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关村(000931)
icon
搜索文档
《中关村指数2025》在京发布 凸显创新发展态势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22:16
综合指数表现 - 2024年中关村综合指数达362.1 较上年提升32.7个点 相比基期2013年年均增长12.4% [1] 分项指数构成 - 指标体系包含创新引领 创新创业生态 产业发展 开放协同 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 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 [3] - 以2013年为基期 基期数值设定为100 通过加权合成综合指数和分项指数 [3] 创新引领指数 - 2024年指数达549.2 首次突破500 较上年大幅提升71.2个点 [3][6] -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6.7% 增速位居各分项之首 [3][6] - 反映示范区在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6] 创新创业生态指数 - 2024年指数达524.3 首次突破500 较上年提升46.4个点 [3][6] -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6.3% 增速仅次于创新引领指数 [3][6] - 体现全链条服务体系优化和人才 资本 技术等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6] 其他分项指数 - 产业发展指数达287.1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0.1% 延续向好趋势 [3] - 开放协同指数达316.4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1.0% 呈现波动上升态势 [3] - 宜居宜业指数达133.4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2.7% 保持平稳提升 [3] 行业地位 - 指数体系成为表征中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3] - 示范区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路径 [8]
宝坻 “类中关村”产业生态持续构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9 20:47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 - 入驻市场主体达1883个 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订深化合作共建协议 推进新一轮8亿元规模增资 [1] - 同中关村朝阳园建立"飞地园区"跨区域分配机制 联合中关村软件园等13家单位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1] - 2023年7月局部区域纳入天开园空间布局 成为链接中关村和天开园资源要素的关键节点 [1] 产业生态与服务创新 - 移植北京中关村5大类20大项203个小项集成服务包 发布市区两级支持高质量发展的22条政策措施 [2] - 构建金融超市 创新孵化等十大服务平台 首创"拿地即开工 竣工即投产"和"654陪跑"服务模式 [2] - 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获评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创业孵化类创新基地 [2] - 与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团队打造天津市首条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线路 [2]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对接北京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专家学者 为10家企业选聘科技副总 [2] - 引入21个项目团队创新发展 完成370项创新成果 [2] - 博宇半导体热解氮化硼坩埚技术获国际领先认证 新松智能IRC工业机器人控制器获国内先进水平认证 [2] - 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重大装备结构 航空器结构两个创新实验室已完成筹建 [2]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 2022年12月30日京唐 京滨城际铁路开通 推动宝坻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3] - 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 在现代化交通体系构建上取得扎实成效 [3] - 十四五期间通过构建交通大动脉 畅通民生微循环 织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网 [3]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中关村持续创新发展良好态势
新京报· 2025-09-19 12:35
综合指数表现 - 中关村综合指数2024年达362.1 较上年提升32.7个点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2.4% [1][3] - 创新引领指数和创新创业生态指数首次突破500 分别达549.2和524.3 较基期年均增长16.7%和16.3% [3] - 产业发展指数达287.1 较基期年均增长10.1% 开放协同指数达316.4 年均增长11.0% 宜居宜业指数达133.4 年均增长2.7% [3] 创新研发投入 - 2024年企业研发费用4785.1亿元 同比增长6.5% 研发投入强度达10.9% [4] - 98家企业入选欧盟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000强 8家跻身TOP100 [4] - 企业委托外部研发经费支出869.7亿元 同比增长20.9% 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 [5] 知识产权成果 -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5万件 较2013年增长约8倍 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907.1件 较2013年翻两番多 [4] - PCT国际专利申请8776件 同比增长10.8% 占全市70%以上 6家企业跻身全球PCT专利申请TOP100 [4] 前沿技术突破 - 涌现通用人工智能体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类脑视觉芯片 光子时钟芯片 128通道无液氦脑磁图仪等标志性成果 [4][5] - 百度和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出租车入选2025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十大突破性技术 [5] 人才队伍建设 -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78万人 占从业人员64.4% 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高新区20个百分点 [6] -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31人次 占全国27.7% 连续两年居全球科技园区首位 [6] 企业生态活力 - 2024年新设科技型企业4.6万余家 每日新设126家 [6] - 新晋独角兽企业21家 约62%集中于通用人工智能 细胞治疗 新型储能 氢能等未来产业 [6] 产业发展规模 - 2024年示范区总收入9.85万亿元 较上年净增约1万亿元 占北京市GDP约三分之一 占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约六分之一 [7] - 