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

搜索文档
日本功率半导体,大撤退
虎嗅APP· 2025-08-31 08:58
全球功率半导体行业格局变化 - 功率半导体行业热度被AI芯片、HBM和先进封装等新兴赛道覆盖,日本厂商扩产进程延迟,国内产业加速突围[4] - 日本政府目标在2030年前将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占率从20%提升至40%,但实际进展远不及预期[10] - 2024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TOP10中日本厂商仅剩三菱电机、富士电机和东芝三席,各家市占率均不足5%[11][12] 日本主要厂商发展困境 罗姆 - 2025财年录得500亿日元净亏损(12年来首次全年亏损),第一季度营收1162.05亿日元(同比下降1.8%),营业利润大幅下降84.6%至1.95亿日元[15] - 将碳化硅半导体投资计划从2800亿日元缩减至1500亿日元,2025财年资本支出下降36%至850亿日元[15] - 第六代SiC产品上市时间从2028年提前至2027年,但承认中国制造商在SiC基板功能方面已达顶级水平[16] 东芝 - 与罗姆的深度合作陷入停滞,共同制造外的合作谈判已被放弃[19] - 2023年计划三年投资1000亿日元,但电动汽车需求半停滞导致投资回报不及预期[19] - 与天岳先进签署谅解备忘录,探讨提升SiC晶圆特性和质量[20] 瑞萨电子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753亿日元(创同期历史记录),宣布放弃进入碳化硅市场[21] - 因Wolfspeed破产面临20亿美元预付款损失风险,制造设施产能利用率仅约30%[23] - 解散碳化硅产品团队,取消群马县高崎工厂量产计划[23] 三菱电机 - 推迟熊本县功率半导体新工厂扩建计划,考虑缩减原定3000亿日元的五年投资额[26] - 曾计划5年内投资1000亿日元建设8英寸SiC工厂,目标使SiC销售额占比提升至30%以上[25] 富士电机 - 2025会计年度净利预计下降12.2%至810亿日元,半导体设备营收下降5.8%,营益锐减42%至215亿日元[28] - 欧美品牌在中国市场降价超30%,比亚迪半导体等国产厂商在新能源汽车IGBT市场份额从2019年20%跃升至2023年60%以上[29] 日本产业衰退原因分析 - 企业内部缺乏信任与协作,对专有技术过度保护导致整合困难[32] - 行业缺乏主导整合的龙头企业,各企业战略差异显著(如罗姆专注元件与东芝多元化战略冲突)[33] - 中国企业凭借低廉能源成本和庞大国内市场快速崛起,在SiC基板市场已形成主导力[34][36] - 日本电动汽车普及滞后于中国和欧洲,导致面向EV的芯片产能扩张计划受挫[34] 中国功率半导体产业崛起 - 天科合达以17.3%市场份额位居全球SiC衬底第二,天岳先进以17.1%份额位列第三并实现8英寸量产[37] - 英诺赛科以33.7%收入份额稳居全球GaN功率器件市场第一,市值突破740亿港元[39] - 国际大厂深度绑定中国供应链:英飞凌SiC衬底采购量两位数来自天科合达和天岳先进,意法半导体与三安光电合资建厂[38] - 中国企业技术差距快速缩小,在硅芯片技术上仅落后日本1-2年,碳化硅芯片至多落后3年[37][40]
祛湿焦虑,让中国人交了多少智商税?
