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LP1减重宝典
icon
搜索文档
权威研究:用了司美格鲁肽2年,你的身体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1 09:02
司美格鲁肽长期体重管理效果 - STEP 5研究表明司美格鲁肽2.4mg可用于长期体重管理,观察期达108周,为STEP系列最长[2] - 3b期随机双盲试验显示,304名肥胖无糖尿病患者使用2.4mg司美格鲁肽104周后,体重变化显著优于安慰剂组[3] - 司美格鲁肽组减重达-15.2%,安慰剂组仅-2.6%,差异显著[4] - 77.1%司美格鲁肽使用者减重≥5%,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4.4%[4] 临床试验设计细节 - STEP 5试验采用1:1随机分组,每周皮下注射2.4mg司美格鲁肽或安慰剂,持续104周[3] - 主要终点包括体重变化百分比和减重≥5%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减重≥10%或≥15%比例[3] - 受试者为BMI≥30或≥27且伴体重相关合并症的成年人[3] - 全球3a期计划包含四项试验,共招募约4,500名超重/肥胖成年人[8] 代谢健康改善效果 - 司美格鲁肽组腰围减少-14.4cm,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5.2cm[7] - 收缩压降低5.7mmHg,优于安慰剂组的1.6mmHg[7] - 同时改善舒张压、HbA1c、空腹血糖、胰岛素、炎症指标和血脂参数[7] 安全性与治疗意义 - 最常见不良事件为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呕吐等)[6] - 5.9%司美格鲁肽使用者因不良反应停药,略高于安慰剂组的4.6%[6] - 肥胖患者平均尝试减肥7次才会寻求医疗帮助,且易反弹[6] - 司美格鲁肽实现两年持续减重15%,突破传统疗法效果递减局限[6]
速递|迎上GLP-1风口,全球第三大多肽CRDMO泰德医药港股上市募资4.29亿港元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1 09:02
上市概况 - 泰德医药于6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 发行价每股30 60港元 总市值43 49亿港元 开盘股价一度上涨近4%至31 8港元 [2] - 上市首日成交额2 72亿港元 换手率11 68% 市盈率TTM为68 29 市净率12 69 [3] - 公司通过上市募得净资金4 29亿港元 计划用于中美设施建设及产能提升 [5] 业务布局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第三大多肽专业CRDMO服务商 全球多肽CRDMO领域约150家服务商中专注多肽业务的企业仅30家 [5] - 业务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 已开展1217个CRO项目和332个CDMO项目 服务超1000位客户 前五大客户平均合作年限近十年 CDMO客户留存率超90% [7] - 2024年CDMO服务收入3 3亿元 占总营收74 6% 美国市场贡献55%营收 中国内地市场占21 4% [7][8]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 51亿元 3 37亿元和4 42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5398万元 4891万元和5917万元 [7] - 2024年海外收入达3 48亿元 同比增长32 4% 主要受美国市场GLP-1类药物需求驱动 [7] GLP-1领域发展 - 全球GLP-1类药物市场前景广阔 2024年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年销售额近300亿美元 礼来"替尔泊肽"达165亿美元 [9] - 公司正与7位客户合作推进9个GLP-1新化合物项目 涵盖临床前至临床试验阶段 [10] - 计划未来2-3年在中国新建或收购GLP-1产品制造基地 并在欧洲增设销售网络 [5]
重磅研究颠覆传统认知!美食愉悦感竟是体重管理关键因素?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1 09:02
