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锂电

搜索文档
大而美法案落地,美国新能源补贴“悬崖式”退场
高工锂电· 2025-07-04 11:41
美国OBBBA法案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 - 法案核心是通过永久性延长2017年减税政策并引入新消费者税收优惠刺激经济 资金缺口5000亿美元来自废除《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的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激励措施[2] - 标志着美国从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驱动模式转向消费驱动的财政刺激模式[2] - 与欧洲新能源补贴转向"精准调控"不同 OBBBA彻底抽离对新能源产业的政府扶持根基[3][4] 新能源行业具体冲击 - 风电光伏领域 项目须在2027年底前"投入使用"(原为"开工建设")才能获得税收抵免 行业认为大多数新项目"几乎不可能实现"[6] - 预测美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削减57%-72%[7] - 电动汽车7500美元新车及4000美元二手车税收抵免将于2025年9月30日终止(原定2032年)[7] - 市场下调2025年美国电动车渗透率预测至12%(较先前预期腰斩)[9] 供应链与国际贸易限制 - 美国对越南进口商品统一征收20%关税 关闭中国电池企业产能转移"避风港"[10][12] - 国轩高科越南电芯工厂已投产 豪鹏科技越南工厂2025Q1量产 欣旺达2024年宣布越南建厂[12] - 引入"被禁止的外国实体"(PFE)制度 比IRA的FEOC规则更严苛 限制知识产权许可和技术合作[13][14] - 禁止使用与PFE签订的价值超100万美元合同所许可的技术 针对如福特-宁德时代技术许可模式[14] 企业反应与市场格局重塑 - 摩根士丹利将福特/通用从"有吸引力"下调至"与市场持平" 摩根大通下调目标价[15] - 通用汽车将投资从EV转回V8发动机 Stellantis取消伊利诺伊州电池厂计划[15] - 福特坚持推进宁德时代技术许可的BlueOval电池项目[15] - 政策转向变相奖励丰田等混动战略保守者 惩罚现代/福特/通用等电动化先行者[16] 产业生态与投资风险 - IRA创造的"电池带"生态系统(5220亿美元未完全上线投资)面临沦为"锈带"风险[17][18] - 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密歇根/德克萨斯等"电池带"核心州风险最集中[18] - 中国锂电产业面临海外市场需求蒸发、越南布局受阻、技术授权受限三重压力[18]
新材料应用多点“开花”
高工锂电· 2025-07-04 11:41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背景 - 锂电新材料商业化进程正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应用,加速发展源于下游锂电产业需求升级与材料创新能力提升的双重驱动 [1] - 新能源产业链对高性能材料需求激增,电动汽车、储能系统、eVTOL、机器人等领域快速发展推动电池材料、导电材料、隔膜材料等升级 [2]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新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突破百亿元,涉及硅基负极材料、铜箔、PVDF树脂、高镍正极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 [3] 企业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 杉杉科技 - 硅基负极技术突破:纳米级硅颗粒与流态化碳包覆工艺使硅基材料体积膨胀率降低60%,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 [4] - 宁波4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基地一期项目已投产,2025年产能将集中释放,同步推进固态电池负极评测体系 [5] 安徽中基 - 4.5微米锂电铜箔抗拉强度提升至200MPa以上,延伸率稳定在3.5% [5] - 总产能规划达17.2万吨,已建成7.2万吨产能,三期10万吨动力及储能电池箔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 [5] 东阳光氟树脂 - 高性能PVDF树脂耐热性、化学稳定性与机械强度三重突破,隔膜在120℃高温下形变率低于5%,抗电解液腐蚀能力提升30%,抗穿刺强度增加40% [5] - 2万吨/年PVDF扩产项目进展顺利,二期项目已完成施工并开始试产 [6] 兰溪致德 - 高镍低钴/无钴正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6] - 