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生物(01801)

搜索文档
招银国际:美国针对创新药将加征关税预期对CXO影响有限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等
智通财经· 2025-09-30 08:27
该行认为,中国丰富的工程师、科学家人才,以及高效、便宜的临床试验和药品生产能力是中国医药创 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期中国的药品创新研发和制造能力,将持续赋能全球药企。而美国针对创新药将加 征关税,预期对CXO影响有限。特朗普于9月25日宣布,除非制药商正在美国建设工厂,否则从10月1 日开始,专利药品将面临100%的关税。由于多家跨国药企已有美国建厂计划,因此或将不受影响。 展望未来,该行认为创新药的持续上涨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海外合作伙伴对于已授权管线的临床推动。此 外,看好消费医疗的估值修复机会。推荐买入三生制药(01530)、巨子生物(02367)、药明合联(02268)、 固生堂(02273)、中国生物制药(01177)、信达生物(01801) 。 招银国际发布研报称,预期中美创新合作将持续,中国国内创新研发需求回暖。MSCI中国医疗指数 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 74.0%,跑赢MSCI中国指数37.3%。由于资本市场融资复苏、创新药出海交易规 模上涨,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出现回暖。该行注意到,创新药研发所需的实验猴的中标价格已经从2024 年中的约8.5万元回升至约9万元。叠加美国降息,CXO 行业有望在下 ...
招银国际:美国针对创新药将加征关税预期对CXO影响有限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01530)等
智通财经网· 2025-09-30 08:21
智通财经APP获悉,招银国际发布研报称,预期中美创新合作将持续,中国国内创新研发需求回暖。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 74.0%,跑赢MSCI中国指数37.3%。由于资本市场融资复 苏、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出现回暖。该行注意到,创新药研发所需的实验猴 的中标价格已经从2024年中的约8.5万元回升至约9万元。叠加美国降息,CXO 行业有望在下半年迎来 业绩修复。 该行认为,中国丰富的工程师、科学家人才,以及高效、便宜的临床试验和药品生产能力是中国医药创 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期中国的药品创新研发和制造能力,将持续赋能全球药企。而美国针对创新药将加 征关税,预期对CXO影响有限。特朗普于9月25日宣布,除非制药商正在美国建设工厂,否则从10月1 日开始,专利药品将面临100%的关税。由于多家跨国药企已有美国建厂计划,因此或将不受影响。 展望未来,该行认为创新药的持续上涨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海外合作伙伴对于已授权管线的临床推动。此 外,看好消费医疗的估值修复机会。推荐买入三生制药(01530)、巨子生物(02367)、药明合联(02268)、 固生堂(02273)、中国生物制药( ...
大行评级丨招银国际:CXO行业有望在下半年迎来业绩修复 看好三生制药、巨子生物等
格隆汇APP· 2025-09-30 05:45
格隆汇9月30日|招银国际发表报告,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 74.0%,跑赢MSCI中 国指数37.3%。由于资本市场融资复苏、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出现回暖。叠 加美国降息,CXO行业有望在下半年迎来业绩修复。而美国针对创新药将加征关税,预期对CXO影响 有限。由于多家跨国药企已有美国建厂计划,因此或将不受影响。展望未来,该行认为创新药的持续上 涨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海外合作伙伴对于已授权管线的临床推动,看好消费医疗的估值修复机会,推荐买 入三生制药、巨子生物、药明合联、固生堂、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 ...
「一页纸」吃透产业链之:创新药,License-out BD进军全球市场
36氪· 2025-09-30 00:58
(1)核心结论:创新药投资逻辑 2025 年是中国创新药行业在经历深度调整后,迎来政策、产业、资本 " 三期共振 " 的复苏新起点。 政策端,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支持创新药,随后《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及商业医保创新药目录等政策密集落地,从顶层设 计到支付环节全链条扫清发展障碍。 今天继续给大家带来 「一页纸」吃透一条产业链 系列。 本期的主角是:创新药,我们 用 AlphaEngine 来解读 。 *注:创新药15-25年政策梳理, 天风证券 产业端,国际化进程加速, License-out 模式成为价值兑现的关键路径, 2025 年前三季度对外授权交易首付款已达 57 亿美元,超过 2024 年全年,全球占 比提升至 23.4% ,标志着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显著提升。 *注:创新药中国及海外license-out数量, 天风证券 资本端,经历 2022-2024 年的深度调整后,行业估值回归理性,企业基本面持续改善, 17 家已商业化创新药企 2025 年上半年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30% ,信达生物等头部企业已实现盈利,行业进入价值重估阶段。 2025 年核心投资逻 ...
