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LatePost

搜索文档
裁员计划逼近 10 万,海外车企集中 “瘦身”
晚点LatePost· 2025-05-28 14:41
全球汽车产业裁员潮 - 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电动化趋势放缓、需求萎缩、市场竞争加剧及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等挑战,多数海外汽车品牌采取裁员、收缩业务等措施 [3] - 头部海外车企和供应商已公布的裁员计划累计涉及员工总数接近10万人,覆盖中国、北美、欧洲、日本等主要汽车市场 [4] - 大众汽车集团裁员力度最大,计划2030年前在德国累计裁员约3.5万人,预计每年节省15亿欧元劳动力成本 [5][6] - 大众集团2023年底开始执行成本削减计划以来,已在德国裁撤约7000个岗位 [6] - 大众集团一季度营收同比微增,但营业利润同比下滑37%至29亿欧元 [7] 主要车企裁员情况 - 保时捷计划到2029年累计裁减约1900个工作岗位,另有2000个岗位因合同到期取消 [7] - 奥迪将在2029年前裁撤约7500个工作岗位,占全球员工总数的9%,主要涉及行政和研发领域 [7] - 沃尔沃计划削减180亿瑞典克朗成本,近期将裁减3000个主要为白领的工作岗位,占白领员工总数的40% [7] - 奔驰在中国区裁员15%员工,涉及销售和汽车金融业务 [5] - 福特在欧洲裁员4000人,并砍掉车联网软件团队约350个岗位 [7][8] - Stellantis在美国裁员约900人,并暂停加拿大和墨西哥部分装配厂生产 [7][8] - 日产计划两轮共裁员20000人(占员工总数15%),关闭7家工厂并减产20% [5] - 路特斯裁员270人,暂停对美国出口 [5] 零部件供应商裁员情况 - 博世集团全球裁员5500人,其中德国本土裁减3800个岗位 [8] - 舍弗勒集团计划在欧洲裁员3700人(占员工总数3.1%),关闭两家工厂,预计每年节省2.9亿欧元 [5][8] - 大陆集团计划到2026年前裁员超20000人(占员工总数8.1%),研发费用率目标降至10%以内 [5][8] 行业背景与对比 - 全球汽车产业深度调整是电动化转型高投入后企业盈利压力下的阶段性收缩,也是中国品牌崛起、市场竞争加剧及国际贸易政策变化的结果 [9] - 中国汽车品牌如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赛力斯及新势力品牌蔚来、小鹏、理想等员工总数较2023年底均有所增长 [9] - 汽车工业发展百余年以来,全球车企数量从数千家缩减至数十家具备规模销量的品牌,周期交替伴随汰换或收缩 [9]
Shein 产业链全景:产业升级的飞轮是怎么转起来的?
晚点LatePost· 2025-05-28 14:41
公司数字化改造与供应链优化 - 公司通过数字化工具改造供应商工厂生产流程,实现从裁布到包装的全流程高效管理,如潘宇的5000平米服装厂日产量近万件瑜伽服[1] - 推出工厂扩建改造项目,5年计划投入5亿元,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投入2.5亿元,改造超200家工厂、50万平米厂房,受益人数3.3万[2][6] - 自研数字化系统替代人工Excel表格,实现订单全环节追踪、面料采购透明化,解决"东货西送"问题,库存率降至低个位数(行业平均30%)[8][9] 精益生产与工厂升级 - 制定261页《标准手册》指导工厂改造,采用5S标准和丰田精益生产方法论,单厂改造费用250万元中补贴100-120万元[6][7] - 创新施工工艺缩短工期至7-10天,分期施工避免停产,如周以宁2万平米工厂设置智能立库、自动验布机(日检6000米布料 vs 人工1000米)[2][7] - 优化工人动线设计,培训标准化流程(如半成品存放位置),改造后工厂生产效率提升且货物缺漏问题消除[1][9] 技术创新与绿色减碳 - 数码热转印技术应用超65%,节水113万吨(相当于22.6亿瓶500ml水),冷转印工艺节水近2万吨,成本从15元/米降至与传统水印持平[3][15] - 2024年通过再生材料减塑6700吨、减碳2.1万吨,计划2025年投放130辆新能源电车减碳近万吨,目标2050年净零排放[4][18] - 