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关村(000931)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对话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人形机器人的高流量带来行业宽容度
北京商报· 2025-03-30 16:07
文章核心观点 北京商报记者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专访灵宝CASBOT创始人张正涛,围绕产业拐点、商业化逻辑等话题展开交流,探讨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1] 公司发展历程 - 2011年科技部启动乒乓球机器人项目,张正涛所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团队第一批参与,花三年教会机器人打乒乓球[4] - 2015年张正涛萌生将机器人产业化想法,2016年从光学智能检测切入工业场景,2023年8月成立灵宝CASBOT [4] 公司产品情况 - 成立不到两年的灵宝CASBOT已有多款人形机器人并进入产品交付阶段,灵宝CASBOT SE是早期产品,灵宝CASBOT 01(昵称“星期三”)可能是目前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属大力士类型,可二次开发[4] 公司商业化路径 - 公司计划先工业再家庭,先在半结构化环境,再去泛化环境开展业务,客户开放心态让公司有更多解决方案,可利用传统方式补齐成功率[5] 公司项目安排 - 灵宝CASBOT SE会在4月中旬参与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准备两台机器人参赛,考查行进速度、本体及行动稳定性,参赛机器人不做改造[6] 行业发展影响 - 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融资额超200亿元,高关注度是双刃剑,既推动技术研发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提升认知度和接受度、吸引人才,也需警惕泡沫化风险[7] 行业技术融合变化 - “智能+物理”深度融合阶段,机器人灵巧手灵活且具泛化能力,能快速学会多种产品质检操作方式并结合硬件,可在2 - 3小时学会一种型号产品质检,很多世界级制造业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公司机器人2 - 3个月技术迭代一次[8] 行业竞争格局 - 大厂入局对创业公司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厂有算力、资金和生态整合优势,加速产业链成熟,但具身智能领域未形成垄断格局,创业公司可凭借垂直场景深耕和技术差异化突围,国家支持提供发展环境[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对话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工业场景只是过渡,人形机器人会在家庭场景下爆发
北京商报· 2025-03-30 16:01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人形机器人行业从2022年底的3-4家企业快速增长至2025年的两三百家,行业进入爆发期[8] - 当前行业处于早期阶段,企业需在技术路线未明确的情况下做好5-10年持久战准备[4] - 行业面临三大核心挑战:降本、批量化生产、国产化推进,这些问题相互关联需协同解决[4] 商业化路径 - 工业场景被视为过渡阶段,家庭场景才是未来爆发点,现阶段工业场景可产生销量反哺技术迭代[7] - 企业战略分为对齐主义(基于现有技术快速商业化)和超越主义(押注未来技术),乐聚机器人采用对齐主义但认为未来两者将融合[7] - 2025年预计交付1000-2000台人形机器人,达到万台规模后将迎来类似新能源汽车2013年的产业拐点[6] 技术发展 - 人形机器人技术分为大脑(控制)、小脑(运动)、本体(硬件),当前三者割裂但未来必然融合[10] - 最大挑战并非具身智能模型技术收敛,而是跨团队的大脑与小脑融合问题,涉及信任与主导权等非技术因素[10] - 国产化率从2018年全部依赖进口提升至90%以上,单台成本从300万元降至几十万元[9] 竞争优势 - 中国供应链优势显著,支持企业快速推出产品并实现成本大幅下降[9] - 政府主动提供应用场景支持,降低企业市场教育成本,如中关村论坛等平台提供实战演练机会[9] - 行业认知度显著提升,客户从询问基础概念转向直接提出场景化需求[8] 量产定义 - 2025年作为"量产元年"仅实现小脑和本体的基础运动功能,真正产业化需等待具身智能(三者融合)实现[6] - 量产分为小批量(千台级)和大规模(万台级)两个阶段,万台规模将明确技术路线[6]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对话加速进化创始人兼董事长程昊:量产元年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交付可用并创造价值
北京商报· 2025-03-30 15:58
文章核心观点 北京商报记者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专访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探讨人形机器人产业拐点、商业化逻辑、量产时间表等问题,程昊分享公司发展逻辑、产品迭代、量产情况及对行业热度看法 [1][3] 公司情况 - 加速进化创始人程昊有多次创业经历,少年时就关注机器人领域,公司发展逻辑是硬件、控制、应用螺旋式迭代,T1机器人兼顾营销与销售 [3] - 公司已全球交付人形机器人产品,1月交付第50台,3月初交付第100台,客户分布于多个国家,认为今年可算小批量量产,交付创造价值更重要 [4][9] 产品应用与迭代 - 踢足球是面向开发者的好场景,今年会开发更多一方应用吸引第三方应用开发,将人形机器人类比手机,一方应用如内置功能,第三方应用如下载的App [5] - 人形机器人开发遵循硬件、运动控制、应用的先后顺序,应用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促使本体升级,形成螺旋上升的演进过程,跳舞是新应用场景 [6][7] 行业相关看法 - 认为人形机器人是TPMF,基于底层硬件技术做好产品和应用再匹配市场,迭代速度会越来越快,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PMF不同 [8] - 从业者应想清楚赢的路径,市场热时多融资卖货,市场冷时打磨产品练内功,认为当前热度虽强但只是小机会 [10]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为跨国对话搭台,社会组织成为科技治理“黏合剂”
北京商报· 2025-03-30 15:22