自免行业报告(一):双靶协同拓展治疗边界,重视TSLP类双抗迭代潜力-中邮证券
搜狐财经· 2025-09-29 10:26
自身免疫领域市场潜力 - 自身免疫领域患者基数庞大且用药周期长 易诞生重磅药物 如度普利尤单抗年销售额超100亿美元[1] - 度普利尤单抗覆盖特应性皮炎 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核心适应症 患病人数均达千万级别 生物制剂可及患者近900万人[1] - 高患病基数人群孕育大市场 大市场催生药物新需求[7] 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 现有疗法需长效化以降低给药频率 提升疗效如特应性皮炎皮损修复和哮喘肺功能改善 扩大受限人群如哮喘中嗜酸性粒细胞筛选限制[1] - 特应性皮炎领域需提升安全性 皮损修复有效性和止瘙痒效果[49] - 呼吸科领域需长期病程管理 解决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难题[21] 双抗研发机制与优势 - 从二型炎症机制看 靶点分上游TSLP IL-33等与下游IL-4 IL-13等 单一靶点单抗疗效有限 双抗因协同效应成重要方向[2] - 双抗具备高成药把握和协同疗效 是当下值得关注的开发路径[7] - TSLP×IL-13或IL-4R双抗在呼吸科优势显著 临床数据显示其FeNO和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幅度优于单靶点药物 无人群限制且安全性良好[2] 呼吸科双抗进展 - TSLP类双抗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领域展现疗效协同潜力 有望率先拓展现有疗法边界[19] - 赛诺菲LunsekimigTSLP×IL-13和辉瑞三抗IL-4/IL13/TSLP全球进展领先[2] - 哮喘生物制剂市场2023年US+EU+JP达到75亿美元 美国市场约60亿美元 预计2032年达120亿美元[22] - 慢性阻塞性肺病生物制剂市场预计2033年达230亿美元[22] 特应性皮炎双抗进展 - 度普利尤单抗在特应性皮炎治疗壁垒深 安全普适性全年龄段获批 疗效持久性维持好 治疗4年后EASI评分改善率维持超70%[49] - 双抗可借力IL-4R通路 联合TSLP提升长效性 或联合IL-31改善瘙痒 同时有望降低结膜炎发生率[2] - 随着不同靶点单抗疗法三期数据读出 新靶点单抗都难以挑战度普利尤单抗疗效地位[49] 重点研发管线 - 国内康诺亚CM512TSLP×IL-13进度居前 半衰期约70天优于同类产品 多适应症II期临床推进中[2] - 信达生物IBI3002TSLP/IL-4Rα 荃信生物QX030N 联邦制药抗IL-4Ra/TSLP双抗等积极研发[2] - 哮喘领域双抗管线布局包括辉瑞PF-07275315TSLP:IL-4:IL-13 智翔金泰GR2002TSLP 融捷康生物RC1416IL-4Ra;IL-5等[47] 临床数据支持 - Sanofi的Lunsekimig在1b期临床数据中FeNO下降40.9% 嗜酸性粒细胞下降40%[36] - Apogee在ATS 2025公布的临床前数据显示APG777+APG333TSLP+IL-13组合在体外试验中抑制炎症效果优于单药[41] - 在COPD中 持续高FeNO水平超25 ppb与未来急性加重风险增加相关[40] 相关标的 - 康诺亚CM512国内进度领先[3] - 信达生物IBI3002临床推进中[3] - 荃信生物双抗布局丰富[3] - 联邦制药临床前双抗布局[3]
信达生物(01801)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9 08:34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59.5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6%[9][1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六个月总收入为人民币5953.1百万元,同比增长50.6%[13][1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达到人民币5953.1百万元,同比增长50.6%[28]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59.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6%[115][116] - 公司收入同比增长50.6%至59.53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39.52亿元人民币[195] - 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51.1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3%[9] - 毛利率86.0%,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13] - 公司实现毛利润51.2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85.9%,较去年同期增长56.3%[195] - 2025年上半年IFRS期内利润为8.343亿元人民币,相比2024年同期亏损3.926亿元人民币实现扭亏为盈[9] - 期内利润人民币834.3百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亏损392.6百万元)[13] - 