核心观点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颠覆传统认知 揭示进食愉悦感受对维持健康体重的积极作用 即便是高油高糖食物带来的正向饮食体验也能成为体重管理潜在助力 [6] - 研究发现大脑接收美食愉悦信号时会激活特定神经调控通路 这种正向反馈有助于维持能量代谢平衡 将饮食快感从肥胖诱因重新定义为代谢调节重要环节 [6] - 研究为开发新型肥胖干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未来或可通过调节饮食愉悦相关神经信号通路实现更科学有效的体重管理 [6][12] 高脂饮食影响机制 - 实验显示高脂饮食组小鼠(60%脂肪饲料)体重持续上升但面对高热量美食时表现食欲减退 常规饮食组(4%脂肪)则保持旺盛食欲 [8] - 光遗传学技术证实肥胖损害伏隔核外侧区至腹侧被盖区的神经回路功能 该回路正常时可激活奖赏机制促进对高脂食物渴望 [9] - 高脂饮食显著抑制神经降压素(NTS)及其受体NTSR1表达 这种神经肽原本负责增强多巴胺神经元活性 基因敲除后小鼠丧失对高热量食物偏好 [11] 治疗潜力与行业影响 - 恢复NTS水平后肥胖小鼠不仅重获对美食正常反应 总体进食量反而减少 体重下降且焦虑症状改善 [12] - 研究开创性提出享受美食愉悦感是维持健康体重重要因素 为开发"快乐减肥"疗法奠定科学基础 [12] - 成果展示神经科学与营养学交叉研究潜力 未来或可开发通过调节NTS等神经肽水平实现享受美食与控制体重并重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12]
2025最新体重标准:打破"瘦才美"迷思,重新定义健康身材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1 09:02
体重认知误区 - 女性常误认为"体重过百"即为肥胖,忽视身高差异和健康状况[3] - 175cm男性145斤属标准范围,健身人群因肌肉含量高需特殊评估[4] - 163cm女性115斤仅为标准水平,追求"两位数体重"可能损害健康[4] 科学评估标准 - BMI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m)²,超过24为超重,28以上属肥胖[5] - 标准体重表显示175cm男性标准体重72.9kg,健身者可达80kg以上[6][4] - 女性160cm标准体重56.2kg,微胖警戒线为64kg[7][8] 健康管理方法 - 三餐规律+高蛋白早餐可提高食物热效应,加速代谢[9] - 每日饮水2升+绿茶/黑咖啡促进代谢循环[9] - 力量训练增肌+有氧运动燃脂,双重提升基础代谢率[9] - 避免久坐+增加日常活动量维持代谢活力[9] - 早睡习惯优化身体恢复与代谢状态[9] 行业权威数据 - 《柳叶刀》发布4类减重方式及5大体重管理要点[12] - 梅奥诊所研究显示2周可减重9斤的饮食方案[14]
速递|GLP-1药物专利战打响!石药向歌礼美国专利发起挑战
GLP1减重宝典· 2025-06-30 07:46
专利争议 - 石药集团旗下康久普乐生物制药公司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后授专利复审请求,质疑歌礼已获授权的美国专利中部分权利要求的有效性 [1] - 歌礼指出石药正在申请的"化合物10"与其专利中的"化合物1"分子结构完全相同,且歌礼专利申请时间早于石药三个月以上 [1] - 石药曾于3月下旬向歌礼提出关于GLP-1R激动剂化合物1的全球授权许可洽谈,但被歌礼婉拒 [3] 专利技术 - 争议专利由歌礼基于专有技术开发,正应用于候选药物ASC30的研发过程中 [4] - 包括化合物1和ASC30在内的多个相关分子已被纳入多个专利体系保护 [4] - 该专利因具有创新性与非显而易见性,已于2025年2月25日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正式授权 [4] 行业社群 - GLP-1俱乐部覆盖数百位专业人士,构建了围绕GLP-1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家库 [8] - 该俱乐部已成为业内顶尖专业人士获取行业信息的重要渠道 [8] - 社群拥有3W+粉丝和数百位专家,专注于GLP-1减重降糖领域 [11]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颠覆认知!低碳水饮食未必能减肥,错误选择或致体重反弹
GLP1减重宝典· 2025-06-30 07:46
低碳水饮食研究核心观点 - 哈佛大学研究颠覆传统认知,低碳水饮食减重效果取决于食物质量而非单纯碳水摄入量 [5][7][12] - 高质量低碳水饮食(植物蛋白、健康脂肪、全谷物)显著优于低质量版本(红肉、加工食品) [5][7][8] - 研究覆盖12万余名受试者,追踪24年发现低质量低碳水饮食组体重反弹甚至超过普通饮食人群 [5][12] 饮食质量与减重效果 - 以动物蛋白和精制脂肪为主的低碳水饮食减重效果有限且易导致体重反弹 [5][7] - 植物性蛋白(豆类、坚果)、不饱和脂肪(橄榄油)和全谷物的组合可实现健康持续减重 [5][8][12] - 红肉和加工食品为主的低碳水饮食组体重增长幅度超过普通饮食组 [5][7] 个性化减重策略 - 植物性低碳水饮食对超重人群(BMI 25-30)效果最显著,对肥胖和正常体重人群影响有限 [10][12] - 超重人群采用优质低碳水饮食可优化代谢功能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10][12] - 研究局限性:数据依赖自我报告且样本以白人健康专业人士为主,结论普适性需验证 [10] 行业启示 - 研究推动营养科学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未来饮食方案需结合代谢差异定制 [12][8] - 食物质量取代碳水数量成为科学饮食新标杆,预计将重塑全球饮食指导原则 [8][12] - 临床实践需进一步评估饮食对身体成分(内脏脂肪、肌肉量)的具体影响 [10]