科技创新合作与民间组织作用 - 科技创新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1] - 民间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科技型社会组织具备"专业性"和"活跃性"特征,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与纽带 [1] - 社会组织以其灵活性、专业性和包容性成为弥合分歧、凝聚共识的"第三极"力量,在科技治理中发挥"黏合剂"和"守护者"作用 [3] 社会组织在科技治理中的具体贡献 - 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促会)拥有310家团体会员,通过项目合作、文化交流和多边机制会议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3] - 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汇聚16个国家和地区的95家高端智库单位,包括六种智库类型,并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培训中心累计培训中外科技人员上万人 [4][5] - 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计划未来三年新增1—2个海外联络处,重点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并联合京津冀企业家联盟打造企业出海"护航平台" [5] 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 北京拥有92所高校、1000多所科研院所和55万余名科研人员,截至2024年底科技型企业超过85万家,一年新设立科技型企业达11万家,相当于每天诞生超过300家科技型企业 [4]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 北京市十大超高清视听技术创新项目发布
北京商报· 2025-03-30 14:16
文章核心观点 超高清视听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成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重要力量,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超高清视听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发布产业政策、创新项目和应用场景,探讨技术与产业融合路径,人工智能正重塑视听产业全链条[1] 两个十大权威发布 - 2023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约3.66万亿元且逐渐增加 [1] - 2025年北京市广电局以“硬核政策 + 充沛资金”为引擎,以“数字赋能、场景驱动、产业聚合”为核心,推出“123456”行动方案,促进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 [2] - 论坛发布十大超高清视听技术创新项目和十大超高清视听创新应用场景并颁发证书 [2] - 十大超高清视听技术创新项目涵盖AR、VR等先进技术手段,贯穿超高清视听领域各环节,展示技术融合潜力 [3] 一批签约仪式启动 - 北京市拥有超高清视听企业1100余家,集聚效应凸显,正吸引全球顶尖技术团队与资本要素 [4] - 论坛围绕两大议题搭建交流平台,完成一批签约仪式 [4] - 北京银行发布超高清视听产业金融服务计划,2025大学生AI艺术季等项目启动,相关联盟成立,多地与企业完成落地签约 [4] 人工智能下的视听变革 - 人工智能重塑视听产业全链条,华策影视成立AIGC应用研究院,拥有“有风”和“国色”两个大模型 [6] - “有风”大模型聚焦影视内容全产业智能评估和创作协同,“国色”大模型聚焦实时翻译和智能剪辑 [6] - 华策影视探索“文生视频”AI应用,AIGC技术和模型结合用于影视创作成本低、效率高 [6] - 人工智能在VR和AR领域实时生成虚拟场景和交互效果,推动视听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 [6] - 开心麻花子公司总经理认为人工智能可与各行业联动,未来场景应以人为本、虚实结合 [7] - 论坛举行两场圆桌对话,探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路径 [7]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法治需与科技变革同频共振
北京商报· 2025-03-30 14:12
文章核心观点 科技变革需法治保驾护航,人工智能立法必要且可行,应综合法律为主兼顾单行法,北京出台全国首部省级自动驾驶法规并为未来立法提供思考 [1][2][5][6] 新兴领域立法应加速 - 科技创新成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但在数据安全等方面带来挑战,法治需与科技变革同频共振 [2] - 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法治化做了不少努力,如修订相关法律、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规定等 [2] - 推动科技创新要坚持法治思维,新兴领域立法急需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开展相关调研 [3] 安全和发展并不对立 - 对人工智能立法有争论,担心阻碍发展,但安全和发展并不对立 [4][5] - 不发展是最大不安全,立法确定安全保障措施利于提升信任度,需解决制度约束问题 [5] - 人工智能立法建议以综合法律为主,兼顾单行法配套操作 [5] 北京实践 - 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将施行,是全国首部省级自动驾驶法规 [6] - 《条例》立足北京发展阶段,结合经验,回应企业需求,全环节规定创新应用活动 [6] - 《条例》首次提出个人乘用车出行应用场景和安全评估制度 [6] - 《条例》规定生产企业应具备多种安全保障能力,承担主体责任,履行相关要求 [7] - 未来人工智能立法要考虑平衡企业创新与公众安全、中央地方同步、行业与法律互动 [7]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百度CTO王海峰:大模型带来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
北京商报· 2025-03-30 13:27
文章核心观点 百度CTO王海峰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分享对通用人工智能的思考,认为从人工到自动、从算法通用性到模型通用性的发展让通用人工智能曙光渐现,并从技术视角阐述了对通用人工智能的看法 [1] 人工智能技术演进历史 - 上世纪50年代人类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此前已开始探索该技术,早期以规则系统为主,需人工写规则,耗时耗力且专业要求高 [1] - 后来出现统计机器学习技术,计算机可从数据中自动学习和建模 [1] - 再后来出现深度学习技术,架构通用性好,适用于不同领域,但解决不同问题仍需训练不同模型 [1] - 近几年大模型出现且通用性越来越好,一个大模型经微调或检索增强等可解决多领域问题 [1] 技术视角看通用人工智能 技术通用性 - 不同任务、语言、模态和应用场景的通用性越来越好,如大语言模型可解决自然语言从词法到句法、从分类到识别等不同任务 [3] 模型全面性 - 现在算法虽按Token生成,但模型能力不止生成,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四项能力非常重要和基础 [3]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独角兽数量和估值均位列全国第一
