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港交易所(00388)
icon
搜索文档
每日投资策略:恒指收涨359点,全周累升1.4%-20250908
国都香港· 2025-09-08 02:31
核心观点 - 港股市场表现强劲 恒生指数上周五收涨359点或1.43%至25417点 全周累计上涨1.4% 科技板块领涨 大市成交额达2999.45亿元 北水净流入56.23亿元[3] - 科网股成为升市主力 腾讯上涨2.2%至605.5元 阿里巴巴上涨1.5%至131.8元 京东集团上涨1.9%至122.1元 美团上涨1.6%至103元[4] - 海外市场表现分化 日经225指数上涨1.03% 台湾加权指数上涨1.30% 而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0.48% 德国DAX指数下跌0.73%[2] 市场表现数据 - 恒生指数收报25417.98点 单日涨幅1.43% 国企指数收报9057.22点 涨幅1.34% 红筹指数收报4268.27点 涨幅1.60%[2] -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突出 收报5687.45点 单日涨幅1.95% AH股溢价指数收报126.32点 下跌1.09%[2] - 蓝筹股普遍上涨 85只成分股中76只上升 仅7只下跌 市场广度良好[3] 宏观政策动态 - 香港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合作 将举办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汇聚1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90位官员及工商界代表[7] - 港交所研究缩短结算周期至T+1 并计划扩大ETF互联互通目标 今年首8个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83亿元 南向通成交量增长明显[8] - 工信部加速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 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9] 行业监管变化 - 中证监拟降低公募基金费率 股票型基金认申购费率上限调降至0.8% 混合型基金降至0.5% 债券型基金降至0.3%[10] - 销售服务费率同步下调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年费率上限降至0.4% 指数型和债券型基金降至0.2% 持有期超过1年免收销售服务费[10] 上市公司动态 - 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梁建章计划减持100万股ADS 价值7375万美元(约5.75亿港元) 总裁范敏计划减持7万股ADS价值454.44万美元[11] - 香港宽频进行董事会重组 凌浩出任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 原主席钟郝仪卸任但仍保留独立非执行董事职务[12] - 奇点国峰以4.6亿元收购AI公司香港绘流 通过发行9406.95万股代价股份支付 每股发行价4.89元[13] - 英皇国际以9000万元出售澳门物业 包括2个地铺和1个住宅单位 总建筑面积约3200方呎 预计录得公允价值亏损3640万元[14]
陈翊庭:港股市场IPO热度仍将持续 中国资产已变成“不能不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9-08 01:43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表现 - 自去年9月以来港股市场持续复苏 今年上半年IPO规模重回全球第一 单日市场交易额翻倍[1] - 截至8月底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 其中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融资额七成[6] 外资配置趋势转变 - 外资通过香港投资中国资产实现多元化配置 从"不能投资"转变为"不能不投资"[1] - 外资认购比例显著提升 高科技企业外资占比达七八成 欧美、中东和东南亚资金全面参与[4] - 全球投资者因美国资产集中度过高而重新配置 中国资产因体量大、政策稳定和科技快速发展成为重要标的[4] 上市企业结构与特点 - 目前2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 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 包含大量18A、18C企业及成熟新经济企业[4] - "先A后H"模式流行 与企业出海需求相关 赴港上市后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15%[8] - 市场包容性强 除内地企业外还有东南亚及哈萨克斯坦企业上市 腾讯案例证明小公司成长潜力[8] 市场优势与改革方向 - 港股交易量和融资额在亚洲领先 其他交易所推出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产品[8] - 港交所将持续优化制度体系 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8] - 需要补齐债券、大宗商品等产品短板 当前产品种类仅三四种而美国市场达十种[10] 互联互通进展 - 沪深港通纳入REITs准备成熟 将参照股票和ETF互联互通制度安排[11] - 未来计划将大宗商品、衍生产品纳入互联互通 实现全方位产品互通[11]
专访陈翊庭:海外“长钱”踊跃加码中国资产
上海证券报· 2025-09-08 01:23
