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000931)

搜索文档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未来五年趋势展望:技术、政策与资本的协同进化|聚焦中关村论坛
华夏时报· 2025-03-31 05:54
技术驱动的产业重塑 - AI、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将成为未来五年的核心驱动力,影响不仅限于研发流程优化,更体现在商业模式的颠覆性重塑 [3] - AI与医疗的结合已从影像筛查延伸至AI制药等领域,核心价值从"效率工具"转变为"生成式工具" [3] - AI制药的商业化拐点将至,关键在于从"提高效率"转向"创造价值",例如通过生成式技术缩短新药研发周期 [3] - AI医疗等热门概念易引发一二级市场估值泡沫,企业最终需靠收入与利润证明价值 [3] - 国内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技术迭代已接近全球前沿水平,CAR-T疗法的商业化突破及mRNA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将成为下一波浪潮的核心 [5] - 细胞和基因治疗赛道有三大趋势:海外人员入口放开、全球前沿新技术通过license in方式落地、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5] - 中美两国CGT新药上市数量比例接近1:1,审批速度趋同,为行业带来信心和活力 [5] 政策与支付端的影响 - 医保控费与集采政策加速行业格局分层演化,政策压力既是挑战也是筛选头部企业的筛选器 [6] - 控费趋势为国产企业提供以低成本快速占领市场的窗口期,但进入内卷阶段后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6] - 集采加速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分化,细分赛道头部公司会获得更快发展机遇 [6] - 创新药出海、AI医疗、生物制造、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及行业并购整合是未来5年行业重要方向 [6] - 集采政策下两类企业保持高速增长:具备先发创新优势的企业和市场占比处于头部的进口替代企业 [7] - 兼具医疗属性与消费需求的产品(如控糖减重、母婴消费及宠物医疗)能通过稳定销售维持健康现金流 [7] 资本布局与行业未来 - 当下应关注企业现金流水平,鼓励企业结合AI等新技术对研发或商业模式进行降本增效,创造好的并购或退出机会 [4] - 未来五年医疗健康行业将进入技术驱动、政策适配与资本赋能的深度协同期,估值泡沫出清与AI、CGT等技术爆发式增长并存 [7] - 医疗健康行业的未来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资本、政策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 [7] - 投资人需在技术洞察、政策预判与组合管理中找到动态平衡,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捕捉确定性增长 [7]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发布
新京报· 2025-03-31 05:22
文章核心观点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2025年3月21日起施行,中关村综保区将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业务、进行先行先试改革,打造开放创新发展高地,还明确了产业定位、政策优势及监管模式等内容 [1][2] 分组1:《办法》发布信息 -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相关专场发布,自2025年3月21日起施行 [1] 分组2:中关村综保区发展主线与目标 -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主线,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发展以研发创新为特色业务,开展先行先试改革,打造高水平开放创新发展高地 [1] 分组3:中关村综保区产业定位 - 以“研发创新”为主要特征,“保税研发”为主要功能,以集成电路和医药健康为核心,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为重点,拓展N个新型贸易服务业态,形成“2+2+N”保税业务谱系 [1] - 在产业准入、优化、服务、扶持等领域出台具体支持措施 [1] 分组4:中关村综保区政策优势 - 在“保税、免税、退税、免证”等基础政策上,发挥多区政策叠加优势,作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区,优先适用创新制度举措和便利化措施 [2] - 在综保区内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政策创新,营造宽松包容、安全可控环境 [2] 分组5:中关村综保区监管模式与保障措施 - 实行以“嵌入式联网监管”为核心、非必要无阻断的海关创新监管模式 [2] - 完善“3+1”智慧监管体系,在多个方面完善基础保障措施 [2]
未来已来:中关村论“机器人总动员”背后的故事
环球网资讯· 2025-03-31 04:17
