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00388)

搜索文档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 港股市场IPO热度仍将持续 中国资产已变成“不能不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9-07 18:24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表现 - 自去年9月以来港股市场持续复苏 今年上半年IPO规模重回全球第一 单日市场交易额翻倍[1] - 截至8月底港股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4]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 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4] 外资配置趋势转变 - 外资通过香港投资中国资产实现多元化配置 从"不能投资"转为"不能不投资"[1] - 外资认购比例显著提升 高科技企业外资认购占比达七八成 欧美/中东/东南亚资金均有参与[3] - 长线基金参与度提升 因中国具备大体量市场/政策稳定/科技快速发展等优势[3] 上市企业结构与储备 - 当前2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 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 含18A/18C及新经济企业[3] - 先A后H模式受青睐 此类企业在港上市后其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15%[6] - 港交所上市包容性强 涵盖内地/东南亚/哈萨克斯坦等跨国企业[6] 市场优势与产品布局 - 港股交易量/融资额在亚洲领先 多地交易所推出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产品[6] - 当前产品结构以股票和衍生产品见长 但债券/大宗商品存在短板[7] - 正加大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 计划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标的[7][8] 企业上市动机与市场定位 - 企业赴港上市主要为满足海外建厂等出海融资需求[5] - 港交所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关系 合作远多于竞争[6] - 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宗商品/衍生产品等全品类互联互通[8]
陈翊庭详解香港如何迎来“资本盛宴”
中国基金报· 2025-09-07 13:48
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2025年前八个月香港IPO集资金额达1,345亿港元,同比飙升579%,总集资金额达3,688亿港元,同比上升322% [1] - 港股市场有史以来交易量最高的20个交易日均出现在2024年9月24日政策组合拳推出后,内地股市日成交量一度达3.1万亿元,港股成交量在两周内三次破纪录,分别达到4,600亿港元、5,006亿港元和6,200亿港元 [3] - 南下资金仅占港股日均交易量两成多,其余七成多为全球外资,包括东南亚、欧洲及美国资金 [3] 投资结构转变 - 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外资机构从被动进场转为主动研究中国市场 [3] - 长线基金(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开始配置港股,与对冲基金形成均衡比例 [4] - 外资认购高新科技企业IPO占比达70%-80%,覆盖欧美、中东及东南亚投资者 [9] IPO与再融资动态 - 目前上市科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宗,近半数为科技企业,主要集中于18A生物科技及18C特专科技公司 [8] - 再融资金额已超过IPO两倍,科技企业"闪电配售"吸引大型机构投资,且再融资规模常超越IPO规模 [9] - 某大型科技股IPO中,中东主权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5亿美元 [8] 市场制度与包容性 - 香港交易所通过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推出18A和18C章节,允许未商业化科技企业上市,目前已形成生物科技投融资生态圈 [11][12] - 企业可自由选择"A+H同步上市""先A后H"或"先H后A"路径,"先A后H"企业A股成交额在H股上市后平均上涨15% [12] - 香港交易所与亚洲区内交易所合作,发行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ETF或衍生产品,提升流动性 [12] 产品多元化战略 - 香港交易所在FICC领域(固定收益、货币、大宗商品)投入资源,以补齐产品短板 [14] -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在全球30多个地区设认可交割仓库,香港新设8家仓库于7月15日开业后不足一个月满仓 [15] - 互联互通产品持续丰富,债券通产品扩展中,长远目标覆盖所有产品交易 [16] 机制优化与创新 - 优化港股打新回拨机制,取消超额认购100倍以上需回拨50%的规定,以吸引机构投资者并合理定价 [16] - 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的系统对接与结算准备工作持续推进 [16] - 24小时交易暂未推进,因系统维护、机构承受能力及散户公平性等问题 [17]
陈翊庭详解香港如何迎来“资本盛宴”
中国基金报· 2025-09-07 13:42
香港IPO市场表现 - 2025年首八个月香港IPO集资金额达1345亿港元 同比飙升579% 总集资金额达3688亿港元 同比飙升322% [2] - 港股市场有史以来交易量最高的20个交易日均出现在2024年9月24日政策组合拳之后 期间港股成交量三次破纪录 分别达到4600亿港元 5006亿港元和6200亿港元 [6] - 南下资金仅占港股日均交易量两成多 其余七成多为全球外资 分布均匀 [6] 市场驱动因素转变 - 2024年9月24日中央政策组合拳成为港股由熊转牛拐点 初期外资机构被迫进场 2025年1月起行情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 [6] - 外资机构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优质企业产业布局合理 供应链转移难度超预期 开始主动加仓中国资产 [6] - 主权基金 养老基金等长线资金开始配置港股 与对冲基金形成均衡比例 长线资金看重中国政策稳定性 投资周期达5-10年 [7] 投资者结构变化 - 外资认购高新科技企业IPO占比高达70%-80% 涵盖欧美 中东 东南亚等全球投资者 [11] - 外资关注点从政策不确定性转向企业基本面 近期重点关注企业反内卷等经营动态 [8] - 国际投资者通过上海车展等渠道加深对中国产业了解 国际航班外国面孔显著增加 [8] IPO供需状况 - 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宗 近半数来自科技企业 其中18A生物科技公司和18C特专科技企业为主力 [10] - 全球资产再配置需求旺盛 中东主权基金单笔认购科技股IPO达5亿美元 通过IPO入场比二级市场分批买入更高效 [10] - 再融资金额已超过IPO两倍 科技企业闪电配售吸引大型机构 多家公司再融资规模超越IPO融资规模 [11] 市场包容性建设 - 港交所通过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推出18A和18C章节 允许未商业化科技企业上市 已形成生物科技投融资生态圈 [13] - 三种上市路径(A+H同步 先A后H 先H后A)均畅通 先A后H企业H股上市后A股成交额平均上涨15% [14] - 与亚洲区内交易所合作深化 哈萨克斯坦企业实现港交所与阿斯塔纳交易所同步上市 [14] 产品多元化布局 - 将在FICC领域加大投入 重点弥补债市及大宗商品短板 当前产品丰富度仅为美国市场的30%-40% [16] - LME在香港设立认可仓库 8家仓库获批后一个月内全部满仓 满足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金属产销国的交割需求 [17] - 推动互联互通产品扩容 债券通产品持续丰富 目标覆盖任何可交易产品 [17] 机制优化进展 - 优化港股打新回拨机制 取消超额认购100倍时回拨50%的规定 提升机构投资者议价能力 [18] - 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正在细化技术对接和结算安排 恶劣天气维持交易等便利措施优先推进 [19] - 明确暂不推行24小时交易 因系统维护需求及散户公平性考量 [19]
ETF南向通日均交易量创新高!
券商中国· 2025-09-07 08:13
港股通南向资金交易活跃度 - 今年以来港股通南向资金日均交易量达1200亿港元 同比增长约2.4倍 [3] - ETF南向通日均交易量91亿港元 创互联互通开放以来最高水平 [3] - 香港市场整体日均交易量达2480亿港元 [3] 跨市场指数产品发展 - 恒生科技指数推出5年后累计有29只ETF 资产管理规模达373亿美元 [4] - 内地恒生科技ETF达10只产品 内地投资者贡献AUM达142亿美元 [4] - 恒生指数公司推出覆盖港股+美股的生物科技指数及港股+A股的科技指数等跨市场产品 [2][4] 投资者结构变化 - 内地投资者对港股兴趣持续升温 海外长期资金在中东、欧洲及亚太地区回流 [2][3] - AH股价差收窄显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优质资产信心增强 [3] 市场机制优化方向 - 港交所推进扩大ETF互联互通标的范围及降低部分权重限制 [3] - 研究缩短结算周期至T+1机制 [3] - 保险资金可投范围有望扩大 ETF管理费存在进一步降低空间以提升流动性 [5] 产品生态建设 - ETF指数底仓需满足规模大、代表性强及流动性好三大要素 [4] - 港交所上市优质企业增加为工具创新提供基础 [5] - 需引入更多国际资产满足全球化配置需求 [5]
智通ADR统计 | 9月6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05 23:53
恒生指数ADR表现 - 恒生指数ADR收报25396.69点,下跌21.29点,跌幅0.08% [1] - 当日最高价25458.93点,最低价25246.93点,振幅0.83% [1] - 52周最高25778.47点,52周最低17034.99点 [1] 大型蓝筹股表现 - 汇丰控股ADR收报102.314港元,较香港收市上涨0.21% [2] - 腾讯控股ADR收报605.606港元,较香港收市上涨0.02% [2] 个股ADR价格对比 - 腾讯控股ADR换算价605.606港元,较港股溢价0.106港元 [3] - 阿里巴巴ADR换算价132.142港元,较港股溢价0.342港元 [3] - 建设银行ADR换算价7.637港元,较港股折价0.033港元 [3] - 汇丰控股ADR换算价102.314港元,较港股溢价0.214港元 [3] - 快手ADR换算价76.802港元,较港股溢价3.852港元,涨幅4.36% [3] - 中国宏桥ADR换算价23.002港元,较港股折价1.958港元,涨幅5.14% [3] - 携程集团ADR换算价567.556港元,较港股折价4.444港元,涨幅1.78% [3] - 百济神州ADR换算价205.005港元,较港股溢价3.005港元,涨幅2.75% [3]

港交所“搭台唱戏” 助力全球资本加速拥抱中国科技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20:26
峰会背景及参与情况 - 2025年9月5日香港交易所未来科技峰会在深圳举行 吸引超过700名来自港股上市公司 拟IPO企业 投资机构 中介机构及监管机构代表参与 [1] - 峰会聚焦科技行业最新机遇 香港资本市场对科技行业的支持作用 以及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等议题 [1] 中国科技产业突破与全球资金流向 - 中国科技产业在过去一年实现显著突破 各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增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投资信心 [2] -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掀起创新浪潮 展现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 成本效率及全产业链协同方面的明显优势 [2] - 全球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推动港股总市值达46.6万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31.8万亿港元上升47% [2] - 港股前8个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2483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1068亿港元上升132% 交易所买卖基金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337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119亿港元上升183% [2]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前8个月港交所迎来59家新上市公司 较去年同期43家上升37% [2] - 港股IPO集资金额达1345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198亿港元上升579% [2] - 国际长线基金加仓重点为有研发能力的科技和医疗企业 因港股聚集大量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公司 [3] 港股行业聚集与资产供给 - 港交所在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 消费电子等领域已聚集大量优秀公司 [5] - 大量机器人公司正在赴港上市或已通过保密递交方式提交上市申请 优质资产供给将吸引全球资金 [5] 港股市场改革与制度优化 - 港交所过去两年推出"科企专线" 允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等改革措施 显著提升企业上市效率与体验 [6] - 科技板块已成为港股最大板块 占比达28% [6] - 港股IPO市场从融资额 认购倍数及上市后表现均呈现暖意 预计未来6至12个月市场持续活跃 [6] - 港股IPO融资金额及指数走势出现反弹趋势 但距离历史高点仍有差距 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且后续增长可持续 [6]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港股IPO申请超200宗 近半为科技企业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20:21
港股新股融资表现 - 截至8月底港股新股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1] - 融资增幅远超全球新股融资额同比增幅[1]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 上半年相关企业集资额占同期总融资额70%[1] 科技企业融资活动 - 科技板块估值显著提升 科技企业再融资总额中占比接近40%[1] -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在港股成功进行再融资[1] - 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多次融资 上市后再融资金额远超两三年前新股融资额[1] 香港交易所服务创新 - 5月正式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1] - 优化上市制度 允许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2] - 上市科专业团队主导服务 帮助申请人理解上市规则要求并提升沟通效率[1] 上市申请情况 - 截至8月底正在处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有24家[2] - 12家特专科技企业通过18C章节公开递交上市申请[2] - 上市申请企业涵盖视觉智能 智能驾驶 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2] 市场参与情况 -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新股认购[4] - 香港交易所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企业[4] - 其中近一半申请企业为科技企业[4] 未来发展重点 - 将持续提升平台与基础设施[2] - 提供多元化产品 充裕流动性和高效互联互通机制[2] - 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2]
纳斯达克抬高上市门槛,港交所机会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05 11:44
纳斯达克新规核心内容 - 提高新公司上市门槛 要求按盈利标准上市的公司公众持股市值不低于1500万美元 [5] - 加速不合格企业退市流程 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公司将直接面临加速停牌甚至退市 [5] - 明确针对中概股的募资要求 主要业务在中国的公司IPO最低公开发行募资金额必须达到2500万美元 [2][5] 新规实施时间表 - 新上市标准立即生效 正在IPO流程的公司享有30天过渡期 [6] - 加速退市条款预计在美国证监会批准后60天正式实施 [6] 新规出台背景 - 交易所回应"拉高抛售"操纵手法 特别针对中国小公司IPO融资额低但上市后股价异常波动现象 [3] - 2020年曾提出2500万美元募资要求但未明确范围 本次专门限定为中概股并明确为公开发行募资额 [3] 受影响中概股范围 - 当前411家在美上市中概股中338家位于纳斯达克 占比超80% [7] - 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中概股约36家 市值500-1000万美元的约46家 [7] - 2023年以来美股上市21只中概股中仅3家募资超2500万美元 其余18家均低于该标准 [7] 对港交所的潜在影响 - 港交所可能成为中概股替代上市地 受益于上市资源红利 [8] - 港交所已推出18A章、18C章等特殊通道 降低创新企业盈利门槛 [8] - 简化双重主要上市流程 2023年以来多家企业形成"美股+港股"双重格局 [8] - 港股通机制优化使内地资金成为重要支撑力量 提升市场吸引力 [9] 市场质量关注点 - 需警惕小型中概股盈利不稳定及业务模式不清晰问题 [9] - 港交所需平衡审核标准 避免"带病上市"企业损害市场声誉 [9][10] - 应完善退市机制 及时清理不符合标准的企业 [10]
港交所陈翊庭:港交所正处理超200宗上市申请近半数为科技企业
新浪财经· 2025-09-05 10:09
香港新股市场动态 - 香港新股市场保持强劲势头 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企业 [1] - 接近一半上市申请来自科技企业 体现市场对创新企业的强大吸引力与包容性 [1] 科技企业上市申请情况 - 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达24家 截至今年8月底 [1] - 18C章节特专科技企业公开递交上市申请12家 涵盖视觉智能、元宇宙与数字内容平台、智能驾驶、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1]
港交所余学勤:今年更多海外长期投资者布局港股 正研究缩短港股结算周期至T+1
智通财经· 2025-09-05 09:17
港股市场表现 - 2024年首8个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2483亿港元 [1] - 南向通成交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1] - 内地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参与热情持续提升 [1] 投资者结构变化 - 2024年更多海外长期投资者开始布局港股市场 [1] - 内地投资者通过南向通渠道积极参与港股交易 [1] 市场基础设施优化 - 港交所正研究缩短港股结算周期至T+1模式 [1] - 计划扩大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互联互通标的范围 [1] - 旨在提升港股市场流动性和整体竞争力 [1] - 寻求内地投资者反馈以优化交易平台功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