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医疗(688271)

搜索文档
联影医疗(688271) - 联影医疗关于召开2024年年度股东会的通知
2025-06-06 09:45
股东会信息 - 2024年年度股东会2025年6月30日14点在上海嘉定区城北路2258号一楼召开[2] - 网络投票2025年6月30日进行,交易系统9:15 - 15:00,互联网9:15 - 15:00[2] - 本次股东会审议12项议案,4月29日已披露[4][5] 股票相关 - A股股票代码688271,股权登记日2025年6月25日[10] 其他 - 特别决议议案为9、10、11号[13] - 对中小投资者单独计票议案为5、6、7、8、12号[13] - 现场出席需2025年6月27日17:00前登记[14] - 会议联系地址、电话、邮箱公布[17] - 公告2025年6月7日发布[18]
联影医疗(688271)6月3日主力资金净卖出5620.38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6-04 00:24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2025年6月3日收盘价142.02元,上涨3.34%,换手率1.14%,成交量6.77万手,成交额9.62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5620.38万元(占比5.84%),游资净流出6195.06万元(占比6.44%),散户净流入1.18亿元(占比12.28%) [1] - 近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累计1.3亿元,其中5月28日净流入459.86万元(占比2.10%)为唯一净流入日 [2] - 游资5日内4次净流出,5月30日净流入3492.96万元(占比7.32%)为唯一净流入日 [2] - 散户5日内持续净流入,6月3日净流入1.18亿元创单日最高纪录 [2] 融资融券数据 - 6月3日融资余额3.70亿元,净偿还243.61万元,融券余量4.45万股(余额632.32万元),融资融券余额合计3.76亿元 [2] - 近5日融资余额波动在3.56-3.72亿元区间,5月30日融资净买入675.76万元为单日最高 [3] - 融券交易活跃度较低,单日融券净卖出最高为5月27日的900股 [3] 财务与行业指标 - 总市值1170.47亿元,为行业第二(共122家),远超行业均值108.37亿元 [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24.78亿元(同比+5.42%),归母净利润3.7亿元(同比+1.87%),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26.09% [5] - 毛利率49.94%接近行业均值51.08%,净利率14.75%高于行业均值10.86% [5] - 资产负债率29.69%,财务费用呈现负值(-1693.73万元) [5] - 动态市盈率79.07高于行业均值55.75,市净率5.77显著高于行业均值3.35 [5] 机构评级与业务概况 - 90天内26家机构给予评级,其中买入17家、增持9家,目标均价155.65元 [6] - 主营业务为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及医疗数字化解决方案 [5]
中证全指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指数上涨1.66%,前十大权重包含联影医疗等
搜狐财经· 2025-06-03 14:45
指数表现 - 中证全指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指数6月3日上涨1.66%报13712.97点 成交额183.53亿元 [1] - 该指数近一个月上涨2.92% 近三个月下跌3.79% 年初至今下跌1.46% [1] - 指数基日为2004年12月31日 基点1000点 [1] 指数构成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41.43% 迈瑞医疗(9.66%)、爱尔眼科(7.85%)、联影医疗(7.85%)位列前三 [1] - 指数样本100%集中于医药卫生行业 [1] - 样本股地域分布为深交所60.47% 上交所39.53% [1] 指数管理规则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分别在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实施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同步更新 非调整期一般固定不变 [2] - 特殊情况下会进行临时调整 退市样本将被剔除 [2] 相关金融产品 - 跟踪该指数的公募基金包括南方、天弘、建信、大成、华泰柏瑞等旗下8只ETF及联接基金 [2]
这支基金“国家队”收获296个IPO
投中网· 2025-06-03 06:36
国投系基金发展历程 - 国投集团成立于1995年,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承担国家战略在投资领域实施的重要使命[4] - 2009年设立第一只私募股权基金,成为较早探索以市场化模式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央企[4] - 2014年受托管理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创新开展产业扶贫[5] - 2016年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制造强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多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5] - 目前旗下在管基金超50只,管理规模超2700亿元,其中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超过2300亿元[2] 基金投资成果 - 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43家[2] - 