港股市场热度与资金流向 - 香港交易所2025未来科技峰会现场火爆 容纳7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且过道挤满人群 展台前围满投资者[1] - 港股日均交易额达2400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 传统淡季7-8月保持火热 9月前5个交易日有3天突破3000亿港元[4] - 南向资金仅占港股每日交易量约20% 其余80%交易资金来自世界各地投资者[4] 海外资金配置趋势 - 海外长线资金从被动转向主动配置 去年对冲基金与指数基金主导买入 今年主动型投资基金与主权基金持续涌入[5] - 外资对中国资产态度从"不能投"转为"不能不投" 因中国政策稳定性强、发展方向明确且科技创新活力领先全球[5] - 海外投资者组团调研中国 航班挤满国际人士 上海车展出现外资360度详细考察产品现象[3][4] IPO与再融资市场表现 - 前8个月港股新股融资总额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 新股认购倍数动辄达五六千倍[4] - IPO外资参与度显著提升 科技类IPO认购额70%-80%来自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的长线基金[4] - 港股再融资规模前8月超3500亿港元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再融资金额远超IPO融资额[6][7] 港交所战略方向 - 港交所通过上市制度改革提高包容性 无赛道偏好 对生物科技、先进制造及新消费领域均开放[6] - 致力于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第一选择 与内地交易所优势互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6] - 计划推出更多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产品 弥补衍生品之外的市场短板[7]
陈翊庭:港股市场IPO热度仍将持续,中国资产已变成“不能不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9-08 01:10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表现 - 港股市场自去年9月以来持续复苏 今年上半年IPO规模重回全球第一 单日市场交易额翻倍[1] - 截至8月底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 远超全球新股融资额同比增幅[3]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 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3] 外资配置趋势转变 - 外资通过香港投资中国资产实现多元化配置 从"不能投资"转变为"不能不投资"[1] - 外资认购比例显著提升 高科技企业上市时外国投资者占比达七八成 涵盖欧美、中东和东南亚资金[2] - 长线基金参与度提高 因中国市场规模大、政策稳定且科技快速发展 适合5-10年投资周期[2] 上市企业储备与结构 - 目前20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上市 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 包括18A、18C企业及成熟新经济企业[2] - 企业上市模式从"先H后A"转向"先A后H" 源于出海需求及海外融资平台建设[4] - "先A后H"企业在港上市后 其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达15%[5] 市场优势与国际化特征 - 港股市场包容性强 开放型市场吸引全球投资者 既容纳大公司也支持潜力股[5] - 除内地企业外 还有东南亚及哈萨克斯坦等地区企业在港上市[5] - 亚洲市场内港股交易量及融资额领先 部分交易所推出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产品[5] 产品结构短板与改进方向 - 香港市场强项集中于股票及衍生产品 债市及大宗商品领域存在明显短板[6] - 需加强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多元化产品建设 以匹配国际投资者多元化配置需求[6] - 沪深港通拟纳入REITs产品 进一步丰富互联互通交易品种[6] 互联互通发展规划 - 未来将扩展互联互通至大宗商品、衍生产品等领域 实现全品类互联[7] - 全面互联互通将使香港与内地市场共同受益 满足外资对多类别产品的投资需求[7]
专访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海外“长钱”踊跃加码中国资产
新浪财经· 2025-09-08 01:05
港股市场热度与资金流向 - 香港交易所2025未来科技峰会现场座无虚席 参会人数超700人且过道挤满人群 投资机构展台前围满投资者 [1][2] - 港股上半年日均交易额达2400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 9月前5个交易日中有3天单日交易额突破3000亿港元 [3] - 南向资金目前仅占港股每日交易量约20% 其余交易资金来自全球各地投资者 [3] 海外资金配置动向 - 海外长线资金和主动型基金重新研究中资股基本面 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形成新共识 [2][5] - 外资参与港股IPO程度显著提升 前8个月新股融资总额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六倍 新股认购倍数达五六千倍 [3] - 科技类IPO项目中70%-80%认购额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海外长线基金 [3] - 前8个月港股再融资规模超3500亿港元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成功再融资 上市后再融资金额远超IPO融资额 [7] 市场驱动因素转变 - 2024年9月行情为政策驱动 恒生指数飙升期间单日交易额创6200亿港元历史新高 [4] - 2025年市场热度转为基本面驱动 DeepSeek等科技企业带动国际投资者主动研究中国资产 [5] - 长线资金以5-10年为投资周期 认为中国是政策最稳定、发展方向最明确、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的市场 [5] 港交所战略布局 - 通过上市制度改革提高包容性 无特定赛道偏好 对生物科技、先进制造及新消费领域均持开放态度 [6] - 致力于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第一选择 与内地交易所优势互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6] - 正在酝酿推出更多衍生产品 加强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领域建设 为大额长线资金提供多元化配置选择 [7]