技术收入2.67万亿元 占总收入比重27.1% [7] 企业经营效率 - 企业人均收入356.4万元/人 较2013年增长1.2倍 人均利润38.0万元/人 较2013年增长2.2倍 [7] - 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50万元/人 约为北京市1.2倍 [7]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收入4.55万亿元 同比增长21.3% [8] - 备案大模型136款 占全国25.2% 13家企业入选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 [8] 细分产业成就 - 医药健康产业总收入超4000亿元 9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位列全国第二 9个创新药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排名全国第三 [8] - 布局合成生物 具身智能机器人 氢能等未来产业 成立全国首个量子科技孵化器和具身智能产业园 [8] 企业集聚效应 - 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584家 其中千亿元级企业11家 较上年增加4家 [8] - 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万家 约占全国高新区12% [8]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
中国经济网· 2025-09-19 10:19
综合指数表现 - 2024年中关村综合指数达362.1 较上年提升32.7个点 相比2013年基期年均增长12.4% [1] - 创新引领指数达549.2(基期年均增长16.7%)和创新创业生态指数达524.3(基期年均增长16.3%)首次突破500 成为综合指数增长核心动能 [1] - 产业发展指数287.1(基期年均增长10.1%) 开放协同指数316.4(基期年均增长11.0%) 宜居宜业指数133.4(基期年均增长2.7%) [1] 经济规模与质量 - 2024年示范区总收入9.85万亿元 较上年净增约1万亿元 占北京市GDP约三分之一 占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约六分之一 [2] - 技术收入达2.67万亿元 占总收入比重27.1% 人均实现收入356.4万元/人(较2013年增1.2倍) 人均利润38.0万元/人(较2013年增2.2倍)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50万元/人 约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1.2倍 [2] 数字经济发展 - 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收入4.55万亿元 同比增长21.3% [2] - 人工智能领域备案大模型136款(占全国25.2%) 建成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 [2] - 布局合成生物/具身智能/氢能等新兴产业 建成64家特色产业园及全国首个量子科技孵化器 [2] 企业生态结构 - 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584家 其中千亿级企业11家(较上年增4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万家(占全国高新区12%) [3]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2家(占全国高新区13%) 独角兽企业93家(总估值5333亿美元)数量与估值居全国首位 [3] - 上市企业532家(总市值14.9万亿元) 其中市值超千亿企业30家 [3]
中关村指数2025:创新引领与双创生态指数强劲增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9 08:57
综合指数表现 - 中关村指数2025综合指数达362.1 较上年提升32.7个点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2.4% [2] 分项指数表现 - 创新引领指数达549.2 首次突破500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6.7% [2] - 创新创业生态指数达524.3 首次突破500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6.3% [2] - 产业发展指数达287.1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0.1% [2] - 开放协同指数达316.4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11.0% [2] - 宜居宜业指数达133.4 相比基期年均增长2.7% [2] 创新引领领域进展 -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汇聚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硬科技成果涌现 协同创新向纵深迈进 [3] - 创新引领指数增速在中关村一级指标中最快 [3] 创新创业生态优化 - 创新服务体系呈现专业化集成化全球化趋势 [3] - 高能级人才队伍壮大 股权投资和硬科技创业活跃度高 专业服务集成化全球化特征突出 [3] 行业战略定位 - 中关村指数连续14年发布 指标体系含5个一级指标 11个二级指标 35个三级指标 [1] - 指数旨在刻画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动态 成为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晴雨表和风向标 [1] - 中关村探索科技园区创新绿色开放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全球贡献中国创新智慧 [3]
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9.85万亿,人均实现利润38万元
第一财经· 2025-09-19 08:23
创新引领指数 - 创新引领指数2024年达549.2 较上年提升71.2个点 较基期年均增长16.7% [1] - 企业研究开发费用4785.1亿元 同比增长6.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0.9% [2] -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25万件 较2013年增长约8倍 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907.1件 较2013年翻两番多 [2]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8776件 同比增长10.8% 占全市七成以上 6家企业跻身全球PCT专利申请TOP100 [2] - 涌现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体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类脑视觉芯片 光子时钟芯片等标志性成果 [3] 创新创业生态 - 创新创业生态指数2024年达524.3 较上年提升46.4个点 较基期年均增长16.3% [3] -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78万人 占从业人员64.4% 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高新区约20个百分点 [3] - 新设科技型企业4.6万余家 日均新设126家 [4] - 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超2000家 企业获股权投资额约1600亿元 [4] - 44%投资案例集中于成立3年内初创企业 52%投向A轮及之前早期阶段 91%投资额聚焦硬科技领域 [4] - 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9家 国家技术转移机构49家 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7] 