突破323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31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 - 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累计撬动社会资本超4000亿元,带动就业约800万人次,为地方政府贡献税收2000亿元[5] - 国投创合子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200亿元,通过"母基金+直投"带动万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13] 重点投资领域 - 集成电路领域:278亿元重仓全产业链,投资336个项目包括拓荆科技、中微公司、寒武纪等[8] -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298亿元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100家领军企业[9] - 生物医药领域:263亿元投资信达生物、迪哲医药等214个项目[10] - 生物制造领域:投资企业25家,总金额超过40亿元[10] 投资策略与方法 - 形成"四创"协同共进局面:国投创益、国投创新、国投创合、国投创业各司其职[6] - 坚持产业链投资思维,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薄弱环节开展投资[11] - 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放大国家基金投资效能[13] - 将超过2/3的资金投向民营企业,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13] 典型案例 - 寒武纪:领投A轮和B轮超9亿元,成为最大机构投资人,助力其成为"AI芯片第一股"[8] - 比亚迪:2016年逆势领投15亿元,8年后以427万辆新能源车的年销量登顶全球市场[9] - 宁德时代:2016年领投早期轮融资,见证其成长为新能源电池领域龙头[2]
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涨1.23%,创新药合作利好催化板块行情
新浪财经· 2025-06-03 02:00
科创生物医药ETF表现 - 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 SH)上涨1 23% 其关联指数科创生物(000683 SH)上涨0 96% [1] - 主要成分股表现强劲 联影医疗上涨4 56% 泽璟制药-U上涨4 14% 华熙生物上涨7 63% 微芯生物上涨9 44% 荣昌生物上涨4 92% [1] 创新药领域动态 - 跨国医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与德国BioNTech就新一代抗癌药物BNT327达成授权协议 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11亿美元 该药物早期由中国药企普米斯开发 [1] - 创新药概念股表现活跃 微芯生物上涨9 44% 华熙生物、荣昌生物等涨幅均超4% 反映出市场对创新药领域合作进展的积极预期 [1] 国产创新药进展 - 2025 ASCO年会摘要显示国产创新药进展显著 重点关注双抗及ADC等分子技术突破 [2] - 信达生物IBI343(CLDN18 2靶点)在胰腺癌后线治疗中展现53 1%的ORR及100% DCR [2] - 明济生物FG-M108联合化疗针对胰腺癌1L治疗的临床I/II期数据显示中高表达患者mPFS达9 9个月 [2] 医美行业动态 - 华熙生物作为重组胶原蛋白赛道标的 受益于国潮美妆及细分领域强心智优势 建议关注其消费复苏潜力 [2] 关联产品及个股 - 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关联个股包括联影医疗(688271)、百济神州-U(688235)、百利天恒(688506)、惠泰医疗(688617)、艾力斯(688578)、泽璟制药-U(688266)、君实生物-U(688180)、博瑞医药(688166)、华大智造(688114)、特宝生物(688278) [3]
十年之后,复盘“中国制造2025”
观察者网· 2025-05-30 11:10
中国制造2025核心目标与政策支持 - 计划目标为到2025年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自给率达70%,2049年成为全球制造业领导者 [3] - 锁定十大高科技领域包括半导体、机器人、新能源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 [3] - 2015-2022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向十大优先行业投入超1.3万亿美元,半导体和新能源车领域占60%资金 [4] - 创新税收优惠年均增长28.8%,享受企业比例较2015年翻四倍 [3]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第三期规模达475亿美元,2025年新增82亿美元AI基金 [3] 新能源车领域突破 - 2022年国产新能源车占国内市场80%份额,比亚迪驱动电机国产化率近100% [4][5] - 比亚迪2022年全球销量第二,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优势使中国车价低欧美30% [5] -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120万辆占全球65%,上汽MG品牌欧洲销量增87% [5] 高铁技术国产化进展 - 高铁信号设备国产化率达90%,刹车片领域天宜上佳和北京普兰分别占42%和20%份额 [6] - 复兴号高铁国产化率97%,仅高端滚珠轴承依赖日本NSK [6] - 2023年中国高铁里程4.5万公里占全球70%,中国中车全球市场份额45% [6] 新材料与机器人领域表现 - 万华化学聚氨酯全球份额25%居首,MDI技术打破杜邦垄断 [7] - 京东方OLED全球份额从2015年不足5%升至2023年18%,柔性屏技术部分超越三星 [7] - 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2%,沈阳新松六轴机器人国产化率85% [7] 