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减重宝典

搜索文档
减重上升为“国策”:全民抗慢病的破局之战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4 10:19
肥胖症现状与认知误区 - 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成年肥胖症患者达1.82亿[3] - 公众普遍将肥胖归因于"缺乏自控力、不自律"(84%),仅60%认可基因、环境等客观因素[7] - 肥胖症被WHO认定为疾病(1997年),中国指南明确其为慢性代谢病(2021/2024版)[7] - 肥胖患者就医率仅11%,63%认为"体重不需要就医",14%认为"肥胖不是病"[9] 政策与医疗体系建设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实现三级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4] - 2024年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推动三年行动计划[11] - 广州暨大附一院推出"1+3+N"诊疗模式,4个月服务1600+患者[12][14] - 广东省将体重管理纳入2025年十大便民惠民举措,建设健康主题公园等设施[14] 诊疗模式与技术发展 - 肥胖诊疗进入3.0时代:从单科主导转向多学科一站式服务[14] - 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药可同时改善减重效果和代谢指标[16][18] - 中山医院建立线上管理系统实现院内外数据衔接[18] - 诺和诺德推出数字化患者服务平台"诺和关怀"提升治疗依从性[18] 社会协作与产业动态 - 视频平台成为77%受访者获取肥胖症信息的首要渠道[11] - 诺和诺德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合作推进数字化肥胖防控体系[22] - 公司发起"健康城市"等公益项目提升公众健康素养[22] - 《柳叶刀》发布全球肥胖数据及4类减重方式[26]
《柳叶刀》全球糖尿病地图发布:8.2亿成人罹患!中印美居首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4 10:19
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 - 2022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达8.28亿,较1990年2亿例增长超300% [4][5] - 印度(2.12亿)、中国(1.48亿)、美国为患者数量前三国家 [6] - 东南亚、南亚、中东和北非及拉丁美洲成为疫情重灾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为严峻 [4][7] 患病率与性别差异 - 2022年全球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男性14.3%略高于女性13.9%,但女性患者总数4.2亿多于男性4.08亿 [6] - 日本、西班牙和法国的女性患病率下降,瑙鲁男性患病率降低 [7] - 西欧和东非患病率最低,波利尼西亚、加勒比海、中东和北非地区患病率最高 [7] 治疗缺口现状 - 2022年3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59%未接受治疗,较1990年激增3.5倍 [9] - 印度未治疗患者达1.33亿,中国7800万,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治疗覆盖率不足10% [9][10] - 中欧、西欧及拉美部分国家治疗改善显著,而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乎无进展 [9][10] 未来挑战与建议 - 预计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或突破10亿,需加强早期筛查和规范化治疗 [5][11] - 需结合医保覆盖扩大与基层医疗体系强化,优化资源配置以应对中低收入国家疫情蔓延 [11]
备孕、怀孕期间服用司美格鲁肽安全吗?一文看懂!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3 03:34
GLP-1药物与妊娠安全性研究 - 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专家建议怀孕或备孕女性暂停或推迟使用GLP-1药物如Ozempic和Trulicity [1][3] - 2024年《JAMA Internal Medicine》研究跟踪50,000名儿童,未发现GLP-1药物增加先天性缺陷风险,但需更多证据确认安全性 [5] - 2023年《内分泌学前沿》回顾39项研究,指出GLP-1可能通过减少母体体重和食物摄入影响胎儿生长,建议孕期避免使用 [6] GLP-1药物的潜在妊娠风险 - 动物研究表明潜在风险包括流产、出生体重过轻和出生缺陷,可能与药物影响母体营养摄入及骨骼发育激素有关 [6] - 临床建议怀孕初期意外用药者无需恐慌,但需切换至胰岛素等经充分研究的替代药物 [7] - 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胰岛素为妊娠期糖尿病首选治疗,二甲双胍等药物因可通过胎盘不作为一线选择 [7] 备孕及哺乳期用药建议 - 备孕女性需提前至少两个月停用GLP-1药物,并采取控糖、营养咨询等孕前措施 [8] - 母乳喂养期间缺乏安全性研究,虽药物经母乳吸收可能性低,但仍建议暂停使用 [9][10] - CDC强调糖尿病患者孕前需严格控糖,以降低出生缺陷、死产等风险 [8] 临床实践与研究方向 - 专家呼吁更多人类研究以明确GLP-1在妊娠及哺乳期的安全性,当前数据主要依赖动物实验和小样本研究 [6][10] - 医疗团队需为意外妊娠患者制定个性化控糖方案,平衡疾病管理与胎儿安全 [7]
