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贷款贴息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杭州银行副行长陈岚:贷款贴息政策不包含城商行短期对获客有压力 正设法应对
新浪财经· 2025-08-28 08:55
行业挑战 - 中央财政未将城商行纳入贴息贷款范围 导致城商行面临与名单内银行的利率差距扩大风险 [1] - 城商行短期内面临存量客户流失风险及新客获取难度增大压力 客户增长和业务规模受到挑战 [1] - 消费贷和经营贷是活跃地方经济的关键领域 也是城商行的主战场 [1] 公司应对措施 - 杭州银行已出台减费让利的优惠举措 旨在提高客户需求和意愿 [1] - 公司正积极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争取 呼吁地方财政部门出台类似政策以支持城商行加快信贷投放 [1]
股市走强 债市仍有“逆风”
期货日报· 2025-08-26 22:30
债市调整与宏观环境 - 近期债市超预期大幅调整 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7月初分别上行14BP和23BP至1.7818%和2.0775% 1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上行3.6BP 收益率曲线走陡 [1] - 调整主因包括央行重提防范资金空转 税期资金面收敛 股市偏强导致债基赎回量增加 [1]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1.8%后上行空间有限 债市存在小幅修复动能但情绪仍偏谨慎 [1][4] 融资需求与经济基本面 - 7月社融延续总量和结构分化特征 政府债发行为主要贡献 实体融资需求偏弱 企业和居民加杠杆动力不足 [2] - 房地产成交减速抑制居民贷款需求 地方政府化债及反内卷政策对企业贷款形成压力 [2] - 投资端显著下滑 基建和制造业增速转负 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 消费端因补贴政策退坡动能收敛 [2] 货币政策与政策工具 - 货币政策处于舒适区 短期无主动宽松动力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通胀预期回升 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3] - 贷款贴息政策产生定向降息替代效应 三季度降准降息概率降低 但货币政策不具备收紧基础 [3] - 5000亿元准财政工具即将落地 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 通过杠杆效应扩大有效投资 [4] 政策协同与市场影响 - 消费贷款贴息与服务业主体贴息政策协同发力 降低信贷成本提振消费 同时发挥稳就业作用 [3] - 政策强预期及股市向好对债市形成压制 股债跷跷板效应持续 [3][4] - 后续股债相关性可能弱化 关键取决于经济基本面预期兑现程度及货币政策走向 [4]
十二强晋级!第二届中邮保险•紫荆杯辩论赛复赛落幕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22 09:42
辩论赛概况 - 第二届中邮保险·紫荆杯全国高校金融普及教育辩论赛复赛于2025年8月20日至21日举办 由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和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承办 [1][2] - 复赛共有24支队伍参与 其中12支队伍晋级下一轮小组赛 晋级队伍包括外交学院 南京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清华大学 暨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山东大学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 [2] 贷款贴息政策辩论 - 辩题为贷款贴息政策应优先倾斜于居民消费需求或服务业经营者 正方主张需求端优先 强调经济刺激的即时性 认为消费动能释放将快速牵引经济增长 反方主张供给端优先 着眼于提振消费的长远路径 认为企业存续可长期保障就业与服务 [3] - 辩论加深了参赛学生对提振经济政策的理解 展现了政策在需求端和供给端的权衡 [3] 农村融资难题辩论 - 辩题为解决农村融资难题 财政贴息贷款与市场化贷款利率哪种更有效 正方立足公平优先 强调财政手段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认为财政贴息贷款能确保农户需求得到满足 反方主张效率驱动 指出市场化利率能用风险定价建设农村内生经济动力 降低过度依赖的可能 [3] - 武汉大学辩论队指出农村金融涉及粮食安全 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 这些领域天然低收益 长周期 如粮食仓储和农田水利投入大回报慢 缺乏商业资本吸引 市场逐利逻辑下资金回避这些战略性领域 财政贴息通过分担融资成本实现定向资源配置 将资金引导至市场不愿投 不能投的薄弱环节 弥补市场失灵 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和弱势群体稳定发展 [1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辩论队提到通过设定贴息条件和范围 能高效地将国家政策意图传导至基层 引导资源向保障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领域集聚 [11] 保险职能辩论 - 辩题为保险应该更重视经济补偿或风险预防 正方强调守正 认为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共担与赔付机制 指出经济补偿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反方着眼创新 认为技术变革将为保险业从源头降低赔付 为险企提供差异化竞争力 指出风险预防这一创新道路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4] - 反方观点认为保险职能不止事后赔付 还参与社会运行风险防线的维系 需适配车主定损 患者理赔的日常场景 并在台风 疫情等突发危机中支撑社会秩序稳定 单纯强调偿付能力优化虽提升报表数字安全 但只谈兜底不谈预防的逻辑无法覆盖农田旱涝预警 工厂安全培训 也无法应对工伤事故中生命消逝的不可逆损失 风险预防守住损失源头是未来保险业和保险企业需具备的价值取向 保险初心是让风险少发生或不发生 [5] - 上海财经大学辩论队主张风险预防切实可行 保险保在险前 相比更足够的经济补偿 更希望风险不发生 [7][8] - 山东大学辩论队比喻经济补偿是保险的"1" 风险预防是后面的"0" 没有经济补偿 风险预防毫无意义 强调经济补偿在负重前行 [9] 赛事影响 - 来自华东政法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暨南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分享初赛感受 认为辩论赛提供了学习与思考平台 加深了参赛辩手对金融知识的理解 [3] - 复赛辩题依托切实的时代背景 蕴含深刻的金融内涵 促进了学生对金融政策的深入思考 [3]