期内利润扭亏为盈,实现利润人民币8.343亿元(2024年同期:亏损人民币3.926亿元)[127] - 公司期内利润为8.34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亏损3.93亿元人民币,实现扭亏为盈[19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人民币897,117千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亏损人民币392,585千元,实现扭亏为盈[200] - 2025年上半年Non-IFRS利润为12.132亿元人民币,相比2024年同期亏损1.602亿元人民币大幅改善[9] - Non-IFRS利润人民币1213.2百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亏损160.2百万元)[14] - 2025年上半年Non-IFRS利润增至人民币1213.2百万元[28] - 2025年上半年Non-IFRS EBITDA为14.128亿元人民币,相比2024年同期亏损1.608亿元人民币显著提升[9] - Non-IFRS EBITDA人民币1412.8百万元,同比大幅改善(上年LBITDA人民币160.8百万元)[14] - 2025年上半年Non-IFRS EBITDA增至人民币1412.8百万元[28] - Non-IFRS EBITDA改善至人民币14.128亿元(2024年同期:亏损人民币1.608亿元)[128] - 基本每股收益为0.51元人民币,去年同期每股亏损0.24元人民币[19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销售成本为8.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0%[115][118] - 研发开支人民币1008.8百万元,同比下降27.9%[13] - 研发开支为10.0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9%[115] - 研发开支同比下降27.9%至人民币10.088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13.994亿元)[121] - 研发开支同比下降27.9%至10.09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3.99亿元人民币[195] - 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占总收入比例降至39.9%[13] - 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23.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4%[115] - 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同比增长26.4%至人民币23.751亿元[123] - 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同比增长26.4%至23.75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8.79亿元人民币[195] - 特许权使用款项同比增长32.3%至人民币5.516亿元[124] - 行政及其他开支同比增长38.2%至人民币4.421亿元,但占收入比例下降0.7个百分点至7.4%[122] - 所得税开支大幅增加至人民币6,280万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4万元)[125] - 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0.5%至人民币2.389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3.006亿元)[119] - 其他收益及亏损大幅下降98.8%至收益人民币100万元(2024年同期:收益人民币8,550万元),主要受外汇汇率变动影响[12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利息收入为人民币190,373千元,较2024年同期的237,288千元下降19.8%[20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为人民币342,383千元,较2024年同期的297,722千元增长15%[20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无形资产摊销为人民币59,387千元,较2024年同期的43,106千元增长37.8%[200] 产品商业化与收入构成 - 产品收入达人民币5233.8百万元,同比增长37.3%[13][15] - 医药产品销售达52.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3%[116] - 授权费收入人民币665.6百万元,较去年同期115.9百万元大幅增长[13] - 授权费收入达6.