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601998)

搜索文档
重大利好,如何享受?看完这篇,立刻学会
天天基金网· 2025-08-14 05:09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等多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支持居民消费,通过财政贴息降低个人消费贷款成本 [1]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可能视实施效果延长 [2][3] - 政策支持真实消费行为,包括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每人单笔最高贴息500元,多笔可叠加 [2] 支持范围 - 支持日常生活小额消费及大额商品消费(如汽车、家具家电、电子产品等) [2] - 支持服务消费(如旅游、养老、生育、教培、医疗等) [2] - 重点领域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 [7][11] 贴息规则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按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同一机构累计最高1000元(对应消费金额10万元) [3][6]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同一机构累计最高3000元(对应消费金额30万元) [3][6] - 财政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前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约3%)的三分之一 [5] - 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90%,省级财政承担10% [5] 贷款机构 - 限定23家中央财政认可机构,包括18家银行和5家其他消费贷款机构 [4] - 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等国有大行及主要股份制银行 [4] - 其他机构包括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金融等 [4] 办理流程 - 借款人需授权贷款经办机构识别贷款账户交易信息 [8][9] - 贴息资金测算、申请、拨付由经办机构和政府部门完成,借款人无需额外操作 [9] - 贴息将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借款人可通过短信、App等了解贴息情况 [8] 政策效果示例 - 以20万元消费贷款为例,年利率3%时利息6000元,贴息后可减少利息支出2000元(1/3补贴) [8]
中信银行将依法合规、积极有序推动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工作
金投网· 2025-08-14 03:42
政策背景与公司行动 - 公司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和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决策部署推动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工作 [1] - 公司依据《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财金〔2025〕80号)工作部署依法合规积极有序推动相关贴息工作 [1] 业务实施细节 - 公司将结合自身业务流程及系统实现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及操作指引 [1] - 公司将及时向符合政策要求的消费领域贷款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服务 [1] 客户服务与信息渠道 - 公司通过线上官方渠道及营业网点发布后续公告 [1] - 公司提供24小时服务热线供客户咨询 [1]
中信银行绿色金融 “信”守低碳每一度
新京报· 2025-08-14 03:40
绿色金融战略与治理 - 公司制定《中信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规划(2024-2026年)》并细化专项行动方案以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4] - 公司持续完善包括董监高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 [4] 绿色信贷与产品创新 - 公司绿色信贷余额突破6000亿元 [5] - 发行首只3亿美元境外绿色债券并获得亚太地区中资银行最优评级 [7] - 发布国内首个生物多样性主题债券指数 [5] - 创新推出"新碳通"产品为企业客户提供免费碳排放测算管理服务 [5] - "中信碳账户"累计碳减排量超过18万吨 [5] 分行绿色金融实践案例 - 天津分行投放1.1亿元贷款支持北方最大海水淡化工程 [6] - 沈阳分行发放3385万元碳减排贷款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6] - 上海分行创新推出CCER质押贷款服务实体经济绿色转型 [6] - 武汉分行创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助力化工企业绿色转型 [7] - 广州分行协同落地"绿色+碳中和+乡村振兴"类REITS投资项目 [7] - 昆明分行发放首笔普惠林权抵押贷款盘活林权资源 [7] - 兰州分行落地兰州新区绿色金融试验区内首笔转型贷款 [7] - 伦敦分行发行3亿美元境外绿色债券 [7] 国际业务绿色金融实践 - 中信银行(国际)落地多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业务支持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 [8] 气候风险管理体系 - 公司成为TCFD支持机构和"气候投融资联盟"成员 [10] - 制定《中信银行气候风险管理指导意见》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 [11] - 通过ICAAP程序系统性开展气候风险指标重检识别及压力测试 [12] - 出台《中信银行授信业务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办法(1.0版 2024年)》明确ESG风险评估标准 [12] - 发布《气候风险专题研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13] 绿色运营管理 - 制定《中信银行绿色办公指导意见》从能源碳排放用水量纸张消耗和废弃物五方面管理环境足迹 [14] - 通过全行碳盘查无纸化运营和机构网点节能改造等措施降低资源消耗 [15] - 湖州德清支行获得LEED绿色建筑金级认证成为碳中和试点网点 [15]
跟踪指数年内涨超20%,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即将结募,机构:港股红利资产股息溢价长期更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02:47