速递|史上引用次数最多的工程师创立!口服减重新药公司完成3500万美元A轮融资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3 03:34
融资与资金支持 - Syntis Bio完成3300万美元A轮超额认购融资 由Cerberus Ventures领投 新投资方包括Mansueto Investments、Woori Venture Partners和Apollo Labs 早期投资者如BOLD Capital Partners等继续加码 [2] - 公司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SBIR项目获得500万美元非稀释性资助 用于推进SYNT™平台研发 [4] 核心技术平台 - SYNT平台是一种口服小肠聚合物涂层技术 可暂时调控营养吸收 增强限制性酶作用 提高长效药物系统性吸收达24小时 [4] - 平台核心项目SYNT-101针对肥胖治疗 已进入1期临床试验 另一项目SYNT-202针对儿科罕见病同型胱氨酸尿症的口服酶疗法 [4] 临床前与人体数据 - SYNT-101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每周减重1%且保持肌肉质量 人体试验证实其可改变营养吸收路径并调节饱腹激素 无不良反应报告 [7] - 作用机制基于"十二指肠营养排斥"原理 通过阻断十二指肠营养吸收 激发远端小肠的饱腹感和代谢激素(如GLP-1)释放 [4] 团队背景与行业影响 - 联合创始人Robert S Langer为MIT生物工程研究所教授 拥有1400+项专利 技术促成4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发展 [2] - 首席执行官Rahul Dhanda强调融资验证了SYNT-101潜力及平台改造慢性病治疗的前景 [7] 市场定位与战略方向 - 公司聚焦口服疗法 目标覆盖肥胖、糖尿病及罕见病领域 差异化在于非侵入性治疗替代胃旁路手术 [4][7] - 资金将加速临床推进 同时探索SYNT平台在小肠治疗潜能上的扩展应用 [7]
新研究揭示肥胖隐藏诱因:为何"少吃多动"效果有限?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3 03:34
全球肥胖危机现状 - 过去半个世纪全球超重人口激增近三倍,且数字仍在持续攀升 [3] - 肥胖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之一 [3] 传统肥胖理论的局限性 - 传统观点将肥胖简单归结为能量失衡("摄入过多而消耗不足") [3] - "少吃多动"策略对部分人群效果有限,难以解释现代肥胖流行现象 [6][8] 肥胖成因的新发现 - 食品添加剂、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代谢干扰因子"正在改变人体代谢调控机制 [3][4] - "肥胖诱导物质"(obesogens)广泛存在于食品包装、日化用品和空气污染物中 [6] - 这些化学物质直接干扰代谢调控机制,改变脂肪储存方式,影响食欲信号传递 [6] 肥胖诱导物的来源与影响 - 主要来源包括:超加工食品添加剂、农业化肥农药残留、食品包装塑化剂、家居阻燃剂、化妆品成分等 [8][9] - 通过食物链、呼吸系统和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 [8] - 在脂肪组织中长期蓄积,导致代谢紊乱和持续脂肪堆积 [8][9] 超加工食品的特殊风险 - 含有大量可能干扰代谢的化学添加剂(防腐剂、人工甜味剂、稳定剂等) [8] - 经常食用超加工食品的人群肥胖风险显著增高 [8] - 不仅因其高热量特性,更可能与代谢干扰物质有关 [8] 肥胖研究新范式 - 研究重点从"热量收支"转向环境化学物质对代谢系统的隐秘影响 [10] - 需要开发精准检测技术识别肥胖诱因,阐明分子机制,探索暴露阻断策略 [10] - 要求跨学科协作(生物学、化学、医学等) [10] 公共卫生政策新方向 - 政府部门应加强食品添加剂和环境化学品监管,建立代谢毒性评估标准 [10] - 食品工业需要革新生产工艺,逐步淘汰可疑化学添加剂 [10] - 公众教育需增加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识 [10] 未来防控策略 - 建立"双轮驱动"策略:个人健康管理+社会环境变革 [12] - 需要微观行为干预与宏观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 [12] - 通过整体性防控模式遏制肥胖蔓延趋势 [12]
2025全国“体重新纪元”深化年:从政策推动到全民行动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3 03:34
