴拿马运河承担中国21%远洋贸易流量 若港口被美国财团控制可能面临歧视性收费或数据监控[11] - 华为在制裁中逆势增长 比亚迪凭借技术突破市值破万亿 2024年11月联合发布方程豹豹8成为市场焦点[11] - 若完成交易可能面临165亿港元罚款及声誉损失 终止交易则需承担30-50亿美元违约金[11] 新时代商业环境特征 - 企业生存取决于与国家利益契合度 而非华尔街决策[13] - 资本凌驾国家之上的旧秩序正在瓦解 顺大势者昌成为新时代铁律[13] - 民族复兴进程中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投机行为将被时代洪流吞没[13]
债市专题研究:跌到年线位置的TS或将企稳
浙商证券· 2025-05-16 10:42
核心观点 - 技术分析角度,TS已下跌至年线MA250附近,当前TS价格层面可能有支撑;基本面角度,中美博弈窗口下,货币政策持续收紧概率小,后续短端利率或有较大下行弹性,看好7年以内品种结构性机会 [1][9] 对于“双降后”短端持有体验仍然较差的思考 - 长期看资金面,银行体系超储率偏低、大行更多承担货币政策传导和债市做市商功能等因素,使资金波动受央行态度外生影响大,资金走势可预测性减弱;短期看,5月中下旬供给增加,资金内生性有压力 [1][12] - 1月10日央行公告暂停买卖国债后,短端利率债定价权回归市场化,资金价格和国债收益率走势联动性变强,资金价格波动大、买断式逆回购及MLF操作月中透明程度降低,市场看资金做债程度提高,短国债机构定价权从大行切换到其他市场化机构,其对资金价格边际变化敏感度更高 [12] - 银行体系资金难快速恢复充裕状态,2024年四季度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银行超储率降至历史低位,银行负债端吸引力未增强且承担较高信贷投放职责,央行投放态度对资金松紧影响更明显,大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效力方面作用显著,其融入融出和买卖国债操作受央行态度外生影响大,资金走势内生可预测性减弱 [16] - 5月以来央行净回笼长短流动性,4月MLF净投放5000亿元但买断式逆回购净回笼5000亿元,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对冲;5月15日降准50bp释放约1万亿元,但5月中旬有9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和1250亿元MLF到期,若买断式逆回购月中续作规模小,5月月中中长期流动性投放或对冲,5月中下旬大量政府债净供给带来的流动性缺口难弥合,5月以来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回笼资金约1.1万亿 [17] TS和短端现券或重新恢复强势 - 双降落地后DR001快速下行至1.4%出头,资金价格下移,但以2年国债为代表的短端现券利率仅下行1 - 2bp,对比资金价格仍有空间 [1][26] - 当前债市投资者忌惮2 - 3月资金价格,但当前外部环境不支持央行回到2 - 3月资金利率大幅收紧阶段,中美虽达成阶段性一致,但特朗普反复无常,后续关税问题美方可能变卦,当前实质下行的资金利率对利率构成利好,短债利率不具备再度调整回到3月中旬前期高点的基础 [26] -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提到可能视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国债买卖操作,5 - 6月可能是年内合适的恢复买卖国债窗口期,若央行实质性重启国债买卖,短债利率可能下探至前低点位 [1][26] “久期抱团”的策略惯性导致长债利率呈现快速波动后重新趋于震荡的特征 - 4月以来,围绕中美关税政策,长端已出现2次单日快速定价,4月2日对等关税政策宣告后,10年和30年国债在2个交易日内定价结束,后续10年国债收益率围绕1.65%附近区间震荡,30年国债收益率受市场对供给冲击和内需刺激政策的担忧而缓慢调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宣告后,10年和30年国债在1个交易日内定价结束 [2][27] - 短期看,长债赔率问题使市场对诸多因素定价敏感度大幅降低,全球资本市场投资者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变化节奏预期不充分,国内债市出现利率走势单日大幅逆转的恐慌性行情,长端对双降、政治局会议、资金价格等常规或小超预期因素定价不明显 [2][27] - 展望后续长债方向,利空或暂时落地,重现一季度短端带动长端调整的概率变小,长端压力整体可控,机构“长债抱团”惯性仍在,基本面和货币政策未转向,利率围绕中枢的做多环境不变 [27] 债市策略方面,票息和资本利得价值轮动,信用债阶段性表现或优胜 - 今年以来,利率债表现疲弱,资本利得赚钱效应差,机构通过短端信用债下沉做票息收益 [2][29] - 利差角度,3月中下旬以来,1年AAA中短票信用利差、1年AA + -AAA等级利差以及3年AAA中短票信用利差均显著下行;机构买盘角度,3月下旬以来,债基和货基对普信债的净买盘增量显著且买盘基本稳定 [2][29] - 后续可持续关注票息合适的中短端信用债下沉带来的票息机会 [2][29]
中美签白纸黑字,稀土出口解禁,特朗普保住基本盘,美媒察觉不对
搜狐财经· 2025-05-16 09:31