智通港股通持股解析|9月8日
智通财经· 2025-09-08 00:44
港股通持股比例排行 - 中国电信持股比例最高达73.74% 持股数量102.34亿股 [1] - 绿色动力环保持股比例69.70%位列第二 持股数量2.82亿股 [1] - 凯盛新能以67.91%持股比例位居第三 持股数量1.70亿股 [1] - 前20名持股比例均超56% 包括中国神华67.74% 天津创业环保64.73%等 [1] 最近5日增持情况 - 阿里巴巴-W获最大增持104.88亿元 持股数增加7957.86万股 [1] - 盈富基金增持35.68亿元位列第二 持股数增加13732.40万股 [1] - 山东黄金增持16.28亿元排名第三 持股数增加4959.35万股 [1] - 腾讯控股获增持12.47亿元 但持股数仅增205.87万股 [1] 最近5日减持情况 - 泡泡玛特遭最大减持12.98亿元 持股数减少419.29万股 [1] - 华虹半导体减持12.64亿元位列第二 持股数减少2657.57万股 [1] - 中芯国际减持10.41亿元排名第三 持股数减少1772.60万股 [1] - 中国移动遭减持9.08亿元 持股数减少1058.10万股 [1]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中国资产已变成“不能不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9-07 23:40
港股市场IPO表现 - 港股IPO规模在今年上半年重回全球第一[1] - 截至8月底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4]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 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4] 外资投资趋势 - 外资对中国资产兴趣大增 外资认购占据很大比例 高科技领域企业可能有七八成是外国投资者[3] - 外资来源包括欧美、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 长线基金参与度很高[3] - 中国资产从"不能投资"变成"不能不投资" 全球投资者重新配置基金[3] 上市企业特征 - 目前有20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上市 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3] - 包含18A、18C企业及成熟的新经济企业 发行节奏较为合理[3] - "先A后H"企业在港上市后 其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达15%[6] 市场优势与改革 - 港股市场包容性强 开放型市场吸引世界各地投资者[6] - 交易量和融资额在亚洲领先 其他交易所推出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产品[6] - 港交所持续优化制度体系 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6] 产品多元化发展 - 香港市场传统强项在股票和衍生产品 但债市和大宗商品存在短板[7] - 港交所将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7] - 沪深港通纳入REITs已经准备成熟 将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7] 互联互通规划 - 目标实现大宗商品、衍生产品等全面互联互通[8] - 全面互联互通将使香港与内地市场共同受益[8] - 外资对多类别产品都有兴趣 全面互联互通有助于吸引更多资金[8]
上证报记者专访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海外“长钱”踊跃加码中国资产 丰富“货架”擦亮国际金融中心金字招牌
上海证券报· 2025-09-07 18:30
港股市场热度与资金流向 - 港股市场热度显著提升 峰会现场700人会场座无虚席且过道挤满人群 [1] - 2025年上半年港股日均交易额达2400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 [2] - 2025年9月前5个交易日中有3天单日交易额突破3000亿港元 传统淡季7-8月交易同样火热 [2] 海外资金参与度 - 南向资金仅占港股每日交易量约20% 其余交易资金来自全球各地 [3] - 前8个月港股新股融资总额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 [3] - 新股认购倍数从以往几百倍提升至当前动辄五六千倍 [3] - 科技类IPO认购额的70-80%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海外长线基金 [3] 投资逻辑转变 - 投资驱动因素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 [3] - 海外资金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去年对冲基金与指数基金被动入场 今年主动型投资基金与主权基金主动配置 [4][5] -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看法从"不能投"转变为"不能不投" [5] - 长线资金以5-10年为投资周期 认为中国是政策最稳定、发展方向最明确且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的市场 [5] 市场基础设施完善 - 港交所通过上市制度改革提高包容性 无特定赛道偏好 向生物科技、先进制造及新消费等领域开放 [6] - 前8个月港股再融资规模超3500亿港元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成功再融资 [7] - 上市后再融资金额已远超IPO融资额 