科技办会与机器人应用 - 2025中关村论坛构建八大类应用场景,包括智慧会议、低碳办会、机器人迎宾和AI互动体验,科技贯穿论坛每个细节 [2] - 无感参会系统取消纸质证件,电子桌签和会场导航提升效率,"小关咖啡"机器人咖啡师每日服务超200位嘉宾,AIGC互动区两日生成2400余幅数字画作 [2] - 论坛成为新产品试验场,人形机器人、AI同传等技术接受真实场景考验,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落地,形成从技术验证到场景应用的闭环发展 [2] 机器人技术与表演 - 乐聚通研"夸父"机器人与加速进化T1机器人联袂出演开幕式科技秀,完成刚柔并济的太极和灵动舞蹈动作,展现科技与艺术融合 [2][5] - 乐聚通研通过动捕数据采集、运动轨迹重定向及仿真迁移,克服柔性地毯稳定性等挑战,历时百余次训练迭代,一个月内完成动作训练 [5] - 加速进化T1机器人在论坛承担四大任务:科技秀机械舞、展馆足球赛与特技表演、迎宾引导、AI论坛主持人,产品已远销欧美十余国 [5][7] 机器人核心技术 -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提出"价值驱动"技术范式,采用"小数据、大任务"路线,区别于传统大数据模型,强调类人类智能成长 [8] - 通研院CDM-MPC控制框架解决机器人动态平衡难题,实现复杂动作稳定,并与乐聚通研联合研发高动态奔跑技术,通过虚拟训练优化真实表现 [8][9] - 通研院发起"通智大脑联盟",吸纳七家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涵盖多形态机器人,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化与多场景落地 [9] AI同传技术 - 火山引擎豆包同传模型为论坛提供现场同传与双语字幕服务,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避免传统级联方案错误累积,智能优化翻译流畅度 [10] - 豆包同传支持5秒音色采样复刻,提升沉浸感,未来将优化模型准确性、降低延时并扩展多语言跨语种能力 [10]
中关村论坛年会“超高清视听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3-31 03:51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北京市广电局发布2025年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政策 以硬核政策和充沛资金为引擎 推出"123456"行动方案 打造全球领先的中国数字视听制作中心 [2] - 构建技术+内容+场景三位一体产业生态圈 发布十大超高清视听技术创新项目和十大创新应用场景 [2] - 成立北京市超高清视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企业联盟和高校联盟 多个行政区与超高清企业完成落地签约 [2] 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 - 论坛聚焦超高清全链条优化升级 涵盖内容创作、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三大方向 [3]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科分享人工智能技术革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姜文波探讨超高清制播体系构建 [3] - 国际组织代表及跨国企业负责人分享全球超高清技术发展趋势 [3] 应用场景与产业融合 - 圆桌对话聚焦人工智能加速内容生产变革 华策影视、索尼影视等企业代表参与讨论 [3] -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文商旅体新场景 超高清技术将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3] - 超高清视听技术将重构文化消费体验 推动产业贯通发展 [3] 重要项目启动 - 2025大学生AI艺术季等重要项目同步启动 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2] -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霍学文就金融赋能产业升级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3]
中关村论坛|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政策将制定出台,多地开始筹备未来产业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3-31 03:43
政府政策与产业布局 - 工信部将制定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细分领域产业政策 健全未来产业"1+N"政策体系 [1] - 工信部支持地方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加大未来产业投入力度 [1][7][8] - 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深圳等地已明确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方向 [7] 地方未来产业基金动态 - 上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 由财政全额出资 [8] - 合肥拟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 三年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每年另设1亿元专项资金补贴智能机器人企业研发成本 [8] - 北京市将设立8只千亿级市级政府产业基金 重点支持类脑计算、光电计算、超宽禁带半导体、超导材料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9] 未来产业核心赛道 - 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赛道包括通用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清洁氢、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及元宇宙 [3] - 