国家战略层面 - 2024年肥胖防控首次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3] - 2025年4月"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健康中国2030"总体规划,实现三级政策体系全覆盖[3] - 政策覆盖2亿多超重和肥胖人群,彰显慢性病源头治理决心[3] 行业数据 - 慢性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72.3%,其中55%糖尿病和23%心脑血管疾病与超重肥胖直接相关[7] - 全国成年人超重率达50.7%,中心型肥胖人群突破2.8亿,隐性肥胖比例达30%[7] - 超重肥胖与13类癌症风险增加40%-200%,青少年肥胖率20年增长11倍[7] 市场发展 - 健康体重管理行业2025年迎来爆发式发展,催生超3800亿元新健康消费市场[12] - 产业从单一服务向生态闭环转变,以"场景创新、技术赋能、消费升级"为驱动[12] - 减重品牌如减博士中医减肥美容连锁等脱颖而出[12] 政策目标 - 2030年目标遏制肥胖率上升,全民健康素养从18%提升至30%[11] - 浙江将体重管理纳入"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项目[11] - 健康体重管理行动与癌症防治、中医药振兴并列"健康中国2030"核心工程[11] 实施路径 - 政府、行业、单位、个人四方共担责任,营造体重管理社会环境[10] - 家庭需配备基础测量工具,强化父母作为儿童健康教育第一责任人作用[13] - 个人需做到"三知一管":知晓标准、知晓变化、知晓方法并科学调控[14]
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能否混合使用?如何换用?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2 08:37
替尔泊肽与司美格鲁肽的对比分析 - 两种药物均为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但作用机制不同,混合使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并影响效果 [1] 结构与机制差异 - 替尔泊肽是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通过同时激活GLP-1和GIP受体发挥作用 [2] - 司美格鲁肽是单一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激活GLP-1受体实现减重效果 [2] 临床应用建议 - 司美格鲁肽推荐作为基础治疗,适用于饮食控制不足的肥胖人群 [4] - 若司美格鲁肽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显,替尔泊肽可作为替代选择 [4] - 混合使用两种药物存在不可预测风险,临床不推荐 [4] 药物更换注意事项 - 更换药物需等待当前药物完全代谢,替尔泊肽半衰期约5天(116小时),司美格鲁肽约7天(165小时) [5] - 需根据代谢时间调整治疗计划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5] 总结 - 两种药物需分别使用,患者应遵循医生建议并结合健康生活方式以获得最佳减重效果 [6] 行业资源与社群 - GLP-1俱乐部覆盖数百位专业人士,提供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家库资源 [9] - 提供专题讲座、学术推广及咨询服务,可扫码加入免费会员参与共建 [10] - 社群拥有3W+粉丝和数百位专家,聚焦减重降糖领域 [11]
速递|针对12-17岁青少年肥胖!先为达GLP-1受体激动剂获批临床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2 08:37
核心观点 - 先为达自主研发的XW003注射液获批在12至17岁肥胖青少年中开展临床试验 [2] - XW003是一款具有全球创新性质的GLP-1受体激动剂 具备cAMP偏向性 有望提升治疗效果并带来更多代谢获益 [2] - XW003已完成三项III期临床试验 并已就成人2型糖尿病和成人超重/肥胖适应症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 [3] 产品特性 - XW003选择性激活cAMP信号通路 同时减少β-arrestin的激活 [2] - 与传统GLP-1激动剂相比 XW003具有差异化优势 [2] 临床数据 - 在中国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群的III期SLIMMER研究中 高剂量组(2.4mg)第40周平均体重较基线下降13.2% 第48周达15.4% [4] - 92.8%的受试者实现≥5%体重减轻 79.6%实现≥10% 63.5%实现≥15% [4] - 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因子 平均尿酸水平下降54.3 µmol/L [5] - 有效减少肝脂肪含量 [5] 安全性 - 不良反应与已上市GLP-1激动剂相似 主要为轻中度胃肠道反应和食欲减退 [5] - 未见胰腺炎 甲状腺髓样癌或严重胆囊事件发生 [5] 行业影响 - GLP-1俱乐部覆盖数百位专业人士 构建了业内顶尖专家库 [10]
掌握这12项关键指标,糖友管理病情科学控糖不再难!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2 08:37