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4.2%[116][117] - 研发服务费收入为537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2%[116][117]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肿瘤产品强劲表现、产品线扩展及许可费收入增加[10] - 肿瘤领域收入快速增长,达伯舒等主要产品保持增长势头[30] - 报告期内成功商业化上市五款新药[16] 研发管线进展 - 公司已有16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5] - 另有2个品种在NMPA审评中,4个新药分子进入3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5] - 还有15个新药品種已进入临床研究[5] - 公司已推出16款产品上市 2个品种在NMPA审评中 4个新药分子进入3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41] - 另有15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41] - 国清院成功推进三个新分子进入IND准备阶段[20] - IBI363针对IO初治黑色素瘤的关键临床研究于2025年年初在中国启动[18] - IBI363针对IO经治鳞状NSCLC的全球III期研究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开始患者招募[18] - IBI343在中国启动针对三线PDAC的III期临床研究[18] - IBI343针对三线GC的III期研究在中国与日本同步推进[18] - IBI354在中国启动针对PROC的III期临床研究[18] - 玛仕度肽新启动两项III期研究包括GLORY-3和GLROY-OSA[18] - 匹康奇拜单抗新启动一项针对银屑病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18] - IBI363用于一线NSCLC和一线CRC的临床Ib/II期PoC研究已启动[37] - IBI363 (PD-1/IL-2α-bias) PoC数据在2025年ASCO年会上展示 覆盖IO耐药肺癌 黑色素瘤 MSS CRC等适应症[37] - 公司计划针对IBI363开展三项注册研究 包括中国黑色素瘤关键临床II期研究 MSS CRC和鳞状NSCLC研究[37] - 鳞状NSCLC试验为国际MRCT III期研究 覆盖中国 美国 加拿大 欧盟 英国 日本等地区[37] - IBI343 (CLDN18.2 ADC)启动针对胰腺癌三线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 为全球首款在该适应症进入注册临床的ADC药物[38] - IBI343首个胃癌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自2024年启动[38] - IBI343用于PDAC及GC分别获得NMPA的BTD认定,PDAC二线治疗获FDA的FTD认定[78] - IBI354用于治疗PROC获NMPA授予BTD认定[80] - IBI354在PROC、HER2低表达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中显示出优异安全性[82] - IBI363在IO耐药NSCLC、黑色素瘤和CRC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反应[83] - IBI343在CLDN18.2表达率≥60%患者中cORR为22.7%,DCR为81.8%,mPFS为5.4个月,中位OS为9.1个月[85] - IBI343在CLDN18.2表达率≥75%患者中cORR为32.3%,DCR为90.3%,mPFS为5.5个月,当前中位OS为10.8个月[85] - IBI363全球III期临床研究计划招募约600名患者,主要终点为OS[85] - IBI3020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成为全球首个完成首次人体给药的双载荷ADC药物[90] - 玛仕度肽6mg治疗24周后HbA1c降低2.15%,4mg和6mg组分别有40.6%和64.9%的患者体重降低≥5%且HbA1c<7.0%(对比安慰剂0%)[78] - 玛仕度肽GLORY-2研究预计2025年下半年读出数据以支持第三项NDA申请[74] - 玛仕度肽DREAMS-3研究预计2025年下半年读出数据,证明减重和血糖控制双重获益潜力[75] - 达伯舒用于NSCLC围手术期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预计2026年初读出[49] - 氟泽雷塞片联合疗法用于KRAS G12C突变NSCLC患者的Ib/III期临床研究进行中[53] 产品获批与注册 - 玛仕度肽治疗T2D的第二个适应症于2025年9月19日获批[33] - IBI112(匹康奇拜单抗)预计2025年底获批用于治疗银屑病[34] - 匹康奇拜单抗NDA正在NMPA审评,预计2025年底获批[94] - 玛仕度肽于2025年6月获NMPA批准用于超重或肥胖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73] - 玛仕度肽于2025年9月获NMPA批准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73] - 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第九项适应症NDA于2025年2月获NMPA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预计2025年底获批[46] - 