作者-甜 编辑-甜 稀土不是啥稀奇玩意儿,地壳里其实不少,但提炼起来费劲儿,污染还重,关键是,它是高科技的命根子!从手机到电动车电池,从风力发电机到F-35战斗 机,哪样离得了稀土?中国呢,坐拥全球70%的稀土产量,妥妥的"资源王",过去,美国没少在这上面吃瘪。 稀土供应链被中国卡得死死的,科技巨头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前几年,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中国一手稀土牌玩得贼溜,2019年那会儿,中国就暗示过 要限制稀土出口,美国立马慌了神,特朗普政府赶紧四处找替代货源,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非洲都跑了个遍。 过去几年中美在这块稀缺资源上掐得你死我活,出口限制、关税大战。 突然中美一纸协议,白纸黑字,稀土出口解禁? 可哪有那么容易?稀土这东西,不是你想挖就能挖,想炼就能炼的,结果,美国只能硬着头皮跟中国谈,谈崩了就加关税,搞制裁,折腾来折腾去,供应链 还是没整明白,2025年这波操作,简直让人看呆,中美突然签协议,稀土出口限制一笔勾销,中国敞开大门,美国企业可以随便买。 这消息一出,华尔街那帮人先嗨了,稀土相关股票蹭蹭往上涨,特斯拉、苹果这些科技巨头也松了一口气,特朗普呢?直接在X上发帖,吹自己"谈判大 师",说这是 ...
中美发布联合声明当天,李嘉诚旗下企业连夜发公告“表忠心”
搜狐财经· 2025-05-15 18:41
中美博弈下的资本转向 - 长和集团在港口交易中态度发生180度转变 从强硬到温顺 明确表示不会进行不合法不合规的交易 [1][4] - 中美联合声明发布后 中国在经贸谈判中取得重要成果 关税水平回溯至4月2日之前 这成为改变长和决策的关键变量 [4] 港口交易风波背景 - 长和此前计划抛售大量港口与码头经营权 涉及巴拿马港口等战略资产 引发各界警觉 [3] - 港口作为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和能源流通枢纽 其权益归属牵动全球地缘政治敏感神经 [3] 中国官方应对措施 - 舆论层面 港澳办官网转载评论文章 暗示批评长和及其背后家族 强调国家战略利益不容侵犯 [3] - 行政层面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长和港口交易启动反垄断审查 强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3] - 高层表态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直接批评软骨头行径 为企业家划定政治底线 [3] 长和集团的应对与转变 - 在官方持续警示的近两个月内 长和回应敷衍 试图拆分项目规避监管 李嘉诚本人保持沉默 [4] - 最终态度转变被解读为资本在局势变化下的现实选择 而非真正的良心发现 [4][5] 事件深层影响 - 对长和集团而言 这是一次商业伦理的再教育 [5] - 对香港资本市场 事件明确了国家主权底线的重要性 [5] - 事件展现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战略定力与实力 [7] 企业家责任与资本定位 - 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 企业家不仅承担经济责任 更有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5] - 港澳资本依托国家政策红利发展壮大 关键时刻需与国家同频共振 而非摇摆不定 [5] - 新时代下 资本必须恪守政治底线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5][7]
Goheal:中美博弈升级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如何化解“地缘焦虑”?
搜狐财经· 2025-05-14 08:38
地缘政治对并购重组的影响 - 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化 中美科技链条深度脱钩 地缘限制层层加码 成为企业并购重组的无形天堑 [1] - 上市公司面临全球资源配置与跨境资产布局的渴望 与地缘政治风险形成矛盾 [1] - 超过60%的跨境并购项目需重新评估交易结构的地缘风险承受力 [5]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的角色演变 - 从交易执行者升级为全链条地缘战略顾问 提供政治风险分级预警系统作为尽调标准模块 [6][12] - 为企业设计跨境控股方案 包括结构防火墙 权限过渡机制 数据隔离模块等缓冲设计 [5] - 引入地缘评估模型 设置反制条款和缓冲机制 如自动资产置换和资产返还 [8] 并购策略和结构创新 - 传统并购逻辑不再适配新时代监管 需注重合规对抗和博弈谈判 [4] - 采用本地化闭环运营策略 数据本国处理 研发独立封闭 敏感业务设立中美双轨 [9] - 使用双层SPV和合规双签条款等创新结构 将不确定性封装成可控变量 [5][9] 企业内部治理变化 - 董事会层面设置国际事务委员会或风险监测小组 引入地缘安全顾问和数据合规专家 [7] - 懂政策的CFO价值提升 远超懂财报的CEO [8] - 企业从过去纯财务视角转变为多维度风险评估 包括政治 舆论 舆情和文化认知 [13] 跨境并购案例与趋势 - AI芯片A股公司收购美国初创企业案例 因敏感技术转移遭遇CFIUS连环问询 半年内三次补件 [5] - 近两年因地缘政治敏感而搁浅的交易累计超过数十起 [5] - 并购重点从哪里便宜买哪里转向哪里能长期安全稳定落地 [13]
李嘉诚旗下长和:受不了被密集追问,被迫提前回应!