北京商报· 2025-03-30 13:00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概况 - 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 分布于12个领域 总估值超1.5万亿美元 占全球独角兽企业近30% [1][4] - 北京以115家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总估值5949亿美元 平均估值51.74亿美元 [1][7] - 超级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00亿美元)共18家 数量占比4.4% 但贡献43.6%的总估值(6567亿美元) [4] 行业分布特征 - 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估值最高达4612亿美元 新消费与零售(2039亿美元)、集成电路(1925亿美元)分列二三位 [5] - 新消费与零售领域企业数量最多(66家) 人工智能(61家)、集成电路(54家)、智能装备(54家)、医药健康(43家)合计占比68% [5] - 超级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于新消费与零售(5家)、人工智能(3家)、集成电路(3家)等领域 [6] 北京独角兽企业动态 - 2024年北京新增23家独角兽企业 其中13家来自通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 9家在成立三年内即达到独角兽标准 [8] - 北京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达71.3% 五年增长28.3% 年均增速7% 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 [8] - 北京构建"四位一体"培育体系 包括专项政策、管家服务等 推出"独角兽十条"在上市服务、人才落户等方面提供支持 [9] 政策与战略意义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3] - 独角兽企业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创新性特征 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 [4] - 中国独角兽企业在AI医疗、商业航天等领域已实现技术应用输出 如为40多个国家提供无人仓储解决方案 [8]
中关村论坛首办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发布成果与需求700余项
中国新闻网· 2025-03-30 12:57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关村论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3月30日在北京举办,大会发布多项校企合作成果和企业需求,举行校企重大签约活动,揭牌成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多位嘉宾作主旨报告探讨产学研合作 [1][3]。 大会概况 - 大会是中关村论坛重要配套活动,主题为“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1][3] - 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多单位共同承办 [7] 成果发布 - 发布400余项校企合作成果、300余项行业企业需求和应用场景 [1] 主旨报告 - 西安交通大学卢建军介绍该校从2021年起探索企业主导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认为要明确企业主导内涵,解决融合问题 [3] - 华中科技大学尤政指出要明确战略导向,聚焦国家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该校已和多家企业达成深度产学研合作 [3] - 雷朝滋强调推动有组织科研,高校要根据国家需求组织团队攻关,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国家战略理念,以有组织科研发展新质生产力 [4] 签约与揭牌 - 华中科技大学与中海油服签约共建“石油测井装备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 [6] - 西安交通大学与联想集团签约合作共建“智慧行业联合实验室” [6] - 北方工业大学与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共建“智能网联交通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聚焦新兴技术应用 [6] - 揭牌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举措,整合各方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6] 背景信息 - 2022年6月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推动高校与企业创新合作 [7] - 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发起,多所重点高校作为首批共创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 [7]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推进区域人才互认 赋能“一带一路”建设
北京商报· 2025-03-30 12:49
文章核心观点 科技创新人才对“一带一路”发展至关重要,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上多个平台启动发布,未来金砖国家技术合作将迈向更高水平,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科技解决方案 [1] 多元平台同步启动 - 论坛上金砖大赛、金砖职赛举办启动仪式,金砖大赛自2017年发起已成功举办八届,累计45万人次参与相关活动;金砖职赛始于2022年,已成功举办三届,累计4万余名选手报名参赛 [2] - 论坛上金砖+国家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揭牌,将挖掘金砖科技创新合作潜力,推动科技繁荣、交流等,助力人才成长和成果转化 [2] - “一带一路”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有1800多家会员,金砖+科技创新联盟目前有800多家会员 [3] 多维度推动人才区域互认机制 - 2021年3月中国科协倡导82家单位发起设立中国工程师联合体,致力于推动工程师国际互认等;2012年中国科协代表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工程教育标准和学历学位国际互认,目前321所高校、2395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4] - 中国科协计划今年邀请500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工程师来华交流学习 [4] - 金砖工坊与南非、俄罗斯等地方政府、大学和相关机构签订30余份谅解备忘录,通过技术培训等助力国际产能合作;在中方105家培训基地基础上和巴西等进行联合培训基地建设,每年组织系列大讲堂,已有近30万人次参与,去年组织600多人参访金砖国家进行技术交流 [5] 技能交流促成合作新机遇 - 南非希望跟上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潮流并融入其中,推动数字化培训和线上教学,注重资格认证标准化,深化教育改革与国际合作,为金砖国家间技能交流与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 [7] - 安第斯路国际科学技术组织希望与中国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扩展资金渠道支持科研,加入金砖能带来更多合作机会和提升获取资金能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