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

搜索文档
Cell子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伟团队发现能够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肿瘤内细菌
生物世界· 2025-08-27 04:1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性与微生物组关联研究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但仅约20%患者能持久获益 耐药性问题普遍[2] - 肠道微生物组被证实与ICI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粪菌移植联合ICI的临床试验已显示积极成果[2] - 肿瘤内微生物组与癌症发展、预后及治疗反应存在关联 某些瘤内微生物可促进转移或放化疗耐药性[2] 中南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于2025年8月26日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论文 聚焦肿瘤内微生物组与ICI敏感性关联[3] - 通过RNA测序数据从7个ICI临床队列提取瘤内微生物信息 采用WGCNA构建微生物网络并与疗效关联[5] - 鉴定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和克氏棒状杆菌三种细菌 瘤内注射可增强抗PD-1疗效[6] 研究机制与验证方法 - 分析微生物模块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组成、免疫反应特征的相关性 揭示微生物组与肿瘤微环境关联[5] - 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验证三种细菌可协同抗PD-1治疗 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强抗肿瘤免疫[6] - 研究证实微生物特征与肿瘤微环境特性相关 有益微生物可改善治疗结局并增强免疫能力[7] 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 成果突显肿瘤内微生物组在ICI临床疗效差异中的关键作用 为免疫治疗提供新型微生物组辅助手段[3][9] - 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瘤内微生物组与ICI敏感性关系 为克服耐药性提供新方向[3][6][7]
Cell重磅发现:运动能抗癌,关键在于肠道菌群
生物世界· 2025-07-10 03:24
运动与癌症免疫治疗 - 运动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尤其在黑色素瘤中表现显著[2][7][8] - 运动诱导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甲酸盐(formate)是增强CD8 T细胞抗肿瘤免疫的关键因素[4][9][15] - 甲酸盐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rf2通路提升Tc1细胞功能,从而改善免疫治疗效果[11][15] 研究机制与发现 - 运动刺激肠道微生物一碳代谢,提高甲酸盐水平,进而增强肿瘤抗原特异性Tc1免疫反应[10][12] - 机器学习工具SLIDE分析确认甲酸盐是运动介导抗肿瘤效应的核心代谢物[9] - 高产甲酸盐的人类肠道微生物可显著抑制肿瘤并促进强效抗肿瘤CD8 T细胞反应[12][15] 临床与应用前景 - 甲酸盐或可作为辅助疗法提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无响应患者的疗效[17] - 研究为开发结合运动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机制基础[16] - 微生物来源的Nrf2激动剂(如甲酸盐)有望成为免疫治疗耐药患者的新靶点[16][17] 研究团队与发表 - 匹兹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3] - 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期刊,标题为《运动诱导的微生物代谢物增强CD8 T细胞抗肿瘤免疫》[3][4]
Nature:华人团队发现癌症免疫治疗新靶点——PPP2R1A
生物世界· 2025-07-06 02:5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现状 -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取得突破,但仍面临耐药性问题 [2] - 晚期和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对单药PD-1/PD-L1抑制剂的应答率仅为5%-15% [2] PPP2R1A基因突变的发现 - 携带PPP2R1A基因突变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接受PD-1/PD-L1与CTLA-4联合治疗后,生存期显著优于野生型患者 [3] - PPP2R1A突变可提高肿瘤对免疫疗法的响应,并在多种癌症类型的临床队列中得到验证 [3][8] 联合免疫疗法的效果 - PD-1/PD-L1与CTLA-4联合疗法在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缓解率为31.4%,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的12.2% [5] - 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患者的治疗响应概率是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的5倍,但应答率仍仅为15% [5] PPP2R1A的机制研究 - PPP2R1A突变型肿瘤中观察到增强的IFNγ信号转导、三级淋巴结构形成及免疫细胞浸润 [8] - 靶向抑制PPP2R1A(通过药物或基因编辑)在临床前模型中与CAR-T、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生存率提高相关 [8] 潜在治疗策略 - 靶向抑制PPP2R1A可能成为改善免疫检查点阻断或其他免疫疗法预后的有效策略 [9]
Immunity:揭开p53突变的新型促癌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7-02 03:35
胰腺导管腺癌(PDAC)研究 -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癌症,特征为KRAS基因激活突变和TP53基因改变,TP53错义突变会丧失其野生型肿瘤抑制功能[2] - PDAC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第二大原因,约90%的PDAC存在KRAS激活突变,约70%存在TP53基因改变[6][7]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p53 R172H突变会占据免疫抑制性趋化因子增强子,刺激其表达,建立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并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3][4] p53突变机制 - 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六种p53氨基酸残基突变可分为"接触"突变或"结构"突变,突变型p53通过功能丧失、显性负效应或功能增益效应促肿瘤发生[8] - p53 R172H突变通过调控趋化因子基因(尤其是Cxcl1)建立免疫抑制环境,减少Cxcl1表达可促进T细胞浸润并抑制肿瘤生长[11] - p53 R172H占据Cxcl1远端增强子并增强其表达,NF-κB是p53 R172H占据增强子所必需的关键辅助因子[12] 研究核心发现 - 突变型p53在PDAC中建立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敲除突变型p53可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13] - p53 R172H通过占据并激活Cxcl1远端增强子驱动其表达,这一过程依赖于NF-κB[13] - 研究阐明了p53 R172H促进免疫抑制的具体机制,为p53错义突变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16] 治疗策略 - 增强PDAC对现有治疗手段(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敏感性是潜在的新型治疗策略[6] - 近期通过针对DNA修复蛋白、共刺激受体和免疫调节剂等发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潜力的策略在某些癌症中已显示希望[6] - 深入了解致癌事件如何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对开发新治疗途径至关重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