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能源(600617)

搜索文档
国新能源(600617) - 山西省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公告
2025-08-28 09:43
未来展望 - 2025年锚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流现代化绿色能源企业目标[1] 新策略 - 2025年优化融资结构压降融资成本[8] - 2025年按“一企一策”推进扭亏减亏[8] - 2025年构建可持续股东价值回报机制[9]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2025年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生物天然气项目“延链、补链、强链”[11] 其他 - 2025年修订《公司章程》规范治理架构[13] - 2025年提升“关键少数”履职能力[15] - 2025年配合完成中央绿色种养循环项目试点[7] - 2025年围绕生物质气项目降本提量[7] - 2025年确定工业园区蒸汽用能潜在客户[7]
国新能源(600617) - 山西省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将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公告
2025-08-28 09:43
资金募集 - 2014年1月非公开发行3000万股,募资4.8亿元,净额4.658490566亿元[1] 资金补充 - 2016年9月14日同意将1.755229亿元及未结利息永久补充流动资金[4] - 山西天然气拟将4258.03万元及未结利息永久补充流动资金[7] 项目投入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四项目承诺投资5.51017亿元,累计投入2.565351亿元[6] 资金审议 - 2025年8月相关会议审议通过节余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议案[8] - 保荐机构中德证券对节余募资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无异议[9]
国新能源(600617) - 山西省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1-6月募集资金存放、管理与实际使用情况专项报告
2025-08-28 09:43
股权交易 - 2013年公司向国新能源集团等发行股份购买天然气公司100%股权[1] 募资情况 - 2014年1月15日非公开发行3000万股,募资4.8亿元,净额465,849,056.60元[2][3] - 2015年非公开发行不超7650万股,募资10.0521亿元,净额985,668,613.21元[4] - 2021年非公开发行不超293,330,434股,募资10.119899973亿元,净额1,002,045,955.57元[5] 资金存储 - 2025年6月30日,2014年募集资金活期存储余额12,580,256.8元,初始存放金额465,849,056.61元[9] - 2025年6月30日,2015年募集资金初始存放金额986,470,500元[13] - 截止2025年6月30日,浦发银行相关分行专户有不同初始存放金额[22][24][26] 资金使用 - 2025年1 - 6月重组配套募集资金总额46584.9万元,年度投入49.82万元,累计投入13205.80万元[48] - 2025年1 - 6月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98,566.80万元,累计投入98,678.81万元[53] - 另一用途募集资金总额00,204.60万元,累计投入00,241.96万元[56] 资金置换与补充 - 2014年3月17日置换重组配套募集资金募投项目先期投入垫付资金8736.20万元[32] - 2015年3月17日置换2015年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募投项目先期投入垫付资金91000.00万元[33] - 2014 - 2016年公司用闲置资金暂补流动资金并归还[35][36] - 2016年8月26日将重组配套募集资金节余资金及利息永久补充流动资金[39] 项目投入进度 - 2025年1 - 6月重组配套募集资金各项目累计投入占承诺投入金额比例最高为59.47%[48] - 还天然气等公司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各项目有不同投入进度[53] - 还华新燃气集团公司专项应付款投入进度20.18%[56] 其他情况 - 公司与中德证券、浦发银行相关分行签订监管协议管理募集资金[19] - 报告期内公司募投项目未发生变更[41] - 公司已披露募集资金使用信息合规[42] - 专项报告于2025年8月28日经董事会批准报出[4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部分募集资金已全部使用,专户已注销[54][58] - 天然气公司用自有资金偿还华新燃气集团专项应付款差额957.04万元[58]
“中国新能源第三极”崛起:车企共谋“西进方略”,开发“西南”适配车型与技术 | 车展观察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07:14