虎嗅APP· 2025-08-31 03:06
祛湿市场热度与消费者行为 - 祛湿话题在社交平台浏览量突破8亿次 18-34岁女性用户是主力消费群体[4] - 新疆吐鲁番因接近80度高温成为祛湿圣地 吸引大批游客体验沙疗[4] - 电商平台宣称排湿毒的足贴月销过万 超市祛湿功效红豆薏米水销量直线上升[6] 祛湿市场规模与增长 - 祛湿相关产品市场规模接近680亿元[6] - 祛湿成为滋补类产品最受追捧功效 2019-2023年市场年均增长达213%[16] - 社交平台祛湿相关笔记达5.71万篇 其中10%为商业推广 预估投放金额达706万元[16] 产品形态与消费趋势 - 祛湿产品形成全品类矩阵:茶饮/袋泡茶/冻干粉/药丸/浓缩液/饼干/能量棒/面包/冰淇淋[16] - 瓶装祛湿水(500ml售价6-8元)占据商超饮料C位 因养生功效买单的消费者占65.5%[16] - 超过1/3的90后和00后不反感养生商业化 认为带有娱乐化和社交化属性[12][17] 行业竞争与供应链 - 红豆薏米水品类已有近20个品牌 具备自主生产能力的仅4家[19] - 行业缺乏统一官方标准 准入门槛低 提供第三方功效检测的产品不足四成[18] - 多数品牌依赖贴牌代工 行业处于跟风模仿缺乏规范的初级阶段[19] 消费者心理与营销策略 - 祛湿被赋予情绪寄托功能 长痘/失眠/便秘等均可归结为湿气原因[19] - 维生素B族补剂因症状相似被标榜为调理湿热体质 日本美白薏仁产品进入中国变为排湿神器[18] - 资本将湿气概念作为流量密码 市场分化为智商税派和体验派两极[18] 历史背景与代际差异 - 养生焦点从温饱年代进补转向物质丰裕后祛湿祛火[22] - 90/00后渴望明确治疗步骤 祛湿因直观性和体验感更易被接受[23][24] - 与传统冬病夏治理念不同 现代年轻人倾向于自我诊断和标准化解决方案[7][12]
良子的400斤大胃袋,装不下他的七宗罪
虎嗅APP· 2025-08-31 03:06
大胃袋良子现象分析 - 身高164cm 体重逼近400斤 BMI高达80 属于人类极端体征数据 [10] - 以暴食吃播内容获得流量关注 直播间打赏与切片视频广泛传播 [5][6] - 进食特征包括大量华北平原碳水食物(焖子/火烧/馅饼/油条) 单次摄入量达三斤焖子配六个馒头或37根油条 [14][21][23] 健康风险与医学异常 - 空腹血糖高达16mmol/L 血压270mmHg 远超正常医学指标 [41] - 牙齿脱落七八颗 无法咀嚼硬物 存在反刍现象 [15] - 因体型过大无法进入核磁共振仪 胃袋与仪器零公差贴合 [33] - X光片因脂肪过厚呈白雾状 常规放射线无法穿透 [35] 内容创作与网络影响 - 独创"味真足"口号作为内容水印 缺牙发音形成独特标识 [17] - "胃袋"一词入选2025梗词典 成为网络流行计量单位 [46][49] - 二创内容覆盖《赛博朋克2077》《JOJO》等多部动漫影视作品 [54] - 与B站其他抽象网红组成"西游记主角"话题矩阵 [55] 商业模式与变现路径 - 早期尝试徒步直播未果 后转型吃播获得流量突破 [118][119][121] - 加入MCN机构前由女儿协助拍摄 镜头视角呈现低机位特征 [131] - 通过直播间打赏获利 曾因网友打赏配合表演"自我出殡"桥段 [68][113] 社会文化符号意义 - 被视为七宗罪中"暴食"与"懒惰"的现实载体 [71][72][83] - 代表华北平原底层生态 与河北"郭老师"形成地域抽象文化双极 [111] - 体型成为阶级符号 引发对底层生存状态的排斥与猎奇双重反应 [105][106]
外资在华“卖身”真相
虎嗅APP· 2025-08-31 03:06
核心观点 - 外资消费企业集中出售中国业务股权并非看衰中国市场 而是经营策略的本地化转型 通过引入本土资本实现业务下沉和二次扩张[4][10][24] - 本土企业崛起导致外资市场份额下滑 但外资在金融 高新技术等领域仍保持韧性 且持续加码中国投资[13][20][23] - 麦当劳 肯德基等案例证明"外资交棒本土资本"模式可实现双赢 未来将形成更轻资产 更本地化的运营趋势[5][10][25] 退潮现象 - 2024年夏季出现外资退出潮 星巴克拟售中国业务70%股权 交易额50亿-100亿美元 迪卡侬计划出售30%股权 估值约100亿元人民币[9] - 哈根达斯内地业务剥离金额达5亿-8亿美元 宜家母公司打包出售10座荟聚购物中心[9] - 历史案例包括:2016年百胜中国出售给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 2017年麦当劳中国业务以20.8亿美元售予中信与凯雷[9] 原因分析 - 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从34%降至不足15% 哈根达斯门店从400家缩减至250余家 客流量多季度两位数百分比下滑[13] - 外资下沉市场受阻:一二线城市饱和 三四线市场存在文化认知和消费需求错配 中国消费转向性价比趋势明显[14][17] - 本土化能力不足:标准化运营模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产品迭代 线上线下融合及高频政策变动[17] 转型策略 - 外资保留控股权并转向轻资产合作模式 星巴克保留30%股权 迪卡侬仍在中国扩张门店[9][25] - 2025年上半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 营收利润率达7% 在各类企业中领先[20] - 资本层面持续加码:贝莱德持有工商银行股份超5% 多地城商行第一大股东为外资背景 跨国制造企业仍在华扩产[23]
