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广东海洋地震浮标水下观测系统升级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7:43
此次水下观测系统升级标志着我国海洋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再上新台阶,将为沿海防灾减灾提供更强技术支撑。本次升级系统搭载了水下高灵敏度地震传 感器、低功耗数据采集模块和卫星实时传输模块,可实现对海底微震活动的毫米级精度监测。 回收地震仪。南海局供图 New 6 75 Property 1 al love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es of the seems Castle PACK 201 e and and the see 11 ( ( ( ) TVAN 11 11 11 11 - 124 The Real re t a lot to the er Hi . 0.4 DUP e ca the s 12 近日,受广东省地震局委托,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联合广州睿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成功完成广东巨灾防范工程项目——海洋地震浮标水 下观测系统升级。 ...
福建开展文化兴海主题招商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7:43
活动概况 - 福建省海洋文化交流暨海洋渔业招商对接活动于8月15日至17日在漳州市东山县举办 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和漳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以文化兴海向海图强为主题 [1] 文化项目发布 - 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授牌和零碳会议授牌举行 [1] - 《丝路帆歌——东南海洋文明简史》新书发布 系统梳理东南沿海海洋文明历程 [1] - 中国国家地理·寻美中华2025年福建海岛行主题路线发布 串联东山岛 南碇岛 林进屿 嵛山岛等特色海岛 [1] 产业合作成果 - 活动现场成功签约10个海洋渔业项目 [1] - 开展招商对接活动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1] - 产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 学术交流内容 - 专家学者围绕文明史视野中的中国海洋观与海洋强国战略进行主题演讲 [2] - 探讨从生计模式看传统中国滨海人民生活特质 [2] - 分析闽在海中的宿命与向海而生的选择主题 [2] - 深入探讨海洋文化赋能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 [2] 战略规划 -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将持续探索运用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和海洋旅游赋能 [2] - 推进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 编织以海为脉的交流纽带 [2] - 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福建实践和智慧 [2]
新业态要用新公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7:43
网络基础 - 海上火箭发射平台依赖实时海量数据传输保障发射安全 稳定高效的网络是精准运行前提 [1] - 珠海格盛1号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和九洲一号养殖工船通过网络实现养殖环境与生物生长状况实时监测 推动深远海养殖智能化转型 [1] -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采用5G+AR远程检验技术 实现全船2500万个零件数字化管理 大幅缩短建造周期 [1] 物流基础 - 2023年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 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5.4% 显示强大船舶运输能力 [1] - 山东半岛南150万千瓦海上风电和上海奉贤风光同场项目推进依赖物流体系对设备运输的支持 [1] 产业链构建 - 海上火箭发射的抗腐蚀材料与智能监测系统技术反哺海上风电基础结构设计 使单桩基础使用寿命从20年延长至30年以上 [2] - 海上风电与光伏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养殖复合模式 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 有效提升每亩海域综合收益 [2] 标准制定 - 明确标准可规范市场秩序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促进新型海洋装备行业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 [2] - 海上发射平台建设与海洋牧场运营均需相应标准指引 [2]
第六届中国海洋教育论坛举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7:43
论坛期间举办了《海洋教育研究》首刊座谈会暨全国海洋教育研究联盟一届六次常务理事会,总结 联盟以往工作,交流未来工作构想。 全国海洋教育研究联盟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马勇等5位专家聚焦海洋教育的历史脉络与未来 方向作主旨报告。会议共设3个分论坛,围绕"海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海洋文化传承与跨学科实 践""海洋特色教育与素养培育"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8月13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第六届中国海洋教育论坛。论坛由全国海洋教育研究联盟、全国海 洋文化教育联盟、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幼学校、涉海社会机构等60余家 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聚焦海洋教育前沿议题,共探海洋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会前,全国海洋教育研究联盟举行首届中小学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赛。 ...
