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控糖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爱牙日|主动护牙、科学控糖!听专家说糖如何给牙齿添“甜蜜负担”
人民网· 2025-09-20 03:13
龋齿形成机制 - 龋齿发生由细菌主导的致龋连锁反应触发,糖作为关键诱因而非直接腐蚀牙齿[1] - 致龋菌群以残留糖分为燃料,通过糖酵解快速繁殖并产生酸性物质原料[3][4] - 细菌代谢产生酸性物质持续溶解牙釉质,酸性环境在进食后持续20-30分钟[6][11] - 频繁含糖零食摄入使牙齿长期处于酸性攻击,导致牙釉质脱矿软化形成龋洞[9][11] 科学控糖策略 - 控制进食频率比控制糖总量更重要,建议正餐后集中食用甜食[14][15] - 需警惕隐藏糖源如番茄沙拉酱、即食麦片、风味酸奶等加工食品[18] - 阅读食品标签时关注蔗糖、葡萄糖浆、麦芽糖等添加糖成分排序[21] - 选择新鲜水果替代高糖零食,富含纤维和水分可刺激唾液分泌[22] - 调整饮食顺序:先食用蔬菜蛋白质,最后摄入碳水化合物[23][24] - 白开水为理想饮品,纯果汁含大量天然糖分需限制饮用[25][26] - 选择无糖标识产品(如木糖醇)、坚果、奶酪、无糖酸奶等健康零食[29][31] 口腔健康防护 - 每日至少刷牙两次(早餐后和睡前),每次不少于三分钟并使用含氟牙膏[32] - 牙线为刷牙必要补充步骤,需每日使用清除牙菌斑[33] - 每年进行1-2次口腔检查和洁牙,清除牙结石防止牙周破坏[33] - 儿童新萌磨牙需做窝沟封闭预防蛀牙,易患病人群可进行局部涂氟[37] - 防护措施需配合减糖和有效清洁,否则仍可能发生蛀牙[38] 全身健康效益 - 减糖可有效控制体重预防肥胖[39] - 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减轻代谢负担稳定血糖[40][41] - 减少糖化反应,改善皮肤健康延缓衰老[42]
掌握这12项关键指标,糖友管理病情科学控糖不再难!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2 08:37
糖尿病管理核心指标 - 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超过7.0mmol/L需调整夜间控糖策略 [5] - 餐后血糖理想范围为7.8-10.0mmol/L,持续偏高需优化碳水化合物摄入 [5]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糖控制金标准,目标值<7.0% [5] 血压与血脂管理 - 血压需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合并肾病者建议更低目标 [6] - LDL-C需低于2.6mmol/L(合并心血管疾病者<1.8mmol/L) [6] - 甘油三酯应<1.7mmol/L,HDL-C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 [6] 代谢综合管理 - BMI建议维持在18.5-24.0,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7] - 尿微量白蛋白(UACR)正常值<30mg/24h,30-300mg提示早期肾损伤 [14] - 每年需进行眼底检查、足部神经评估和牙周检查以预警并发症 [7] 内脏脂肪与肾功能 - 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提示内脏脂肪超标,需通过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改善 [8] - eGFR<60ml/min/1.73㎡提示肾功能中度受损,需启动肾脏保护方案 [14] - 血肌酐参考范围: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14] 肝功能与尿酸管理 - 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比例达70%,ALT和AST理想值均应<40U/L [10] - 男性尿酸应<420μmol/L,女性<360μmol/L,需限制高嘌呤食物和果糖摄入 [11] - 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降低尿酸水平 [11] 心血管与神经病变 -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需每年至少一次心电图检查 [12] -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运动神经50-60m/s,感觉神经40-50m/s [13] - 血糖波动是神经病变主因,强化血糖控制可延缓病情进展 [13] 诊断标准与监测体系 - 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20] - 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诊断依据,但需静脉血检测确认 [20] - 建议建立三级监测体系:每日自测血糖、每月监测血压体重、每季度全面检查 [19] 生活方式管理策略 - 饮食采用"三低一高"原则:低GI(<55)、低饱和脂肪、低钠、高膳食纤维 [18] - 运动推荐"1357"原则:每天1次30分钟运动,每周5天,心率维持在(220-年龄)×70% [19] - 药物治疗需个体化,二甲双胍仍是一线首选,SGLT-2抑制剂具心肾保护作用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