一文看懂“人工智能+”:十年一遇的大机遇
虎嗅APP· 2025-08-30 13:32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行动将带来十年一遇的重大发展机遇 其影响深度和广度将远超十年前的互联网+ 推动社会进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阶段 [8][12][57] - 人工智能+的核心逻辑是赋能而非连接 将从根本层面重塑生产力 创造增量而非仅优化存量 [25][29][57] - 文件明确了分阶段实施时间表:2027年实现70%应用普及率 2030年达到90%普及率且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 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12][13][14] 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本质差异 - 互联网+本质是连接革命 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连接人与服务/商品 核心是优化存量和提升效率 未改变产品本身 [18][21][22] - 人工智能+核心是赋予智慧 通过AI深度参与设计、生产、维护全链条 从工具转变为伙伴和外脑 创造增量并重塑生产力 [25][27][29] 具体应用方向与行业影响 - 科学技术领域:AI将替代重复性实验和数据分析工作 解放人类进行高维度思考和创造 把科学发现从偶然变为必然 [33][34][35] - 产业发展领域:将诞生智能原生新业态 工业实现黑灯工厂和预测性维护 农业实现精准施肥和病害预警 服务业出现AI理财顾问和法律咨询 [36][38][42] - 消费提质领域:以智能体和万物互联为核心 个人专属AI助手将主动管理生活 实现环境自适应和个性化娱乐内容生成 [39][42] - 民生福祉领域:教育实现因材施教和资源公平 医疗实现健康管家和早期疾病筛查 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42][45] - 治理能力领域:智能交通系统动态优化红绿灯 政务办理实现政策主动找人 安全监控实现违规操作实时预警 [44][46] 实施路径与量化目标 - 2027年目标: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达到类似2015-2018年移动支付的普及速度和体感 [12] - 2030年目标:应用普及率超90% 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AI成为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 [12][13] - 2035年目标: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深度融入法律、伦理、文化等社会形态 [14] 产业变革特征 - 工业制造:AI实现轻量化设计(如汽车零件减重30%强度增50%) 微米级瑕疵检测和预测性维护(72.5小时故障预警) [28][42] - 农业生产:高光谱分析实现精准施肥(仅对3亩缺氮地块补肥) 育种周期大幅缩短 预期收益提升15% [29][42] - 服务行业:新药研发周期从十年缩短至1-2年 法律咨询30秒分析500页合同 设计行业瞬间生成100张效果图 [38][42]
从烟柜到冰柜,便利店的库存正压垮个体老板
虎嗅APP· 2025-08-30 13:32
行业整体表现 - 便利店行业门店数量持续增长 TOP100企业门店数达19.6万家 较2023年净增1.4万家 增幅7.7% [20] - 行业单店单日营收同比下降2.0%至4698元 客单价总体回落 [20] - 2023年限额以上便利店零售额同比增长7.0% 但增长主要来自大型连锁品牌和数字化先行者 [20] 个体经营困境 - 暑期旺季营业额显著下滑 雪糕进货额从近3万元降至不足4000元 降幅近10倍 [7] - 单日营业额常仅数百元 难以覆盖月租金5500元的成本 [11] - 香烟库存压力剧增 个别店铺库存达100万元 超过30元/盒的高档烟动销困难 [8][12] 市场竞争态势 - 零食折扣店渠道加价率仅20% 远低于传统便利店50%的水平 造成价格敏感客户流失 [23] - 线上渠道占比突破30% 即时零售平台对实体便利店形成显著分流效应 [23] - 社区商业密度过高导致客源稀释 出现"三步一小店 五步一大店"的过度竞争局面 [14] 成本结构挑战 - 一线城市便利店年运营成本超35万元 而年营业额仅维持在40万元左右 [19] - 增加热食等品类会推高成本和损耗 但周边餐饮内卷严重导致销售预期不佳 [19] - 经营者面临库存积压和房租攀升的双重压力 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极低水平 [12][14] 消费行为变化 - 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提升 会对比折扣店和线上价格后放弃购买 [7] - 购买商品数量减少 停留时间变短 传统"随手购买"消费模式正在消失 [18] - 消费结构转向理性 中高档商品销售受阻 20元以上香烟成为动销分界点 [19][22]