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表现 - 8月14日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震荡上行涨0.66% 年内累计涨幅达20.17% [1] - 成分股中新华保险涨超4% 绿城中国 中国财险 中国海外宏洋集团 华润置地等多股跟涨 [1] - 前十大成分股累计权重30.87% 覆盖金融 能源 公用事业等高股息优势行业 [2]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产品 -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紧密跟踪该指数 于2025年8月6日至15日公开发售 [1] - ETF管理费率每年0.5% 托管费率每年0.1% [1] 港股红利资产投资价值 - 港股市场分红比例 股息率绝对水平及高息个股占比均显著高于A股 [3] - 恒生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率6% 高于A股中证红利的4.6% [3] - 红利单因子指数过去10年年化收益率10.0% 长期有效性可期 [3] 央企红利资产优势 - 企业高分红行为体现充沛稳定现金流 盈利端吸引力强 [2] - 市值管理成为央企重要考核目标 引导加大现金分红力度 [2] - 以银行股为代表的红利资产表现强劲 红利低波指数年内涨幅一度达10% [3]
7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增速继续回升,关注近期政策对信贷的提振效果
东方证券· 2025-08-14 00:42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6] 核心观点 - 社融增速延续回升,7月同比增长9 0%,环比提升0 1pct,政府债同比多增5559亿元成为核心拉动因素[9][10] - 新增贷款恢复同比少增,7月全口径人民币贷款净减500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其中居民户短贷/中长贷分别少增1671亿/1200亿元,对公中长贷少增3900亿元[13][14] - M1增速持续改善,7月同比增长5 6%,环比回升1 0pct,M2-M1剪刀差收窄至3 2%,反映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转化加速[18][19] 投资主线与标的 - 高股息策略:建议关注建设银行(601939)、工商银行(601398)、招商银行(600036)、农业银行(601288)[3][25] - 优质中小行:推荐南京银行(601009,买入)、江苏银行(600919,买入)、杭州银行(600926,买入),以及兴业银行(601166)、中信银行(601998)[3][25] 数据亮点 - 社融结构:7月企业直接融资同比多增1029亿元(债券+755亿/股票+274亿),非标融资同比多减911亿元[10] - 存款变动: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 39万亿元,企业存款多增3209亿元,居民存款少增7800亿元[18][21] - 贷款结构:票据融资同比多增3125亿元,反映有效信贷需求不足[14][15] 政策影响 - 保险预定利率下调(25Q3)预计提升险资对银行股息率的容忍度[3][24] - 近期刺激政策(限购取消/财政贴息)有望改善居民贷款需求[13]
银行理财产品移行提速 资管新规进入过渡期
北京商报· 2025-08-13 23:12
银行理财产品迁移加速 -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南京银行等10余家银行启动理财产品迁移工作 加速将前期发行产品分批划转至理财子公司 [1][4] - 中信银行于2021年6月10日-11日暂停5类产品申购赎回 6月12日将20款产品划转至信银理财 产品合同管理人权利义务自动转由理财子公司承继 [2][3] - 招商银行2021年完成8批产品划转 涉及59款理财产品 最新批次于6月11日和6月25日转移至招银理财 [3][4] 迁移背景与驱动因素 -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 要求商业银行设立独立法人资管子公司 实现实质性独立托管 [5] - 理财子公司发行销售、运营管理和投资研究能力逐步成熟 与母行业务能力区分度提升 加速迁移必要性加大 [1][4] 迁移实施细节 - 产品划转后登记信息变更: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募集起始日、结束日、产品起始日变更为划转当日 但实际起始日和存续期限不受影响 [2] - 迁移产品类型涵盖零售青葵系列定开理财计划(招商银行)及乐赢成长强债、共赢稳健纯债、慧赢成长强债等净值型产品(中信银行) [2][3] 迁移挑战与能力建设 - 迁移面临系统配套改造、客户接受度(需变更产品名称及净值化转型)、存量资产处置(尤其瑕疵或风险资产)三类主要困难 [5] - 理财子公司需通过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单独管理实现风险隔离 禁止资金池和兜底操作 同时通过渠道与客户加强与母行业务融合 [6] - 未来需持续推动产品净值化转型 配合投研能力与风控能力提升 以提供更高收益率和更优风控产品增强业务竞争力 [6]
多家银行迅速响应两项贷款贴息政策
证券日报· 2025-08-13 16:43
政策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于8月12日正式公布 [1]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时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2]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针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8类消费领域 实施时间为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 [3] 银行响应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0家银行已发布公告 表示将有序开展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工作 [2] - 银行明确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进政策落地 不收取任何费用 [2] - 农业银行等银行将优化服务业贷款办理流程 简化手续并匹配优惠信贷额度 [3] 政策影响 - 预计两项政策叠加将对商业银行业务产生结构性影响 推动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增长 [1] - 餐饮、零售、文旅等行业对公贷款余额有望提升 带动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服务需求 [1] - 形成"消费需求扩张-企业营收改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增强"的正向循环 [3] 银行业务机会 - 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将成为银行增长引擎 零售和普惠贷款占比有望上升 [4] - 消费信贷市场结构性扩容 绿色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或成新增长点 [4] - 深化与中小微服务业企业合作 提升客户黏性 实现零售与对公业务协同联动 [4] 银行应对措施 - 银行需强化系统支撑 实现贷款账户与消费场景动态绑定 严防套利风险 [5] - 优化业务流程简化贴息申请手续 同时针对区域差异灵活调整授信策略 [5] - 深化数字化风控 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5][6]
9月起,这些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操作指南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8-13 13:12
