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开曼)(PMRTY)

搜索文档
泡泡玛特又要炸场?刚入恒生指数, mini版LABUBU定价曝光, 董事长预判必火!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4 08:57
资本市场认可 - 公司入选恒生指数中国企业指数 将于2025年9月8日生效[1] - 首次被纳入恒生指数系列 体现资本市场高度认可[1] 产品运营表现 - 8月21日推出星星人好梦气象局系列、MOKOKO晒晒夏日系列、SKULLPANDA熊怠怠毛绒公仔挂件等多个新品[1] - 部分新品在正式发售前已被二手平台卖家炒出高价 有商家声称百分百抢到[1] - 香港门店新品售罄 购买需提前抽签且中签几率非常低[1] 二手市场溢价 - 原价79元的星星人系列毛绒挂件二手售价达170元[1] - 发售时199元的MOKOKO毛绒挂件二手价格高达1314元[1] - 盒机转赠款价格达1999元[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 同比增长204.4%[1] - 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 同比增长362.8%[1] - 毛绒挂件产品线成为重要盈利增长点[1]
泡泡玛特新品未卖先火,199元挂件炒至1999元!黄牛猖獗,消费者何去何从?
搜狐财经· 2025-08-24 08:56
泡泡玛特新品市场热度 - MOKOKO搪胶毛绒挂件未正式上市即被炒至799元 较原价199元溢价高达四倍 [1] - 星星人好梦气象局系列盲盒官方售价79元 二手市场溢价1.5倍至2.5倍 [4] - 与周深联名款搪胶盲盒原价129元 隐藏款被炒至1688元 吸引超12万人加购 [5] 二级市场投机行为 - 黄牛提供代抢服务并声称使用机器代拍 保证客户买到热门新品 [7][8] - 有卖家披露MOKOKO已有十几人预订 星星人也有五六端整盒预订量 [7] - 黄牛利用技术手段和人力优势抢购大量产品后加价出售牟利 [8] 公司历史调控措施 - Labubu 3.0系列通过限购12件及全渠道补货机制大幅增加供应 [10] - 该系列二手价格从1500-2800元跌至650-800元 整盒内含6个盲盒 [10] - 调控措施有效削弱黄牛议价能力导致价格崩盘 [1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4亿元 同比增长204.4% [14] - 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 同比增长362.8% [14] - 毛利率70.3%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 毛绒产品营收61.4亿元占比44.2% [14]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创始人预计2025年营收目标300亿元 [14] - 推出mini版LABUBU产品扩展至手机挂件等新应用场景 [16] - 官方回应库存有限且售完即下架 建议通过官方渠道购买 [8] 行业消费特征 - 盲盒经济稀缺性机制与收藏属性叠加社交媒体传播效应催生投机 [16] - 消费者反映热门新品难原价购买 整端盲盒原价474元被炒至高价位 [4][16] - 市场存在"未卖先炒"现象 反映潮玩市场持续供需失衡 [7]
泡泡玛特冲上4300亿!明星IP抢造下一个Labubu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4 02:03
泡泡玛特新品发布与财务表现 - 8月22日官宣推出mini版Labubu新品 分A/B两款 每款含14个常规款和1个隐藏款 常规款概率1:14 隐藏款概率1:168 [2] - 单个盲盒售价79元 整套装售价1106元 线上8月28日22点开售 线下8月29日发售 [2] - 官宣当日公司市值达4300亿港元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飙升至70.3% 超越LVMH并接近爱马仕水平 [2] - 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营收同比增长668% 该IP从推出到出圈历时7年 [2] 明星潮玩IP商业模式 - 明星IP变现效率显著:周深的"周可可"5分钟销售额超千万元 五月天的"卜卜"半年内进入毛绒玩具热销榜前三 [4] - 周杰伦的"周同学"IP达成200多个品牌联名 仅IP授权收入已超10亿元 [4] - 明星IP存在与艺人深度绑定风险 若明星出现负面事件将导致IP价值归零 [4] - 行业正尝试批量复制Labubu式成功路径 明星IP盈利能力受市场重点关注 [4][6] 行业发展趋势 - 潮玩行业聚焦IP商业化潜力挖掘 巨星传奇等公司通过明星IP拓展商业版图 [6] - 头部IP如Labubu和明星IP系列成为重要收入增长驱动力 高毛利率表现凸显行业盈利优势 [2][4]
