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医疗(688271)

搜索文档
21对话|联影智能首席科学家高耀宗:人机协同是AI医疗最优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6:17
行业专家观点 - AI教父Geoffrey Hinton对AGI态度转向乐观 认为AI与人类是共生关系 尤其看好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潜力[1] - AI可通过分析眼底扫描图像预测心脏病风险及判断患者性别 能力超越人类医生[1] 中国医学影像AI市场发展 - 中国医学影像市场正经历AI驱动的变革 AI全面渗透疾病筛查 诊断 风险评估和临床决策流程[1] - 联影智能作为联影集团AI子公司 已推出12个产品平台和超100款AI应用[1] - 获得15款NMPA三类证 15款FDA认证和31款CE认证 成为全球医疗AI认证数量领先的企业[1] 技术领军人物背景 - 联影智能高级研发副总裁高耀宗博士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 曾任职苹果公司计算机视觉与生成式AI领域[2] - 因推动医疗设备国产化贡献获2020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和2024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2] 中国医疗AI发展优势 - 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和广泛疾病谱系为AI训练提供丰富数据土壤 罕见病数据量也具优势[3][19] - 医疗AI发展三要素完备:算力 数据及算法协同落地支撑[2][19] - 联影集团"设备+技术"全产业链生态提供独特优势 实现算法与临床设备深度融合[3][19] 产品技术突破 - 基于12万例中国人群肺部影像数据开发C-Lung-RADS系统 提升肺癌早筛精准性和临床适用性[4] - 智慧健康管理移动车搭载C-Lung-RADS系统 在四川多地筛查3万多人 发现100多例早期肺癌患者[4] - 电子病历智能体将医生撰写病历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5分钟 已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机构落地[4][17] - 2017年攻克三维医疗AI推理引擎技术 算法运行时间从十几秒缩短至1秒内 显存占用降低75%[20] - 开发全国首个获三类证的肺栓塞AI软件 具备CE FDA NMPA三大认证 实现危急症分诊突破[20] 技术路径与策略 - 采取"开源模型+自主研发"双路径:医疗影像领域完全自研 文本处理基于开源模型优化[6] - 通用计算机视觉模型在医疗三维多模态数据识别存在局限 需专用垂直模型[6][15] - 未来技术方向是通用大模型广度与垂直小模型深度结合 兼顾疾病识别多样性和关键任务精准度[4][15] 临床应用现状 - AI辅助诊断已成为放射科医生普遍使用工具 作为"第二双眼睛"降低漏检率[3] - AI应用已进入全球超4000家医院 通过两种渠道部署:深度集成影像设备或独立AI平台[11] - 天眼CT结合uAI vision技术实现全自动扫描 在疫情期间有效避免医患近距离接触[7] 数据策略与隐私保护 - 采取"数据不出院 研发走进院内"模式 与医院合作部署算力设备在院内直接训练模型[8][9] - 数据获取通过开源数据库和医院科研合作 所有数据经顶级医生专业标注和检验[8] - 与上海中山医院合作训练多模态大模型 实现一扫多查自动识别73种疾病 减少人工标注依赖[9] 医院合作模式 - 首选与头部医院合作 因数据质量高和专家标准严格 通过多中心验证确保模型泛化能力[10] - 知识产权分配视情况而定 医院注重科研探索和论文发表 企业注重技术转化和产品推广[10] - 基于中国医疗数据训练的模型在海外市场也表现优异[10] 技术挑战 - 尚未出现真正通用跨模态的医疗影像大模型 无法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处理CT MR超声等不同影像[12] - 多模态信息融合方法仍需提升 如何将影像 文本 检验 心电图等多源数据在原层面有效融合是核心难题[13] 监管环境 - 医疗AI产品在国内按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已批准100多款AI三类证产品 以单模型单场景应用为主[14] - 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药监局审评指导原则和行业标准制定 推动行业规范发展[14] - 针对大模型的AI产品在国内外复杂临床场景均尚未落地[14] 未来展望 - AI与医生是相互共生关系 人机协同是目前最优解 AI主要承担初诊报告撰写 病灶识别等辅助任务[5][16] - 电子病历智能体应用前景包括病历质控 诊疗辅助和医院管理三大方向[17] - 跨学科融合是趋势 需克服专业术语和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21]
联影医疗20250919
2025-09-22 01:00