人形机器人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当前处于发展上升期 在工业及家庭应用场景展现巨大潜力 [3][6] 区域产业集聚态势 - 京津冀地区以高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为重点方向完善产业链条 [5] - 长三角依托制造业能力在上海、昆山、无锡等地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 [5] - 珠三角发挥应用驱动优势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 [5][6] 技术发展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发展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地方产业基础配套能力 [3] - 具身智能技术进入家庭场景仍需较长时间 双足人形机器人的机械操作效能未达预期 [6]
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科技助残……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含“新”量十足
央视网· 2025-03-31 02:18
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建设 - 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正式启动 整合国内各地算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1] - 平台已汇聚京津冀 内蒙古 新疆 宁夏等区域超8万P绿色算力 构建国内超大规模跨域协同智能算力网络 [5] - 企业可通过平台获得优质低成本算力服务 政府同步搭建数据交易平台方便获取数据资源 [3] 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拓展 - 人工智能在助残领域存在巨大应用空间和众多应用场景 需积极对接科技产品研发 [7] - 科技助残论坛聚焦推进助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以先进科技助力残疾人全面发展 [6] - 行业将继续扩大与科技企业 科研机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合作壮大助残科技创新力量 [9] 行业交流平台搭建 -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 包含2场核心论坛和5场专场论坛 [1] - 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汇聚图灵奖得主 政产学研等海内外学者 现场发布7项人工智能成果 [1] - 论坛首设科技助残平行论坛 主题为"科技有爱 共创美好世界" 汇聚助残科技创新力量 [6]
今日中关村论坛年会日程:14:30召开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31 01:29
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 - 活动内容包括领导致辞、重大成果发布、重要成果及合作协议签约、机构授牌和总结讲话 [2] 中国科幻大会 - 活动涵盖专业性活动、赛事类活动、产业化活动和群众性活动 [3] 侨海创新发展论坛 - 主题分享嘉宾包括陆林、段慧玲、任福继和刘嘉麒等院士及专家 [3] - 圆桌对话主持人王钰,嘉宾包括王志华、王希萌、朱爱莲和米菲等 [3] 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 - 主旨演讲嘉宾包括罗敏敏、默罕默德·萨万和吕宝粮等 [4] - 高峰对话嘉宾包括赵继宗、时松海、罗敏敏、洪波、王跃明、赵国光等 [4] 新加坡前沿科技与创新论坛 - 主旨演讲嘉宾包括蓝钦扬、刘新风、Artur Ekert和龙桂鲁等 [4] - 圆桌对话主持人王啸,嘉宾包括苏放、梁宇、舒明和姜智慧等 [5] 科学与外交国际论坛 - 主旨演讲嘉宾阎学通 [6] - 圆桌对话主持人靳晓明,嘉宾包括Gregory Herczeg、王永志、Alice Hughes等 [6] ESG协同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论坛 - 主题演讲嘉宾包括张蓓、关一松、宗军、吴慧敏、孟冬平、赵健能和张政伟等 [7] 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 - 主旨演讲嘉宾包括杨涛、刘大为、徐滔、安娜•索德霍尔姆、侯玉菡和马仕鹏等 [10] - 高峰对话主持人唐人虎,嘉宾包括马晶晶、杨军、许晖、陈音、俞振华和朱子涵等 [10] 世界绿色设计论坛 - 主席报告嘉宾王金南 [11] - 主题演讲嘉宾包括霍学文、朱啸虎、洪婧、恩里克·施耐德和张晓燕等 [12] 高端仪器创新发展论坛 - 演讲嘉宾包括张学军和奥泰因·赫尔佐格 [13] BOE技术策源地活动丨f-OLED专题 - 主旨演讲嘉宾包括邱海军、刘云圻、Woo Young Lee、孙琦、冒亮、余航和李林峰等 [16] 一轻控股科技创新技术与应用场景发布会 - 活动内容包括领导致辞、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发布、应用场景需求发布、合作签约和合成生物专题活动 [17] 北京科幻嘉年华 - 活动涵盖潮幻奇遇季、科幻体验节、作家签售会、首钢园科幻游园体验和科幻创新之旅 [17]
2025中关村论坛发布多项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成果
央广网· 2025-03-31 01:18