硅碳复合材料专利在1C倍率下嵌锂容量保持率达85%,循环寿命较常规硅碳材料提升3倍 [6] 好电科技 - 新一代水性粘结剂具有优异粘结性能、环保特性和成本优势,减少有害有机溶剂使用 [7][8] 行业未来展望 -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将面临更广阔发展空间和更激烈市场竞争,扩大量产规模、深化成本控制、提升产品性能成为下一阶段焦点 [9] - 杉杉科技、安徽中基、东阳光氟树脂、兰溪致德、好电科技等企业领袖将在"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探讨新材料应用蓝海 [9]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 | 天目先导将做主题演讲
高工锂电· 2025-07-04 11:41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 - 会议主题为新材料·新动能·新生态 由高工锂电 高工储能 高工产业研究院主办 英联复合集流体总冠名 将于2025年7月8-9日在成都邛崃羊安新城会议中心举行 [1] 天目先导核心技术布局 - 公司依托中科院物理所陈立泉院士和李泓研究员技术 已建立固态电解质 硅基负极 硬碳负极三大核心材料专利群 累计专利近350项 [1] - 在固态电池领域通过合资公司江苏三合开展半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生产 该项目一期厂房建设完成 两条涂布膜生产线进入试生产阶段 [1][2] - 参与中科院物理所牵头的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项目 联合北京卫蓝等企业开发高离子电导功能固态电解质浆料 [2] 硅基负极技术进展 - 采用CVD法硅碳负极技术 产品可支持能量密度超300Wh/kg的锂离子电池 [2] - 在河南许昌布局研发实验室 规划研发产能200吨/年 2025年3月已通过环评 [2] - 许昌生产基地为全国最大新型硅碳生产中心 规划总产能6万吨/年 总投资7 2亿元 一期1万吨产能进入试生产 2025年预计产出600-1000吨 对应产值3-5亿元 [2][3] 供应链与产能建设 - 河南生产基地实现硅烷原料本地化供应 通过园区内河南硅烷科技管道直供以降低成本并提升供应链自主性 [3] - 当前总年化产能达45000吨 包括12000吨硅基负极 10000吨硬碳负极 3000吨固态电解质 [3] 市场合作与资本认可 - 新型硅碳产品已导入ATL CATL 三星 LG化学 亿纬锂能 远景动力等头部电池厂商 [3] - 获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和中科院创投等产业资本注资 [3]
每日速递|宁德时代洛阳基地“四箭齐发”
高工锂电· 2025-07-04 11:41
电池 - 美国固态电池公司Factorial推出AI平台Gammatron,可在两周内预测电池长期性能,传统方法需3至6个月 [2] -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一期项目累计产值突破92亿元,二期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三期推进主体施工,四期即将开工 [3] -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一期年产能30GWh,含3条电芯产线和10条PACK产线 [4] - 安瓦科技全球首条GWh级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样件下线,设计产能1.25GWh,通过新国标和针刺测试 [5][6] - 安瓦科技第一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300Wh/kg,第二代400Wh/kg进入试制,计划2027年推出500Wh/kg全固态电池 [6] - 楚能新能源472Ah储能专用电池量产下线,单颗标称能量1510.4Wh,能量密度195Wh/kg [7] - 美国Lyten收购Northvolt波兰6GWh工厂,未来可扩至10GWh,已获延续至2026年的订单 [8] 材料 - 青海汇信2万吨/年碳酸锂项目试产成功,日产量15吨,总投资22.9亿元,占中国盐湖现有产能17% [9][10] 设备 - 赢合科技46系列激光切卷绕一体机通过韩国客户验收,3个月完成全周期交付 [11][12] 回收 - 天奇股份参股公司与MResource、ElevenEs、American Lithium合作开拓欧洲LFP电池回收业务 [13] - ElevenEs计划今明两年投建1GWh超级工厂,2031年总产能达40GWh [14]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终版议程
高工锂电· 2025-07-04 11:41
