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

搜索文档
“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首台投产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07:23
项目投产与市场意义 -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首台机组于8月26日投产,实现我国抽水蓄能电站首次"投产即入市" [1] - 该项目是"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2021年12月核准,2022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 [1] - 首台机组投产使梅蓄二期成为我国首个核准、开工、发电均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的抽蓄工程 [1] 技术性能与装备特点 - 机组总重约2000吨(相当于1000台新能源汽车),总高超过30米(10层楼高),底座"蜗壳座环"最大直径超过12米 [3] - 机组铁心由超过10万张0.5毫米厚硅钢片叠加而成,运行时振动幅度控制在50微米(1根头发丝粗细) [3] - 机组转速达每分钟375转,每小时可将30万立方米水能转化为30万度清洁电能,满足5万居民用户单日用电需求 [2] - 调试试验项目多达70余项,包括分部调试、整机启动、涉网联调、考核试运行四个阶段 [3] 电力市场运营 - 新机组投产当日即参与广东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梅蓄电站市场交易规模达150万千瓦,位居全国抽蓄市场之首 [8][9] - 电站采用"报量报价"方式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累计交易市场电量17.4亿度,响应市场需求启动4200余次 [6] - 市场化运营后日均启动次数较"入市"前增长37% [6] - 二期机组直接按电力现货交易技术条件设计安装,实现"一步到位"市场化运营 [9] 生态环保与工程规模 - 电站总库容达92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六个半西湖),二期工程采用共用上下水库方式,降低建设施工量约30% [11] - 工程实现周边生态环境"零扰动",废水零排放、施工除尘、噪声控制等环保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11] - 梅蓄电站获评"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是我国两个获此荣誉的抽蓄电站之一 [13] 行业影响与发展规划 - 我国抽水蓄能在运规模超6100万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全产业链达世界领先水平 [10] - 二期工程全面投产后,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24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480万千瓦 [13] - 年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约72亿千瓦时,可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1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约590万吨 [13] - 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是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最大的抽蓄工程,将推动大湾区抽蓄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2000万千瓦 [13]
用算法为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国网湖北电力虚拟电厂建设观察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07:07
虚拟电厂发展现状 - 湖北电力建成华中地区首个省级虚拟电厂平台 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聚合分布式发电 储能系统 商业楼宇 5G铁塔基站 新能源汽车等分散资源形成云端电厂[1][2] - 湖北电网构建资源层 应用层 技术层 运营层 指挥层5层联动的虚拟电厂生态体系 整合挖掘各类可调节资源潜力[2] - 截至7月接入虚拟电厂38家 注册公示27家 接入可调用户数量2248家 终端级资源12270个 总体报装容量2200万千瓦 可调资源包括充电桩 铁塔基站 空调 工业负荷等20多类[2] 运营机制与市场参与 - 依托调度支持系统 交易系统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为虚拟电厂运营商提供用户建模 用电信息核对 交易组织 运营监测等服务[3] - 计划打通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交易全业务流程 推进虚拟电厂 发电厂 电网企业 工商业用户等主体协同互动[3] - 执行偏差率约为3% 形成较好市场收益 按每千瓦时0.11元进行补贴[2][5] 电网调节功能 - 通过削峰填谷平衡电力供需 新能源大发时调动资源填谷消纳富余电量 用电高峰时调度储能等资源释放电能增强供电能力[4] - 2025年春节期间实现华中区域虚拟电厂调峰资源跨省调用 湖北虚拟电厂响应江西电网调峰需求[4] - 最大填谷电力达23.39万千瓦 为参与企业创造辅助服务收益5243.76元[5] 新能源消纳背景 - 截至7月底湖北风电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5354.61万千瓦 占全省电源总装机的40.29% 新能源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4] - 新能源出力最大占比超过全省用电负荷的75% 但存在随机性 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4]
全力应对能源转型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06:28
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背景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1.55摄氏度 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1] - 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40% 电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势在必行 [1] - 新能源发展是破解能源安全难题的重要举措 因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 [1] 中国新能源发展成就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 超过全球新增装机一半 [1] - 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 占全国发电总装机42% [1] - 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至16.72亿千瓦 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1] 电力系统基础理论挑战 - 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导致系统转动惯量持续降低 传统稳定理论难以适应"双高"系统特性 [2] - 大规模储能接入改变"发输用同时完成"铁律 系统平衡与调度理论需重构 [2] - 配电网向有源化转型 面临电压调节难度增加、保护系统适应性不足等多维度挑战 [2] 电力系统运行层面挑战 - 新能源出力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大幅增加电网平衡压力 [3] - 新能源"大装机小电量"特性与电网实时平衡要求不匹配 2024年1月寒潮期间东北电网新能源出力降至10%左右 [3] - 电力电子设备占比提高导致系统稳定形态复杂化 出现中频带新问题 [3] 基础理论研究方向 - 研究低惯量系统广域同步稳定机理 攻关构网型技术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 [4] - 建立"统一平衡+分散平衡"相结合的新电网运行机制 适应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 [4] - 通过高精度感知与智能控制实现配电网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掌控"转型 [4] 运行管理技术措施 -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构建新能源接入的物理基础 [5] - 加快电化学储能等调节资源建设 发挥毫秒级快速调控能力 [5] - 保障电力可靠供应需发挥煤电"压舱石"作用 同时研究新型长时储能替代方案 [5] 系统安全与标准建设 - 加强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覆盖电池本体、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 [6] - 强化标准建设 落实《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等标准 加快构网型变流器标准制定 [6] - 深化电力市场改革 完善新能源和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 [6] 技术支撑体系创新 - 融合人工智能和5G等先进技术 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运动支撑和保障能力 [6] - 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保障"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6]
全球最大!中企参建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10:15
项目概况 - 中国石化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签订沙特延布绿氢/绿氨项目前端工程设计及可转换工程总承包合同 [1] -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绿氢/绿氨生产综合体 [1] - 项目位于沙特延布 建设内容包括4.5GW电解水制氢设施、8000吨/天合成氨设施及海水淡化厂等配套工程 [3] - 预计2030年投入商业运营 年产40万吨绿氢和280万吨绿氨 [3] 技术合作 -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全资子公司广州工程公司与西班牙公司组成联合体提供前期工程服务 [1] - 项目将利用风光发电制备绿氨 促进绿氢/绿氨技术规模化发展 [1][3] 战略意义 - 项目是中国石化践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 [3] - 标志着公司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的里程碑事件 [3] - 炼化工程集团将发挥绿色能源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推动全球绿色能源发展 [3]
90%,中国能源乘风破浪彰显实力——“能源向前,中国向上”系列评论之一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09:05
能源发展总体成就 -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较"十三五"末增长70% [1] - 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超4亿吨油当量 油气增储上产潜力显著 [1] - 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 能源自主供应基本盘稳固 [1] 清洁能源转型进展 - 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95%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1] - 非化石能源供应量"十四五"前四年增长近50% 占能源生产增量约50% [1] - 风电光伏装机稳居世界第一 上半年风光发电增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1] -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超50% 新型储能装机占全球超40% [2]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 能源消费量累计增长9.8亿吨标准煤 相当于英法德年用能总和 [3] - 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3] - 建成川渝藏/南方/华北/华东4个区域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 [3] - 全国多年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3] 产业链与全球贡献 - 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制造体系 [2] - 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60%和80% [2] - 优质新能源产品惠及全球 为世界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2] 未来发展方向 - 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提升终端电气化水平 [5] - 推动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 [5] - 增强能源自主创新能力 把握人工智能引擎作用 [6] - 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6] - 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提升国际话语权 [6]
我国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02:42
