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电力报
icon
搜索文档
绿证激发长三角绿色消费新活力
中国电力报· 2025-06-09 00:26
绿证市场发展现状 - 我国绿证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主体参与度显著提升 [2] - 2024年前5个月累计核发绿证10.93亿个,交易绿证达2.89亿个,同比增长4.9倍 [2] - 参与交易的消费主体达9.6万个,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 [2] -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累计交易绿证2.43亿个,交易绿电3725亿千瓦时 [3] 长三角地区绿证应用 - 长三角地区绿色电力消费规模领跑全国,绿证绿电服务站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2] - 上海企业累计采购绿证突破2700万张,采购绿电突破150亿千瓦时 [2] - 活动现场企业达成绿证购买意向2000万个,部分企业承诺未来三年内提升绿电消费占比 [5] - 长三角率先实现跨经营区绿电交易和分布式项目聚合绿电交易 [2] 绿证交易平台升级 -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发布绿电交易平台2.0,优化操作流程和系统性能 [4] - 新平台开发全链路绿证状态追踪功能,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交易体验 [4] - 平台累计向国家能源局推送可再生能源项目电量5.15万亿千瓦时 [3] - 设立351个绿证绿电服务站,支撑重点地区企业绿色转型 [3] 绿证市场战略意义 - 绿证是推动绿电消费的重要市场化工具,助力企业实现低碳转型 [1] - 绿证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服务外向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2] - 长三角和大湾区构成推动绿证国际化的"双引擎" [2] - 绿证将作为长三角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引擎 [5] 企业实践案例 - 华晨宝马、阿里云、巴斯夫、华润电力等企业分享绿电消费实践案例 [5] -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建立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机制 [3] - 上海计划持续扩大绿证绿电交易规模,为全国贡献"上海方案" [2]
国家管网集团竟还是绿电创造者?
中国电力报· 2025-06-05 10:12
绿色发展举措 - 国家管网集团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全链条减排体系,包括油气储运企业碳管控体系、站场甲烷排放源清单、高压引射回收维修放空天然气项目研究等 [2]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每年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较于煤炭使用可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 [2] - 甘肃玉门原油储库获得"零碳工厂"认证,云南13座站场建设光伏矩阵 [2] - 近两年绿电采购量达4.5亿千瓦时,压缩机组余热项目年均发电超6500万千瓦时 [3] 污染防治成果 - LNG接收站实现废水"零排放",循环用水率高达84% [4] - 东北公司丹东作业区全年处理生产污水6万余吨,处理后用于厂区绿化和生产 [4] - 西气东输公司有效处置二氧化碳排放超35万吨 [4] - 黄岛油库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 [4] - 2024年处置危废物2.26吨,建筑垃圾实现精准分类回收 [5] 生态保护实践 - 优化管道路由避让环境敏感点,减少对生态敏感区域的扰动 [7] - 乌兰察布作业区通过绿色施工将生态扰动最小化,及时开展施工现场恢复 [7] - 福建湄洲湾海岸带自然保护区通过植被恢复、人工湿地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7] - 松原作业区打造"花园式站场",提高绿化覆盖率吸引多种鸟类栖息 [7] 社会责任行动 - 参与长江流域增殖放流活动补充水生生物资源 [8] - 连续3年向深圳大鹏湾海域投放鱼苗、虾苗和花蛤类种苗 [8] - 组织青年员工开展植树活动改善生态环境 [8]
中电联赴云南开展电力可靠性提升专项服务活动
中国电力报· 2025-06-04 10:30
电力可靠性提升专项服务活动 - 中电联电力行业可靠性共产党员服务队赴云南德宏州开展专项服务活动,旨在提升边疆地区电力可靠性管理水平[1] - 活动包括专项交流培训、中小学物品捐赠、用电安全知识宣传、联合用电安全检查等内容[3] - 服务队与云南电网公司德宏、瑞丽供电局开展座谈交流,分享先进管理经验并进行7门专业课程授课[3] 电力可靠性管理现状 - 我国电力可靠性管理已有40年历史,但全国供电可靠性仍存在不平衡问题[3] - 服务队需提升偏远地区电力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管理水平,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3] 活动具体实施 - 服务队专家为芒市两所学校300多名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宣讲[4] - 对边境口岸、沿边产业园区及外贸企业电力设施进行联合巡检及客户设备用电检查[4]
绿色氢氨醇一体化正“爬坡过坎”