达伯舒第十项适应症NDA于2025年6月获NMPA受理用于联合呋喹替尼治疗RCC患者[49] - 达攸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于2025年7月获澳门ISAF批准[51] - 达伯特(氟泽雷塞片)于2025年6月获澳门ISAF批准[52] - 达伯乐®(己二酸他雷替尼胶囊)于2025年6月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ROS1阳性NSCLC成人患者[54][57] - 捷帕力®(匹妥布替尼片)于2024年10月获NMP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56] - 奥壹新®(利厄替尼片)于2025年4月获NMPA批准第二项NDA用于EGFR突变NSCLC一线治疗[67] - 信必乐®(托莱西单抗注射液)于2024年11月成为中国首个纳入国家医保的本土原研PCSK9抑制剂[68] - 信必敏®(替妥尤单抗)于2025年3月获NMPA批准成为中国首款IGF-1R药物,填补TED领域70年无新药空白[69] - IBI310(伊匹木单抗)NDA于2025年2月获NMPA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预计2025年底获批[76] - 多款产品已在香港及澳门市场获批 东南亚及拉丁美洲地区注册工作推进中[39] 业务合作与授权 - 2025年年初公司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授权 授予罗氏IBI3009 (DLL3 ADC)的全球研发 生产及商业化权利[39] - 公司与罗氏就IBI3009达成合作,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最高达1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89] - 与罗氏签订独家授权协议,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117] 资产与现金流状况 - 公司现金储备折合约20亿美元[28] - 公司银行结余及现金、定期存款、其他存款和投资票据为人民币11,002.9百万元,较2024年末的人民币10,221.1百万元有所增加[132] - 公司流动资产为人民币13,092.9百万元,其中银行结余及现金占人民币9,540.1百万元[132]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增长27.1%至95.4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75.08亿元人民币[196] - 总资产同比增长9.2%至人民币235.943亿元(2024年底:人民币216.026亿元)[13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所得现金净额为人民币313,765千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经营现金净流出人民币215,634千元,现金流状况显著改善[200] - 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增长45.4%至17.2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1.84亿元人民币[196] - 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增加人民币537,946千元,表明销售收入增长或回款周期延长[200] - 公司存货增加人民币283,254千元,而2024年同期为减少269,130千元,反映库存水平上升[200] - 公司流动比率从2024年末的2.4提升至2025年6月30日的2.6[134] - 公司速动比率从2024年末的2.2提升至2025年6月30日的2.4[134] - 公司累计亏损从2025年初的人民币15,906,368千元减少至202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5,072,047千元,减少了834,321千元[198] - 总权益增长9.9%至144.2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31.18亿元人民币[197] - 借款总额增长至33.72亿元人民币,其中流动借款11.09亿元人民币[196][197] - 公司拥有未动用的长期银行贷款融资约人民币4,011.5百万元[133] - 公司抵押物业、厂房及设备人民币1,960.8百万元,土地使用权人民币266.4百万元及银行存款人民币32.3百万元用于担保贷款[136] - 公司流动负债为人民币5,012.5百万元,包括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人民币432.3百万元和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开支人民币3,176.7百万元[132] 产能与ESG - 公司投入运行的产能共计140,000升[23] - 公司连续两年MSCI ESG评级为AAA级[23] 公司治理与股权 - 董事长俞博士持有公司6.61%的股份权益[144] - 执行董事俞德超博士同时担任董事会主席与行政总裁职务[188] - 