半导体与高端制造短板 - 2023年中国芯片企业全球收入占比仅1.9%,中芯国际14纳米以下芯片产量占全球2% [8] - 光刻机100%依赖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市场75%被进口品牌占据 [8][9] - C919飞机国产率60%,发动机完全依赖CFM International [9] 产能过剩与贸易摩擦 - 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900GWh超实际需求50%,宁德时代利润率从15%降至8% [11][12] - 美国2018年对相关产业加征500亿美元关税,2023年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 [11] - 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1.39%,低于美国的4.9% [13] 新兴领域国际竞争 - 大疆消费级无人机全球份额75%,迫使3DR和Parrot退出市场 [12] - 华为和中兴2023年分列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第一和第四,5G基站国内份额89% [12] - 中国在流式细胞术设备份额仅3%,高端设备核心部件100%进口 [14] 技术合作与信息壁垒 - 2023年中美联合科研论文数量下降20% [14] - 量子通信技术推测有突破但细节不明,因信息封锁 [15]
2025年中国磁共振成像设备行业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MRI设备应用购买需求日益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30 01:30
行业概况 - MRI设备利用生物体内氢核在磁场中的共振特性成像,技术基础为核磁共振理论 [1][2] - 工作原理包括扫描程序启动、梯度/射频信号生成、共振信号接收、图像重建等6个关键步骤 [2] - 设备按磁体类型分为常导型(已退出市场)、永磁型和超导型,其中超导型占比超90% [3][9] - 按场强分为低场(<0.5T)、中场(0.5-1.0T)、高场(1.5-3.0T)和超高场(>3.0T),1.5T和3.0T为主流机型,合计占比92.2% [3][10]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MRI市场规模达166亿元,较2017年90.2亿元增长84%,预计2030年将达227.6亿元 [1][7] - 1.5T设备占2024年装机量53.9%,3.0T占38.3%,两者因政策放开和国产化加速呈现下沉趋势 [10] - 超导MRI设备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4年装机量占比超90% [9]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上游为超导磁体/梯度系统等核心部件,中游为设备制造商,下游为医院/影像中心等医疗机构 [5] - 市场CR4超80%,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GE医疗、飞利浦为四大主导品牌 [15] - 联影医疗市场份额显著提升,2024年营收103亿元,产品覆盖MR/CT/PET等140余款设备 [17] - 健信超导为全球第五大超导磁体供应商,2024年营收4.25亿元,产品供应西门子/联影等厂商 [19] 国产化进展 - 2024年MRI国产化率提升至35.1%(+2.6pct),其中国产1.5T设备市占率超53%,3.0T设备达17.1% [13] - 国产3.0T设备实现100%核心部件自主研发,突破光纤谱仪/双能梯度系统等技术瓶颈 [13] - 政策支持推动国产设备向高端市场渗透,如联影医疗1.5T市占率达24.4% [22] 技术趋势 - 向高场强(9.4T动物设备已突破)、多核成像(钠/磷/氙)方向发展,提升诊断精准度 [21] - AI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图像重建/病灶检测自动化,缩短扫描时间30%以上 [24] - 智能化推动远程诊断应用,缓解基层医疗机构放射科医生短缺问题 [24]
2025年中国数字化X射线诊断系统(DR)行业发展全景分析及未来前景研判:国产化率持续提升,未来三年国产化率有望突破80%[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8 01:38
数字化X射线诊断系统(DR)行业定义 - 数字化X射线诊断系统(DR)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影像采集和处理的医学影像技术,由X线摄影系统、数字影像采集板和图像获取控制工作站构成 [2] - DR检查具有快速(<10秒成像)、准确、辐射剂量低(比传统胶片降低30%-50%)等优势,适用于呼吸、消化、泌尿、骨骼等疾病的临床诊断 [2][3] - 相比CR和传统胶片X光,DR在成像速度、图像质量(高动态范围、低噪声)、长期成本(耗材成本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DR市场国产化率达68.78%,进口品牌份额持续下降,国产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 [1][5] - 东部地区DR采购占比增长,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下降,中部地区降幅尤为明显 [7] - 行业从"组装制造"向"核心部件自主+智能化增值服务"升级,未来三年国产化率有望突破80% [1][19]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部件包括X射线发生器、数字化探测器、图像处理系统、AI辅助诊断等 [9] - 中游为DR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于医疗机构临床诊断、体检中心等领域 [9] - 政策推动县域医学影像设备配置升级,支持乡镇卫生院CT配置和AI辅助诊断技术应用 [12] 竞争格局 - 主要企业包括联影医疗(市占率第一)、万东医疗(第二)、西门子医疗、迈瑞医疗等 [13][14] - 联影医疗2024年医学影像设备营收84.45亿元,毛利率7.05% [15] - 万东医疗2024年DR产量1365套(同比+46套),销量1401套(同比+129套) [17] 发展趋势 - "设备更新"政策将推动各级医院DR设备升级换代,2025年中高端市场迎来增长机遇 [1][19] - 技术向基层医疗机构渗透,三级医院普及后逐步向一级医院推广 [19] - 政策支持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推动医学影像资源共享中心建设 [12]
