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氨醇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500亿市值风电巨头,豪掷189亿元重押新石油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4:24
金风科技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投资 - 金风科技拟投资189.2亿元在巴彦淖尔建设风电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规划3吉瓦风电 80%以上电力用于电解水制绿氢 年产60万吨绿色甲醇和40万吨绿氨 [2][4] - 公司此前已投资136.65亿元建设兴安盟项目 规划2吉瓦风电 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 采用全球首套高压生物质气化炉和动态掺氢补碳技术 碳转化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个百分点 [5] - 金风科技与航运巨头马士基签订绿色甲醇长期供货协议 兴安盟项目为供应源 [7] 公司经营与订单情况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5.37亿元 同比增长41.26% 归母净利润14.88亿元 同比增长7.26% [6] - 风机制造销售业务占比超76% 风电场开发服务贡献20%收入 [6] - 截至2025年6月外部在手订单51.81吉瓦 同比增长45.58% [6] - 当前市值508亿元 股价12.53元/股 [8] 行业项目发展规模 - 全国签约备案绿色氢氨醇项目超800个 仅绿醇项目规划年产能近6000万吨 [2] - 2024年以来完成至少13个百亿级投资规模的绿色氢氨醇新项目签约或备案 [11] - 内蒙古在建及待建风光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达8个 新能源装机411万千瓦 总投资343亿元 [11] 政策与技术驱动因素 - 2024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指导意见 鼓励低碳氢替代高碳氢 探索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建设 [10] - 2025年8月国家能源局公布9个绿色液体燃料试点项目 其中8个涉及绿色甲醇和绿氨 要求2026年底前建成投产 [10] - 远景能源32万吨零碳氢氨项目已于2025年7月投产 运达股份在吉林投资超200亿元建设绿色甲醇生产线及风光储能项目 [11] 技术路径与成本挑战 - 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技术通过调节氢碳比提高甲醇/氨产量并减少碳排放 [4] - 当前绿氢成本较高影响经济性 预计2030年成本降至10元/千克以下将显著提升项目经济性 [12]
500亿市值风电巨头,豪掷189亿元重押新石油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4:11
记者丨曹恩惠 编辑丨黄剑 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通过电解水制取氢气,再将氢气与氮气、二氧化碳合成绿氨或者甲醇。绿氨可以应用于制备各种化工产 品,如尼龙、聚氨酯、氮肥等;绿色甲醇则被视作颇具应用前景的交通替代燃料,特别是在航运等场景中。 如今,在这一被称为"新石油"的赛道上,正涌入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 9月10日晚间,风电巨头金风科技发布公告称,拟与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签订《风电制氢氨醇一体化投资开发协议书》,计划在当地投资建 设风电制氢氨醇项目(下称巴彦淖尔项目),总投资金额约189.2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并非金风科技首次涉足该领域。近两年来,这家公司投资了内蒙古兴安盟风电耦合制绿色甲醇项目(下称兴安 盟项目),该项目被视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制氢制绿色甲醇项目;还参与了全球体量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 目建设。 根据行业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签约、备案的绿色氢氨醇项目已经超过800个。其中,仅绿醇项目规划总产能已接近6000万吨/ 年。 在绿色能源的赛道上,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为何会快速崛起? 风电巨头豪掷百亿 金风科技计划投资的巴彦淖尔项目,总体规划 ...