行业与公司 * 联影医疗 一家医学影像设备公司 产品线包括CT MR MI XR DSA和RT[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收入增速接近13%[4] * 中国市场收入增速约为11%[4] * 海外市场收入增速达到22%[4] * 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 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14%[2][8] * 海外收入占公司整体收入的19%[2][7] 产品线表现 * CT产品线预计全年保持稳健增长[5] * MR产品线上半年实现接近17%的增长[2][5] * MI产品线上半年收入增长13%[2][6] * XR和DSA产品线上半年收入增速26%[2][6] * RT产品线中国市场排名升至第二 市占率同比提升近18个百分点[2][6]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国产首款光子技术能谱CT已获批上市[2][5] * 全球首创双宽体双源CT进入特别审查阶段[2][5] * 发布超高端CT系列Pro和Elite[2][5] * 5.0T MR装机超过40台[2][5] * 3.0T MR新品获FDA批准[2][5] * PET-CT全球装机超600台 其中美国市场超150台[2][6] * DSA产品Aviva获国内及FDA三重认证[2][6] * RT产品覆盖全国150余家核心医疗机构[6] 海外市场拓展 * MR和MI产品深耕欧美高端市场及亚太新兴市场[2][7] * XR与DSA在海外保持高增势头[2][7] * 欧美服务业务实现翻倍增长[2][7] 服务业务 * 全球装机超过3.6万台套[2][8] * 用户超1.5万家[2][8] * 服务收入占比3% 同比增速33%[4] 其他重要内容 未来发展方向 * 国内医学影像市场高端替代和基层县域市场潜力巨大[3][9] * 海外市场拓展 树立出海新范式[3][9] * 向中小型领域拓展 如超声领域[3][9] * 维保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有望改善公司盈利能力[3][9]
股市必读:联影医疗(688271)9月19日主力资金净流出9037.99万元,占总成交额8.99%
搜狐财经· 2025-09-21 17:00
股价及交易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9日收盘价147.9元,单日下跌1.4% [1] - 当日成交量6.74万手,成交额10.05亿元,换手率0.82% [1]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出9037.99万元,占成交额8.99% [1][3] - 游资资金净流入4796.37万元,占成交额4.77% [1] - 散户资金净流入4241.62万元,占成交额4.22% [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0.16亿元,同比增长12.79% [1][3] - 归母净利润9.98亿元,同比增长5.03% [1][3] - 扣非归母净利润9.66亿元,同比增长21.01% [1] - 海外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22.48% [1][3] 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总额11.40亿元 [1][3] - 资本化研发投入同比大幅增长95.56% [1][3] - 多个研发项目取得注册证 [1] 公司治理与合规 - 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确认未发现重大违规问题及核心竞争力不利变化 [1] - 募集资金使用符合规范要求 [1]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持股结构保持稳定 [1] - 部分高管因个人资金需求减持间接持股 [1]
从海底光缆到医疗设备 这些“中国制造”正改变你我生活
央视新闻· 2025-09-21 04:41
光纤通信技术突破 - 海底光缆承载全球95%以上国际通信容量 面临超长距离光电传输 万米深水密封和25年超高可靠性三大技术难题 [2] - 空芯光纤技术实现超低传输损耗 极低非线性效应 近乎光速传输和超宽带宽 为AI和万物互联提供支撑 [2] - 民营企业全球海底光缆铺设总长度超11万公里 服务覆盖全球十几亿人口 [3] 高端医疗设备创新 - 国产PET/CT将扫描时间从20-30分钟缩短至1-3分钟 灵敏度提升40倍 图像分辨率和敏感性显著提高 [4] - 联影医疗光子计数能谱CT探测器像素面积缩小至原1/9 实现超高分辨率成像 可检测微小病灶 [4] - 核心部件实现自研 晶体切割工艺提升光洁度和分辨率 [5] - 产品进入美国 日本 意大利等80多个国家 服务全球15300家医疗机构 [6] 机器人技术演进 - 通过海量实操训练数据采集 单日产生3-5万条真实数据 提升机器人作业智能 交互智能和运动智能 [7] - 人形机器人实现语言模型 视觉模型和行动模型三合一 具备多模态信息协同处理能力 [7][8] - 应用场景覆盖家居 餐厅 工业 商超和办公等领域 正向医疗护理 教育陪伴 家庭服务扩展 [7][8] 产业战略意义 - 通信技术突破支撑"宽带中国"和"5G+双千兆网络"战略实施 提升国家在该领域话语权 [3] - 医疗设备技术突破实现进口替代 推动精准诊疗服务普及 [4] - 机器人技术成为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关键驱动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7][8]
每周股票复盘:联影医疗(688271)半年报净利增5.03%