政策支持范围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贷款享受全额贴息 [2] - 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贷款针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2][18] - 政策到期后可能延长期限并扩大支持范围 [2] 贷款经办机构 -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 [4] -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 [4] - 5家其他机构包括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和中银消金 [4] 贴息标准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6] - 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 省级财政承担10% [6] - 单个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其中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7] 重点消费领域 - 家用汽车领域涵盖汽车购置、保险及维修 [9][18]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服务及辅助生育消费 [9][18] - 教育培训领域包含资格证书培训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10][18] -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通过资质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服务 [11][18] - 家居家装领域覆盖家庭装修、家电及家具采购 [12][18] - 电子产品领域包含手机、平板及智能穿戴设备购买 [13][18] - 健康医疗领域涉及牙齿矫治、视力矫正和健康管理 [14][18] 操作流程 - 已签订贷款可通过补充协议获取授权 经办机构直接扣减财政贴息资金 [17] - 借款人通过短信或App接收贴息详情 无需额外操作 [17] - 以20万元装修贷款为例 年利率3%时贴息可减少2000元利息支出(原利息6000元) [17] - 服务业贷款贴息无需申请 银行按信贷流程办理后自动处理 [20] - 以90万元餐馆贷款为例 贴息9000元分两阶段执行:已支付利息部分返还3000元 未付利息每月扣减750元 [21][22]
个人消费贷贴息下月来了!国有大行、股份行“入围”,最高补多少?
搜狐财经· 2025-08-13 11:57
政策核心内容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1][3]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1][4]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3] 贷款经办机构 - 23家机构入围,包括6家国有大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12家股份行和5家消费金融公司(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金融、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1][5] - 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集体缺席,包括宁波银行(3575亿元)、江苏银行(3228.58亿元)等规模较大的地方银行也未入围 [1][8] 贴息适用范围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均可享受贴息 [2] - 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限定7个重点领域: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3] - 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进行贴息 [2] 银行响应情况 - 国有大行已通过官方渠道发文响应政策,如工行表示"依法依规推进",建行称"积极响应并严格执行",邮储银行"以6138.53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位居全国第一" [7] - 股份行中平安银行(4746.63亿元)、招商银行(3961.61亿元)凭借渠道优势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8] 政策影响 - 业内预计政策将加速市场集中度向大型银行倾斜,国股行作为主渠道将受益于市占率提升 [9] - 中金公司测算,1个百分点的贴息比例理论上每100亿元财政支出可撬动1万亿元消费需求 [10] - 政策到期后将开展效果评估,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9]
国家对个人消费贷贴息
盐财经· 2025-08-13 10:18
政策内容 - 支持范围: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享受贴息政策,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7] - 贴息标准: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实际消费贷款本金计算),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每名借款人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消费金额30万元),单笔5万元以下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消费金额10万元) [7]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如微众银行、蚂蚁消费金融等),鼓励地方财政部门扩大政策覆盖面 [8][9] 组织实施 - 贴息资金预拨:贷款经办机构需在实施方案发布后30天内向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提交预拨申请,财政部结合预算安排预拨资金 [10] - 贴息贷款结息:贷款经办机构自主开展差异化授信,结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部分,并通过短信或APP通知借款人 [10] - 贴息资金申请与拨付:贷款经办机构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提交季度贴息申请,省级财政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拨付 [11][12] - 贴息资金清算:政策执行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贷款经办机构提交清算申请,省级财政部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向财政部报送清算报告 [13] 监督管理 - 职责分工:财政部负责政策制定和资金拨付,中国人民银行督促利率政策落实,金融监管总局负责日常监管,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属地审核和清算 [15] - 贷款经办机构责任:需严格审核借款人消费信息,确保贴息申请材料真实准确,总部需定期检查分支机构执行情况 [16][17] - 监督约束:财政部门对违规行为追回贴息资金并依法处理,贷款经办机构将套取贴息资金的借款人纳入征信记录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