泡泡玛特(09992):2025 年半年报业绩点评:25H1美洲市场爆发,IP矩阵“一超多强”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23 14:01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目标价387.5港元[11] 核心观点 - 25H1利润超预期 美洲市场同比增长超11倍 未来有望保持高增长[2][11] - IP矩阵形成"一超多强"格局 五大IP营收均破10亿元 THE MONSTERS同比增长668%[4] - 全球化战略顺利推进 海外业务进入收获期 更多新锐IP有望受到消费者喜爱[2][11] 财务表现 - 25H1实现营收138.8亿元 同比增长204.4% 净利润46.8亿元 同比增长385.6%[11] - 毛利率达70.3% 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 调整后净利润率33.9% 同比提升11.6个百分点[1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11.7/182.6/238.4亿元 对应EPS 8.32/13.59/17.75元[11] 区域市场表现 - 中国/亚太/美洲/欧洲分别实现营收82.8/28.5/22.6/4.8亿元 占比59.7%/20.6%/16.3%/3.4%[11] - 美洲市场线下/线上收入分别为8.4/13.3亿元 门店数达41间 预计年底超60间[11] - 各地区同比增速分别为135%/258%/1142%/729%[11] IP业务分析 - 13个IP营收破亿 星星人创收3.9亿元 为成长最快IP之一[4] - THE MONSTERS/MOLLY/SKULL PANDA/CRYBABY/DIMOO分别实现营收48.1/13.6/12.2/12.2/11.1亿元[4] - 五大I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68%/74%/113%/249%/193% 占比34.7%/9.8%/8.8%/8.8%/8%[4] 估值指标 - 当前市值430,279百万港元 股本1,343百万股[8] - 2025-2027年预测PE 35.43/21.68/16.60倍 PB 21.79/13.02/8.54倍[5] - 参考可比公司2026年26.2X PE估值[11][14]
泡泡玛特(09992.HK):25H1增长靓丽 全球化空间广阔
格隆汇· 2025-08-23 11:5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5% [1] - 归母净利润45.7亿元,同比增长396.5% [1] - 经调整纯利47.1亿元,同比增长362.8% [1] - 毛利率70.3%,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 [5] - 净利率33.0%,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达历史最高水平 [5] 境内业务表现 - 国内收入82.8亿元,同比增长135.2% [2] - 线下渠道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117.1%,零售店达443家(新增12家),平均店效创新高 [2] - 线上渠道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212.2%,抽盒机/天猫/抖音增速均超线下 [2] - 会员数达5912万,环比增长28%,人均支出提升 [2] - 合同负债8.5亿元,同比及环比均增长超3倍 [2] 境外业务表现 - 海外收入55.9亿元,同比增长314% [3] - 亚太收入28.5亿元(+258%),线下/线上分别为15.3亿元(+204%)/10.7亿元(+547%),门店69家(新增30家) [3] - 美洲收入22.7亿元(+1142%),线下/线上分别为8.4亿元(+744%)/13.3亿元(+1977%),门店41家(新增31家) [3] - 欧洲及其他收入4.8亿元(+729%),线下/线上分别为2.8亿元(+570%)/1.6亿元(+1359%),门店18家(新增9家) [3] IP矩阵表现 - THE MONSTERS收入48.1亿元(+668%),占比34.7%,Labubu成为世界级IP [4] - CRYBABY收入12.2亿元(+249%),星星人半年收入达3.9亿元 [4] - 经典IP MOLLY/SKULLPANDA/DIMOO收入分别为13.6亿元(+74%)/12.2亿元(+112%)/11.1亿元(+192%) [4] 产品品类表现 - 毛绒产品收入61.4亿元(+1276%),成为第一大品类 [5] - 手办收入51.8亿元(+95%),MEGA收入10.1亿元(+72%),衍生品收入15.5亿元(+79%) [5] 增长驱动因素 - Labubu 3.0系列及哪吒IP推动国内热度 [2] - 海外线上增速显著高于线下,欧美高消费市场空间充足 [3] - 预售模式及新品推出支撑下半年业绩 [2] - 供应链优化匹配高速增长需求 [5] 未来展望 - Mini Labubu即将发布,拓展手机挂饰等场景 [6] - 欧美继续快速开店,中东及南美市场逐步开辟 [6] - 乐园、饰品店等新业态持续孵化 [2]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0.7/155.4/203.2亿元 [6]
泡泡玛特(09992.HK):25H1收入&利润均超24全年 创历史新高
格隆汇· 2025-08-23 11:56