189亿元投资氢氨醇 风电巨头何以重押“新石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3:51
绿氨和绿色甲醇的生产与应用 - 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通过电解水制取氢气 再将氢气与氮气、二氧化碳合成绿氨或甲醇 [2] - 绿氨可应用于制备尼龙、聚氨酯、氮肥等化工产品 绿色甲醇被视作交通替代燃料 特别是在航运等场景中 [2] 金风科技在氢氨醇领域的投资与项目 - 金风科技拟与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 计划投资189.2亿元建设风电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3] - 项目总体规划建设3吉瓦风电 所发电力80%以上用于电解水制绿氢 并通过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每年分别制取60万吨绿色甲醇和40万吨绿氨 [4] - 金风科技此前投资了内蒙古兴安盟风电耦合制绿色甲醇项目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65亿元 建设2吉瓦风电 每年制取50万吨绿色甲醇 [5] - 兴安盟项目采用全球首套具备最高压力等级、最大处理量的气流床水冷壁半废锅式生物质气化炉 并采用动态掺氢补碳技术 使碳转化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个百分点 [5] - 金风科技2023年11月与航运巨头A.P.穆勒-马士基签订绿色甲醇长期供货协议 所采购绿色甲醇源自兴安盟项目 [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5.37亿元 同比增长41.2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88亿元 同比增长7.26% [6] - 截至2025年6月 外部在手订单总计51.81吉瓦 同比增长45.58% [6] 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支持 - 行业机构统计显示 我国签约、备案的绿色氢氨醇项目已超过800个 仅绿醇项目规划总产能已接近6000万吨/年 [3] - 2024年10月30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指导意见 指出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等领域鼓励低碳氢规模化替代高碳氢 探索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 [7] - 2025年8月27日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通知 公布9个试点项目中有8个涉及绿色甲醇和绿氨 要求这些项目于2026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 2027年6月底前实现高负荷稳定生产 [7][8] - 2024年以来 国内已完成至少13个百亿级别投资规模的绿色氢氨醇新项目的签约或备案 [9] 主要参与企业与区域分布 - 风电企业远景能源、明阳集团、运达股份等相继启动多个项目 远景能源零碳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于2025年7月9日建成投产 [9] - 运达股份2024年在吉林省投资超过200亿元 建设约80万吨生物质秸秆气化合成绿色甲醇生产线、约20万吨水电解制氢催化合成绿色甲醇生产线及200万千瓦风光及储能项目 [9] - 内蒙古成为主要发展高地 在建及已批待建风光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达8个 新能源装机总规模411万千瓦 合计总投资343亿元 [10] 技术挑战与成本考量 - 目前绿氢成本较高导致氢氨醇经济性受到考验 [11] - 业内分析指出2030年将成为关键转折点 届时绿氢成本有望降至10元/千克以下 极大提振项目经济性 [11]
189亿元投资氢氨醇,风电巨头何以重押“新石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3:51
公司投资动态 - 金风科技拟投资189.2亿元在巴彦淖尔建设风电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规划建设3吉瓦风电 80%以上电力用于电解水制绿氢 年产60万吨绿色甲醇和40万吨绿氨 [1][2] - 公司此前已投资136.65亿元建设兴安盟项目 规划2吉瓦风电 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 采用全球首套高压生物质气化炉和动态掺氢补碳技术 碳转化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个百分点 [3] - 公司2023年与航运巨头马士基签订绿色甲醇长期供货协议 产品源自兴安盟项目 [4]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285.37亿元 同比增长41.26% 归母净利润14.88亿元 同比增长7.26% 外部在手订单51.81吉瓦 同比增长45.58% [3] 行业政策支持 - 2024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指导意见 鼓励在合成氨 合成甲醇等领域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 [5] - 2025年8月国家能源局公布9个绿色液体燃料试点项目 其中8个涉及绿色甲醇和绿氨 要求2026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 [5][6] - 试点项目包括金风科技兴安盟项目(年产25万吨绿色甲醇) 远景能源赤峰项目(年产30万吨绿氨)等 [5] 行业发展现状 - 国内签约备案的绿色氢氨醇项目超800个 绿醇项目规划总产能近6000万吨/年 [1] - 2024年以来完成至少13个百亿级别投资规模的绿色氢氨醇项目签约或备案 [6] - 内蒙古在建及待建风光制氢氨醇项目达8个 新能源装机总规模411万千瓦 总投资343亿元 [6] - 远景能源零碳氢氨项目首期32万吨于2025年7月建成投产 运达股份2024年在吉林投资超200亿元建设绿色甲醇生产线及风光储能项目 [6] 技术路径与经济性 - 采用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技术 通过调节氢碳比提高甲醇 氨产量并减少碳排放 [2] - 配套储氢设施及储能系统(如兴安盟项目118吨储氢和16万千瓦/2小时储能)以解决风光发电波动性问题 [3] - 当前绿氢成本较高影响经济性 预计2030年成本降至10元/千克以下将显著改善项目经济性 [7]
全球首次绿氨船舶燃料加注在辽宁大连完成
中国新闻网· 2025-07-25 09:03
