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电力证书
icon
搜索文档
云南省内2家用户获存量常规水电绿证82.6万个
中国电力报· 2025-05-29 00:36
政策实施进展 - 全国首批存量常规水电绿证划转完成 云南省2家用户获得2家水电站2024年绿证82.6万个 折合电量8.26亿千瓦时 [1] - 政策要求对2023年1月1日前投产存量常规水电项目暂不核发可交易绿证 绿证随电量直接无偿划转 [1] - 云南省2024年12月9日发布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 率先推动存量常规水电绿证无偿划转政策落地 [1] 技术解决方案 - 绿证划转难点在于发用电双方匹配关系复杂 水电承担省内优先用电和西电东送职责 交易对象多元且过程复杂 [2] - 水电存在随机性、波动性特点 与合同电量存在偏差 导致电量溯源至用电主体困难 [2] - 昆明电力交易中心编制全国首个绿色用电溯源方法地方标准 应用区块链溯源算法实现发用电精准匹配 [2] - 技术实现每千瓦时电从电厂到用户全程可信追溯 为市场化用户电力交易溯源提供标准技术支撑 [2] 未来规划与规模 - 云南年均绿证无偿划转规模有望保持在1亿个以上 折合存量常规水电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 [3] -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将推进绿证划转数据批量传输接口上线 实现2023-2024年绿证全量划转 [3] - 将适时启动2025年存量常规水电绿证划转工作 进一步挖掘清洁能源价值 [3]
金风科技(02208) - 2025 Q1 - 电话会议演示
2025-05-19 15:14
业绩总结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收入947.2百万人民币,综合利润率为21.78%[61]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为568百万人民币,股东权益加权平均回报率为1.48%[61]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外部销售能力总计为2,587.65MW,同比增长80.16%[36] 用户数据 - 2024年中国风电发电量为99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风电渗透率达到10.1%[14]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累计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35.4GW,占中国电力结构的15.6%[14] 订单与资产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总订单 backlog 为51.09GW,其中外部订单 backlog 为48.6GW[44]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贸易应收款项总计31,236百万人民币,占总资产的20%[67]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库存和合同资产总计18,090百万人民币,占总资产的11%[67] 负债与现金流 - 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利息负债总额为人民币50,255百万,占总负债的43%[71] - 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3.05%[71] - 截至2025年3月底,现金占总资产的比例为8.75%[74] - 2025年第一季度,净经营现金流出总额为人民币1,636百万[76] - 2024年第一季度,净经营现金流出为人民币6,054百万[75] - 2024年第二季度,净经营现金流出为人民币2,097百万[75] 市场趋势 - 2024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1.6GW,同比增长3.9%[5] - 2024年中国大陆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85.5G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70%[8] - 美国以5.4GW位居第二[8] - 2024年陆上风电109.9GW,同比增长3.7%[5] - 2024年海上风电11.7GW,同比增长6%[5]
《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发布
国家能源局· 2025-04-25 02:43
绿证核发与交易增长 - 2024年全国累计核发绿证49.55亿个,同比增长21.45倍,其中可交易绿证33.79亿个 [1] - 2024年绿证交易量达5.53亿张,同比增长4.19倍,交易规模翻两番 [1][2] - 核发效率提升,核发时间缩短85%,实现当月电量次月核发 [1] 地域分布与行业消费 - 云南、内蒙古等8省(自治区)核发绿证占比55.44%,数量均超2亿个 [2] - 制造业购买绿证占比70%,电力热力行业占比20%,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 [4] - 居民自主购买绿证118万张,绿色电力消费逐步普及 [4] 交易价格与市场动态 - 2024年绿证单独交易均价5.59元/个,价格区间3~24元/个,呈下行趋势 [5] - 低价促进消费但可能削弱可再生能源激励作用 [5] 政策应用与国际合作 - 绿证支持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考核、能耗双控及碳排放核算衔接 [7] - 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动绿证应用,如广东分解消纳责任、山西强制高载能企业消费绿电 [7] - 中国推动中欧绿证互认,与RE100国际组织交流,提升绿证国际认可度 [7] 未来发展方向 - 国内将扩大绿证核发范围,重点覆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 [8] - 国际层面推动绿证与碳减排体系衔接,提升"国际话语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