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Cell子刊:张连军/王宸/孙海汐/张力元合作提出增强CAR-T实体瘤疗效新策略
生物世界· 2025-08-28 04:24
当前免疫治疗在实体瘤中的局限性 - 基于T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在实体瘤中成效有限 主要由于树突状细胞活性不足 尤其是cDC1的活性不足[2] - 树突状细胞的稀缺和功能障碍阻碍T细胞扩增和分化 极大限制抗肿瘤反应[2] - CAR-T疗法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显著成效 但在实体瘤中因肿瘤浸润不良 功能性和持久性降低 抗原异质性及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等因素疗效有限[3] 现有疗法进展及潜力方向 - TCR工程化T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展现良好前景 因在淋巴结或肿瘤微环境内由树突状细胞广泛激活[3]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多克隆特性使其能更广泛识别抗原 是潜在优势[3] - 利用树突状细胞的策略可能提高CAR-T细胞疗法对实体瘤的疗效[3] cDC1的核心功能及抗原扩散的重要性 - 常规1型树突状细胞专门负责抗原交叉呈递和T细胞启动[4] - 内源性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通常涉及抗原扩散 即免疫反应扩大以靶向更多肿瘤抗原 对持久疗效至关重要[4] - 抗原扩散对癌症治疗的整体疗效有显著贡献 突显操纵树突状细胞以增强多克隆T细胞反应的重要性[4] 工程化T细胞的新策略及机制 - 工程化改造过表达Flt3L和XCL1的T细胞能够刺激并增加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和质量[5] - 该策略显著诱导抗原扩散及内源性多克隆T细胞反应 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5] - 前体耗竭CD8+T细胞表现出XCL1的高表达 与良好预后相关[7] - XCL1-XCR1信号轴在招募cDC1中发挥关键作用 Flt3L促进树突状细胞发育[7] - 分泌Flt3L和XCL1的过继转移T细胞促进树突状细胞迁移和成熟 改善树突状细胞T细胞相互作用 维持TCF1+SlamF6+干细胞样T细胞群[7] 临床前研究验证及核心发现 - 工程化FX-T细胞引发强大抗原扩散和有效内源性多克隆T细胞反应 能识别并清除异质性抗原肿瘤 防止免疫逃逸[7] - 在临床前研究中使用Flt3KO&hFLT3LG人源化小鼠模型验证携带FX的CAR-T细胞诱导抗原扩散的治疗效果[7] - XCL1表达与CD8+Tpex特征及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响应呈正相关[8] - Flt3L和XCL1工程化修饰重塑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格局[8] - 表达FX的T细胞诱导强大抗原扩散并控制抗原异质性肿瘤[8] - 表达FX的CAR-T细胞在小鼠和人源化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更优抗肿瘤活性[8] 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 该发现为提升CAR-T的实体瘤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策略[5] - 为优化的CAR-T细胞疗法治疗实体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令人信服证据[10] - 为增强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提供有前景的新途径 为更有效实体瘤免疫治疗铺平道路[10]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0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28 04:2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8 月 27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线了 23 篇论文 , 其中 10 篇来自华人学者 (包括作为通讯作者 和第一作者的论文) 。 8 月 27 日, 北京大学 王兴军 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 王骋 教授、北京大学 舒浩文 研究员 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 Nature 期刊 发表了题为: Ultrabroadband on-chip photonics for full-spectrum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超 宽带片上光子学技术在全频谱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 的研究论文 【1】 。 8 月 27 日,上海科技大学 iHuman 研究所 刘志杰 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 华甜 作为第一作者,在 Nature 期刊发 表了题为: Crystal structures of agonist-bound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 1 ( 人源 CB 1 与激动剂结合的 晶体结构 ) 的研究论文 【2】 。 8 月 27 日,浙江大学 狄大卫 教授、 赵保丹 研究员、 邹晨 研究员作为共同通 ...