搜狐财经· 2025-09-20 17:33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9日收盘价147.9元 较上周151.1元下跌2.12% [1] - 本周最高价154.0元(9月15日) 最低价147.9元(9月19日) [1] - 总市值1218.93亿元 位列医疗器械板块第2/126 A股市场第139/5153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0.16亿元 同比增长12.79% [2] - 归母净利润9.98亿元 同比增长5.03% [2][3] - 扣非归母净利润9.66亿元 同比增长21.01% [2] - 海外收入11.42亿元 同比增长22.48% [2] 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总额11.40亿元 [2][3] - 资本化研发投入同比大幅增长95.56% [2][3] - 多个研发项目取得注册证 [2] 公司治理 - 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出具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未发现重大问题和违规事项 [2] - 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2] - 募集资金使用合规 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持股未发生变化 [2] - 部分高管因个人资金需求减持间接持股 [2] 大宗交易 - 9月18日发生2笔大宗交易 总成交金额1050万元 [2][3]
联影医疗(688271)披露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9月19日股价下跌1.4%
搜狐财经· 2025-09-19 14:38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9日收盘价147.9元 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4% 总市值1218.93亿元 [1] - 当日开盘150.88元 最高151.4元 最低147.9元 成交额10.05亿元 换手率0.82%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0.16亿元 同比增长12.79% [1] - 归母净利润9.98亿元 同比增长5.03%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9.66亿元 同比增长21.01% [1] - 海外收入11.42亿元 同比增长22.48% [1] 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合计11.40亿元 [1] - 资本化研发投入同比增加95.56% [1] - 多个研发项目取得注册证 [1] 公司治理 - 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确认未发现重大问题及重大违规事项 [1] - 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1] - 募集资金使用合规 [1] - 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持股未发生变化 [1] - 部分高管因个人资金需求减持间接持股 [1]
华创医药2025年重点研究成果与会议合集
华创医药组公众平台· 2025-09-19 12:00
2025年医药生物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行业技术水平逐渐赶超欧美 部分靶点和技术路径成为世界第一 出海授权新药数量和金额持续增加 国产新药销售总额高增长 一批创新药企实现扭亏为盈[2] - 高值耗材领域骨科续标降价温和 国产替代持续 海外业务加速推进 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集采后增长稳定 新品放量带来增量[2] - 医疗设备领域县域设备更新中标价格内卷缓解 招投标数据保持同比高速增长 企业去库存进入后期 下半年业绩同比增速有望好转[2] - 低值耗材领域产品升级持续推进 海外客户拓展加速 丁腈手套行业价格企稳反弹[2] - 体外诊断领域国内发光短期政策承压但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出海表现良好[2] - 制剂领域集采优化趋势明确 存量业务风险出清 创新业务迎来收获 新品放量与出海授权同步推进 业绩与估值戴维斯双击[2] - 血制品行业份额向央国企集中 竞争格局出清 国药和华润系掌握行业话语权 需求向新品升级 景气度提升[2] - 原料药行业资本开支高峰期结束 高端市场新品放量 一体化整合及出海 成本领先型CDMO三大成长逻辑推动产业向上拐点 头部公司业绩持续爆发[2] - CDMO板块小分子等存量业务盈利稳定 多肽 小核酸 ADC等新兴领域需求快速增长 拉动产能利用率提升[2] - CXO板块A+H融资活力复苏 多笔重磅BD强化市场信心 供给端格局优化 头部企业份额持续提升[2] - 中药领域院内板块复苏 新药定价友好 院外板块消化高基数及库存 业绩端有望于2025年第三季度逐步修复[2] - 药品零售行业供给侧出清节奏与业态升级进展是关键变量 2025年下半年关店速度边际提升 一心堂推行门店升级 单店数据较好[2] - 科研服务领域国内创新药BD火热推动下游需求回暖 工业端收入弹性较大 国产企业技术产品服务完善 中美关税战加速上游国产替代 海外市场广阔 国产凭借性价比和服务优势实现高增长 企业端供需改善 