财务表现 - 2025H1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 [1] - 毛利率70.3%,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 [1] - 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63% [1] 区域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收入约83亿元,同比增长135% [1] - 亚太地区收入接近29亿元,同比增长258% [1] - 美洲地区收入约23亿元,同比增长1142% [1] - 欧洲及其他地区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729% [1] IP运营成果 - 13个艺术家IP收入超1亿元,其中5个超10亿元 [1] - THEMONSTERS收入48亿元(+668%),MOLLY收入14亿元(+74%),SP收入12亿元(+112%),CRYBABY收入12亿元(+249%),DIMOO收入11亿元(+192%) [1] 产品结构 - 毛绒产品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1276%,占比44% [2] - 手办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95%,占比37% [2] - MEGA收藏品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72%,占比7% [2] - 衍生品及其他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79%,占比11% [2] 毛利率提升驱动因素 - 高毛利率的海外销售占比提升 [2] - 产品设计优化与成本管控强化 [2] - 外采商品占比持续下降 [2] 盈利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12亿元、164亿元、207亿元 [2]
泡泡玛特(9992.HK):IP矩阵维持健康 全球化布局再加速
格隆汇· 2025-08-23 11:56
核心财务表现 - 1H25实现营收138.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04.4% [1] - 毛利润97.6亿元 毛利率70.3% 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 [1] - 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 同比增长362.8% 净利率33.9% [1] - 公司指引2025年集团收入至少300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率预计35%左右 [1] 分区域渠道表现 - 中国收入82.8亿元 同比增长135.2% 占比59.7% [1] - 亚太地区收入28.5亿元 同比增长257.8% [2] - 美洲地区收入22.7亿元 同比增长1142.3% [3] - 欧洲及其他地区收入4.8亿元 同比增长729.2% [3] - 线下渠道:中国零售店443家 机器人商店2437间 亚太零售店69家 美洲零售店41家 欧洲零售店18家 [1][2][3] - 线上渠道:中国线上增长212.2% 其中抽盒机增181.9% 天猫增230.7% 抖音增168.6% 亚太线上增546.7% 美洲线上增1977.4% [1][2][3] IP与品类结构 - 5个IP收入超10亿元: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DIMOO和CRYBABY [3] - THE MONSTERS收入占比34.7% 星星人系列成最快增长IP 占比近2.8% [3] - 毛绒玩具晋升第一大品类 占比从24H1不足10%大幅提升至44% [3] 运营效率提升 - 毛利率提升因海外高价产品占比提升贡献4个百分点 降低外采商品和促销优化成本贡献1.5个百分点 授权费模具费占比下降贡献0.8个百分点 [4] - 销售费率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至23.0% 管理费率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至5.6% [4] 投资建议与预测 - 全球化与IP矩阵构筑竞争壁垒 [4] - 上修2025-2027年经调整净利润预测至111/170/212亿元 较上次预测分别上调70%/77%/72% [4] - 维持买入评级 [4]
泡泡玛特(09992.HK):全球化发展持续加速 2025H1收入利润创新高
格隆汇· 2025-08-23 11:5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收入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 [1] - 归母净利润45.7亿元,同比增长396.5% [1] - 调整后归母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62.8% [1] - 归母净利率33.0%,同比提升12.8个百分点 [2] - 公司指引2025年全年营收不低于300亿元 [1] 盈利能力分析 - 毛利率70.3%,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主因海外高毛利业务占比提升及供应链优化 [2] - 销售费用率23%,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 [2] - 管理费用率5.6%,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 [2] - 规模效应推动期间费用率显著改善 [2] IP运营成果 - 13个IP销售收入超亿元,其中5个IP销售额突破10亿元 [2] - 五大核心IP(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DIMOO)合计收入97.2亿元,同比增长258.4% [2] - THE MONSTERS系列收入48.14亿元,同比增长668%,占总收入比重34.7% [2] - 