糖尿病管理核心指标 - 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超过7.0mmol/L需调整夜间控糖策略 [5] - 餐后血糖理想范围为7.8-10.0mmol/L,持续偏高需优化碳水化合物摄入 [5]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糖控制金标准,目标值<7.0% [5] 血压与血脂管理 - 血压需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肾病者建议更低目标 [6] - LDL-C需低于2.6mmol/L(合并心血管疾病者<1.8mmol/L) [6] - 甘油三酯应<1.7mmol/L,HDL-C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 [6] 代谢综合管理 - BMI建议维持在18.5-24.0,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7] - 尿微量白蛋白(UACR)正常值<30mg/24h,30-300mg提示早期肾损伤 [14] - 每年需进行眼底检查、足部神经评估和牙周检查以预警并发症 [7] 内脏脂肪与肾功能 - 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提示内脏脂肪超标,需通过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改善 [8] - eGFR<60ml/min/1.73㎡提示肾功能中度受损,需启动肾脏保护方案 [14] - 血肌酐参考范围: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14] 肝功能与尿酸管理 - 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比例达70%,ALT和AST理想值均应<40U/L [10] - 男性尿酸应<420μmol/L,女性<360μmol/L,需限制高嘌呤食物和果糖摄入 [11] - 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降低尿酸水平 [11] 心血管与神经病变 -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需每年至少一次心电图检查 [12] -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运动神经50-60m/s,感觉神经40-50m/s [13] - 血糖波动是神经病变主因,强化血糖控制可延缓病情进展 [13] 诊断标准与监测体系 - 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20] - 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诊断依据,但需静脉血检测确认 [20] - 建议建立三级监测体系:每日自测血糖、每月监测血压体重、每季度全面检查 [19] 生活方式管理策略 - 饮食采用"三低一高"原则:低GI(<55)、低饱和脂肪、低钠、高膳食纤维 [18] - 运动推荐"1357"原则:每天1次30分钟运动,每周5天,心率维持在(220-年龄)×70% [19] - 药物治疗需个体化,二甲双胍仍是一线首选,SGLT-2抑制剂具心肾保护作用 [19]
减重热潮来袭,医院扎堆开设7、8个减重门诊,公立医院收获了新效益?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2 08:37
政策驱动与行业现状 - 国家卫健委联合16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2025年6月底前实现公立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5] - 各地医院加速布局:北京119家二级以上医院、广州63家医院、浙江249家医疗机构已设立体重管理门诊,四川446家医疗机构开设相关门诊[6] - 多科室(外科/内分泌/营养/中医)竞争激烈,部分医院设立七八个减重门诊,但存在无序竞争和治疗手段单一问题[6][25] 市场发展阶段与挑战 - 减重市场仍处培育期,社会对肥胖的疾病认知不足,主动就诊患者有限[12] - 诊疗效率低:肥胖患者单次问诊时间是糖尿病患者的3倍[12] - 医保覆盖有限:未达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标准的治疗费用需自费[12] - 部分医院出现减重门诊"开了又停"或"挂牌无患者"现象[13] 科室运营模式与收益对比 - **外科**:单次手术费用约4.5万元(含住院检查),90%门诊患者选择药物治疗,需1200元前置检查[19] - **中医科**:通过针灸/埋线/中成药等灵活收费项目创收[20] - **内科/营养科**:主要依赖检查费(如协和营养科常规检查超1000元),但咨询服务难以盈利[20] - 多学科协作的减重中心效益显著:成都三院年门诊2万人次/手术2000例,上海十院年门诊1万人次[15] 中心化管理趋势 - 上海十院成立一体化肥胖症诊治中心,实现绩效统一分配,解决科室间"抢患者"问题[29] - 北京友谊医院整合9个减重门诊为统一入口,门诊量提升至"一号难求"[29] - 成都三院通过全院协作模式,BMI超标患者均转介至中心[29] - 国家卫健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但各科室执行仍存在差异化[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