会议概况 -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主题为"新材料·新动能·新生态",聚焦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 [1] - 会议将于2025年7月8日-9日在四川成都邛崃羊安新城会议中心举行 [1] - 主办单位为高工锂电、高工储能、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总冠名为英联复合集流体 [1] 开幕式及致辞 -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邛崃市领导、璞泰来董事长梁丰、英联复合集流体总经理翁伟嘉将发表致辞 [2] - 成都市和邛崃市领导将进行投资环境及招商推介 [2] 核心议题 电池材料变局 -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将探讨"全场景 大空间 新格局" [2] - 英联复合集流体研究院副院长步绍宁将分享"复合集流体产业化应用与规模化破局" [2] - 璞泰来膜事业部极片中心研究院院长张磊博士将讨论"材料、工艺、装备协同锻造综合供应商长板" [2] 新材料应用蓝海 -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将总结2025H1中国锂电池材料市场并展望未来 [4] - 杉杉科技技术总监顾凯博士将介绍新一代量产石墨化技术的进展 [4] - 安徽中基副总经理谢新华将分析电池需求多元共振下铝箔企业的应变策略 [5] - 东阳光氟树脂研发总监程堂剑博士将探讨PVDF替代方案破解锂电粘结剂"卡脖子"问题 [5] - 兰溪致德市场营销与技术支持总监贺劲鑫将分享气相硅碳的量产进展 [5] 固态电池产业化 - 卫蓝新能源研发总经理徐航宇博士将介绍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展与未来机遇 [4] - 容百科技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冯道言博士将探讨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技术进展 [6] - 锋锂新能源副总经理唐光盛博士将分析高比能固态电池产业化技术和工程问题 [6] - 厦钨新能源技术总监曾雷英将分享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及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 [6] 新材料创新路径 - 天目先导研发总监诸赓博士将介绍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开发进展 [5] - 金汇能集团研究院院长吴云胜将讨论硅基负极材料制备及产业化 [5] - 合肥恒力锂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勇将分享装备创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发展 [5] 圆桌对话 - 多场景需求分化对新材料技术创新影响 [4] - 新材料规模化降本路径 [4] - 材料、电池、设备厂商生态协同关键点 [4] - 固态电池降本双引擎:材料创新与工艺革新 [5] - AI驱动技术破壁缩短开发周期并优化性能 [5] - 固态电池产业化技术路线选择 [5] - 装备赋能新电池与新材料产业化 [6] - 电池回收技术与零碳生产赋能全生命周期降本 [6] 参会企业 - 主要参会企业包括英联复合集流体、璞泰来、卫蓝新能源、杉杉科技、安徽中基、东阳光氟树脂、兰溪致德、容百科技、锋锂新能源、厦钨新能源、天目先导、金汇能集团等 [2][4][5][6]
高工锂电15周年策划|星源材质陈秀峰:攻克隔膜核心技术 从进口替代到全球引领
高工锂电· 2025-07-04 02:50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历程 -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经历了从0到1、从弱小到壮大、从跟随到领跑的完整历程,现已成为中国制造全球化的代表之一[2] - 以2010年"十城千辆"政策为起点,行业经过15年发展已实现跨越式增长[2] - 2025年将开启新15年征程,面临交通电动化全场景渗透和能源体系深度变革[2] 行业新阶段发展趋势 - 新阶段将出现四大变革:新应用场景开启、新技术与产品创新、新商业模式落地、新产业生态形成[2] - 全球化成为核心命题,需解决从领跑全球到真正融入全球的挑战[2] - 未来技术迭代方向包括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应用场景将扩展至储能、船舶、eVTOL等领域[13] 高工锂电行业活动策划 - 将开展为期10个月的系列活动(2025年3-12月),包括调研走访超100家产业链企业[4][5] - 视频策划包含三大板块:对话20位企业领袖、探讨全球化命题、产业链老友视频共创[7][8] - 