绿氨船舶燃料加注 - 全球首次绿氨船舶燃料加注于7月24日在大连顺利完成 [1] - 绿氨是基于清洁电力通过电解水制氢及空气分离制氮气合成的氨 生产过程碳排放强度几乎为零 [1] - 绿氨被认为是潜力极大的传统化石能源替代燃料 在化工 航运等行业降碳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 [1] 绿氨生产技术 - 此次加注的绿氨来自内蒙古 利用风能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得 [1] -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和生物质秸秆资源 是全国主要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生产基地 [1] - 随着国内绿氨产能逐步释放 生产成本将逐步降低 市场前景广阔 [1] 氨动力船舶技术 - 接受加注的5500HP氨动力港口作业船是国内首艘氨动力船舶 [1] - 该船搭载自主研发氨气双燃料发动机 氨燃料供给系统 氨燃料储罐等核心设备 [1] - 主甲板两侧布置2个全压式氨燃料罐 最大氨能替代比例高达91% [1] 行业影响与展望 - 绿氨在绿色燃料替代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具备大规模生产潜力 [2] - 当前制约绿氨应用的关键是发动机问题 全球多家企业已实现多项关键突破 [2] - 此次成功加注标志着中国航运业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迈出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2] - 将为全球航运业提供零碳排放解决方案 推动行业向低碳 环保 可持续发展 [2]
李京光:政企协同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
中国电力报· 2025-05-28 01:58
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驱动因素 -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碳减排压力与低碳转型刚性约束,超四分之三碳排放集中于能源电力、工业制造及交通运输领域,航运业年碳排放超10亿吨,绿色氢氨醇为零碳燃料载体,在航空煤油合成、船舶动力燃料等领域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 [2] - 新能源储能与消纳需求推动,氢氨醇生产通过电能—化学能转化,将波动性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稳定存储的氢基能源载体,具备跨周、跨季节调节能力 [2] - 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为规模化提供基础,电解水制氢技术迭代加速,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制氢、合成氨和甲醇等化工生产匹配技术难点逐步攻克 [2] - 市场需求逐渐明确,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和欧洲等启动绿氢、绿氨采购招标,航运、航空领域强制性减碳政策出台,航运龙头企业寻求绿色甲醇等低碳替代燃料供应 [3] 我国氢氨醇产业发展现状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氢氨醇一体化成为清洁能源消纳与创新发展重要路径,截至2024年底在建绿氨项目产能约190万吨/年,规划产能约1780万吨/年 [1] - 欧盟绿色认证体系与碳核算标准等规则挤占我国产品出海空间,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加速,需构建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醇到多元化应用的国内产业链 [1] 出口环节面临阻碍 - 欧盟可再生能源溯源认证机制对氢基能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设定严苛标准,需系统性重构生产管理体系,增加认证成本与时间成本 [4] - 贸易政策层面面临加征关税、贸易壁垒等风险,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助长保护主义,技术壁垒、配额管理等非关税措施可能限制出口 [4] - 物流运输条件严格,长距离、大规模氢氨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成熟高效运输网络,长途陆运和海运的安全性、碳排放、成本控制等问题待解 [4] 应对国际市场准入壁垒措施 - 提前推动认证机构招标、前期咨询、预认证及正式认证,建立绿色认证管理体系,严格按国内外标准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 [5] - 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动态,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沟通协作,保持与海外客户常态化交流 [5] - 构建产品储运体系,锁定储运战略资源,联合产业链共建"北醇南运"海陆通道,探索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新型储运技术 [5] 构建氢氨醇产业闭环建议 - 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体系,优先配备风光指标,实行灵活电价机制,提供中长期国债、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 [6] - 推动产业协同与一体化发展,加强国家规划指导,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共性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 [6] - 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确立全国统一绿色氢氨醇认证标准和核算方法,推动国际绿色认证合作与互认,同步推进碳减排、碳交易等体系建设 [6]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氢氨醇运输管网、重载铁路液氨液醇运输专线、港口储罐和加注站等投资力度,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融合 [7] - 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挖掘细分市场潜在需求,推动绿色产品深度应用,以重卡、船舶为主要抓手加速交通领域绿色燃料替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