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数”说大会 硕果累累
机器人圈· 2025-08-14 11:05
大会成果总结 - 大会从创新引领、产业促进、应用推广、国际合作、社会关注五方面总结成果 [2] 创新引领 - 设置3天主论坛和31场系列活动 邀请416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国际机构代表分享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 [2] - 发布123款新产品及《先进机器人与自动化论文集(2025)》 [2] 产业促进 - 汇聚220家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 其中核心零部件企业60家 集中展示1569件产品 [2] - 融资金额达14.81亿元 [2] - 发布《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趋势》《机器人出海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 [2] - 启动6项人才计划包括"具身智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实训平台建设推进计划" [2] 应用推广 - 发布《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 现场搭建超500个应用场景 [3] - 举办首届"E-Town机器人消费节" 打造机器人大世界和机器人4S店 [3] - 售出机器人及相关产品1.9万台 销售额超2亿元 [3] 国际合作 - 得到28家国际机构支持 邀请32位国际顶尖专家分享全球创新前沿和应用热点 [3] - 吸引527位国外嘉宾参会 1731位外籍人士观展 160位国际选手参赛 [3] - 东盟智慧产业联盟、尼泊尔机器人协会等机构发布应用场景需求 新加坡企发局发布29项采购合作需求 [3] 社会关注 - 827家国内外媒体到会报道 全网发文总量超14万条 [3] - 现场参会人数达27.1万人次 观看会展赛直播人数达5200万人次 较上届增长62% [3] - 短视频平台话题播放量达4.5亿次 [3] 大会历史定位 - 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功举办10届 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历史性跨越的推动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4] - 未来大会将恪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核心理念 携手各方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繁荣和高质量发展 [4][5]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赛程公布!
机器人圈· 2025-08-14 11:05
8月8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发布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 这是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 体的综合性运动会 。 发布会上,正式发布本届运动会竞赛日程。 谁参加 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参赛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整体参赛阵容强大,涵盖127个品牌,汇聚500余台人形机器人。 本次赛事参赛规模创纪录——经审核, 最终确定来自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参赛,涵盖192支 高校赛队和88支企业赛队。 高校赛队包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北 京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还有北京人大附中、北京十一学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等3支中学队伍参 与其中,为运动会带来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 企业赛队包含天工、宇树科技、加速进化、松延动力、傅利叶、星海图等,覆盖了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整 机企业。 国际队伍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15个国家。 赛什么 主体赛事共3类18个赛项 今晚,开幕式现场将有超百支全球顶尖机器人战队以精彩的表演展现人形机器人的灵动与工业之美。人形 机器人将和模特携手同行,展示未来感服装;机器人街舞、戏曲轮番登场。当 ...
筑自主之基 破垄断之局:贝丰科技以专精特新实力彰显高端电机硬核突破
机器人圈· 2025-08-14 11:0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微型高性能电机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动力核心",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高端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 [8] - 该领域长期被欧洲头部企业垄断,国内高端应用场景依赖进口,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 [8] - 实现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已成为产业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8] 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依托独立自主的电磁仿真系统,优化电机电磁布局,结合专利利兹线直绕线圈设计、结构创新及超高填铜率工艺,电机效率峰值达92.9% [11] - 通过正向研发,公司在无齿槽无刷直流电机领域实现"领跑"跨越,中国瑞士联合研发团队提供技术优势 [12] - 自主创新3D减震轴承仓设计与微转子动平衡机(检测精度世界领先),赋予电机高寿命、高可靠性、低噪音、低振动特质 [13] 产品体系与应用 - 公司构建覆盖10mm至22mm外径的完整电机家族体系,细分短中长三种长度 [15] - 4极10mm和13mm小尺寸电机额定转矩、功率密度优势显著,降低对减速机构要求,解决机器人灵巧手"最后一厘米操作精度"问题 [15] - 22mm型号凭借强劲扭矩,可稳定驱动小关节,兼顾力量与灵活性 [15] 国产替代价值 - 公司产品为国内企业提供"性能不打折、成本更优化、服务更高效"的国产替代选择,破解高端电机"卡脖子"难题 [15] - 构建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核心专利覆盖电机、齿轮箱、驱动器全链条,摆脱对国外技术依赖 [18] - 从打破欧美垄断到建立自主技术标准,从解决"有无问题"到实现"性能超越" [19] 行业影响与未来 - 公司技术突破为精密医疗、高端机器人等战略产业注入"自主动力",满足现有场景需求并为行业创新提供新动力可能 [19] - 公司亮相标志着国内高端电机从"技术突围"迈向"行业引领",实现从"引进来"到"自主创"的转变 [19]
《Science Robotics》发表哈工程新成果:电液驱动软体机器人解锁深海探测新路线!