融资融券每周观察(2025.8.11-2025.8.15)
本周盘面盘点 - 上证指数收盘3696.77,上涨1.70%,深圳成指收盘11634.67,上涨4.55% [4] - 上海市场成交额8651亿元,环比增加24.8%,深圳市场成交额12097亿元,环比增加23.51% [4] - 申万一级行业中22个上涨,9个下跌,涨幅前三行业为通信、电子、非银金融 [4] 全市场两融业务情况 - 全市场融资融券余额20,626亿元,较上周增加531亿元 [5] - 融资余额20,486亿元,较上周增加532亿元,融券余额140亿元,较上周减少2亿元 [5] 行业聚焦 - 申银万国一级行业分类中,大多数行业净买入额为正,石油石化、轻工制造、传媒、钢铁、美容护理、纺织服饰等行业累计净买入额较高 [6][7] 融资净买入额前十个股 - 东方财富(非银金融)融资净买入额222,705万元,新易盛(通信)157,012万元,工业富联(电子)109,023万元 [8] - 寒武纪-U(电子)88,620万元,中信证券(非银金融)87,149万元,江淮汽车(汽车)75,810万元 [8] - 万通发展(房地产)73,068万元,京东方A(电子)72,229万元,中际旭创(通信)71,442万元,胜宏科技(电子)68,422万元 [8] 融资净买入额前十ETF - 中证500ETF融资净买入额23,022万元,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 17,030万元,易方达创业板ETF 16,860万元 [9] - 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 14,353万元,南方中证1000ETF 9,460万元,华宝金融科技ETF 9,322万元 [9]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8,887万元,华泰柏瑞中证2000ETF 7,836万元,上证50ETF 6,521万元,纳斯达克100ETF 6,018万元 [9] 市场动态与政策影响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刺激消费并降低居民付息压力 [10] - 7月金融数据显示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大幅增加,居民存款减少,"储蓄搬家"逻辑得到确认 [10] - 沪指本周刷新年内高点,深圳成指加速反弹挑战去年四季度高点,两市日均成交额超20000亿元,TMT和非银金融为市场热点 [10] - 沪指反弹趋势延续,正在挑战2021年市场高点,周线大箱体顶部已转为支撑位 [10]
财经聚焦|贷款炒股风险大 银行应加强防控
搜狐财经· 2025-08-20 10:53
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现象 - 部分投资者通过消费贷获取资金并转入股票账户进行炒股 有案例显示银行在资金转入证券账户后立即要求还款[1] - 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且获得财政贴息政策支持 三部门联合发布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予以财政贴息并划定23家贷款经办机构[1] - 多家银行及消金机构正在贯彻执行贴息政策 通过优化流程和简化手续推动政策实施[1] 银行风险管控措施 - 农业银行明确禁止提供虚假材料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 对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行为将扣减或追回资金并纳入个人不良征信[2] - 银行需强化贷前场景真实性核验 贷中动态追踪资金流向以及贷后快速预警处置的全流程管理[2] - 银行需增强资金流向监测和风控模型精准度 同时加强与支付机构及监管部门的数据联动以防范资金流入股市[2] 行业监管要求与建议 - 消费贷贴息政策覆盖日常消费和服务消费多个场景 对银行贷款资金贷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1] - 更低资金成本可能加剧套利冲动和资金挪用风险 行业需要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2] - 投资者应严格区分消费与投资用途 使用自有闲钱进行投资并充分认识股市风险[3]
银行应为落实贷款贴息政策把好关
国际金融报· 2025-08-19 07:38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按90%和10%比例承担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资金 [1] - 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政策实施期限为1年 [1] - 该政策旨在激发消费和拉动内需 [1] 银行机构执行要求 - 需建立与财政部门及监管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和工作协调平台 [2] - 必须实施全流程资金监管 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监管 [2] - 需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等非消费领域 [2] - 应完善数据台账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并强化内部管理防止套取贴息资金 [2] 银行服务优化措施 - 需加强政策宣传讲解 确保政策红利精准传递至目标群体 [3] - 应优化业务申请流程和服务体验 运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 [3] - 需结合地区差异化消费需求灵活调整工作方案 [3] 风险控制机制 - 必须建立贴息贷款风险内控机制 严格把控贷款质量 [3] - 应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避免以贴息诱导过度消费 [3] - 需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和信贷风险 [3]