中国电力报· 2025-06-03 09:37
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国内在建绿氨项目产能约190万吨/年,规划产能约1780万吨/年 [1] - 氢氨醇一体化模式结合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绿氨及绿色甲醇合成等环节 [1] - 2025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达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2] 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 - 国家六部门2024年发布指导意见鼓励低碳氢替代高碳氢,探索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 [3] - 地方政府提供前期费用补贴、投资奖励及最高500万元/年的绿氢生产补贴 [4] - 内蒙古对风光制氢项目免征系统备用费和政策性交叉补贴,降低发电成本 [4] 技术与成本挑战 - 绿氨平准化成本约4200元/吨,其中氢气成本占比86%(绿氢20元/千克测算) [6] - 灰氨市场价300-450美元/吨,绿氨售价800美元/吨以上,存在显著绿色溢价 [7] - 生物质收储存在分散性、运输成本高及掺假问题,影响绿色甲醇经济性 [9] 产业协同与基础设施 - 需构建创新平台加速技术研发,完善绿色认证标准及碳交易机制 [11] - 重点投资氢氨醇运输管网、港口储运设施,与油气管网统筹建设 [11] - 探索专业化生物质收储公司模式,通过股权合作提升原料稳定性 [11] 未来展望 - 预计氢价降至12-15元/千克时可实现绿氨对灰氨的规模化替代 [8] - 政策完善与技术优化将推动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机遇期 [12]
甘肃谋划新增特高压送出通道,输送能力将达4800万千瓦
中国电力报· 2025-06-03 02:57
新能源装机及发电情况 - 截至4月底甘肃省新能源装机达6720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64.7%排名全国第2 [1] - 2024年全省新能源发电806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5.4%排名全国第2 [1] - 甘肃省风能可开发量5.6亿千瓦居全国第四太阳能可开发量95亿千瓦居全国第五未利用土地面积占全省46.3% [1] 新能源发展目标 - 力争到2025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超千亿元 [1] - 到2030年底装机达到1.6亿千瓦产值超过2000亿元 [1] - 到2030年调峰煤电装机达5000万千瓦抽蓄1000万千瓦新型储能1000万千瓦 [2] 新能源消纳与调峰措施 - 培育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就地消纳项目 [2] - 推进电解铝冶金等高耗能行业高比例绿电消纳和绿证应用 [2] - 谋划实施绿电交易新能源直供离网运行等多种模式的绿电制氢项目打造河西"绿氢走廊" [2] 外送通道建设规划 - 甘肃省已有及在建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4条建设规模居全国第二 [3] - 围绕沙漠新能源基地再谋划争取2~3条外送通道纳入国家规划 [3] - 力争到"十五五"中期4条特高压年输送电力达3200万千瓦输送电量超1400亿千瓦时 [3] - 到2030年在运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达6条直流输送能力达4800万千瓦 [3] 国际市场拓展 - 鼓励能源企业开展境外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运营 [2] - 加快技术和装备向中亚等地区输出推动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向西拓展 [2]
云南省内2家用户获存量常规水电绿证82.6万个
中国电力报· 2025-05-29 00:36
政策实施进展 - 全国首批存量常规水电绿证划转完成 云南省2家用户获得2家水电站2024年绿证82.6万个 折合电量8.26亿千瓦时 [1] - 政策要求对2023年1月1日前投产存量常规水电项目暂不核发可交易绿证 绿证随电量直接无偿划转 [1] - 云南省2024年12月9日发布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 率先推动存量常规水电绿证无偿划转政策落地 [1] 技术解决方案 - 绿证划转难点在于发用电双方匹配关系复杂 水电承担省内优先用电和西电东送职责 交易对象多元且过程复杂 [2] - 水电存在随机性、波动性特点 与合同电量存在偏差 导致电量溯源至用电主体困难 [2] - 昆明电力交易中心编制全国首个绿色用电溯源方法地方标准 应用区块链溯源算法实现发用电精准匹配 [2] - 技术实现每千瓦时电从电厂到用户全程可信追溯 为市场化用户电力交易溯源提供标准技术支撑 [2] 未来规划与规模 - 云南年均绿证无偿划转规模有望保持在1亿个以上 折合存量常规水电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 [3] -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将推进绿证划转数据批量传输接口上线 实现2023-2024年绿证全量划转 [3] - 将适时启动2025年存量常规水电绿证划转工作 进一步挖掘清洁能源价值 [3]
央企消费帮扶购物节活动启动
中国电力报· 2025-05-28 02:00