机器人圈· 2025-08-14 11:05
深海软体机器人技术突破 - 哈尔滨工程大学李国瑞课题组在《Science Robotics》发表"塑化电液软体机器人深海自主翱翔"研究成果,同步登上《Science》官网首页专题报道 [3][5] - 该机器人长约32厘米,翼展18厘米,重量仅670克,无需耐压外壳即可承受全海深静水压力,控制电路、传感器、电池等元件集成在软体机身中 [7] - 技术原理基于"电致流动"物理现象,通过电液单元(薄膜壳体+柔性电极+介电液)在麦克斯韦应力作用下产生可控变形,实现与深海压力的自适应平衡 [11] 核心技术突破 - 提出"电液、塑化介质一体化"策略,整合液体介电塑化剂维持聚合物外壳柔软性,同时利用海水作为交替电极避免电荷滞留 [13] - 通过小型化能源控制系统实现电液单元协同驱动,在高压电信号激励下完成直行、转弯等轨迹运动,并集成微型光学感知系统实现深海近底感知 [13] - 在南海3176米深度完成复杂轨迹运动,在1369米冷泉区实现低扰动探测,在4070米海山区验证与深海潜水器协同作业可行性 [15] 应用前景与未来方向 - 为极端环境下软体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驱动设计提供新路径,有望推动深海生态观测技术革新 [17] - 未来将聚焦驱动/感知/通讯一体化集成及群体智能,突破材料耐久性、系统可靠性等挑战,拓展群体化原位探测、脆弱样本无损采集等应用场景 [20]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圆满闭幕
机器人圈· 2025-08-13 10:33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核心成果 - 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展示全球机器人领域最新技术突破、应用场景与未来趋势,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1] - 吸引全球政产学研界嘉宾参与,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形成引领性创新探索 [3] - 徐晓兰总结大会成果,强调机器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需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14] 学术与技术突破 - 先进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收到10国87篇论文,评选出3篇最佳论文,涉及深度学习手术检测、石墨烯压力传感器、肌电信号检测等前沿领域 [5] - BCI脑控机器人大赛创纪录,西安交大团队以85%手动操作速率完成复杂路径任务,显示脑机接口技术现实应用潜力 [9] - 博览会发布123款机器人新品,涵盖多领域技术突破 [7] 产业生态与商业化进展 - "投创之星"活动促成技术-资本-产业高效对接,现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评选10大优秀项目 [9] - 京东集团获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称号,多家金融机构获大会合作伙伴认证 [12] - 张峰提出将推动技术攻关、场景拓展、标准研制等,打造开放共享的全球机器人产业生态 [3] 行业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成为大会核心议题之一,多场专题活动探讨其创新路径 [1][9] - 人形机器人技术获重点关注,展示从灵巧运动到智能交互的多维度进步 [1] - 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扩展,覆盖医疗、物流、制造等领域 [1][9]
优必选五大人形机器人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群体智能重塑新质生产力
机器人圈· 2025-08-13 10:33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产品展示 - 公司携五大人形机器人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覆盖工业、商用、科研、陪伴多场景[2] - 全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首发,身高1.76米,拥有52个自由度和工业级灵巧手,具备15公斤负载能力和2m/s行走速度[3] - Walker S2采用群脑网络2.0+智能体技术Co-Agent构建AI双循环,具备国内首个端到端"类人眼"双目立体视觉感知[3] - Walker S2首创自主换电技术,3分钟完成换电,支持7×24小时不间断作业[4] - 公司展示第五代灵巧手,拥有19个主动自由度,整手重量小于1.2kg,拇指指尖负载20N,抓握负载10kg[4] - 全尺寸通用轮式人形机器人Cruzr S2首次发布,支持全空间范围搬运与亚毫米级精度操作[4][5] - 其他展品包括Walker S1、Walker C、天工行者和AI悟空等产品[5][10] 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 - 公司首次展示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技术,实现多机协同作业[6] - 