全球首例!院士候选人使用通用型STAR-T细胞疗法成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物世界· 2025-08-28 04:24
研究突破与临床进展 - 海军军医大学徐沪济教授团队联合邦耀生物等机构于2024年7月16日在Cell发表研究 使用CRISPR基因编辑的现货通用型CAR-T疗法成功治疗三名难治性自身免疫病患者[2] - 2025年8月27日Nature Medicine正式发布1期临床试验结果 针对5名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性肾炎患者采用同种异体CD19靶向STAR-T细胞疗法(YTS109)[3] - 疗法通过CRISPR-Cas9敲除TRAC、PD1、HLA-A、HLA-B、CIITA基因 并将合成TCR和抗原受体(STAR)整合至TRAC位点 实现生理性信号转导[8] 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数据 - 患者按每千克体重3×10⁶ STAR⁺ T细胞剂量治疗 所有5名患者第3个月均达到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答指数4(SRI-4)响应并持续至第6个月[8][10] - 4名患者疾病活动评分从平均值31.30降至5.35 1名患者第6个月出现轻度难治性复发[10] - 仅出现轻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肾活检显示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10] 技术优势与行业意义 - 通用型STAR-T细胞疗法克服自体CAR-T个性化生产、高成本及病毒载体随机插入基因组风险的限制[6] - 研究团队与华夏英泰合作开展通用型T细胞疗法人体试验 徐沪济教授入选2024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榜单[2] - 该疗法为重症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提供免疫重置和临床缓解新路径 包括肾脏结构恢复[3][10]
Cell子刊:宋尔卫院士团队揭示T细胞抑制乳腺癌转移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8-27 23:30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肿瘤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起主要作用但全身分布情况不明确[3] - 宋尔卫院士团队提出效应免疫细胞布控(EICD)概念 指免疫细胞在淋巴结、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启动、激活、循环、募集、浸润和生存过程[6] - CD103+CD8+T细胞在非淋巴组织屏障中数量是循环系统的2-3倍 与实体瘤良好临床预后相关[7] 机制研究 - 肿瘤引流淋巴结中CD103+CD8+T细胞丰度与乳腺癌肺转移无病生存期延长相关[8] - CD103+CD8+T细胞通过CCL25/CCR9信号转导被招募至肺部抑制肿瘤转移[8] - 肺泡巨噬细胞通过CCL25招募CD103+CD8+T细胞但通过IDO1触发T细胞死亡[9] - 肿瘤细胞外囊泡在不同转移阶段动态调控肺泡巨噬细胞极化[9] 治疗潜力 - 增强CD103+CD8+T细胞募集或阻断IDO1可遏制肿瘤肺转移[9] - 重建效应免疫细胞布控(EICD)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潜在疗效[11]
Cell:我国学者鉴定出抗猴痘病毒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生物世界· 2025-08-27 08:00
猴痘病毒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鉴定出两种抗A35人源单克隆抗体mAb 975和mAb 981 可保护小鼠和恒河猴免受猴痘病毒感染[4][5] - 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A35二聚体与单克隆抗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 揭示了抗原-抗体界面的详细相互作用机制[6] - 单克隆抗体与A35二聚体界面凹槽区域结合 结构分析表明这些抗体具有高度保守性[6] 治疗应用价值 - 单次给药抗A35单克隆抗体可缓解恒河猴的猴痘病毒感染致病效应 提供概念验证[9] - 人源单克隆抗体可作为抗体药物候选物 其与A35二聚体的结合模型为未来疫苗设计提供见解[9] - 从猴痘康复者体内鉴定出三种高亲和力人源单克隆抗体EV35-2 EV35-6和EV35-7 在体外能阻断病毒传播并保护小鼠[11] 学术研究意义 - 两项独立研究共同确立A35蛋白作为猴痘关键治疗靶点的地位[14] - A35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成为下一代正痘病毒治疗的有前景候选药物 包括天花病毒 猴痘病毒 豆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等[14] - 研究论文同期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 Scripps研究所等机构也发表了类似研究成果[9]