周期上行带来财务指标改善 利润弹性大于营收[2] 2025年重点研究成果深度报告 - 凯莱英小分子技术筑基 新兴业务渐入收获期[3] - 荃信生物深耕自免领域 单抗双抗全面布局[3] - 一脉阳光AI赋能第三方医学影像龙头发展加速[3] - 京新药业专注中枢神经与心脑血管 研发加码[3] - 迈普医学关联交易易介医疗 前瞻布局第二增长曲线[3] - 昆药集团焕耀新章 蓄势而行[3] -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药占比不断提升 价值重估[3] - 普洛药业厚积薄发 处于国内CDMO领军梯队[3] - 可孚医疗深耕家用医疗器械 经营趋势向好[3] - 澳华内镜清库存 上新品 迎拐点[3] - 爱博医疗眼科器械领域创新先驱 医疗加消费双驱动[3] - 司太立极具稀缺性的造影剂领军企业 开启新一轮高速成长周期[3] - 毕得医药多维度追求高质量发展 业绩拐点已至[3] - 维力医疗从低耗到高耗 开启新一轮高增长[3] - 归创通桥神经和外周介入第一梯队 受益集采 布局海外[3] - 健友股份高端注射剂领航 生物类似物蓄势待发[3] - 联影医疗国产高端医学影像龙头全线突破 创新智造引领全球[3] - 信立泰慢性心衰蓝海市场 JK07成为重磅炸弹[3] - 鱼跃医疗老牌家用医疗器械龙头轻装上阵 迈入成长新阶段[3] - 一次性手套行业扰动出清 拐点已现 价格上行[3] - 自免疗法迈向双抗或多抗时代[3] - 干细胞疗法政策扶持 研发提速 产业迎来发展机遇[3] - 消化内镜行业X1镜体国内上市 迎来新增长周期[3] - 屈光专题新术式和新需求[3] - Tempus AI映射下的A股投资机遇[3] - MCE B细胞自免疾病治疗新方向[3] 华创医药投资观点和研究专题 - 海外CXO 2025年上半年财报总结[4] - 从招投标数据看医疗设备更新进展[4] - 恩华药业CNS创新管线梳理[4] - 医药行业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业绩综述[4] - 医药行业2025年中报业绩综述[4] - 华海药业创新研发进入收获期[4] - 2025年第二季度实体药店市场分析[4] - 对美关税反制 国产白蛋白市场展望[4] - 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潜力巨大 AI推动数据掘金[4] - 海外CXO 2024财报总结[4] - 脑机接口行业更新及标的梳理[4] - 苑东生物研发管线更新[4] - CXO行业新周期和新起点[4] - 高血压创新药是一笔好生意[4] - 2025年第一季度医药业绩前瞻[4] - 第十一批国采目录产品梳理[4] - 2024年零售渠道中成药表现[4] - 神经介入行业近况更新[4] - 中药企业的创新布局[4] - AED行业近况更新[4] - 2025年第二季度医药业绩前瞻[4] - 抗生素产业链近况更新[4] - 微创外科行业专题[4] - 精麻行业近况更新及2025年经营展望[4] - 骨科耗材行业近况更新[4] - AI赋能医药 四大领域全面降本增效[4] - 昂利康创新研发渐入收获期[4] - 药明系JPM更新[4] - 痛风用药蓝海大市场 关注在研新药进展[4] - 医药行业ETF研究[4] - 集采优化 看好制剂板块业绩与估值修复机会[4] - 2025年第一季度实体药店市场分析[4] - 国内TAVR赛道近况更新[4] 创新药周报重点事件 - 诺华14亿美元收购Tourmaline获得IL-6单抗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5] - 每月一针ASO疗法治疗sHTG III期数据亮眼[5] - 全球首个PD-L1 ADC进入III期临床[5] - Kite 3.5亿美元收购体内CAR疗法公司Interius[5] - DPP1抑制剂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获批上市[5] - MNC 2025年中报梳理[5] - 泛PI3K-mTOR抑制剂gedatolisib二线治疗HR加HER减PIK3CAwt BC III期成功[5] - miR-124激活剂obefazimod诱导治疗溃疡性结肠炎II期成功[5] - 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剂relacorilant治疗铂类耐药卵巢癌已递交NDA[5] - 全球首个口服HAE急性发作按需治疗药物获批上市[5] - FIC FGFR2b单抗一线治疗胃癌III期成功[5] - Bima联合司美用于肥胖症数据惊艳 维持瘦体重并实现额外体重下降[5] - 干细胞疗法治疗I型糖尿病进入III期临床[5] - Schrödinger发布MALT1抑制剂数据[5] - Enhertu联合帕妥珠一线治疗HER2加乳腺癌mPFS超3年[5] - 贝莫苏拜加安罗替尼VS K药1L NSCLC III期成功[5] - Merus EGFR/LGR5双抗加K药一线治疗HNSCC数据积极[5] - 全球首个MET ADC获批上市治疗NSCLC[5] - MNC 2025年一季报梳理[5] - AACR 2025国产新药临床数据梳理[5] - Orforglipron首个III期试验成功[5] - Tarlatamab二线治疗SCLC III期中期分析积极[5] - 赛诺菲19亿美元收购一款MCE疗法[5] - 安进半年一针CD19单抗治疗gMG III期数据积极[5] - 天辰IgE单抗头对头奥马珠单抗治疗CSU优效[5] - AZ口服SERD联合CDK4/6i III期成功[5] - 默沙东HIF-2α抑制剂belzutifan欧盟获批[5] - 