早盘直击|今日行情关注
市场政策与金融数据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旨在刺激消费并结构性降低居民付息压力 [1] - 7月金融数据显示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大幅增加,居民存款减少,"储蓄搬家"逻辑进一步得到确认 [1] 市场表现 - 沪指上周持续反弹,周四盘中创出年内高点后快速回落,但周五迅速收复失地,整体趋势未破坏 [1] - 深圳成指加速反弹,正在挑战去年四季度的高点 [1] - 两市日均量能达到20000亿元以上,较上周大幅放量 [1] 市场热点与风格 - 上周市场热点主要集中在TMT和非银金融行业 [1] - 投资风格方面,中小盘涨幅领先 [1] 技术分析 - 沪指站上周线大箱体顶部,该位置已从压力位转为支撑位 [1] - 沪指正在向2021年的市场高点进发 [1]
经济日报:贷款贴息政策重在协同发力
搜狐财经· 2025-08-18 00:54
政策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正式落地 [1] - 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协同发力 惠及居民和服务业经营主体 [1] 政策目标 - 充分发挥政策红利 切实起到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作用 [1] - 政策需要强化部门协同配合以保障实施效果 [1] 政策定位 - 两项贴息政策是提振消费一系列政策举措的重要一环 [1] - 需要与其他政策形成组合拳以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1] 政策预期 - 通过政策落实落细保障和改善民生 [1] - 有效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并畅通经济循环 [1]
中经评论:贷款贴息政策重在协同发力
经济日报· 2025-08-18 00:05
财政金融协同政策 - 中央首次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通过财政资金补贴降低特定群体融资成本 突出财政金融协同特点 [1] - 财政资金直接补贴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贷款 撬动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 帮助消费者和经营主体获得低成本资金 [1] - 此前设备更新贷款 创业担保贷款等贴息政策已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体现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1] 政策组合效应 - 贴息政策需与城乡居民增收 消费能力保障 服务消费提质等专项行动形成组合拳 发挥叠加效应 [2] - 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 免费学前教育 育儿补贴等民生政策已有效减轻居民负担 增强消费能力 [2] - 金融领域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供给 [2] 政策执行机制 - 需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 金融管理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严格审核贴息资金拨付与监管 [3] - 贷款经办机构需优化金融服务 加强授信审批和贷后管理 确保资金合规使用 [3] - 政策实施流程简洁高效 申请拨付集中在经办机构和地方政府 减少申请人程序负担 [3] 资金用途监管 - 贴息资金仅限真实消费行为或经营活动 禁止用于投资理财 炒股购房等违规用途 [3] - 服务业经营主体必须将贷款资金用于实际经营活动 否则无法获得贴息资格 [3]
贷款贴息政策重在协同发力
经济日报· 2025-08-17 21:54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两项贴息政策(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是提振消费政策组合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财政金融协同形成叠加效应 [1][3] - 政策核心目标是降低融资成本,精准撬动信贷资金流向消费领域,惠及居民和服务业经营主体 [2][4] - 中央层面首次实施消费领域专项贴息政策,突出财政金融协同创新特点 [2] 政策机制与历史参照 - 财政资金直接补贴贷款利息,个人需有真实消费行为,服务业主体需将资金用于经营活动 [4] - 借鉴设备更新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历史贴息经验,通过财政"四两拨千斤"引导信贷资源 [2]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供给 [3] 配套政策与实施效果 - 与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免费学前教育等民生政策形成组合拳 [3] - 政策实施流程简化,申请拨付环节集中在经办机构和地方政府,降低受益主体操作成本 [4] - 前期政策已促进市场回暖,民生类政策有效减轻居民负担并增强消费意愿 [3] 执行要求与监管重点 - 需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金融管理部门协同机制,严格资金审核和贷后监管 [4] - 贷款经办机构需优化服务并强化主体责任,确保资金合规使用 [4] - 明确禁止资金违规流向投资理财、炒股购房等非指定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