能效提升项目使中山制衣厂节水12.6%、节电16.2%,广州服装厂半年节省5-6万元成本用于员工福利[16] 产业链赋能与平台化扩张 - 覆盖全国超300城产业带,2023年推出500城出海计划,助力发饰企业单月销售额破100万美元[19] - 投资百亿建设智慧物流产业园(肇庆项目年出口额35亿元、广州增城项目年出口额超千亿元),预计创造超12万就业[20] - 设立五大"道场"培训供应商员工,2024年开展485场培训覆盖2万商次,颁发60期认证证书[13][14] 员工福利与社会责任 - 改造工厂增设母婴室、夫妻单间、饮水机等,升级1.4万平米宿舍/食堂,2024年建成25个"儿童之家"服务5.5万人次[11][12] - "聚星光"公益项目资助640多个员工家庭,员工子女夏令营服务超700人,优化工作环境使工人流失率降低[12][16]
晚点对话明超平:他们不信 AI coding 会是新的创作方式,我很开心
晚点LatePost· 2025-05-27 03:02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 - 创始人明超平是1995年出生的AI产品创业者,被中国顶尖投资人视为最抢手的AI产品创始人之一 [4] - 创业7个月来保持低调,专注于产品打磨,直到产品ready才接受采访 [4] - 拥有横跨硬件、软件、互联网和AI的多样化产品经验:一加手机影像、字节剪映App、月之暗面音乐视频生成产品 [7] 产品理念与定位 - YouWare定位为"vibe coder's community"(氛围编程者社区),旨在激发非开发者的编程创作欲望 [9] - 不同于大多数AI产品只解决"能力"问题,YouWare通过社区提供"动机"和"触发器"来激发创作 [9][10] - 产品设计理念受Instagram启发,认为环境而非工具决定用户行为和创作行为 [18] - 产品logo采用中国结元素,体现"做自己"的设计理念 [60][61] 产品发展历程 - 2023年9月离开月之暗面创业,未推出产品就连融两轮,估值达8000万美元 [4] - 2024年3月初上线第一版"手搓"半成品,上线第二天即获得近4000个用户上传项目 [4][7][21] - 中间探索过3个产品方向(Figma生成网页、Notion变网站、Linktree聚合网页),后回归最初BP版本 [10][11] - 3月下旬经历一次病毒式传播,访问量从数千飙升至超100万,但公司主动放弃了这波流量 [26][27][28] 技术架构与创新 - 采用"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理念,最大化利用智能红利而非追求可控性 [12][13] - 选择coding作为token价值最大化的路径,因代码可复用且是模型最擅长输出的内容 [14] - 自研AI coding Agent用户占比达70%,用户反馈处于第一梯队 [45] - 未来规划构建Agents网络,探索人-Agent-Agent三重网络效应 [42] 商业模式与增长 - 未来商业模式以广告为主,订阅用于摊平token成本,目标是让token免费 [39] - 推出Knots激励系统,浏览量、推荐值和用户反馈决定奖励,已逐步削弱激励强度 [34][35] - 增长策略强调"go viral",已识别设计师和学生两类核心用户群体 [35][36] - 计划推出创作者广告分成机制,未来可能100%收益归创作者 [39] 行业洞察与趋势判断 - 认为AI coding将解锁新的Snapchat、Instagram、YouTube和TikTok级别机会 [19] - 预测未来coding创作将从"写代码"变为"选代码",用户角色类似导演 [20] - 观察到AI产品过于效率导向的隐患,强调需要更多元、有趣的产品 [20] - 判断眼镜类硬件可能通过极致减法成为AI接入现实世界的重要设备 [46][47] 团队与文化 - 公司原则强调"Think Different"和"Trust Default",鼓励为了不同而不同 [57] - 团队文化偏向非对抗性,将创业比作创作活动而非战争 [59] - 目前团队规模约20人,正在招募推荐算法等人才 [33][35] - 创始人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自称"早C晚A"(早上C区工作,晚上A区居住) [63]
对谈柠季汪洁:在美国开店有多难?我的 100 天开荒实录丨小猎犬号