央企消费帮扶活动 - 国家能源集团和中国华电联合主办"青海源动力,乡村焕新程"购物节活动,旨在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模式帮助援扶地区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1] - 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形式,43家中央单位和青海8个州市的上百位供应商代表展销上千种特色农产品,包括黑青稞、高原藜麦、牦牛乳品等 [1] - 活动包含特色文化展演、美食品鉴、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帮扶地区产业成长和群众增收 [1] 电商平台参与情况 - 国家能源集团通过国能e购员工大集、国能e服慧采商城等自有电商平台开展联合促销,并携手京东商城进行专场直播活动 [2] - 中国华电电商平台、央企消费帮扶电商平台、中国电信翼支付新消费平台等平台同步上线"聚力行动"专区 [2] - 活动通过图文、视频多角度展示西藏聂荣县、青海曲麻莱县等9个县的优质农产品 [2] 国家能源集团帮扶成果 - 国家能源集团将乡村振兴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战场,截至2024年已累计在九县投入无偿帮扶资金26.6亿元 [2] - 公司开展产业强基、消费赋能、教育扶智、生态保护等帮扶项目1300余个 [2] - 帮扶措施助力九县实现生产发展、生活美满、生态良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2]
李京光:政企协同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
中国电力报· 2025-05-28 01:58
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驱动因素 -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碳减排压力与低碳转型刚性约束,超四分之三碳排放集中于能源电力、工业制造及交通运输领域,航运业年碳排放超10亿吨,绿色氢氨醇为零碳燃料载体,在航空煤油合成、船舶动力燃料等领域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 [2] - 新能源储能与消纳需求推动,氢氨醇生产通过电能—化学能转化,将波动性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稳定存储的氢基能源载体,具备跨周、跨季节调节能力 [2] - 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为规模化提供基础,电解水制氢技术迭代加速,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制氢、合成氨和甲醇等化工生产匹配技术难点逐步攻克 [2] - 市场需求逐渐明确,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和欧洲等启动绿氢、绿氨采购招标,航运、航空领域强制性减碳政策出台,航运龙头企业寻求绿色甲醇等低碳替代燃料供应 [3] 我国氢氨醇产业发展现状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氢氨醇一体化成为清洁能源消纳与创新发展重要路径,截至2024年底在建绿氨项目产能约190万吨/年,规划产能约1780万吨/年 [1] - 欧盟绿色认证体系与碳核算标准等规则挤占我国产品出海空间,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加速,需构建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醇到多元化应用的国内产业链 [1] 出口环节面临阻碍 - 欧盟可再生能源溯源认证机制对氢基能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设定严苛标准,需系统性重构生产管理体系,增加认证成本与时间成本 [4] - 贸易政策层面面临加征关税、贸易壁垒等风险,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助长保护主义,技术壁垒、配额管理等非关税措施可能限制出口 [4] - 物流运输条件严格,长距离、大规模氢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成熟高效运输网络,长途陆运和海运的安全性、碳排放、成本控制等问题待解 [4] 应对国际市场准入壁垒措施 - 提前推动认证机构招标、前期咨询、预认证及正式认证,建立绿色认证管理体系,严格按国内外标准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 [5] - 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动态,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沟通协作,保持与海外客户常态化交流 [5] - 构建产品储运体系,锁定储运战略资源,联合产业链共建"北醇南运"海陆通道,探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新型储运技术 [5] 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建议 - 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体系,优先配备风光指标,实行灵活电价机制,提供中长期国债、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 [6] - 推动产业协同与一体化发展,加强国家规划指导,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共性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 [6] - 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确立全国统一绿色氢氨醇认证标准和核算方法,推动国际绿色认证合作与互认,同步推进碳减排、碳交易等体系建设 [6]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氢氨醇运输管网、重载铁路液氨液醇运输专线、港口储罐和加注站等投资力度,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融合 [7] - 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挖掘细分市场潜在需求,推动绿色产品深度应用,以重卡、船舶为主要抓手加速交通领域绿色燃料替代 [7]