艺术家IP收入贡献占比88.1%,同比提升7.2个百分点 [2] - 新锐IP星星人收入3.9亿元,成为成长最快IP之一 [2] 渠道发展态势 - 中国业务收入82.8亿元,同比增长135% [2] - 线下零售店收入44.1亿元,同比增长120%,单店销售额增长92.6% [2] - 线上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212%,抽盒机/天猫/抖音等多渠道高速增长 [2] - 会员规模5912万人,复购率50.8%,提升6.9个百分点 [2] 全球化进展 - 海外业务收入55.9亿元,同比增长440%,占比提升至40.3% [2] - 美洲地区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1142% [2] - 亚太地区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258% [2] - 欧洲地区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729% [2] - 海外门店达128家(亚太69/美洲41/欧洲18),2025年末预计达200家 [1][2] - 线上海外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965%,官网覆盖37国 [2]
100亿,“东南亚泡泡玛特”诞生了
36氪· 2025-08-23 04:11
融资与估值 - 淡马锡领投TOP TOY最新融资 投后估值达100亿港元 [2][3] - 此次融资是TOP TOY分拆IPO计划的关键步骤 旨在优化股东价值 [2][6] 业务规模与扩张 - TOP TOY门店数量从2020年首店增至2024年底超200家 覆盖国内80多座城市 [4] - 海外扩张已进入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泰国曼谷 计划五年内海外销售占比过半并进入40个国家 [4] - 海外门店模型跑通迅速 泰国和印尼门店当月盈利 三到四个月收回成本 马来西亚单店首月流水达150万 [11] 产品与IP战略 - 产品覆盖盲盒、积木、手办、雕像等全品类 价格区间从几十元至万元 目标客群为10至40岁人群 [4] - 拥有Tammy、卷卷羊等自有IP及迪士尼、漫威等200多个国际IP授权 [4][11] - 自营+独家SKU占比高 毛利率优于母公司名创优品 [7] 分拆上市逻辑 - 分拆上市可释放潮玩业务高溢价估值 反哺母公司渠道与供应链投入 [7] - 独立融资支持海外扩张、IP孵化和数字平台等资本密集型项目 [7] - 便于实施股权激励 直接绑定设计师、IP方及运营团队 [7] 资本视角与行业趋势 - 淡马锡投资TOP TOY基于其"亚洲Z世代消费"主题 东南亚潮玩市场年复合增速超40% [10][11] - TOP TOY模式契合淡马锡"轻资产、高周转"偏好 单店回本快且库存周转优势明显 [11] - 潮玩行业本质是情绪价值变现 将孤独、治愈等抽象需求转化为标准化SKU并通过IP联名提升溢价 [16][17] - 盲盒机制利用行为心理学"变比率奖励"刺激消费 隐藏款设计强化社交属性与二级市场金融属性 [17][19] 战略协同与资源整合 - 淡马锡提供东南亚政府关系、ESG框架及渠道资源 形成生态协同 [11][13] - TOP TOY凭借名创优品覆盖90国的供应链基础 实现"本土供应链+全球IP运营"模式 [10][11] - 投资策略聚焦人口结构、技术跃迁及政策红利锁定的长期主题 如数字化、可持续生活及未来消费 [13]
泡泡玛特市值飙升,王宁身价跃居马云之上成新消费领袖
搜狐财经· 2025-08-23 03:37
股价表现与市值 - 泡泡玛特股价于8月20日突破310港元大关,公司市值攀升至4200亿港元以上新高 [1] - 创始人王宁持有公司48.73%股份,个人财富达2050亿港元(约1886亿元人民币) [1] - 王宁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85位,中国富豪榜前九名,排名有望进一步提升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3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4% [3] - 中国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35.2%,海外业务在亚太、美洲及欧洲地区均实现大幅增长 [3] - 毛绒系列收入6.14亿元人民币,占比44.2%,同比增长1276.2%,成为第一大营收品类 [4] - 手办系列收入5.18亿元人民币,占比37.3%,同比增长94.8% [4] - MEGA系列收入1.01亿元人民币,占比7.3%,同比增长71.8% [4] - 衍生品及其他收入1.55亿元人民币,占比11.2%,同比增长78.9% [4] 业务与产品发展 - 头部IP包括THE MONSTERS、MOLLY和SKULLPANDA持续贡献主要增长动力 [3] - THE MONSTERS系列实现收入48.1亿元人民币,LABUBU成为全球热门IP并带动新品全球热销 [3] - 创新销售渠道如无人机售卖取得显著成效 [3] 市场观点与分歧 - 部分投资者担忧公司高市盈率及估值过高问题 [3] - 市场对公司定位存在分歧:IP运营商、潮玩品牌或盲盒经济代表 [3] - 极端交易案例(如初代LABUBU天价交易)引发市场对泡沫的质疑 [4] 行业地位与影响 - 泡泡玛特为新消费品牌树立榜样,消费企业创始人在科技股平淡背景下崭露头角 [5] - 公司专注于业务发展与创新,未直接回应市场质疑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