辉瑞PARPi联合ARi降低mCRPC全人群死亡风险20%[5] - Biohaven蛋白降解剂4小时Gd-IgA1清除率达60%[5] - Vir公司两款肽遮蔽TCE末线治疗实体瘤读出积极数据[5] - GSK半年一针IL-5单抗德莫奇单抗递交BLA[5] 华创医药专家谈专题 - DRG背景下精麻行业发展新趋势[6] - 以旧换新政策影响下的医疗设备市场展望[6] - 头颈癌治疗现状及最新临床进展[6] - 设备更新中的超声行业受益情况[6] - 口腔行业近况交流[6] - 血制品行业近况更新[6] - AI在新药研发 CXO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6] - 影像设备专家[6] - 肿瘤临床专家[6] - 血制品专家[6] - 超声专家[6] - 医保专家[6] - 省体原料药专家[6] - 自免销售专家[6] - CGM专家[6] - 肺癌治疗现状及临床进展[6] - 电生理行业近况交流[6] - 骨科专家交流[6] - 全国中成药集采征求意见稿解读[6] - 几种科研试剂平台公司业务模式对比[6] - 医保加商保一站式结算趋势解读[6] - 血制品行业2024年总结与2025年展望[6] - 异体CAR-T最新进展[6] - 大型医学影像设备行业近况[6] - 外周介入行业专家交流[6] - 全国中成药集采拟中选结果解读[6] - 再探实验猴供需情况变化[6] - 医保丙类目录政策解读[6] - AI药物研发 监管和商业模式[6] - AI医学影像专家电话会[8] - Tempus AI持续大涨 国内AI加诊断如何落地[8] - 从Doximity看AI如何重塑医疗服务业态[8] - 医疗数据资产的流通与交易[8] - AI加手术机器人专家交流[8] - 医院如何看待AI医疗的落地[8] - 脑机接口专家交流[8] - 屈光设备迭代如何推动术式升级[8] - AI驱动的医药创新[8] - 中国对美加征关税 国产白蛋白市场机会[8] - mRNA肿瘤疫苗技术及应用[8] - 骨科行业近况更新[8] - 中美医药政策展望[8] - 干细胞行业专家交流[8] - 眼科耗材行业近况更新[8] - 第十一批国采展望与现行药品政策梳理[8] - 自免双抗研发概况及研发难点解析[8] - 腔镜手术机器人专家访谈[8] - 临床CRO行业专家访谈[8] - 从减重到代谢共病管理 创新药研发的现状与未来展望[8] - 医疗器械集采新风向[8] - siRNA药物的研发进展分享[8] - 脑机接口行业近况交流[8] - 从减肥药物的临床数据看未来研发趋势[8] - 国内医学影像设备行业近况更新[8] - 临床治愈时代慢性乙肝创新药研发展望[8] - 干细胞技术分享及行业近况更新[8] 华创医药团队介绍 - 12人团队全面且深入覆盖医药各个子行业 重点细分领域如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等均有3人覆盖[12] - 团队成员从业年限长 具有丰富的上市公司人脉和产业专家资源[12] - 北上广区域每年每区域举办三次公司策略会 行业主题策略会和热门板块专题会[9] - 全年举办专家谈近百期 组织100加位专家参与线下交流[9]
9月19日医疗健康(980016)指数跌1.08%,成份股长春高新(000661)领跌
搜狐财经· 2025-09-19 10:34
指数表现 - 医疗健康指数收于7021.34点,单日下跌1.08%,成交额339.06亿元,换手率1.07% [1] - 指数成份股中仅5家上涨,45家下跌,奕瑞科技领涨1.82%,长春高新领跌3.91% [1] 头部成份股详情 - 药明康德权重13.58%居首,股价108.75元上涨1.23%,总市值3209.76亿元 [1] - 恒瑞医药权重10.87%位列第二,股价69.65元下跌2.03%,总市值4622.81亿元 [1] - 迈瑞医疗权重8.17%排名第三,股价235元下跌1.18%,总市值2849.24亿元 [1] - 联影医疗权重4.14%股价147.9元下跌1.4%,片仔癀权重3.91%股价199.23元下跌0.39% [1] 资金流向 - 指数成份股主力资金净流出22.9亿元,游资净流入2.78亿元,散户净流入20.13亿元 [3] - 迈瑞医疗获主力净流入9878.89万元(占比5.5%),长春高新获主力净流入6798.6万元(占比4.06%) [3] - 科伦药业遭游资净流出6663.7万元(占比12.38%),奕瑞科技遭游资净流出4333.12万元(占比12.86%) [3]
联影医疗(688271)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2025-09-19 09:01
业绩总结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0.16亿元,同比增长12.79%[14][15] - 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22.48%,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18.99%[15] - 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21%至8.16亿元,占比13.56%[16]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9.98亿元,同比增长5.03%;扣非归母净利润9.66亿元,同比增长21.01%[14][16] - 本持续督导期整体毛利率为47.93%,服务业务毛利率保持在60%以上[16] - 销售费用9.38亿元,销售费用率为15.60%;研发费用7.66亿元,研发费用率为12.74%;管理费用2.57亿元,管理费用率为4.28%[17] - 