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生物(02367)

搜索文档
马斯克:不想为美政府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乌称摧毁大量俄军机,俄媒:谣言;巨子生物声明:接受检测机构道歉;新势力车企5月成绩单出炉丨每经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1 23:09
国防外交 - 国防部强烈反对美防长涉华消极言论,批评美方发动贸易战、拉"小圈子"和强化亚太军力部署等行为 [5] - 俄侦委会将布良斯克州和库尔斯克州桥梁爆炸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已致7死47伤 [6] - 俄外长与美国务卿通电话讨论俄乌谈判计划,美方对俄铁路设施坍塌事件表示哀悼 [10] 消费市场 - 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突破1万亿元,其中汽车补贴申请量达412万份,家电产品销售7761.8万台 [5] - 2025端午档电影票房破3亿元,大幅超过去年同期 [8] 企业动态 - 华熙生物发文支持"大嘴博士"郝宇,巨子生物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13] - 国家能源集团声明称有不法分子假冒其名义设立"拓展中心"从事违法活动,已向相关部门举报 [15] - 蔚来声明总裁秦力洪持股数量未发生变动,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17] - 京东外卖全职骑手规模突破10万人,计划近期扩招至15万人 [19] - 宏信证券更名为"天府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释放战略定位调整信号 [21] 汽车行业 - 比亚迪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8.25万辆,吉利汽车销量23.52万辆同比增长46% [20] - 新势力车企表现亮眼:零跑汽车交付量45067辆增速超148%,小鹏汽车交付33525辆同比增长230% [20] 体育新闻 - 樊振东加盟德国萨尔布吕肯俱乐部,中国乒协表示全力支持 [11] - 郑钦文晋级法网女单八强,创个人赛会最佳战绩 [11] 国际事件 - 哈马斯表示愿立即开启新一轮加沙停火间接谈判 [10] - 韩国总统选举形成"5选1"局面,李在明、金文洙和李俊锡形成三强格局 [10]
A股玻尿酸巨头出手!发2700字长文支持“大嘴博士”!巨子生物深夜发声:接受检测机构道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1 16:07
华熙生物声明 - 公司发布逾2700字长文支持郝宇博士(网名"大嘴博士")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1] - 郝宇担任法人的上海柳页医创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属于华熙生态重要成员,公司予以坚定支持和依法保护 [3] - 已组织专家对郝宇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慎评估和多方法反复测试,并得到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威胁将公开检测结果 [3] - 认为郝宇行为属于以科学专业方法维护消费者基本安全和权益,并透露其遭遇网络水军攻击 [3] - 呼吁行业企业参与交叉验证,希望检测机构承担专业责任做出有公信力的检测结果 [3] 巨子生物声明 - 可复美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接受郝宇所用检测机构道歉,但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3] - 检测机构澄清其测试报告仅限科研、教学及内部质量控制用途,未授权用于社会公众宣传 [8] - 强调测试结果受样品真实性、检测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仅具参考价值,无法保证绝对准确性 [8] - 公司严正驳斥"重组胶原测不到"等不实指控,声明所有产品严格遵循法规要求并通过药监审核 [15] - 产品经原料投料核查、生产工序质控、成品质量检测三重验证体系,确保安全可靠 [15] 事件起源 - 5月24日"大嘴博士颜究所"公众号发布文章质疑巨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含量 [10] - 巨子生物当日深夜发布告消费者书,否认"未添加重组胶原蛋白成分"指控 [12]
巨子生物称接受郝宇所用检测机构道歉,对方声明撤销《测试报告》
财经网· 2025-06-01 15:10
公司声明与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接受检测机构道歉但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1] - 检测机构声明未授权"大嘴博士"使用测试报告并责令停止转发 [1] - 检测机构澄清测试报告仅限科研用途不具备法律效力 [1] 测试报告争议细节 - 测试结果受样品真实性等多因素影响仅具参考价值 [2] - 检测机构无法核实样品真实性批评推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做法不科学 [2] - 采用的氨基酸测试方法未与其他方法进行严格比对 [2] 公司应对措施 - 巨子生物启动自检并将产品送多家机构多维度检测 [3] - 指出HPLC检测法未被纳入行业相关标准 [3] - 谴责某上市公司声明涉嫌违法恶意竞争 [3] 行业现状与呼吁 - 国货化妆品市场正经历成分迭代标准建立等艰难过程 [3] - 强调行业应携手共进健康发展 [3] - 主张科学严谨态度维护消费者利益 [4]