聚焦体重管理,国家行动来了!内附权威知识与实用海报
GLP1减重宝典· 2025-06-30 07:46
国家政策与战略方向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强调"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将持续推进,重点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体重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部分癌症高度相关 [3] - 政策将从三大方向实施:全社会参与营造健康环境、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推行个性化医疗服务如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4][5][6] 体重管理核心指标与评估 - 体重指数(BMI)中国成人健康范围为18.5-23.9,超重标准为24.0-27.9,肥胖标准为≥28.0 [10][11] - 中心性肥胖判定标准:男性腰围≥90cm(警戒线85-89cm),女性≥85cm(警戒线80-84cm) [11] - 推荐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监测BMI、体脂率、内脏脂肪等数据 [15] 科学饮食与运动建议 - 饮食原则:优选全谷物和蔬果,限制高糖高脂食品,定时定量用餐 [18][19] - 运动方案:每周3-5次专门运动,融入日常活动如步行上下班,避免久坐 [19][20] - 睡眠与心态:成人每日7-8小时睡眠,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体重控制 [21] 减重目标与干预措施 - 普通超重人群(BMI 24.0-32.5)建议每周减重0.5-1公斤,6个月内减重5%-15%;中重度肥胖(BMI≥32.5)分阶段设定5%-15%减重目标 [24] - 医学干预包括中医疗法、药物治疗(BMI≥28且干预无效者)及手术(BMI≥32.5或≥27.5伴并发症) [27] - 智能管理体系结合5G/AI技术,提供全天候监测与个性化方案 [27] 特殊饮食模式 - 高蛋白饮食:蛋白质供能比20%-30%,增强饱腹感并维持减重效果 [28][29] - 低碳水饮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0%,脂肪≥30%,短期可改善代谢 [29] - 生酮饮食:极低碳水化合物,需医学监督,适用于单纯性肥胖短期快速减重 [29]
一文读懂!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副作用、禁忌,哪些人不能使用
GLP1减重宝典· 2025-06-30 07:46
GLP-1RA类药物不良反应 - GLP-1RA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呕吐、便秘、腹痛、胃肠炎及胃食管反流病,且随治疗时间推移会缓解 [2] - 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甲状腺癌风险增加、胰腺炎、胆结石、急性肾损伤、视网膜损害和心率增快 [2] 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安全性对比 - 司美格鲁肽低剂量(0.5 mg)使用时,17%患者报告恶心,12.2%腹泻,6.4%呕吐,且副作用发生率随剂量增加而上升 [3] - 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4%因副作用停用司美格鲁肽 [3] - 替尔泊肽使用者80%报告至少一种副作用,最高剂量组33%出现恶心,低于司美格鲁肽的44% [5] - 替尔泊肽腹泻发生率为23%,低于司美格鲁肽的31% [5] - 替尔泊肽因GLP-1和GIP双重机制可能导致副作用频率更低且症状较轻 [7] GLP-1RA使用禁忌与警告 - 黑框警告提示可能增加甲状腺C细胞肿瘤风险,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患者禁用 [8] - 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患者及对GLP-1RA严重过敏者禁用 [8] - 其他警告包括胰腺炎、与降糖药联用导致低血糖、肾功能损害、急性胆囊疾病和过敏反应 [8] 禁用与慎用人群 - 禁用人群包括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髓样癌病史、胰腺炎发作期、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9] - 慎用人群包括胰腺炎病史、严重胃肠道疾病、18岁以下青少年及尿毒症患者 [10] GLP-1RA与甲状腺癌风险争议 - 啮齿动物研究支持GLP-1RA与髓样甲状腺癌关联,但人类非髓样甲状腺癌关联仍存争议 [11] - 法国SNDS数据库分析显示GLP-1RA使用1-3年后甲状腺癌风险增加 [14] - EMA安全委员会认为现有证据不支持GLP-1RA与甲状腺癌存在因果关系,随机对照试验中甲状腺癌发生率较低 [15]