晚点LatePost· 2025-05-27 03:02
核心观点 - 中国茶饮品牌柠季创始人汪洁将出海首站选在美国,面临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挑战,包括租约谈判漫长、供应链原始、法律体系复杂等,形容为"从负三层开始"的创业[4][5][9] - 美国茶饮市场发展滞后中国约十年,植脂末仍是主流,最大连锁品牌仅350家门店,商场竞业限制和10年起签的租约导致行业迭代缓慢[7][8] - 公司放弃直接移植国内模式,重构本地化运营体系,包括更改品牌名为"bobobaba",预计单店开业周期需1年,远高于国内20天的速度[5][19] - 创始人通过极端效率推进项目,100天完成常规需2年的工作,但最终调整预期接受当地节奏,将美国市场视为十年期事业[5][17][22] 中美茶饮市场对比 - **市场规模**:中国年销上百亿杯现制饮品,门店超40万家;美国最大品牌仅350家门店,渗透率有限[4][7] - **商业效率**:中国开店平均20天,美国从租约谈判到开业需8-12个月,涉及6个角色层层审核[5][9][19] - **竞争环境**:中国商场聚集4-5家奶茶店,区域保护缩至50米;美国商场实行独家经营,两店间隔常超7公里[7] - **合约文化**:中国租约灵活可能被加价撬走;美国租约10年起签,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年限租金[7][8] 出海战略选择 - **区位考量**:放弃东南亚市场因国家分散、ROI不足,蜜雪冰城在印尼靠10元以下产品做到近3000家,但高价产品规模受限[6] - **目标客群**:主动避开500万华人聚集区,瞄准3亿主流人群,需调整糖度等产品标准[20] - **商业模式**:初期专注直营店打磨体系,暂缓特许经营,因美国加盟商需抵押房产筹资20-30万美元[11] - **长期定位**:不以单纯规模扩张为目标,而是构建全球化多品牌管理体系,参考丹纳赫商业系统[21][22] 运营挑战与应对 - **供应链重构**:美国第三方物流拒绝对接小品牌系统,门店依赖手工订货,与中国全自动供应链形成反差[5][11] - **法律合规**:14个州特许经营法规各异,基础合同模板报价2.5万美元,最终通过ChatGPT研究80页法条自主解决[13][14] - **人力管理**:美国员工抵制佩戴口罩等统一着装要求,被视为侵犯自由[11] - **营销方式**:美国仍采用纸质优惠券和集章卡等传统方式,缺乏中国式数字化营销渠道[11] 创始人方法论 - **执行效率**:同步推进尽调与租约谈判等流程,压缩时间但需承担6500美元沉没成本风险[14] - **组织授权**:强调对海外负责人"完全信任、完全授权",避免国内团队远程决策失灵[15] - **心态调整**:从国内日均签约6.6家店的节奏,转为接受美国单店筹备期1年的现实[18][19] - **人才战略**:通过创始人IP打造雇主品牌,7天连续直播等压倒性投入吸引目标人才[23][24]
美团收入超预期,广告和佣金增长略放缓;比亚迪推“百补”,有车型比特斯拉FSD便宜;理想调整下沉市场开店方式丨百亿美元公司动向
晚点LatePost· 2025-05-27 03:02
美团业绩与市场竞争 - 一季度营收865.6亿元,同比增长18.1%,高于预期的854.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09.5亿元,同比增长46.2%,高于预期的97.3亿元 [1] - 核心本地商业中配送收入257.2亿元(+22.1%),佣金收入240.5亿元(+20.1%),广告收入118.62亿元(+15.1%),配送加速增长而佣金和广告增速放缓 [1] - 外卖业务二季度单量增速预计与一季度、去年四季度持平;到店业务可能受外卖补贴冲击导致订单增速放缓和利润小幅下跌 [2] - 公司现金及短期理财规模1803亿元,较去年底增加超120亿元 [2] - 美团CEO王兴表示将不惜代价赢得竞争,但认为低质低价的内卷式竞争不可持续 [1][2] 比亚迪降价与销售 - 王朝网和海洋网22款智驾版车型推出限时促销,最高优惠达5.3万元 [2] - 秦PLUS DM-i智驾版起售价6.38万元,海豹07DM-i智驾版降价5.3万元至10.28万元 [3] - 一季度末存货1543.7亿元,环比增长33%,主要因市场订单增长和备货量提升 [3] - 1-4月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38.1万辆,同比增长47%,全年销量目标550万辆 [3] - A股股价单日下跌5.93%,市值缩水731亿元至1.16万亿元,遭净卖出超9亿元 [4] 理想汽车渠道策略 - 在下沉市场开展"百城繁星计划",销售转为自营模式,服务转由合作伙伴经营 [5] - 对合作伙伴场地要求包括:销售展厅不少于500平米,总面积不少于2000平米,专用停车位不少于15个 [5] - 在低线城市保留销售和零配件职能,将服务和信息反馈职能转给经销商 [6] - 多家新势力车企采用不同模式转移门店成本给经销商,本质是争夺经销商资源 [6] 英伟达与芯片市场 - 将为中国市场推出售价6500至8000美元的新AI芯片,低于H20芯片的1万至1.2万美元 [8] - 中国市场占有率从3年前的95%降至50%,CEO警告限制可能导致客户转向华为 [8] 其他公司动态 - 蔚来新款ET5和ET5T上市,起售价保持29.8万元不变,升级超500项 [9] - 日产计划出售横滨总部大楼,预计获超1000亿日元(约50亿元人民币)用于重组 [10] - 红杉中国推出AI测评工具xbench,采用双轨评估体系量化AI系统真实场景效用价值 [11][12] - 具身智能公司魔法原子完成数亿元融资,资金用于VLA模型搭建和场景落地 [13] - 太盟集团联合腾讯、京东等以500亿元收购48家万达广场 [14] - 万豪与美团合作上线会员价直连,美团黑钻会员可匹配万豪金卡 [16]
阿嬷手作创始人:一路走来都被人说傻,做别人舍弃的事丨晚点周末
晚点LatePost· 2025-05-25 12:01
品牌定位与差异化 - 坚持手作、天然食材定位,所有环节手工制作,不使用添加剂[3][4] - 差异化体现在现蒸芋头、现做麻薯等耗时工艺,单份米麻薯制作需40分钟[2][4] - 首创米麻薯、红心芭乐等原料,成为行业创新标杆,米麻薯上市一年后成为销冠[15][20] 产品研发理念 - 研发思路回归原始,用食材和工艺弥补限制,如自制香草奶油解决无添加原料缺失[16][19] - 每款产品需平衡香气、质感与口感,通过复合/萃取工艺解决食材天然缺陷[19] - 新品研发周期长达1个月/次,但首创数量为行业最多[20] 供应链管理 - 早期因原料标准严苛遭工厂拒绝,曾手工搓珍珠4个月等待定制供应链[4][7] - 原料选择标准:有机优先>零添加>少添加,采购首要检查配料表洁净度[16][19] - 2023年将水牛奶替换为更高成本有机牛奶,单杯成本增加1元但维持售价[22][23] 门店运营特点 - 单店月均销售额超百万元,上海新天地店开业6分钟接单3000杯[13][14] - 门店设计强调烟火气,操作区置于中心位置,营造早市氛围[2][24] - 店员培训周期1个月/人,员工数量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8] 扩张策略 - 七年仅开60家店,2024年目标90家,选址坚持核心商圈S级点位[4][28] - 拒绝加盟模式,全部直营以保持品控,曾拒绝头部茶饮品牌投资[6][14] - 杭州/北京拓店等待超3年,追求理想位置与合理租金[28] 品牌美学体系 - 空间设计融合非遗元素(佛山纸灯/苏绣等),拒绝刻意艺术装置[24][26] - 视觉系统追求自然质感,如米色手工纸印刷品、隐藏式插座等细节[24] - 新品包装注重情绪传递,如轻炖蛋系列用"黄云"图案表现漂浮感[27]
港大马毅谈智能史:DNA 是最早的大模型,智能的本质是减熵
晚点LatePost· 2025-05-23 07:41
智能的本质与历史 - 智能的本质是学习,生命作为智能载体通过DNA、神经系统、语言和数学等不同形式学习外部世界规律并预测未来[3][15] - 智能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物种进化(强化学习)、个体记忆(神经系统)、语言文明和数学科学[19][20] - 当前大模型处于类似单细胞生命的低效演化阶段,缺乏自主学习和纠错能力[21][30] 大模型技术现状 - 当前推理模型(o1/R1)主要依靠记忆模仿而非真正逻辑推理,存在训练题表现优异但基础题失误的矛盾现象[8][12] - 提升模型能力的两种核心方法:监督微调(SFT)和强化学习(RL),通常先微调再强化学习效果更佳[10][11] - DeepSeek验证了开源模型可以低成本赶超闭源模型,500万美元训练成本被误读为全程成本[13][14] 