可复美遭“打假”,巨子生物7天市值蒸发180亿港元,护肤品卖出白酒毛利率
新华财经· 2025-05-30 12:21
股价与市值表现 - 巨子生物股价在7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19.80%,市值蒸发近180亿港元 [2] 公司业务与营收结构 - 巨子生物从事基于生物活性成分的专业皮肤护理行业,旗下护肤品牌可复美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87.04% [2] 产品争议与检测方法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可复美核心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精华"的实际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且缺乏甘氨酸,与产品宣传不符 [2] - 巨子生物回应称指控"严重失实",自检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超过0.1%,并强调产品通过药监部门审核备案 [2] - 巨子生物使用的检测方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重组胶原蛋白敷料》,而"大嘴博士"团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合氨基酸定量法 [3] - "大嘴博士"进一步质疑巨子生物检测方法陈旧,可能导致结果虚高,并要求公司回应三个核心问题 [3] 市场与监管反应 - 市场监管部门已关注此事并正在核查 [4] - 花旗研报指出,负面宣传可能影响消费者情绪,损害可复美在618促销活动中的表现 [4] 财务与研发投入 - 巨子生物2024年毛利率高达82.09%,营收55.39亿元,净利润20.62亿元 [4] - 研发支出仅为1.07亿元,占收入比例1.9% [4]
「618」在即,700亿重组胶原巨头被指「成分造假」|焦点分析
36氪· 2025-05-30 10:55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的核心产品"胶原棒"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低于宣传口径,引发市场争议 [4][6] - 争议源于检测方法差异,行业尚未明确重组胶原蛋白的法定检测标准,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6][7] - 有观点认为重组胶原蛋白产量不足导致成分含量低,但行业人士指出技术门槛已突破,产能限制或为短期问题 [8][11] - 年中电商大促临近,市场担忧争议可能冲击公司业绩,尤其是可复美系列占公司总收入80% [4][13][15]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正处于技术风口,多家巨头加码布局,但当前信任危机可能影响全行业发展 [15][17][18] 公司层面 - 巨子生物2024年可复美系列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62.9%,占总收入80%,其中"胶原棒"贡献近八成收入 [4] - "胶原棒"上市以来销售量超过5.15亿支,111万消费者购买,近期推出2.0版本淘宝销量超6万单 [15] - 可复美在巨子生物收入占比逐年提升,从2021年68%增至2024年82%,主要驱动为2021年底推出的"胶原棒" [15] 行业层面 - 重组胶原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技术难点贯穿氨基酸序列选择、菌株改造和纯化工艺全过程 [9] - 行业稀缺性支撑产品高价和概念公司数百亿市值,但原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创健医疗2024年原料收入下降26.23% [10][11] - 多家巨头布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华熙生物、LVHM、资生堂通过收购投资入场,欧莱雅、哈三联合作推出新产品 [15] - 行业加速开发重组胶原注射类产品,三类证产品壁垒高且含金量大,锦波生物作为唯一持证公司业绩逐年翻番 [16]
玻尿酸龙头炮轰胶原神话!医美三巨头“成分大战”背后:业绩集体失速,概念炒作退潮
华夏时报· 2025-05-30 09:07