成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 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8万辆 稳居非汽车限购城市首位 提前实现2025年80万辆目标 [1] - 2024年成都汽车销量66.5万辆跃居全国榜首 其中新能源车销量30.9万辆 渗透率近50% [2] - 成都车展成为市场活力晴雨表 通过新车展示和技术交流激发区域消费 [1] 西南地区新能源产业扩张 - 四川省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车产量14.4万辆 超过2023年全年 占全省汽车产量27.6% [2] - 西南各省销量快速增长:重庆23.6万辆(+34%) 云南21万辆(+42%) 贵州18.4万辆(+44%) 西藏0.9万辆(+107%) [3] - 行业预测2025年西南地区新能源车产量将突破300万辆 占全国比重超20% 成为"中国新能源第三极" [6] 车企战略布局与产业链建设 - 一汽大众捷达推进成都新能源车型项目 2026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 [6] - 沃尔沃成都工厂加速技术改造 将推出多款高端新能源车型 [6] - 成都经开区聚集超500家零部件企业 形成完整新能源三电系统产业链条 [6] 政策支持措施 - 四川省对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最高补贴1.5万元 燃油车最高1.3万元 [5] - 重庆追加3亿元预算用于2025年三季度汽车置换更新补贴 [5] - 成都车展期间推出以旧换新专项政策 单车最高补贴2万元 [5] 充电基础设施挑战 - 四川省充电桩63%集中于成都市 公共充电桩乡镇覆盖率不足40% [7] - 西南地区夏季高温对充电设备硬件要求更高 需特殊散热参数研发 [7] - 四川省计划到2030年建成充电桩293万台 功率达2956万千瓦 [7] 技术创新与产品适配 - 比亚迪展示"兆瓦闪充"技术 最高充电电压1000V/电流1000A [8] - 宁德时代推出钠离子电池 零下40℃可启动 纯电续航将突破500km [8] - 多品牌推出增程车型:奇瑞风云X3L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 福特烈马达1220公里 [8]
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126.2万辆
财经网· 2025-08-28 01:34
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126.2万辆 环比下降5.0% 同比增长27.3% [1]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8.7% 维持较高水平 [1] - 细分市场全部实现增长 商用车增速整体高于乘用车 [1] 乘用车与商用车销售结构 - 新能源乘用车销售119.5万辆 同比增长25.4% [1] - 新能源商用车销售6.7万辆 同比增长74.9% [1] - MPV车型在乘用车市场中实现较大增幅 [1] 车型品类份额变化 - 新能源轿车份额占比43.7% 较去年同期下滑0.3个百分点 [1] - 新能源SUV份额占比46.3% 较同期下滑2.0个百分点 [1]
“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发展正当时
金融时报· 2025-08-27 02:2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1789亿元 同比增长7.3% [1]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05亿元 同比增长33.3% [1] 技术优势 - 在高能量密度、超级快充、电池安全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2] - 模拟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下电池仍可正常供电 [1] - 形成研发测试数据和海量实车反馈互相印证的研发闭环 [2] - 在全流程进行技术创新 引领电池向数智化加速转型 [2] 市场地位与产能布局 - 全球锂电行业领先企业 服务超过2043万辆车 [2] - 产品销往66个国家及地区 [2] - 在全球设立十三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 [2] - 拥有锂电行业仅有的三座全球灯塔工厂 [2] - 宜宾基地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 [2] 产业链生态 - 宁德市形成涵盖材料-工艺-设备-电芯-模组-电池包-BMS-回收拆解-材料循环再生的全产业链技术布局 [3] - 以两家龙头企业为引领 累计引进建设80多个产业链项目 [3] 金融支持 - 截至2025年7月末获得银行综合授信额度超过3100亿元 较2019年增长一倍以上 [3] - 金融机构采用高额度+低利率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产能扩张 [3] - 针对小微企业提供不超过10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支持 [3]
我国新能源车充电网络全球居首 如何让充电设施从“够用”到“好用”
北京商报· 2025-08-26 14:43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 截至2023年7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669.6万个 同比增长53% 规模全球领先 [4][6] - 私人充电设施达1249.4万个 同比增长58.8% 公共充电设施达420.2万个 同比增长38% [6] - 充电基础设施数量为"十三五"末期的10倍 每5辆新能源汽车配备2个充电桩 [1][4] 用电量增长与能源结构转型 - 2023年前7个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 [4] - 2022年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 互联网及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 [4] - "十四五"期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约4个百分点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超5个百分点 [5]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 - 政策层面通过购车补贴 税收优惠和建设补贴等多重措施推动行业发展 [6] - 市场准入放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格局 [6] - 建立统一标准体系规范充电接口与通信协议 保障不同品牌设备兼容性 [6]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 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突破1亿辆 充电设施建设遵循适度超前原则 [7] - 存在充电设施使用率冷热不均问题 城市聚集区与高速服务区高峰时段出现"车等桩"现象 [8] - 偏远地区部分充电桩使用率偏低 同时存在设备故障维修不及时问题 [8] 技术优化与解决方案 - 运用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充电桩使用情况 实现跨区域跨平台信息共享与技术兼容 [1][8] - 推广充电桩共享平台整合闲置资源 高速服务区采用动态定价策略引导错峰充电 [9] - 发展车网互动技术 北京部分区域提供移动充电车上门服务解决老旧小区充电难题 [8]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产销两旺,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爆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09:39
行业产销数据 - 2024年1至7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8.5% [1] - 岚图汽车总装车间实现每118秒下线一辆整车的生产效率 [1] 政策驱动效应 - 以旧换新政策显著提振消费 超七成消费者因补贴提升购车意愿 [1] - 湖北省以旧换新补贴申请突破21万辆 直接拉动新车消费325亿元 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占比超56% [1] - 汽车下乡活动预计带来百万辆级别销售增量 [2] 销售模式创新 - 车谷东风汽车商城采用线上直播引流+线下场景交付模式 开业一年累计销售400多台汽车 近半数通过直播完成 销售额达8600万元 [2] - 多地提供试驾、购车、充电桩安装一条龙服务以激活下沉市场 [2] 出口表现与布局 - 2024年1至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 同比增长84.6% 占汽车出口总量比重显著提升 [2] - 岚图汽车已进入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市场 目标2030年覆盖全球60个国家 [3] - 新兴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北欧至南欧深度覆盖后计划开拓中东市场 [3] 竞争优势与前景 -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技术、成本和产业链优势 在东南亚、南美等市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3] - 新能源汽车继续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主力军 [3]
我国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 新型储能规模世界第一(人民网)
人民网· 2025-08-26 09:06
新能源技术装备全球领先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1] - 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1] - 新型储能规模在短短几年内跃居世界第一 [1] 重大能源工程成就 -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投运并成为全球最大工程之一 [1] - 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建成投运 [1] - 第四代高温气冷堆建成投运并成为全球首座工程 [1] 油气开发技术突破 - 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 [1] - 油气开发挺进千米深海 [1] 能源新业态发展 - 智能微电网和虚拟电厂发展进入快车道 [1] - 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 [1] - 能源产业与工业、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 [1]
海外销量同比大增159.5%,比亚迪7月领跑多国新能源车市
长沙晚报· 2025-08-26 05:41
全球市场表现 - 7月公司全球销量达344296辆 其中海外销售80178辆 同比增长159.5% [1] - 在巴西市场销售9691辆新能源车 同比增长60% 位居当地新能源销量榜首 [1][2] - 在西班牙市场以2158辆销量获新能源品牌第一 同比大幅增长665% [4] - 在意大利市场以2019辆销量稳居新能源乘用车榜首 市场份额超13% [7] - 在新加坡保持全品牌销冠 在土耳其获插混销量第一 在马来西亚和埃及获电动车销量第一 [10] 区域市场突破 - 巴西市场海鸥车型销售3011辆 同比增长102.4% 宋PLUS以1825辆成为第二大畅销车型 [1] - 西班牙市场宋PLUS EV单月销售836辆 进入紧凑级SUV纯电前十 海鸥与海豹形成产品组合优势 [4] - 意大利市场插电混动车销售1408辆 占细分市场16% 纯电动车销售559辆 占细分市场10% [7] 全球化战略推进 - 巴西工厂实现首车下线 拉美新能源产业进入新阶段 [10] - 泰国市场完成第9万辆新能源汽车交付 创当地市场拓展速度新标杆 [10] - 产品覆盖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 欧洲扩张策略成效显著 [7][10] - 公司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第91位 连续四年上榜且居中国车企首位 [10] 产品与技术优势 - 纯电与插混双技术路线全面覆盖不同市场需求 [1] - 紧凑型与纯电车型在产品吸引力和品牌认知度方面实现双重提升 [4] - 多元化产品矩阵精准切入不同消费客群 形成本地化竞争优势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