李宁赌上三把牌
虎嗅APP· 2025-08-30 13:32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5%至30.13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进一步下滑11.0%至17.37亿元[2] - 2024年收入同比仅增3.9%,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速放缓至3.3%,远低于疫情前水平[2] - 安踏2024年收入同比增速达13.6%,年内溢利增超五成至169.89亿元,与李宁差距拉大[2] 渠道运营调整 - 2025年上半年门店总数净减少51家,其中直接经营零售门店减少1.5%,李宁YOUNG门店减少2.2%[12][13] - DTC直营门店收入同比下降3.4%,特许经销商渠道增长4.4%但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压力[2] - 大货店铺平均面积242平方米,平均月店效30万元,高层级市场流水贡献接近60%[14] - 核心商业体进驻率约90%,已完成超级奥莱和奥莱大店建设第一阶段[14] 战略转型举措 - 从"国潮流量"转向"专业壁垒",聚焦跑步、篮球、训练三大核心运动领域[5][6][9] - 2025年上半年鞋类收入占比提升至55.6%,成为营收支柱[6] -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7%,显著高于营收增速,重点发展"䨻"科技等核心技术[9] - 器材配件业务增速达23.7%,户外、网球、匹克球等新兴品类列为拓展重点[9] 品牌与营销重塑 - 营销重心从文化输出转向科技性能、专业运动员故事和赛事体验[10] - 签约苏炳添、谢震业等奥运选手,并成为2025-2028年中国奥委会官方合作伙伴[10] - 中国李宁系列转向"文化符号"定位,控制曝光频率与产量,回归小众路线[9] - 童装业务"李宁YOUNG"独立运营,提升专业度与客群精准度[15] 多品牌布局 - 以最高4200万年薪聘请Zara前高管Victor Herrero操盘多品牌业务[18][19] - 非凡领越2024年营收104.86亿港元,其中Clarks贡献90亿港元[19] - 目前多品牌矩阵包括Clarks、堡狮龙、Testoni,但缺乏专业运动品类国际品牌支撑[19][20] - 市场传闻皮诺家族评估出售彪马股权,李宁被列为潜在收购方但未进行实质性谈判[20]
当今的欧盟已是晚期的大清
虎嗅APP· 2025-08-30 10:09
欧盟经济衰退表现 - 欧盟GDP从2008年与美国相当降至2024年不足美国2/3 [6] - 劳动生产率从1995年相当于美国95%滑落至2023年80% [6] - 全球市值前100公司中欧洲企业数量从2015年28家下降至2024年18家 同期美国从52家增至58家 [8] 科技竞争力缺失 - 全球前20大科技集群欧洲仅存1个 较2017年6个大幅减少 [8] - 欧洲约70%基础AI模型由美国开发 美国三大科技巨头占据欧洲云计算市场三分之二份额 [8] - 量子技术领域全球前十企业无欧盟公司 美国占五家中国占四家 [8] 能源与产业外流 - 德国自2010年累计净资本外流超过6500亿欧元 其中40%发生在2021年后 [10] - 2022年德国对外投资导致资金净外流达1250亿欧元 [10] - 欧盟国家占2023年美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45% 总额达2.4万亿美元 [10] 金融主导权丧失 - 美国银行占据欧洲批发银行服务主导地位 贝莱德等基金巨头操纵欧洲大部分投资 [10] - 欧洲对外贸易结算美元占比超过70% [10] - 美国占全球股票价值三分之二以上 [10] 政治渗透机制 - 1946-2000年间美国在欧洲进行27次选举干预 占其全球干预行动三分之一 [14][16] -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长期资助西欧国家反对派组织 [17] - 美国劳工联合会(AFL)通过马歇尔计划和中情局支持渗透欧洲工会组织 [20] 军事与情报控制 - 北约东扩过程中美国直接为东欧国家国防部提供顾问与课程 [22] - 2014年棱镜门事件曝光德国300名政商领袖遭美国监控 [26] - 美国情报部门可调阅德国国防部通信 丹麦情报网覆盖法瑞挪等多国 [28] 决策机制失衡 - 中东欧国家在俄乌冲突中援助金额达GDP1% 远超西欧国家0.1%水平 [25] - 波兰2022年通过法案将国防支出提升至GDP3% 带动欧洲各国跟进 [26] - 欧盟决策过程被"中东欧化" 产业政策和对外关系屡现损己利美现象 [25] 产业基础恶化 - 欧盟电力价格高企削弱产业竞争力 制造业成本持续上升 [9] - 德国工业4.0发展不及预期 基建环保数字化全面落后 [34] - 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依赖加剧 欧盟对美天然气采购承诺进一步深化能源绑定 [12]