舆论风波与股价波动 - 华熙生物公开质疑券商研报"不科学对比",称其鼓吹"玻尿酸过时论"并贬低玻尿酸产业价值,暗指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过度炒作 [2][3] - 巨子生物因产品检测报告显示其"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0.0177%低于法定备案下限0.1%,且关键成分甘氨酸未检出,引发舆情 [4] - 巨子生物股价在5月26日开盘一度跌超8%,近5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9.97% [5] - 锦波生物股价受行业舆情牵连,5月22日暴跌超14%,5月30日盘中累计跌幅达17.23% [7] 业绩表现与增长趋势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滑70.59%,第四季度首次出现单季度亏损1.91亿元 [9]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4%,但核心产品"可复美"增速连续四年下滑(2021-2024年增速分别为113%、79.5%、73%、62.9%) [9] - 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增长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增长144.27%,但2025年一季度营收增速降至62.51%,净利润增速降至66.25% [10] 技术路线与行业竞争 - "成分之争"本质是玻尿酸与重组胶原蛋白两条技术路线的话语权争夺,华熙生物强调玻尿酸科学价值,巨子生物与锦波生物依托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获资本热捧 [11] -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事件将加剧双方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竞争,推动行业更注重产品真实功效与科学依据 [13]
“618”在即,700亿重组胶原巨头被指“成分造假”|焦点分析
36氪· 2025-05-30 02:25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的核心产品"胶原棒"陷入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实际检测含量0.0177%低于宣传的≥0.1% [1] - 可复美2024年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62.9%,占公司总收入80%,其中"胶原棒"贡献近八成收入 [1] - 行业尚未明确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导致双方检测方法争议,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2] - 争议背后涉及重组胶原蛋白行业产量不足问题,当前产率仅毫克/升级别,远低于透明质酸等生物合成物质 [2] - 重组胶原蛋白技术难点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但稀缺性支撑了产品高价和相关公司数百亿市值 [3] - 专家认为已跨过研发门槛的企业不太可能因技术限制导致产量不足,更可能是短期需求激增导致 [4] - 重组胶原蛋白原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头部供应商创健医疗2024年原料业务收入下降26.23% [5] - 618购物节临近,争议可能影响"胶原棒"销售,该产品2024年618曾获天猫和抖音类目TOP1 [5] - 可复美收入占比从2021年68%增至2024年82%,"胶原棒"上市以来销量超5.15亿支 [6] - 行业巨头如华熙生物、LVHM、资生堂等通过收购投资布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 [6] - 企业加速开发重组胶原注射类三类证产品,锦波生物业绩翻番证明市场潜力 [7] - 当前争议可能引发行业信任危机,影响不仅限于巨子生物 [8] 公司情况 - 巨子生物被称为"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可复美系列2024年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62.9% [1] - 可复美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例逐年提升:2021年68%、2022年79%、2024年82% [6] - "胶原棒"上市以来销量超5.15亿支,服务超111万消费者,近期推出2.0版本淘宝销量超6万单 [6] - 公司称按照行业标准检测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第三方检测结果0.0177%存在差异 [1] 行业现状 - 化妆品行业尚未明确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导致检测方法争议 [2] - 重组胶原蛋白当前产率仅毫克/升级别,远低于透明质酸的克/升或百克/升 [2] - 技术难点贯穿胶原蛋白序列选择、菌株改造和纯化分离全过程 [2] - 稀缺性支撑产品高价和相关公司数百亿市值 [3] - 原料价格呈下降趋势,头部供应商战略调价导致收入下降 [5] - 行业巨头通过收购投资布局,如华熙生物、LVHM、资生堂等 [6] - 企业加速开发三类注射产品,锦波生物手握唯一三类证且业绩翻番 [7] 产品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0.0177%,低于宣传的≥0.1% [1] - 公司称按行业标准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双方互指检测方法不合理 [1][2] - 专家认为技术限制导致产量不足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短期需求激增 [4] - 若争议持续可能影响618销售,该产品曾获天猫抖音类目TOP1 [5] - 社交媒体既有支持者称产品有效,也有不少质疑声音 [5] 市场影响 - 可复美"胶原棒"是公司收入增长主要驱动力,2021-2024年收入从8.98亿增至45.42亿 [6] - 618购物节是重要销售节点,争议可能引发消费者观望或退货潮 [5] - 行业信任危机可能影响所有布局重组胶原蛋白的企业 [8] - 注射类三类证产品开发是行业新方向,市场潜力已获验证 [7]