张倩女士自2025年8月起获任首席商业官,现任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成员[190] - Stephen A. Sherwin博士自2025年8月26日起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成员[190] - 审计委员会由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许懿尹女士任主席[182] - 张倩女士直接持有794,977股股份,并有权通过购股权和受限制股份获得最多6,017,352股[147] - 奚先生直接持有3,716,099股股份,并有权通过购股权和受限制股份获得最多9,317,975股[147] - Cooney博士直接持有56,393股股份,并有权通过购股权和受限制股份获得最多166,198股[147] - 许女士直接持有17,303股股份,并有权通过购股权和受限制股份获得最多127,108股[147] - Zieziula先生直接持有48,308股股份,并有权通过购股权和受限制股份获得最多473,791股[147] - 陈先生直接持有14,183股股份,并有权通过购股权和受限制股份获得最多43,028股[147] - 俞德超博士持有总计10,196,889份未行使购股权,行使价介于28.30港元至78.20港元[155] - 奚浩先生持有总计3,211,715份未行使购股权,行使价介于28.30港元至78.20港元[155] - 张倩女士持有总计2,652,191份未行使购股权,行使价介于28.30港元至78.20港元[156] - Charles Leland Cooney博士持有总计79,650份未行使购股权,行使价介于30.60港元至40.24港元[156] - 许懿尹女士持有总计79,650份未行使购股权,行使价介于30.60港元至40.24港元[156] - 所有董事及高管购股权在报告期内均无授出、行使、注销或失效变动[155][156] - Gary Zieziula先生持有2022年6月1日授出的购股权117,045份,行使价24.30港元[157] - Gary Zieziula先生持有2023年3月30日授出的购股权155,854份,行使价38.39港元[157] - Gary Zieziula先生持有2024年3月22日授出的购股权21,910份,行使价40.24港元[157] - 陈树云先生持有2024年5月3日授出的购股权3,371份,行使价40.90港元[157] - 俞德超博士2024年3月22日授予972,000份购股权,行使价40.24港元[155] - 奚浩先生2024年3月22日授予267,000份购股权,行使价40.24港元[155] - 张倩女士2024年3月22日授予267,000份购股权,行使价40.24港元[156] - 所有购股权行使期均为自授出日期起10年[155][156] - 服务提供商持有2019年3月15日授出的购股权99,500
招银国际:预期中美创新合作将持续 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回暖
智通财经网· 2025-09-29 02:38
行业趋势与需求回暖 - 创新药研发需求回暖 资本市场融资复苏和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推动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回升[1] - 实验猴中标价格从2024年中约8.5万元回升至约9万元 反映研发活动升温[1] - CXO行业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业绩修复 叠加美国降息因素影响[1] 创新药发展动力 - 未来创新药持续上涨动力主要来源于海外合作伙伴对已授权管线的临床推动[1] - 全球药品创新早期研发从欧美向中国转移 全球MNC药企创新管线引进从欧美Biotech转向中国Biotech企业[1] - 中国医药创新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丰富的工程师科学家人才 高效便宜的临床试验和药品生产能力[1] 政策环境与市场影响 - 特朗普政府拟议行政命令草案可能切断中国实验性治疗药物引入渠道 引发美国初创Biotech企业投资人与大药企间的激烈游说活动[1] - 美国大药企收入利润规模远大于Biotech企业 在游说中拥有更大影响力[1] - 中美医药产业链紧密相连 强制脱钩将损害双方利益[1] 关税政策与产能建设 - 美国对专利药品加征100%关税 除非制药商正在美国建设工厂[2] - 多家跨国药企已有美国建厂计划 礼来宣布未来5年在美国投入270亿美元 罗氏宣布投入500亿美元[2] - 美国工厂建设周期长通常在5年以上 面临政局变化和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2] 跨国药企战略与CXO机会 - 跨国药企普遍执行成本控制措施 面临专利悬崖压力[2] - 跨国药企有动力通过CXO外包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2] - 关税政策对CXO行业影响有限[2] 投资机会与标的 - 看好消费医疗估值修复机会[1] -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 巨子生物 药明合联 固生堂 中国生物制药 信达生物[1]
港股再融资热潮涌动,新经济企业成绝对主角
证券时报· 2025-09-26 15:42