联影医疗(688271):25Q1扣非业绩增速亮眼,首创类+超声等重磅新品持续加码
华福证券· 2025-05-27 09:2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持有”评级 [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受行业增速放缓影响公司收入下滑,但市占率逆袭提升,2025Q1业绩修复性增长,海外高端渗透加速、新兴市场落地,首创类+超声等新品持续加码,AI+设备商业闭环加速渗透,预计业绩端有望修复性增长 [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全年实现收入103.0亿(同比-9.7%),归母净利润12.6亿(同比-36.1%),扣非归母净利润10.1亿(同比-39.3%);2025Q1实现收入24.8亿(同比+5.4%),归母净利润3.7亿(同比+1.9%),扣非归母净利润3.8亿(同比+26.9%) [2]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收入为125/150/175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21%、21%、16%;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9/24/29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48%、26%、22% [4] 市场表现 - 2024 - 2025年一季度影像招标快速提升,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及利润端均实现恢复性增长,随着装机加速,报表端有望持续兑现 [2] - 2024年海外营收22亿元(同比+34%),高端机型在全球签单近300台(海外毛利率47%,显著同比提升6.2pct),欧美加深高端渗透;南亚印度市场2024年数字化PET/CT与1.5T磁共振分列印度新增市场占有率第一,综合产品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2] 产品情况 - 2024年国内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下,公司整体市占率+超3pct,高端产品同比+5pct;分产品来看,CT收入30.4亿(同比-25%),MR收入31.9亿(同比-2.7%),MI收入13.0亿(同比-16.3%),XR收入5.9亿(同比-22.8%),RT收入3.2亿(同比+18.1%);维修收入13.56亿(同比+26.80%) [3] - 首款人体全身磁共振uMR Jupiter 5T、首款一体化CT环形直线加速器uLinac HalosTx、放疗模拟定位及引导介入穿刺于一体的超大孔径CT系统uCT 610 Sim创新引领行业;2024年7月增资玖谊源粒子一体化布局加强分子影像竞争力;超声领域深耕四年,产品临近上市;增资全栈全谱AI影像子公司联影智能,设备+AI商业闭环打开新一轮行业渗透空间 [3]
5月26日工银医疗保健股票净值下跌1.16%,近1个月累计上涨3.52%
搜狐财经· 2025-05-26 13:02
基金表现 - 工银医疗保健股票最新净值2.5580元,下跌1.16% [1] - 近1个月收益率3.52%,同类排名172|940 [1] - 近6个月收益率9.79%,同类排名202|914 [1] - 今年来收益率12.24%,同类排名98|926 [1] 持仓情况 - 股票持仓前十占比合计39.79% [1] - 恒瑞医药占比8.90% [1] - 药明康德占比5.12% [1] - 艾力斯占比4.94% [1] - 百济神州-U占比3.77% [1] - 泽璟制药-U占比3.52% [1] - 新诺威占比3.27% [1] - 迈瑞医疗占比2.80% [1] - 鱼跃医疗占比2.76% [1] - 联影医疗占比2.47% [1] - 诺诚健华-U占比2.24% [1] 基金基本信息 - 工银医疗保健股票基金成立于2014年11月18日 [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基金规模27.24亿元 [1] - 基金经理为赵蓓、丁洋 [1] 基金经理背景 - 赵蓓女士为硕士,曾在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经理助理 [2] - 2010年加入工银瑞信,现任研究部副总监、医疗保健研究团队负责人 [2] - 2014年11月18日至今担任工银医疗保健行业股票型基金经理 [2] - 2015年4月28日至今担任工银瑞信养老产业股票型基金经理 [2] - 2016年2月3日至今担任工银瑞信前沿医疗股票型基金经理 [2] - 2018年7月30日至2019年12月23日担任工银瑞信医药健康行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2] - 2020年5月20日至2022年6月14日担任工银瑞信科技创新6个月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2] - 2025年4月9日起担任工银瑞信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QDII)基金经理 [2] - 丁洋先生为中国国籍,博士研究生,曾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研究员 [2] - 2017年12月1日加入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研究部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 [2] - 2023年5月5日至今担任工银瑞信医疗保健行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