机器智能发展方向 - 白盒大模型和闭环反馈纠错机制是突破方向,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的多路并行闭环结构[43][45] - 当前端到端开环系统只能在封闭世界运行,闭环系统才能适应开放世界的自主学习[46][47] - VLA方法通过暴力计算整合感知与动作,但非最优解决方案[48] 行业生态与教育 - 港大开设面向所有本科生的AI通识课程,涵盖智能历史、技术原理和伦理思考[37][38] - 为企业家开设AI专项课程,80多位高管参与学习技术本质与商业应用[35] - 学术界应专注原理创新而非跟随工业界,需要保持独立探索精神[44]
AI 如何成为理想一号工程
晚点LatePost· 2025-05-23 07:41
公司战略调整 - 2023年10月秋季战略会将智能辅助驾驶业务优先级提升至第一战略,车机端理想同学从最高优先级(IP0)降至最低(IP2)[4] - 2023年初确立"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人工智能企业"愿景[5] - 2024年1月设立AI技术委员会整合各部门AI资源,成员包括产品部和各研发部门负责人[15][16] AI产品发展 - 车机端理想同学基于T5架构打造10亿参数模型,2023年12月推出多模态认知大模型Mind GPT 1.0[6][7] - 2024年3-4月开发理想同学App,12月底上线手机端应用,2024年3月推出网页版[7] - 基座模型部门升级为二级部门,目标进入行业前三[17] 智能辅助驾驶进展 - 2020年9月组建自研团队,2022年L9上市搭载AD Max系统[9] - 2023年10月扩招50余个岗位,团队规模突破千人[10] - 2024年7月启动"端到端+VLM"千人内测,10月实现量产上车[10][11] - 技术路线从"端到端+VLM"转向VLA架构,VLA模型具备3D视觉和物理世界理解能力[12] 组织架构调整 - 2024年初总裁马东辉接替李想负责智能汽车战略,李想专注AI方向[13] - 2023年设立AI周会制度,2024年升级为AI技术委员会[14][15] - 基座模型负责人陈伟汇报对象调整为CTO谢炎,部门级别提升[16][17] 技术路线演进 - 初期采用供应商方案,2021年启动理想同学自研[6] - 2022年探索大规模语言模型应用,2023年实现算法全自研[6][7] - 智能辅助驾驶从依赖高精地图转向"无图"方案,最终采用VLA架构[11][12]
小米发新车,没有公布价格;比亚迪欧洲月销首超特斯拉;TikTok美国电商可能要裁员丨百亿美元公司动向
晚点LatePost· 2025-05-23 07:41
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 小米发布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 YU7,长宽高分别为 4999/1996/1600 毫米,轴距 3000 毫米 [1] - 搭载小米超级电机 V6s Plus,最大马力 690 匹,0-100 公里加速 3.23 秒,最高时速 253km/h [1] - 全系标配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激光雷达、英伟达 Thor U 芯片(算力 700 TOPS) [1] - 提供三个版本:标准版(单电机后驱,93.6 度电池,CLTC 续航 835 公里)、Pro 版(双电机四驱,93.6 度电池,CLTC 续航 770 公里)、Max 版(高性能四驱,101.7 度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760 公里) [1] 小米自研芯片玄戒 O1 - 小米发布 3nm 工艺自研芯片玄戒 O1,晶体管数量 190 亿个,芯片面积 109 平方毫米 [2] - 采用十核四丛集 CPU 架构(2 颗超大核+4 颗性能大核+2 颗能效大核+2 颗超级能效核),集成 Immortalis-G925 16 核 GPU [2] - 自 2021 年重启大芯片自研项目,计划投入 500 亿元,截至 2025 年 4 月研发投入超 135 亿元 [2] 比亚迪欧洲市场表现 - 比亚迪 4 月欧洲纯电动车注册量 7231 辆,同比增长 169%,首次超越特斯拉(7165 辆,同比下降 49%) [3] -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整体增长 28%,大众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 61% [3] TikTok 美国电商业务调整 - TikTok 美国电商部门或将启动裁员,计划建立更高效的运营模式 [4] - 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影响 TikTok 电商业务,5 月 2 日起所有寄往美国价值不超过 800 美元的包裹都要征税 [5] - TikTok 电商今年初提出美国市场增长 200%的目标,但受关税影响转向拓展意大利、德国、法国、巴西等新市场 [5] 比特币市场表现 - 比特币首次突破 11 万美元,月内涨幅 30%,总市值达 2.2 万亿美元,位居全球资产第五 [7] - 推动因素包括美国稳定币立法进展、MicroStrategy 持续买入、比特币 ETF 资金流入、美元走弱 [7] 耐克战略调整 - 耐克将在美国市场小幅涨价,100-150 美元运动鞋最多涨 5 美元,超过 150 美元最多涨 10 美元 [8] - 计划重新向亚马逊供货,结束六年的直接销售中断 [8] LVMH 业绩预期 - LVMH 预计二季度业绩不会改善,1-3 月可比收入同比收缩 2%,除日本外亚洲市场收缩 11% [9] - 公司考虑提价和调整营销开支应对关税压力 [9] 雀巢战略调整 - 雀巢新 CEO 提出聚焦咖啡、宠物护理和食品主业,减少并购 [10] - 2024 年可比收入同比仅增长 2.2%,增速低于 2020 年 [10] 高合汽车重组进展 - 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1.43 亿美元,EV Electra 持股 69.8%,华人运通持股 30.2% [11] - 华人运通 2024 年 8 月申请破产,目前正在进行重整 [11]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表示不看好
AI创业访谈④丨Flowith,10个95后想把自由思考变成Agent
晚点LatePost· 2025-05-23 07:41
核心观点 - 通用Agent的终局是AGI,这不是创业公司的机会,垂直Agent更适合落地[11] - flowith定位为AI创作工具,Neo是其最新发布的创作领域Agent产品,主打无限步骤、无限上下文、无限工具[6][14] - 公司认为未来创作范式将由AI主导,人类角色转向指挥和审美,Multi-Agents协作是趋势[16][17][18] - 在技术壁垒难以建立的AI应用领域,速度和创新能力是创业公司核心竞争力[23][24] 产品与技术 - Neo产品特点: - 设计灵感来自《骇客帝国》,采用多线程画布交互形式,支持无限功能[6][7] - 任务处理效率显著提升(同类产品1小时完成的任务仅需5-10分钟),成本仅为同类1%[12] - 与Claude 4的长期推理能力形成技术互补[6] - 产品迭代路径: - 2023年8月推出Oracle,2024年5月发布Neo,计划年内推出社交媒体创作等垂直场景Agent[12][24] - 从自由画布优化为流式布局以降低使用门槛[17] 市场表现 - Neo发布后数据: - 国内B站热搜第一,微信指数单日达120w[9] - 海外平台X获数千条求邀请码私信,获科技KOL(如Chubby、Robert Scoble等)自发传播[9][13] - 团队背景: - 10人年轻团队(创始人Derek 96年出生),曾创办X ACADEMY(校友创业项目总融资数千万美元)[8][20] - 擅长裂变营销(如"后人类职业测试"单日破千万浏览量)[22] 行业认知 - 对Agent赛道的判断: - 当前通用Agent与物理世界交互能力不足,界限模糊[15] - Chatbot式交互将过时,需支持Multi-Agents并发处理[16][17] - 竞争策略: - 动态选取不同大模型,利用模型进步反哺产品[24] - 通过快速迭代(如封闭开发模式)保持创新领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