群脑网络2.0+Co-Agent构成的AI双循环体系实现单机自主决策与群体协同[8] - Walker S2结合全身动态平衡算法实现大角度转腰分拣和极限下蹲搬运等复杂动作[8] - 11台Walker S1通过毫秒级同步集群控制系统完成动态随机分拣任务[10][12] - 商用服务机器人Walker C展示多语言交互、导览接待等功能[10] - 科研教育领域的天工行者吸引众多科研人员关注[10]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落地新阶段[11] - 公司以全栈式技术布局优势推动工业制造、商用服务、科研教育、娱乐陪伴等多场景应用[11] - 行业主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11]
从世界机器人大会看具身智能发展:“望闻问切”或只是开始
机器人圈· 2025-08-13 10:33
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 - 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引发专家广泛讨论 [1] - 具身智能系统由脑、眼、行动系统三部分组成 目前中国在脑和眼方面投入不足成为短板 [3] - 具身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学习推理后模仿人类 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价值 例如在服务场景中通过感知-推理-操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3] 技术应用场景 -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高阶形态 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安全防护、家政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作用日益重要 [5]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 配套专项支持政策"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 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关键技术攻关 [5] 技术发展特点 - 日本具身智能发展路径独特 强调定义智能水平而非基础学习计算能力 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 [3] - 具身智能技术可类比中医"望闻问切"的感知能力 实现"神圣工巧"的智能应用 [3] - 机器人具备"看人下菜碟"的个性化服务能力被视为高智商表现 [3] 安全监管问题 - 具身智能应聚焦替代危险作业和复杂工作 但需防范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和人身安全问题 强调监管必要性 [4]
王兴兴专访22问|保持开放的心态看待起伏,对未来抱有更大信心
机器人圈· 2025-08-13 10:33
公司发展现状与行业关注度 - 公司人形机器人因央视春晚表演获得远超预期的关注度,成为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结合的文化符号[2] - 行业关注度提升带动公司及产业链企业上半年业绩显著增长,但同时也增加了管理层接待压力[3] - 公司认为当前舆论对行业的质疑属于正常现象,完全一致的好评反而不健康[4] 技术发展阶段与商业化路径 - 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应用尚远,当前主要聚焦科研教育、服务展示、简单工业应用等细分场景[5] - 行业最大瓶颈在于AI技术未达临界点,但技术跃迁可能随时发生突破[6] - 预计3-5年内技术会有明显进步,但家庭场景落地还需解决伦理道德和安全性问题[7] - 机器人表演和比赛具有创造情绪价值的商业意义,是未来产业重要组成部分[9] 战略选择与竞争优势 - 公司从机器狗转向人形机器人主要基于多模态通用型AI技术的发展趋势[10] - 选择人形形态因市场偏好更广泛,符合商业理性[11] - 中国企业在全球具备生产制造和成本优势,但AI人才储备相对不足[12] - 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多企业并存状态,良性竞争有利于整体发展[13] 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算力需求与电池负载存在矛盾,未来需依赖分布式算力中心解决延迟问题[14][15] - 行业面临全方位人才短缺,最核心缺口在AI领域[17][18] - 通过高校合作、技术开源(如四足机器人书籍)持续培养行业人才[19][20] 研发理念与行业愿景 - 研发关键在于方向选择,需保持技术敏锐度以减少试错成本[22] - 终极目标是推动生产力变革,使人摆脱繁重体力劳动[23] - 行业发展需要社会保持开放心态,容忍技术迭代周期中的波动[26] 区域经济与产业环境 - 杭州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与年轻人才聚集优势助力科技企业发展[25]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行业研究院(中心)2025年第二期青年学者沙龙(科学猜想专题)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8-12 09:43