港股再融资规模激增 - 今年以来港股上市公司通过配售、代价发行、供股方式合计融资2841.48亿港元 同比激增439.37% [1][4] - 配售股份为主要融资方式 金额达2495.02亿港元 占比87.81% [4] - 代价发行与供股分别融资282.26亿港元和64.20亿港元 [4] 新经济企业主导融资 - 比亚迪以433.83亿港元配售金额位居榜首 创全球汽车行业十年最大股权再融资纪录 [6][7] - 小米集团募资426亿港元 创中国科技硬件企业境外股本再融资历史纪录 [7] - 地平线机器人、药明康德等多家科技企业募资均超30亿港元 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领域 [7] 企业融资用途聚焦技术升级与全球化 - 地平线机器人两次配股共募资超110亿港元 用于海外市场扩张、高阶辅助驾驶研发及Robotaxi领域投资 [3] - 比亚迪融资资金用于海外扩张、研发及营运资金补充 [7] - 小米集团资金将用于业务扩张与研发投资 [7] 国际资本深度参与 - 阿联酋Al-Futtaim家族办公室以35亿港元战略投资比亚迪 [9]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参与药明康德76.47亿港元配股 [10] - 无极资本累计投资超77亿港元 布局第四范式、商汤科技及中国儒意等企业 [10] 融资方式与市场特征 - "闪电配售"成为主流选择 最快24小时完成 提升资金到位效率 [3][7] - "先旧后新"模式允许大股东先转让旧股再增发新股 加速资金募集 [3] - 港股市场流动性提升与估值修复为企业再融资创造有利环境 [1]
特朗普100%药品关税又是“狼来了”?多家上市药企高管回应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10:22
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征收高额关税 - 特朗普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对进口品牌药和专利药征收100%关税 但给予已破土动工建厂的美国药企豁免权[2] - 关税威胁已导致中、日、韩多地医药股集体下跌 恒生创新药指数单日下跌2.37%[2][3] - 恒瑞医药A股跌3.03% 百济神州A股跌4.38% 复星医药港股跌5.82% 三生制药港股跌5.34%[2][3] 中国药企回应与潜在影响 - 信达生物高级副总裁认为出海药企需从长计议 需关注政策实施可能性及解决方案[4] - 恒瑞医药表示当前出口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 受潜在政策影响相对有限[4] - 乐普生物采用license合作模式 预计受影响较小 龙磐投资合伙人认为短期有负面影响但长期非核心问题[5] 美国关税政策演变与法律背景 - 特朗普政府4月启动半导体和药品"232调查" 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以国家安全名义限制进口[6] - 7月初威胁征收200%药品关税并给予1-1.5年缓冲期 8月改称先征小额关税后逐步升至250%[7]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定于11月首周审议特朗普政府关税合法性[7] 跨国药企在美国投资建厂动态 - 诺华承诺5年内投资230亿美元 罗氏承诺500亿美元 赛诺菲承诺200亿美元[8] - 阿斯利康承诺到2030年投资500亿美元 礼来2月宣布270亿美元建4座基地 9月追加65亿美元德州建厂[8]
特朗普100%药品关税又是“狼来了”?多家上市药企高管回应
搜狐财经· 2025-09-26 10:21
政策内容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对所有品牌药和专利药征收100%关税 但正在美国建药厂的公司可豁免 破土动工或开始建设即符合条件 [2] 市场反应 - 中、日、韩等多地股市医药股集体下跌 [3] - 恒瑞医药A股跌3.03% 港股跌2.23% 百济神州A股跌4.38% 港股跌1.55% [3] - 恒生创新药指数下跌2.37% 复星医药跌5.82% 三生制药跌5.34% [4] 企业回应 - 信达生物高级副总裁认为国内出海药企需从长计议 关注政策实施可能性及解决方案 [5] - 维立志博CEO认为美国药物价格已很高 政策不一定能实现 [5] - 恒瑞医药表示当前出口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 政策影响有限 [5] - 乐普生物采用license合作模式 受影响较小 [5] - 龙磐投资合伙人认为短期有负面影响 但长期不是大问题 政策可能随政府更迭改变 [5] 政策背景 - 药品历来被排除在关税名单外 但特朗普今年多次威胁对进口药品征税 [5] - 4月14日特朗普政府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对半导体和药品启动国家安全调查 [6] - 7月初特朗普表示将宣布对进口药品征收200%关税 给予1-1.5年缓冲期 [7] - 8月5日特朗普称先征小额关税 1-1.5年内税率升至150% 之后升至250% [7]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定于11月首周审议特朗普政府关税合法性 [7] 行业动向 - 多家跨国药企已承诺在美投资建厂:诺华5年230亿美元 罗氏5年500亿美元 赛诺菲5年200亿美元 阿斯利康到2030年500亿美元 [8] - 礼来2月宣布270亿美元建4座生产基地 9月23日追加65亿美元德州建厂投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