巨子生物胶原蛋白“缺量罗生门”追踪
华尔街见闻· 2025-05-29 14:50
成分争议事件 - 美妆KOL"大嘴博士"通过HPLC氨基酸法检测可复美精华,发现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公司宣称标准 [1] - 公司回应称内部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严重不符,但第三方检测结果尚未公布 [2] - KOL进一步质疑公司采用的双缩脲法检测存在缺陷,因产品含聚谷氨酸钠会导致结果虚高 [3] 品牌历史争议 - 可复美4月曾被曝涉嫌违规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经药监局调查后未发现违规 [5] - 此次事件是品牌年内第二次陷入重大争议 [4] 财务与市场影响 - 可复美2024年创收45.4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超80%,事件结果直接影响公司业绩 [6] - 争议导致公司市值从5月初的857亿港元跌至729亿港元,蒸发128亿港元 [8] 检测方法差异 - HPLC氨基酸法灵敏度高但操作复杂,双缩脲法简便快速但可能受干扰物质影响准确性 [3]
华熙生物“大战”巨子生物,这场公关战到底有多惨烈?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5-29 13:40
核心观点 - 华熙生物发文质疑资本市场"捧胶原、踩玻尿酸"行为,点名巨子生物及多家券商,引发行业公关战 [3] - 巨子生物市值10天内从909亿跌至735亿,蒸发174亿,负面宣传或影响618促销表现 [4] - 争议焦点围绕可复美"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检测方法,双方各执一词 [9][11][17] - 行业标准缺失导致检测方法争议无权威界定,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引发角色冲突 [11][30] - 危机公关中"爱国牌"策略适得其反,需避免道德绑架消费者 [37][39] 争议的检测方法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标注的≥0.1%标准 [9] - 巨子生物自检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质疑博主使用的HPLC氨基酸定量法未列入行业标准 [11] - 博主反驳企业可能采用凯氏定氮法,存在无法区分蛋白氮与非蛋白氮的科学局限性 [11][12] - HPLC氨基酸定量法通过水解所有蛋白质检测氨基酸总量,被认为能准确反映实际含量 [17] - 涉事产品已从巨子生物官方电商渠道下架,第三方检测报告尚未公布 [17][29] 时间线巧合 - 5月17日华熙生物发文质疑→5月21日补充说明→5月24日博主发布质疑视频→5月25日博主回应 [18][22][23] - 博主2024年5月曾连续三篇质疑重组胶原蛋白概念,但此次仅针对巨子生物检测 [23][25] - 时间节点恰逢618促销前夕,加剧市场敏感度 [4][23] - 博主历史内容显示曾推荐华熙生物产品,引发商业模式公正性质疑 [25][27] 行业标准与危机应对 - 化妆品重组胶原蛋白含量缺乏国家标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导致"裁判员与球员"角色冲突 [11][30] - 危机沟通应聚焦消费者关心的实质问题而非民族情绪,避免重蹈海天味业"双标门"覆辙 [37][39] - 成分作为品牌核心资产需建立检测方法、科普教育、标准制定等多维度护城河 [33][34] - 法务与公关应协同而非替代,诉讼策略需谨慎避免激化矛盾 [41][43] - 政府部门介入调查但结果可能仍无法解决检测方法分歧 [30][31]
知名医美龙头,配方被质疑造假!涉事产品1.0版本多平台下架,省、市监管部门最新回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8 08:44
检测方法争议 - 博主质疑公司采用的双缩脲法在化妆品复杂配方中存在致命缺陷 因配方中的聚谷氨酸钠会被同时检测 导致结果虚高 [8] - 公司声明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及行业标准YY/T1947-2025中的双缩脲法进行检测 [7] - 双缩脲法在蛋白质检测中存在争议 灵敏度差且无法区分蛋白质种类 但部分文献认为其经济简便且结果准确 [9] 送检产品差异 - 博主送检产品为1 0版本 而公司内部检测为2 0版本 博主后续发现2 0版本含更多干扰成分 [8] - 1 0版本产品疑似在电商平台下架 2 0版本仍正常销售 [10] 行业监管动态 - 监管部门已关注事件 西安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分局已向上级汇报 陕西省监管部门正在核查 [10] - 国家尚未出台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的权威标准 不同检测方法争议尚无定论 [9] 消费者反馈 - 消费者反映原计划购买1 0版本618优惠产品 但发现链接已下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