产业发展规模 - 2024年示范区总收入9.85万亿元 较上年净增约1万亿元 占北京市GDP约三分之一 [7] - 技术收入2.67万亿元 占总收入比重27.1% [7] - 企业人均实现收入356.4万元/人 较2013年增长1.2倍 人均利润38万元/人 较2013年增长2.2倍 [7] - 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50万元/人 约为北京市1.2倍 [7] - 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584家 其中千亿级企业11家 较上年增加4家 [7]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万家 占全国高新区12%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2家 占全国高新区13% [7] 创新资源集聚 - 北京连续八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 汇聚92所高校 1000余家科研院所 [1] - 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 全国近50%两院院士 13所高校入选全球前500强 [1] - 企业委托外部单位研发经费支出869.7亿元 同比增长20.9% [3] - 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 共建多个协同研发平台 [3] - 参与编制全球首个无人配送车国际标准 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团体标准 [2] 资本市场表现 - 上市企业532家 总市值14.9万亿元 其中市值超千亿企业30家 [7] - 形成覆盖种子 天使 VC PE 并购和S基金的全链条金融投资体系 [4]
“中关村指数2025”今日在京发布
新浪财经· 2025-09-19 06:53
核心数据表现 - 2024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达9.85万亿元 较上年净增约1万亿元 [1] - 综合指数达362.1 较上年提升32.7个点 相比基期2013年年均增长12.4% [1] 经济贡献度 - 贡献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约三分之一 [1] - 占国家高新区总收入约六分之一 [1] 指数体系构成 - 指标体系包含创新引领、创新创业生态、产业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 [1] - 下设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 以2013年为基期(100)加权合成 [1] 行业定位 - 成为表征我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1] - 直观有效刻画示范区创新发展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 [1]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综合指数攀升至362.1,年均增长12.4%
北京商报· 2025-09-19 06:44
综合指数表现 - 2024年综合指数达362.1点 较上年提升32.7个点 [1] - 相比基期(2013年)年均增长12.4% [1] 分项指数表现 - 创新引领指数达549.2点 首次突破500 基期以来年均增长16.7% [1] - 创新创业生态指数达524.3点 首次突破500 基期以来年均增长16.3% [1] - 产业发展指数达287.1点 基期以来年均增长10.1% [1] - 开放协同指数达316.4点 基期以来年均增长11% [1] - 宜居宜业指数达133.4点 基期以来年均增长2.7% [1] 指标体系构成 - 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 [1] - 以2013年为基期(基准值100点)通过加权合成综合指数及分项指数 [1] - 设计目的为刻画示范区创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反映高新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1]
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中关村国际孵化器孵化企业近千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9 02:45
公司孵化业务规模 - 累计孵化企业995家 其中海外人才企业占比超80% [1] - 36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40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总额31.6亿元 14家企业成功上市 [3] 全球资源整合网络 - 与近百家使馆 商会及投资机构建立合作 [1] - 通过东京 多伦多海外站点引进日本智能农业 荷兰智慧温室等国际项目 [1] - 实现技术引入 本土优化 全球推广的良性循环模式 [1] 企业孵化服务体系 - 构建涵盖物业服务 创业辅导 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 产业链对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2] - 提供从公司注册到市场拓展 股权融资 政府关系管理的一站式支持 [2] - 服务团队汇聚技术 产业 投融资等领域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 [2] 专业孵化支持措施 - 组建由产业专家 投资人和技术导师构成的导师库 [3] - 推出从商业计划 融资对接到市场开拓的标准化课程体系 [3] - 累计举办创业沙龙 项目评审会超千场 服务创业者1.2万人次 [3] 典型项目孵化案例 - 日本智能农业项目通过孵化器获得中国市场落地服务 [2] - 协助解决文化差异 市场渠道 政策法规等本土化问题 [2] - 智能农业解决方案已在多个地区农业生产中应用 [2]
工银金融、中关村资本成立创业投资基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02:08
基金基本信息 - 北京中发工融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2025年9月17日成立 登记状态为存续 营业期限至2032年9月16日 [2] - 基金出资额为3.5亿元人民币(35000万人民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110108MAEUTWWM9T [2] - 注册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甲2号院7号楼8层12室 登记机关为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 基金管理架构 - 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工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委派代表分别为席换和陆胜东 [1][2] - 经营范围涵盖私募基金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及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 需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备案 [2] 出资合伙人构成 - 基金由四家机构共同出资:北京中关村资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工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及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1][2] - 所有合伙人均为国有控股性质 其中工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具备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