人均3万,餐饮“翻车”:中国没有真正的高端旅游专列
虎嗅APP· 2025-08-30 10:09
核心观点 - 国内高端旅游专列市场存在严重服务与宣传不符问题 硬件投入充足但软件服务远未达到高端标准 行业整体处于"价格昂贵而非真正高端"阶段 [5][12][21] 市场背景与现状 - 高端旅游专列市场借助疫情期间出境游停摆契机快速崛起 主要承接高净值客群需求 [5] - 2022年以来旅游消费呈现"K型分化" 高端专列属于强调高情绪价值的上行线 要求服务体验超越实际价值 [6][7] - 典型案例显示26人团队支付96万元(人均3.7万元)参与17天新疆行程 但餐饮服务品质与街边大排档无异 与宣传的精致菜品存在巨大落差 [3][4] 硬件与软件发展失衡 - 各省市铁路局大力推动硬件改造 车厢被改造为宽敞卧房及娱乐空间 如落地窗观景车厢等创新设计 [12] - 运营团队由铁路部门与外聘旅游团队组成 后者主导运营但管理水平仅相当于经济连锁酒店 无法匹配高端奢华酒店标准 [14] - 行程规划存在严重缺陷 新疆线路中游客需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返回 日均4-5小时大巴行程 高强度安排导致中老年客群难以承受 [16] 海外高端专列对标 - 日本九州七星号与非洲之傲等国际案例显示 真正高端专列需具备三大特征:标准化服务向奢华酒店看齐 配备艺术品与定制家具彰显奢华性 [18] - 需提供米其林水准中西餐 多元娱乐项目如艺术家讲座 以及独特目的地探索活动如原住民文化体验 [19] - 服务细节极致化 例如下车喷洒驱蚊水 湖游后提供毛巾与伏特加等 通过细节定义高端内涵 [20] 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 - 事件反映愿意斥资百万体验高端专列的客群规模可观 预示该领域为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 [22] - 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需5-10年发展期才能实现与国际高端专列媲美的目标 [23]
一汽奥迪销量创新低,嘲讽上汽保正统?
虎嗅APP· 2025-08-30 10:09
奥迪价格体系与销量表现 - 2025款一汽奥迪A3裸车报价跌至11.24万元起 相当于指导价六六折[4] - 低价策略未能提升销量 公司销量与利润双双下滑 中国市场持续萎靡[4] - 2024年一汽奥迪销量61.11万辆 同比暴跌12.5% 创多年新低[4][15][17] 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竞争关系 - 双方竞争源于2016年上汽与大众签署奥迪品牌合作协议 引发一汽奥迪经销商抵制[6] - 产品定位差异:一汽奥迪侧重稳重商务风格 上汽奥迪侧重运动感与现代感[7] - 直接价格竞争案例:一汽奥迪A5L最终售价23.98万元起 低于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的25.99万元起[7] - 上汽奥迪2024年推出豪华电动新品牌AUDI 采用英文标替代四环标 截胡一汽奥迪电动化转型机会[8] - 一汽奥迪通过发文强调"四环相扣才是奥迪" 被解读为嘲讽上汽奥迪 后删除文章[4][9][11] 市场竞争与渠道变革 - 奥迪2024年中国市场总销量64.94万辆 一汽奥迪占比94%[15] - 2024年上半年奥迪全球交付量78.35万辆 同比下滑5.9% 中国市场销量28.76万辆 同比下滑10.2%[18] - 奥迪在BBA中处于落后地位:上半年奔驰在华销量29.32万辆 宝马31.8万辆 奥迪垫底[18] - 一汽奥迪推出融合直售模式 全国统一价格 但对传统经销商体系造成冲击[23] - 部分经销商因销量下滑和盈利压力关店或转投新势力品牌[22] 产品战略与技术合作 - 一汽奥迪8月推出Q6L e-tron家族和A5L车型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20] - 入门版Q6L e-tron需3.88万元选装华为高阶辅助驾驶系统 非标配功能[20] - 2024年一汽奥迪销量中燃油车占比超九成(55.01万辆) 电动化转型面临阵痛[20] - 专家预测搭载华为ADS 3.0的A5L车型可能贡献5万~8万辆增量[20] - 价格体系成为关键:若含激光雷达版本压至35万元内 2025年销量有望重回65万辆规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