Cell:复旦大学粟硕团队绘制全球首个哺乳动物高分辨率微生物与耐药基因图谱
生物世界· 2025-08-27 08:00
研究背景与挑战 - 哺乳动物体内微生物及抗生素耐药基因跨宿主传播构成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源[2] - 现有研究面临技术瓶颈包括低丰度微生物检测困难导致病原漏报 未报道微生物物种缺失限制多样性认知 物种及功能注释精度不足阻碍明确ARG与MGE关联 宏基因组分析方法分辨率有限难以精确追踪同源菌株或基因传播[3] - 微生物组研究长期受限于技术约束包括低丰度微生物检测难题 物种注释不完整 研究分辨率多停留在属或种水平难以实现菌株基因层面系统分析[7] 研究成果与突破 - 研究团队基于多学科交叉方法首次大规模系统刻画哺乳动物微生物组高分辨率图谱并解析抗生素耐药基因跨宿主分布模式[4] - 开发交叉多组学高分辨率解析体系融合多组学测序 基因组重构 新物种划分及同源菌株追踪 将解析分辨率拓展至菌株水平并提升低丰度和新型微生物检出率[8] - 建立抗生素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高精度注释体系通过多数据库交叉验证实现耐药基因精细分类与跨宿主共享模式绘制[8] - 鉴定出7000余种未报道新细菌物种显著扩展哺乳动物微生物多样性图谱 发现细菌菌株在不同宿主 地理区域及生活方式间广泛共享[8] - 检测到521种抗生素耐药基因涉及13类抗生素 识别出270种关键ARG亚型 其中157种重要ARG在人类与哺乳动物微生物组间高度同源[8] - 部分ARG包括tet(X) cfr(C) qnrS1在哺乳动物微生物组中高频出现揭示耐药基因分布特征[8] 研究意义与影响 - 研究为微生物组学提供全新技术框架和认知深度 为公共卫生防控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新视角[4] - 系统描绘微生物组暗物质及其跨宿主共享模式 展示交叉多组学技术在探索微生物组未知多样性和深度方面的潜力[11] - 成果推动微生物组学深入研究 为后续微生物生态 功能及演进提供重要基础和技术参考[11]
西湖大学开发从天然相分离机制到全能细胞工程化的新工具
生物世界· 2025-08-27 04:13
转染技术行业瓶颈 - 传统转染方法存在递送稳定性不足、生物安全隐患和细胞损伤等局限性 [1] - 原代免疫细胞、神经元、癌细胞等珍贵样本的高效温和转染长期难以实现 [1] ProteanFect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基于蛋白凝聚体(coacervate)的转染产品 [1] - 完全摆脱传统病毒载体或化学方法束缚 [1] - 在多种难转染细胞中实现高效递送与极低细胞毒性 [1][2] 技术原理 - 设计灵感源于细胞内液-液相分离(LLPS)现象 [4] - 利用哺乳动物内源蛋白与核酸自组装形成无膜凝聚体 [8] - 通过细胞固有内噬途径实现高效内化并在细胞内自然清除 [11] 细胞适配范围 - 高效转染Jurkat、THP-1、Raji等肿瘤细胞系 [16] - 无需病毒包装即可实现原代T细胞、NK细胞、造血干细胞工程化改造 [16] - 跨物种应用涵盖大黄鱼、虾、鸡、猪、牛等原代细胞 [16] 产品功能特性 - 单一内源蛋白可兼容mRNA、DNA、siRNA、protein、RNP等多种载荷 [21] - 适配过表达、敲低、敲除、敲入及多重共转染实验场景 [21] - 成功实现15.7kb大片段质粒的高效转染 [26][28] 性能优势 - 同等粒径下核酸信号强度显著高于脂质纳米颗粒(LNP) [25][26] - 可容纳更多核酸拷贝并支持多种生物大分子共转 [24][26] - 基因编辑与过表达效率互不干扰且均维持高位 [22] 操作便捷性 - 蛋白和核酸混合一分钟后即可直接用于细胞孵育 [29] - 无需等待、纯化步骤或特殊仪器设备 [29] - 三步操作流程极大提升实验效率 [30] 学术认可与产品线 - 突破性成果入选2024年ASH和2025年ASGCT口头报告 [2] - 产品线覆盖常规转染、mRNA基因编辑和RNP基因编辑三大系列 [36] - 提供从售前方案定制到售后技术护航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33]
老了胖点好!上海交大最新Cell子刊论文发现,脂肪产生的瘦素帮助对抗癌症
生物世界· 2025-08-27 04:13
研究核心发现 - 脂肪细胞来源的瘦素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导致肿瘤浸润衰老CD8+ T细胞积累,削弱抗肿瘤效果[3] - 瘦素信号转导通过p38依赖途径防止CD8+ T细胞衰老[3][7] - 癌症患者血浆瘦素水平与肿瘤内CD8+ T细胞衰老程度呈负相关[3][7] - 较高体重指数(BMI)对应较高血浆瘦素水平和较低衰老CD8+ T细胞比例[3][7] 年龄与癌症发病机制 - 65岁以上患者占新诊断癌症患者的60%[5] - T细胞年龄依赖性功能丧失是老年人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关键因素[3][5] - 衰老导致T细胞线粒体功能缺陷及全身代谢改变[5] - 基因组不稳定、表观遗传改变和代谢功能障碍共同促成T细胞衰老[5] 瘦素作用机制 - 瘦素由脂肪组织产生,其水平与体脂储量正相关[6] - 年龄相关的系统性瘦素水平降低是CD8+ T细胞衰老的直接诱因[7] - 在结直肠癌、肺癌和肾癌患者中均观察到瘦素与T细胞衰老的负相关性[7] 潜在治疗策略 - 调控脂肪细胞代谢提高血浆瘦素水平可预防T细胞衰老[10] - 补充瘦素可能成为老年癌症患者的新型治疗手段[3][10]