速递|联邦制药:收到诺和诺德12.93亿预付款
GLP1减重宝典· 2025-06-29 02:59
合作交易 - 联邦制药全资子公司联邦生物科技收到诺和诺德1.8亿美元预付款,折合人民币约12.93亿元(扣除丹麦预缴税款后)[2] - 该笔预付款源于双方2025年3月24日签署的独家许可协议,涉及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药物开发合作[2] 药物研发 - 合作核心药物UBT251具备GLP-1受体、GIP受体及胰高血糖素受体三重作用机制,目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4] - UBT251适应症覆盖肥胖、2型糖尿病及其他代谢相关疾病[4] 权益分配 - 诺和诺德获得UBT251在全球(除大中华区)的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独家权利[4] - 联邦生物科技保留该药物在大中华区(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的相关权益[4] 财务条款 - 联邦生物科技有资格获得总计2亿美元预付款及高达1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按开发和商业化关键节点确定)[4] - 联邦生物科技还可基于诺和诺德在合作地区的年度净销售额按分层比例收取销售提成[4]
替尔泊肽:不做选择,高疗效和低副作用我全都要
GLP1减重宝典· 2025-06-29 02:59
GIP与GLP-1的作用机制 - GIP是一种由肠道K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与GLP-1一起被称为肠促胰素,帮助清除约80%饮食中吸收的葡萄糖 [2] -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素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恢复这一功能对治疗至关重要 [2] - 口服葡萄糖后,约44%的胰岛素分泌由GIP刺激产生,GLP-1仅占22%,显示GIP在肠促胰素中扮演最重要角色 [2] 替尔泊肽的药物特性 - 替尔泊肽是基于GIP序列改造的多肽,是研究进展最快的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 [4] - 通过C20不饱和脂肪酸侧链修饰,半衰期达5天,支持每周一次给药 [4] - 受体亲和力主要偏向GIP受体,效价与天然GIP相当,对GLP-1受体的效价比天然GLP-1低约13倍 [4] - 临床试验显示替尔泊肽在控制血糖和减重方面优于GLP-1单一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 [4] 替尔泊肽的减重机制与协同效应 - GIP受体激动剂能减少高脂饮食小鼠的食量并导致体重下降,与利拉鲁肽联用效果更佳 [5] - GIP受体激动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存在显著协同作用 [5] - GIP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抑制食欲减重,与中枢神经系统食欲抑制区域分布相关 [5] - GIP受体激动剂能提高GLP-1激动剂耐受性,增强白色脂肪组织缓冲能力,改善脂质代谢 [5] 替尔泊肽的临床疗效数据 - SURMOUNT-1研究显示,替尔泊肽(5mg/10mg/15mg)治疗176周后,患者平均体重分别减少15.4%/19.9%/22.9%,安慰剂组仅2.1% [6] - 停药17周后体重回升,但替尔泊肽将糖尿病进展风险降低88% [6] - SURMOUNT-2研究显示,较高剂量替尔泊肽72周内使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平均体重减少15.7%(15.6kg) [8] - SURMOUNT-3试验中,患者经12周生活方式干预和72周替尔泊肽治疗后体重减轻达26.6% [10] - SURMOUNT-4试验显示,88周内总平均体重减轻26.0% [11] - SURMOUNT-5试验显示替尔泊肽组平均减重22.8kg(20.2%),活性对照组减重15.0kg(13.7%),减重幅度高出47% [11] 替尔泊肽的副作用与耐受性 - 约80%替尔泊肽使用者报告至少一种副作用,主要为恶心、腹泻、便秘或呕吐 [12] - 最高剂量替尔泊肽患者33%报告恶心,司美格鲁肽组为44%;腹泻发生率替尔泊肽组23%,司美格鲁肽组31% [12] - 替尔泊肽因GLP-1和GIP双重机制可能导致副作用频率更低且症状较轻 [14] - GIP可减轻GLP-1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如恶心和呕吐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