活动概况 - 中国工程院与科研院所、高校、央企等联合成立13家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行业研究院 自2010年起陆续成立 旨在汇聚青年学者并激发学术灵感[1] - 2023年成立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行业研究院秘书处 组织各行业院开展青年学者沙龙等活动[1] - 2025年第二期"青年学者沙龙(科学猜想专题)"由秘书处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举办 聚焦探索类人机器人无限可能主题[1] 活动详情 - 活动时间定于2025年8月22日至27日 地点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国际校园[2] - 活动内容包括主旨报告、组队展示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 旨在激发创新活力和挖掘青年才俊[2] - 参会青年学者年龄限制为35周岁及以下 需于2025年8月14日前反馈参会回执至指定邮箱[2] 参与要求 - 青年学者需全程参加沙龙活动 不得中途离开 交通费用需自理[3] - 活动联系人提供曹老师和林老师的联系电话 分别为13311177176和15810531125[4] 行业背景 - 文章提及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4年报亮点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已出炉[5] - 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年报显示喜忧参半且洗牌加剧[5] - 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量产爆发 价格战火爆来袭 同时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重构与社会想象[5]
2025企创融通汇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圆满闭幕
机器人圈· 2025-08-12 09:43
活动概况 - 2025企创融通汇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于北京举办 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 多家机构联合承办[2] - 活动作为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专场 以"攻关核心技术 灵动具身智能"为主题 汇聚政府 学术界 产业界百余位代表[4] - 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135万 反响热烈[4] 权威观点 - 中国科协将持续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赋能制造 医疗 服务等领域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7] - 核心部件自主化突破是构建具身智能产业生态的基石 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9] 技术突破方向 - 机器人行业需脱离软硬件割裂旧模式 将低成本视为科学问题 以数字基础设施和软件赋能硬件[12] - 农业机器人核心挑战在于非结构化环境感知与决策 需通过真实场景训练 多模态感知融合及本体结构优化突破技术瓶颈 市场规模达亿级[14] - 足式机器人智能化需利用物理定律约束AI想象力 通过极端环境训练强化物理认知能力[16] - 行业突破需通过关节电机等核心技术革新 让机械系统逼近甚至超越生物能效 实现用一度电干十度电活的产业竞争力[18] - 合成数据通过人类示范×物理仿真×场景泛化三位一体架构 成为打破生物能效壁垒的核心杠杆[20] - 高密度电机 物理仿真与1035T算力结合完成中国具身智能生物能效革命闭环[22] - 具身智能瓶颈从算法设计转向工程化落地效率 需云原生架构将百万吨物理世界压缩为可光速处理的数字洪流[24] - 需强化力控制与多模态感知 通过数据采集与强化学习实现从工业协作到具身智能演进[26] - 通用性设计对多场景落地至关重要 需多模态交互与自监督学习技术 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定制成本[28] 产业成果 - 活动现场公布18项入选优秀解决方案 涵盖六维力传感器 具身智能操作系统 足式机器人强化学习架构等领域[31] - 7对企业完成合作签约 涉及智能执行器 数据仿真平台 农业机器人等方向[31] 行业共识 - 建立核心部件技术攻关联盟 突破电机 执行器 传感器等关键领域[34] - 构建合成数据共享平台 降低具身智能训练成本[34] - 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标准 推动通用性设计在多场景落地[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