能源供应与基础设施建设 - 能源消费增量在"十四五"前四年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2]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五分之一[2] -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车桩比2:5)[2]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连续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3] - 非化石能源占比年均增1个百分点预计超20%目标 煤炭占比年均降1个百分点 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三分之一[3] - 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累计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3] 科技创新与重大工程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新型储能规模居世界第一[4] - 建成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全球最大/首座工程 突破万米深地勘探和千米深海油气开发[4] - 智能微电网和虚拟电厂快速发展 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推进 能源与工业交通领域加速融合[4] 市场化改革与民营经济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建设 煤电新能源全面入市 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建成[5] - 电力市场经营主体达97万家为2020年的5倍 出台能源民营经济十条措施[5] - 光伏设备制造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风电整机制造超60%为民营企业 核电项目民企参股比例达20%[5]
中国华电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加快绿色转型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01:35
核心观点 - 公司加快绿色转型 发电装机从2002年2500万千瓦增至2024年6月底突破2.5亿千瓦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从17%提升至57.5% [1] 能源自主保障 - 推动煤电清洁高效灵活转型 完成节能降碳改造 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机组167台次 [3] - 2024年底供电煤耗290.69克/千瓦时 同比降低2.33克/千瓦时 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1年下降15.52% [3] - 水电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西藏DG水电站实现一年4投 福建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全容量投产 金沙江上游金上巴塘水电站全面建成 [4] 能源供给结构 - 天津海晶100万千瓦盐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 世界单体最大 [6] - 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计划2024年12月投产 年送绿电360亿千瓦时 [6] - 近3年投产近7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 新能源核准 开工 投产规模连创新高 [7] - 构建"3+N"风光电空间布局 覆盖西北沙戈荒 西南水风光 沿海海上风电等基地化开发 [7] 能源技术创新 - 攻克电力工控系统"卡脖子"技术 开发覆盖电力全谱系的华电"睿"系列工控产品 [9] - 建成全国首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示范项目 华电内蒙古包头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项目 [9] - 投运华电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氢储项目 实现高海拔地区制绿氢突破 [9] - 首创"火电+储能"调峰调频混合储能模式 建设华电莱城储能电站项目 [10]
最高80亿元!三峡集团拟增持
中国电力报· 2025-08-25 11:53
控股股东增持计划 - 三峡集团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增持长江电力股份 增持金额不低于40亿元且不高于80亿元 [1] - 增持方式包括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 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 不设定价格区间 [1] - 增持前三峡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128.65亿股(占总股本52.58%) 其中三峡集团直接持有104.74亿股(占42.81%) [1]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129.84亿元 同比增长14.22% 主要受益于六座梯级电站发电量同比增加 [1]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水力发电、投融资和抽水蓄能等领域 [1] 股东回报规划 - 公司制定2026-2030年分红计划 承诺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的70% [2] - 原则上实施年度分红 在有条件情况下将进行中期利润分配 [2]
吉林省吉林供电构建防汛智慧监测体系
中国电力报· 2025-08-25 08:39
公司防汛措施 - 国网吉林省吉林供电公司启动应急响应并聚焦电力设施智慧防护与重点区域防汛能力 [1] - 公司在关键低洼区域安装28套在线监测装置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实时数据采集 [1] - 在线监测装置实时采集水位、流速及杆塔倾斜度等关键数据 [1] 技术应用创新 - 在线监测装置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输至输电运检中心监控大屏幕 [1] - 系统在数据异常波动时迅速发出预警并通知运维人员及时处置 [1] - 公司结合三级护线机制实现护线人员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监测数据 [1] 效率提升表现 - 在线监测装置相比传统人工巡检避免受天气、地形和时间限制 [1] - 运维人员根据监测数据提前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因水位过高导致线路故障 [1] - 监测系统大大提升隐患发现和处理的效率 [1]
全国首家民营企业用电服务中心成立
中国电力报· 2025-08-25 08:03
服务中心成立 - 全国首家民营企业用电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在深圳南山正式揭牌成立 为政府机构 电网企业 民营企业等提供交流 服务与合作平台 [1] -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在服务中心举办"深电同行 企航未来"民营企业交流活动 [1] 服务举措创新 - 深圳供电局建立与市发改委 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等部门的政企沟通机制 深化民营企业需求挖掘 问题解决与价值转化 [1] - 构建"基础服务+延伸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 利用AI推出"企业数智能源管家" 建设深圳智慧供电服务示范窗口 [1] - 推出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六大举措" 包括智能化能源管理工具 工业园区专属客户经理配置 多样化用电服务产品体系和线上服务专区 [1] 产品发布 - 现场发布南方电网首份《企业用电宝典》 内容贯穿用电申请 业务办理 电费解析 电力保供 绿色转型等服务全过程 [1][2] - 《企业用电宝典》旨在让惠企政策和服务第一时间触达企业 回应企业期盼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