行业盛典将邀请超1000位产业链高层,聚焦新技术、全场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等议题[15][16] 行业研究内容框架 - 将系统梳理2010-2025年三个发展阶段:萌芽期(2010-2015)、爆发期(2016-2020)、全球化引领期(2021-2025)[12] - 重点分析电池、装备、材料三大核心产业链的技术、市场及竞争格局变化[13] - 对细分领域TOP10企业进行特写,记录关键企业发展历程[13] 核心讨论议题 - 复盘过去15年在技术突破、市场拓展、产业链建设等方面的得失[10][11] - 探讨新技术路线(如固态电池)、全球化战略(海外建厂)、商业模式创新等未来方向[10][13] - 分析企业在新15年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后浪"企业的成长路径[11][16]
索赔8.87亿元,天赐材料就侵犯商业秘密再提告
高工锂电· 2025-07-03 12:17
行业动态 - 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起诉锂电材料竞争对手永太科技及其控股子公司邵武永太等12名被告涉嫌侵犯商业秘密 索赔金额达8 87亿元 [1] - 被告方永太科技为国内氟化工龙头 2021年通过邵武永太切入六氟磷酸锂领域 规划建设年产13 4万吨液体锂盐产业化项目 [1] - 九江天赐指控被告方非法获取其核心生产工艺及客户数据 涉及电解液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LiPF6)的生产技术 [1] 行业现状 - 锂电材料行业经历野蛮生长后进入结构性转向阶段 无序竞争问题集中爆发 [2] - 2024年电解液行业产能过剩 平均开工率降至50%以下 部分企业开工率低于30% 库存积压严重 价格持续探底 [2] - 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公开批评部分企业使用"来路不清"技术路径作为市场竞争手段 导致扩产无门槛 加剧价格战 [2] 知识产权保护 - 天赐材料组建专业法律团队加强技术专利保护 旨在打破行业内不研发只"偷技术"的恶性循环 [3] - 公司此前已取得一起商业秘密侵权案胜诉 涉案人员因泄露商业秘密分别被判有期徒刑4年4个月和3年4个月 并处罚金450万元和150万元 [3] - 若本次诉讼胜诉 将对依赖模仿性扩张的企业形成更明确的警示 强化知识产权作为行业护城河的作用 [3]
倒计时5天!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议程
高工锂电· 2025-07-03 12:17
会议概况 -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主题为“新材料·新动能·新生态”,聚焦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1] - 会议将于2025年7月8日-9日在四川成都邛崃羊安新城会议中心举行,由高工锂电、高工储能、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主办,英联复合集流体总冠名 [1] 开幕式核心议题 -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将分析锂电池全场景需求与新格局 [3] - 英联复合集流体研究院副院长步绍宁探讨复合集流体产业化应用与规模化破局 [3] - 璞泰来膜事业部极片中心研究院院长张磊博士提出材料、工艺、装备协同提升综合供应商竞争力的路径 [3] 新材料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刘兆平博士分享富锂锰基正极材料产业化与市场破局 [3] - 卫蓝新能源研发总经理徐航宇博士介绍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与未来机遇 [3] - 东阳光氟树脂研发总监程堂剑博士探讨PVDF替代方案破解锂电粘结剂“卡脖子”问题 [4] - 兰溪致德市场营销总监贺劲鑫分析气相硅碳的量产进展及发展方向 [4] 产业化协同与降本路径 - 圆桌对话聚焦多场景需求分化对技术创新的倒逼作用,以及新材料如何突破成本与工艺瓶颈 [3] - 杉杉科技技术总监顾凯提出新一代量产石墨化技术的新理念 [3] - 安徽中基副总经理谢新华讨论电池需求多元共振下铝箔企业的应变策略 [4]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主任王小博分析广义新能源与新材料协同发展趋势 [4] 固态电池专题 - 中南大学唐有根教授研究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开发 [5] - 容百科技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冯道言博士介绍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技术进展 [5] - 锋锂新能源副总经理唐光盛博士探讨高比能固态电池产业化技术和工程问题 [5] - 厦钨新能源技术总监曾雷英分享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及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 [5] 装备与零碳制造 - 尚水智能材料装备工程技术中心总监杜保东提出智能材料装备赋能锂电池规模化制造 [4] - 华友循环副总经理陈雄辉探讨电池回收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创新技术 [4] - 合肥恒力锂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勇分析装备创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发展 [4] - 湖南恩捷研发部长匡吴奇分享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行业趋势与公司产品布局 [5]
每日速递|中创新航“发力”零碳航运
高工锂电· 2025-07-03 12:17
电池 - 辉能科技次世代固态锂陶瓷电池累计出货量突破240万颗 其中桃科Giga级超级工厂自2024年初启用以来累计出货50万颗 [1][2] - 中国绿发内蒙古分公司乌海市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半固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开工 总投资7亿元 年均充电电量2.31亿千瓦时 年均放电量1.89亿千瓦时 [3][4] - 中创新航与华电湖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打造绿色航运、智能港口等电化长江全场景应用 [5][6][7] 材料 - 恩捷股份在云南玉溪成立玉溪恩捷 推进年产千吨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中试生产线项目 总投资2.5亿元 [8][9] - 天赐材料子公司九江天赐就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向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0][11] - 璞泰来年产1.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开始试生产 总投资30亿元 预计2025年8月正式投产 [12][13] - 硅宝科技硅碳负极材料中试线累计实现百吨级销售 已建成3000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生产线 [14][15] - 出光兴产计划扩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量产技术开发设备 总投资11亿日元 目标将样品年产能力提升至十数吨级 [16][17]
平面红外干燥:锂电前段成本新解
高工锂电· 2025-07-03 12:17
行业现状与痛点 - 锂电制造前段工艺中涂布后的干燥环节是当前最"重"的部分,烘箱长度达六七十米,配套热风系统占地超4000平方米,成为厂房中最大占地部分之一 [2] - 热风干燥技术虽成熟且兼容性强,但在能耗、碳排放和调控效率方面存在提升空间,目前仍被广泛应用 [2] - 干燥环节在锂电整体碳排占比中达15%,年产1.5TWh电池的干燥环节碳排量超2300万吨,按25美元/吨碳价测算潜在成本近6亿美元 [6] 新技术解决方案 - 雷索新材料推出平面红外干燥系统,采用自研石墨烯发热源和中长波红外辐射,构建大面积贴合式模组结构,红外转化效率超80% [6] - 系统支持200~300℃温区加热,模组可拼装并兼容正负极、隔膜、底涂等多种工艺段 [6] - 相比传统热风系统,红外技术实现节能50%以上、干燥效率提升40%以上、烘箱长度缩短30%~50% [7] - 红外模组为全封闭结构,设计寿命超2万小时,已开发高功率型、水性材料适配型、防爆型等多种型号 [7] 技术应用进展 - 自2022年产业化以来已交付超200套系统,模组总数超3万片,服务20余家客户,覆盖新增设备预装和旧系统改造 [8] - 在凹版底涂(2022年替代导热油系统)、负极涂布(2023年纯红外替代)、隔膜涂布(2023年批量部署)领域完成验证,正极涂布方案预计2025年上线 [9] - 隔膜和负极项目中红外系统可独立运行不依赖辅助热源,显著提升干燥效率或通过缩短烘箱节约厂房空间 [9] 系统优势与行业影响 - 100%电驱架构可无缝对接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提供绿色能源接入方案 [9] - 取消锅炉和管网系统使厂房空间利用率跃升,设备维护成本降低30%以上 [9] - 全电加热方案规避海外天然气供热审批壁垒,减轻跨国部署周期负担 [9] - 该技术正重塑锂电干燥环节技术范式,将成为海外规划、碳排推演和工艺节能评估的关键变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