搜狐财经· 2025-05-13 01:35
公司公告与交易细节 - 长和集团提前披露原定于5月22日股东周年大会公布的港口交易细节 因股东与媒体密集追问 [3] - 交易涉及全球43个港口 总金额达228亿美元 [3] - 公司强调交易需满足法律监管部门批准及股东同意等常规条件 绝不可能在不合法或不合规情况下进行 [3] 创始人动态与舆论反响 - 97岁李嘉诚于5月10日罕见露面观看演唱会 被媒体追问港口交易时仅以"多谢晒"回应 [6] - 周凯旋表示李嘉诚已退休 不应在私人场合讨论业务事宜 [6] - 相关话题"李嘉诚卖港口 长和发布声明回应"于5月13日登上百度热搜榜 引发广泛关注 [7] 行业背景与地缘政治关联 - 业内人士认为公告将舆论焦点引向中美博弈下的资本抉择 [12] - 同日美国签署行政令要求药企提供"最惠国价格" 拟将药价压降59%-90% [12] - 分析指出港口交易可能同时触发中美在反垄断及国家安全领域的连锁反应 反映全球化退潮下的利益再分配 [14]
所有出海话题的根本点,就是中美博弈
吴晓波频道· 2025-05-10 17:04
企业出海与供应链战略 - 外贸出海与企业出海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是单要素出海,后者是全要素出海,涉及设备、技术、人才、资本和商业模式的全面迁移 [6] - 企业出海面临供应链配套不足的挑战,在中国习以为常的高效供应链在海外可能成本畸高,以越南为例,劳动力便宜但综合成本因配套不足而上升 [17][20] - 出海战略需平衡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包括合规、供应链协同和文化适应等内生因素 [25] -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理由先出海,全球供应链洗牌阶段原有市场地位不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抓住重新上牌桌的机会 [29] - 企业出海应选择最低代价路径,而非全盘迁移,需在满足政策法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 [42] 供应链能力建设 - 供应链本质是工厂间的协同关系,核心在于零部件齐全性和供应及时性 [13] - 供应链韧性成为新战略课题,需要提前投入资源建立恢复能力,类似不倒翁原理 [62][67] - 提升韧性需解决三大问题:沉没成本、现金流和备胎方案,但对中小企业而言最终都归结为成本问题 [68] - 企业可通过建立最小规模海外生产单元(如车间)来增强供应链韧性,这是立足国际市场的关键 [75] - 人才被定义为供应链的肌肉,是支撑体系运转的核心要素 [46] 产业转移与空心化 - 产业空心化分为区域经济空心化和核心要素空心化两种类型,后者涉及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流失 [44] - 产业转移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现象,即产能占比被其他区域取代但未伤及根本 [50] - 空心化本质是供应链能力断链,企业需保持核心优势溢出与区域竞争力平衡 [54][57] - 制造能力仍是中国企业家的核心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会保留N代技术在国内,仅外溢N-1/N-2代技术 [48] 全球化战略视角 - 当前出海本质是中美博弈下的全球供应链重塑,是中国企业完成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36][79] - 企业战略应从本土化转向全球化,办公室悬挂世界地图而非中国地图成为全球化意识的重要标志 [64] - 转口贸易等规避制裁的出海方式不可持续,应选择难而正确的市场深耕路径 [38] - 双循环战略需要顶层设计:既要激发内需市场又要推动企业出海,形成协同效应 [60] 技术叠加与产业趋势 - 实体企业面临AI技术与企业出海双浪潮叠加的战略机遇,需同步布局两大方向 [10] - 供应链敏捷性需应对客户差异化需求,而韧性建设则需前置性战略投入 [62] - 外贸转内销并非简单路径转换,其难度不亚于二次创业,两者面临不同挑战 [81]
中美博弈耐力赛:美国中期选举施压,特朗普会先“扛不住”?
搜狐财经· 2025-05-06 16:41
东方大国凭借举国优势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耐力。首先,东方大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国内市场。这使得东方大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能够 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即使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东方大国也能够通过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来化解风险。 其次,东方大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近年来,东方大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这 些科技成果不仅为东方大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目前中美贸易呈现出一种微妙而又紧张的态势。美国方面,尽管拥有雄厚的资金,但却陷入了有钱也买不到东方大国货物的困境。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 因。一方面,东方大国在部分关键领域拥有独特的技术和产业优势,一些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旺盛,但由于贸易摩擦 等因素,导致供应渠道受阻。另一方面,美国自身的一些政策限制也加剧了这种局面。例如,加征关税等措施使得贸易成本大幅增加,一些美国企业不得不 重新评估从东方大国进口货物的可行性。 而东方大国虽然拥有丰富的货物资源,但也面临着挣不到美国钱的难题。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得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