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多次融资 [7] - 港交所计划推出更多衍生产品 补强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等领域短板 [7]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 - 海外投资者组团调研中国企业 在航班及上海车展等场合出现大量国际投资者实地考察 [2] - 港交所致力于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第一选择 与内地交易所优势互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6]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金字招牌"被重新擦亮 全球资金与企业持续涌入 [2][6]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 港股市场IPO热度仍将持续中国资产已变成“不能不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9-07 18:29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表现 - 港股市场自去年9月以来持续复苏 今年上半年IPO规模重回全球第一 单日市场交易额翻倍[1] - 截至8月底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 其中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融资额七成[4] 外资配置趋势转变 - 外资通过香港投资中国资产实现多元化配置 从"不能投资"转变为"不能不投资"[1] - 外资认购比例显著提升 高科技企业上市时外国投资者占比达七八成 欧美、中东和东南亚资金全面参与[3] - 长线基金积极参与 因中国市场规模大、政策稳定且科技快速发展 适合5-10年投资周期[3] 上市企业储备与结构 - 目前2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 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 包括18A、18C企业及成熟新经济企业[3] - 内地优质企业源源不断 A+H上市企业后续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15%[6] - 市场包容性强 除内地企业外还有东南亚及哈萨克斯坦等国际企业上市[6] 市场驱动因素演变 - 去年9月行情为政策驱动型 今年初以来行情由中国资产基本面驱动[3] - 全球投资者重新配置资产 中国成为分散投资的重要选择 因其他市场难以承接大体量资金[3] 港交所发展战略 - 持续优化制度体系 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6] - 补齐产品短板 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当前产品种类仅3-4类而竞争对手达10类[7] - 深化互联互通 REITs纳入沪深港通已准备成熟 未来将扩展至大宗商品和衍生产品[7][8] 企业上市模式变化 - "先A后H"模式流行 因企业出海需求增加 需海外融资平台支持海外建厂[5] - 港交所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互补合作 共同服务实体经济[6]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 港股市场IPO热度仍将持续 中国资产已变成“不能不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9-07 18:24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表现 - 自去年9月以来港股市场持续复苏 今年上半年IPO规模重回全球第一 单日市场交易额翻倍[1] - 截至8月底港股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4]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 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4] 外资配置趋势转变 - 外资通过香港投资中国资产实现多元化配置 从"不能投资"转为"不能不投资"[1] - 外资认购比例显著提升 高科技企业外资认购占比达七八成 欧美/中东/东南亚资金均有参与[3] - 长线基金参与度提升 因中国具备大体量市场/政策稳定/科技快速发展等优势[3] 上市企业结构与储备 - 当前2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 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 含18A/18C及新经济企业[3] - 先A后H模式受青睐 此类企业在港上市后其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15%[6] - 港交所上市包容性强 涵盖内地/东南亚/哈萨克斯坦等跨国企业[6] 市场优势与产品布局 - 港股交易量/融资额在亚洲领先 多地交易所推出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产品[6] - 当前产品结构以股票和衍生产品见长 但债券/大宗商品存在短板[7] - 正加大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 计划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标的[7][8] 企业上市动机与市场定位 - 企业赴港上市主要为满足海外建厂等出海融资需求[5] - 港交所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关系 合作远多于竞争[6] - 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宗商品/衍生产品等全品类互联互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