Cell子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伟团队发现能够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肿瘤内细菌
生物世界· 2025-08-27 04:1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性与微生物组关联研究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但仅约20%患者能持久获益 耐药性问题普遍[2] - 肠道微生物组被证实与ICI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粪菌移植联合ICI的临床试验已显示积极成果[2] - 肿瘤内微生物组与癌症发展、预后及治疗反应存在关联 某些瘤内微生物可促进转移或放化疗耐药性[2] 中南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于2025年8月26日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论文 聚焦肿瘤内微生物组与ICI敏感性关联[3] - 通过RNA测序数据从7个ICI临床队列提取瘤内微生物信息 采用WGCNA构建微生物网络并与疗效关联[5] - 鉴定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和克氏棒状杆菌三种细菌 瘤内注射可增强抗PD-1疗效[6] 研究机制与验证方法 - 分析微生物模块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组成、免疫反应特征的相关性 揭示微生物组与肿瘤微环境关联[5] - 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验证三种细菌可协同抗PD-1治疗 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强抗肿瘤免疫[6] - 研究证实微生物特征与肿瘤微环境特性相关 有益微生物可改善治疗结局并增强免疫能力[7] 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 成果突显肿瘤内微生物组在ICI临床疗效差异中的关键作用 为免疫治疗提供新型微生物组辅助手段[3][9] - 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瘤内微生物组与ICI敏感性关系 为克服耐药性提供新方向[3][6][7]
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奶茶等高果糖饮食会加重炎症,而降糖药二甲双胍可逆转
生物世界· 2025-08-27 04:13
果糖摄入的健康影响 - 果糖具有甜度高、升糖指数低等优点,一度被认为是健康糖,被广泛添加到饮料和食品中[2] - 过去50年里果糖消费量大幅增加,主要由于高果糖玉米糖浆被广泛用作饮料和超加工食品的甜味剂[2] - 过量摄入果糖与高血糖、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以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2] - 过量摄入果糖可能增加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肝癌等癌症发病风险,并与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2] - 过量摄入果糖还与焦虑症有关,尤其是在青少年中[2] 果糖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 - 高果糖摄入通过诱导代谢重编程促进辅助T细胞Th1和Th17的生成,从而加重炎症[3][4] - 果糖通过谷氨酰胺代谢依赖通路增强mTORC1激活,直接促进Th1和Th17细胞分化[7] - 活性氧诱导的TGF-β激活也参与果糖驱动的Th17细胞生成[7] - 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mTORC1活化、减少ROS介导的TGF-β激活,逆转果糖诱导的Th1和Th17细胞生成[7] - 二甲双胍可作为一种体内治疗药物缓解高果糖摄入引发的T细胞炎症及结肠炎加重[7][9] 果糖与神经系统发育 - 生命早期摄入过多果糖会损害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神经发育[10][11] - 小时候摄入太多果糖可能直接影响大脑发育,增加将来患焦虑症风险[11] 果糖与肿瘤生长关系 - 果糖有助于体内肿瘤生长,但癌细胞通常缺乏代谢果糖所需的酶[13] - 肝脏将膳食果糖转化为脂质并进入血液,癌细胞利用这些脂质制造细胞增殖所需的膜[13] - 肝脏通过将膳食果糖转化为脂质,为癌细胞快速增殖供能,从而间接促进肿瘤生长[13] - 果糖抑制M1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15] - 果糖通过直接促进HK2和ITPR3的相互作用发挥功能,其抑制作用不依赖于下游代谢物[15] - 果糖本身可作为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信号分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