2025年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1.21元/股,同比增长4.3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1.17元/股,同比增长20.62%[14] - 2025年6月30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07.94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4.48%;总资产286.79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29%[14] 用户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产品已进驻近90个国家和地区[31] 未来展望 - 公司面临国际化经营及业务拓展、国内厂商竞争、税收政策变化、汇率波动等风险[5][7][8][10][11][12]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2025年1 - 6月费用化研发投入76,645.89万元,同比降7.21%;资本化研发投入37,357.22万元,同比增95.56%;研发投入合计114,003.11万元,同比增12.09%[36] - 2025年1 - 6月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8.95%,较上年同期减少0.12个百分点;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为32.77%,较上年同期增加13.99个百分点[36] - 各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合计550,550.00,本期投入金额合计72,780.83,累计投入金额合计410,931.37[41]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已通过25家境外子公司搭建境外团队[8] 其他新策略 - 2025年4月25日同意使用不超过400,000万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43]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5、9、5-2025、9、18)-20250919
东莞证券· 2025-09-19 07:40
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评级为标配(维持)[1] 核心观点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规则二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已召开 预计不久后将发布正式集采文件 一旦发布后续工作进展将较快[6][27] - 医药生物板块持续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 受美国降息及中美关系缓和利好 医疗研发外包板块持续走强[6][29] - 目前处于业绩真空期 建议关注创新药等有BD预期催化的板块投资机会[6][29] 行情回顾 - SW医药生物行业上涨1.36% 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约1.66个百分点[5][13] - 三级细分板块中多数录得正收益 医疗研发外包和医疗设备板块涨幅居前 分别上涨8.17%和5.83% 化学制剂板块下跌0.96%[5][14] - 行业内约48%个股录得正收益 振德医疗涨幅最大达62.30% 赛诺医疗跌幅最大为20.49%[15][18] - 行业整体PE(TTM)约56.10倍 相对沪深300PE倍数为4.26倍 估值变化不大[19][29] 行业重要新闻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药事管理等3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5年版)[23][26] - 第十一批国采规则二次征求意见结束 预计很快发布正式文件 参考第十批集采 从发布文件到开标约20天 开标到公布结果约18天[6][27] 上市公司动态 - 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与丹麦ALK公司达成合作 在中国联合开发并商业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产品[28] 投资关注方向 - 医疗设备板块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开立医疗、键凯科技、欧普康视[6][29] - 医药商业板块关注:益丰药房、大参林、一心堂、老百姓[6][29] - 医美板块关注:爱美客、华东医药[6][29] - 科学服务板块关注:诺唯赞、百普赛斯、优宁维[6][29] - 医院及诊断服务关注:爱尔眼科、通策医疗、金域医学[6][29] - 中药板块关注:华润三九、同仁堂、以岭药业[6][29] - 创新药板块关注:恒瑞医药、贝达药业、华东医药[6][29][30] - 生物制品板块关注: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华兰疫苗[6][30] - CXO板块关注:药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药、昭衍新药[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