医学AI技术发展 -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多项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成果 将推动相关领域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1] - 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教授张浩表示顶尖医疗技术正通过手术机器人实现技术普及 [1] - 手术机器人通过标准化能力使不同规模医院达到相近手术水平 有助于解决群众看病问题 [1] 手术机器人普及趋势 - 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在大型医院已成标配 未来3到5年普及度将大规模提高 [2] - 医疗AI变革涵盖AI导诊工具 可根据患者情况精准推荐诊疗科室 大幅提升初次就诊效率 [2] - 慢性病患者通过AI系统实现出院后个性化健康管理 顶尖医院医学经验可封装进AI系统供基层医生共享 [2] 技术转化与基层应用 - 医疗AI变革核心不仅是技术迭代 更是转化为看得起看得准的普惠现实 [2] - 国内最高水平心脏超声经验通过大模型学习后制成系统 在基层推广时可辅助医生撰写报告并支撑诊疗 [2]
《环球时报》记者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倾听:外国专家畅谈人形机器人未来路径
环球时报· 2025-03-30 22:43
AI+机器人技术融合 - 人形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适应复杂环境[2] - 机器人技术与AI融合形成智能型机器人,AI将机器人收集的数据转化为可用信息,推动技术快速进步[2] - 感知与交互技术进步使机器人能实时感知环境信息(形状、位置、温度等)并与人类自然交流[4] - 大语言模型和视觉基础模型赋予机器人强大学习推理能力,能从大数据中获取知识完成复杂决策[4] - AI整合升级使人形机器人可完成精细化作业,如机械臂精准抓取光滑盘子并定位[5]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 - 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2027年建立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等目标[6] - 中国在机器人技术和AI领域进步显著,成为世界级领导者之一,研究人员论文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6] - 截至2024年底全球160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中中国企业超60家,专利申请和有效专利数量全球第一[6] - 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中52.5%来自本土制造,政府大力推进机器人国产化[8] - 中国拥有完善机器人产业链、技术人才、全球最大应用市场和良好政策环境,发展潜力巨大[9] 行业应用现状 -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生产线高效完成焊接、装配等复杂任务,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9] - 服务行业机器人(送餐、迎宾、手术辅助等)表现亮眼,多领域应用展现突出成绩[9] - 中国将重点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9] 国际合作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中意可在机器人技术和信息科学领域深入合作[10] - 中韩合作可从机器人产业链特定领域开始,加强人才交流和产学研融合[11] - 行业面临安全性、可靠性提升以及智能化水平适应多样化需求的挑战[10] - 机器人纵深发展需硬件性能提升、AI大模型融合改进、政策支持和资本人才投入[11]
让科技有光,也有温度——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圆桌对话释放多元合力|聚焦中关村论坛
华夏时报· 2025-03-30 16:57
文章核心观点 科技是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科技助残进展与愿景交流,探讨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助残走深走实,助力残疾人生活更美好 [1] 前沿科技赋能残障群体 - 奥托博克作为全球领先的假肢与矫形技术企业,自1919年起为退伍军人提供假肢,将智能控制等与临床研究融合,优化设备性能,降低使用者负担与风险,产品应用广泛,未来将继续支持残障人士 [1] - 脑功能成像技术为神经系统相关残疾诊疗带来突破,可识别患者核心环路和关键节点,指导个性化干预方案,在康复中效果良好 [3] - 外骨骼机器人研发有新进展,轻量化、缆绳驱动的外骨骼成全球康复机器人研究新趋势,为脑瘫儿童等带来改善 [3] - 人工耳蜗可将外部声音转化为电脉冲信号,作用于耳蜗对应区域,实现听障人士听觉重建 [4] - 基因检测和新型微创手术等为遗传性眼病预防和治疗带来希望,信息技术让视障群体实现独立网购等,网约车和导航优化出行,电子助视器等助力学习工作 [6] 多方协同推动科技助残落地 - 政府方面,海淀区作为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将建设“一平台一智库一图谱一窗口”体系,推动前沿技术研发,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多方协作,制定中长期规划 [5] - 企业方面,科创企业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需深入理解残障群体需求,如开发结构光快速导航技术提升治疗效率,企业应围绕临床难点和现实需求创新 [7] - 残疾人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视障群体可参与信息无障碍评测监督及科技产品设计体验,让技术创新满足个性化需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