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351万千瓦,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
中国电力报· 2025-05-27 06:50
海上风电装机规模 - 截至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4351万千瓦 [1] - 新增装机与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 [1] - 占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总量的50%以上 [1] - 广东省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0万千瓦 [2] - 阳江市已建成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 [2]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发展 - 国产26兆瓦海上风电机型已下线 [2] - 海底柔性直流输电与深远海升压站技术效率持续提升 [2] - 一批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已建成投运 [2] - 阳江市构建覆盖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 [2] - 阳江市着力打造"风、光、储、蓄、氢、装"协同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2] 未来发展规划 - 2030年阳江市将建成4000万千瓦装机规模的海上风电 [2] - 上网电量将超过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广东省用电量的九分之一 [2] -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0万吨 [2] - 海上风电将呈现深远海化开发加速、技术持续升级、多产业融合发展三大趋势 [2] 行业发展策略 - 聚焦深远海新型漂浮式基础研发制造 [2] - 加强柔性直流、低频交流等技术研发应用 [2] - 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优化政策激励与营商环境 [2] - 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等业态的空间集约利用 [2] - 强化沿海省份经验共享深化国际技术交流 [2]
入选央企AI数据集标杆!国家能源集团高质量推进数据集建设
中国电力报· 2025-05-27 04:54
核心观点 - 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数字生态体系,引领风电行业智慧运维发展 [1][3][6] - 公司突破多项国外技术封锁,填补行业空白,取得显著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 [12] - 深远海风电开发成为行业新方向,公司创新"水上无人船+水下机器人"技术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和精度 [10][11] 风电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风电装机约5.1亿千瓦,规模实现跃升式发展 [4] - 能源大基地、深远海等新模式成为行业竞技新战场,但匹配的管理模式和标准规范欠缺 [6] - 传统人工运维模式在资源配置效率、风险防控能力方面矛盾日益凸显 [6] 数字化转型成果 - 建成全球数据规模最大的新能源生产数字化平台,接入1004座新能源场站,数据规模达6000万点,日增数据580G/680亿条 [6] - 衍生十大生产管理系统和14个经营管理系统,形成赋能三大层级的立体数字化矩阵 [7] - 自主研发实时预警模型24个,实现多模态融合预警,有效杜绝重大安全事故 [8] - 开发国内首个风电机组功率曲线图像识别大模型,单台机组异常定位仅需0.06秒,准确率超86%,创造收益约1702万元 [11] 技术创新突破 - "无人船+水下机器人"技术将海上风电故障定位时间从20多天缩短至2天,单次巡检成本降至原来十分之一 [3] - 国产化新能源设计系统实现风光电站三维数字化正向综合设计 [9] - 建成行业首个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开发一体化平台,实现全链路自主化流程 [12] - 累计取得发明专利59项、实用新型专利239项、软件著作权185项,8项科技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12] 深远海风电发展 - 深远海风能可开发量达12亿千瓦,是近海的3至4倍 [10] - "国能海测1号"无人船实现我国首次海上风电无人化海缆探测,检测精度和效率提升10倍以上,成本较国外降低90%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