浙江瑞安推动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7:43
自2016年起,瑞安市持续在探索海域资源价值实现方面先行先试。一是开展海域资源资产化管理和 价值货币化研究试点,构建海域资源资产账户,编制海域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详细登记每宗出让用海 信息,形成覆盖全面、数据权威、动态更新的海域资源市场交易数据库。三是邀请资深专家对每宗出让 海域的价格评估方法适用性及结果准确性进行科学、严格审查,增强评估结果的公信力。 近日,浙江省瑞安市委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编制的《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海域价格评估体系 研究》在杭州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瑞安市在推动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促进海域节约集约利用方面迈 出关键一步。近年来,瑞安市致力于探索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 了节约集约用海经验。 2021年以来,瑞安市共批准用海项目74项,总面积约2380公顷。其中,出让用海面积占比达43%, 且类型丰富,涵盖工业、增养殖、可再生能源、港口等用海。出让用海已成为瑞安市海域使用权获取的 主要方式之一,有效满足了各类用海需求。 ...
江苏压覆重要矿产资源查询“无感”服务系统上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1:52
系统功能与覆盖范围 - 压覆重要矿产资源查询"无感"服务系统上线并投入试运行 [1] - 系统实现压覆重要矿产资源查询与用地预审集成办理 [1] - 通过系统与用地审批服务衔接推动区域评估成果"无感"应用 [1] 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成效 - 江苏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区域评估覆盖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74% [1] - 2024年应用区域评估成果的建设项目达92% [1] - 南京、南通等6个设区市率先实现市级查询"零材料、零跑动、提前知" [1] 审批流程优化 - 建设单位无需单独申请、提交材料或重复跑腿即可获取评估成果 [1] - 系统精简审批环节和事项并提高审批效率 [1] - 服务模式由"企业提出申请"转变为"政府主动服务" [1] 系统推广计划 - 预计2024年10月底前实现系统全省覆盖 [1]
新疆排查重点区域地灾风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1:52
新疆厅强调,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协助同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属地责任,压实相关部门 防灾责任,对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进行全面整治排查。建立清单台账,边查边改、立查立改,监督落 实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要求和闭环管理制度,组织专家、骨干全程参与,有效提升 防灾减灾能力。 新疆厅要求,紧盯汛期降雨集中区、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人群聚集区、交通沿线和在建工程等重点区 域,对已知在库地质灾害点、高陡边坡、靠山临崖等易发生地质灾害地段和村庄、场镇、学校、医院、 交通沿线等重点部位,以及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风险的人居环境及活动场所进行排查,检查地质灾害点基 本信息、稳定性、防灾措施落实情况。切实发挥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责任,分别指导监督水利、文化 和旅游、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做好排查整治。收集、汇总本领域及各相关行业部门地质灾 害风险排查情况,建立台账,统筹专家及专业技术队伍,逐一研判风险及发展趋势,对风险高且未落实 防灾措施的地质灾害点,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并监督落实。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地质灾害排查防治方案,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相关部署,对 地质灾害点进行全面摸排,落实防范 ...
“航天+海工”的技术融合,推动青岛、烟台等地形成海上航天产业集群——东方航天港:逐梦星辰的“海上摇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1:25
海上发射成就 - 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于8月9日0时31分在山东省近海海域成功发射 实现一箭十一星并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送入LEO轨道 标志着海阳火箭发射第17次成功[3] - 东方航天港位于山东省烟台海阳市 是中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及唯一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母港 已成功保障17次海上发射任务[3] - 捷龙三号01批批产火箭首战告捷 标志着中国火箭公司正式迈入商业火箭高效批量化生产时代[3] 发射能力与效率 - 捷龙三号从定制化迈向批量化生产 有效提升产能并降低成本 支持较高频率发射以满足商业航天低成本高频次需求[4] - 团队持续优化发射流程并依托海上机动发射点位灵活布局 提供更高性价比和更快履约组网服务[4] - 捷龙三号遥六、遥七、遥八火箭需在两个月内完成连续三次发射任务 进入密集发射阶段[4] - 首次启用山东日照近海发射点 是捷龙三号第五次开拓新发射点位 体现海上发射点位选择灵活性高和航落区安全性好优势[4] 技术突破与试验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于5月29日4时40分进行国内首次海上飞行回收试验并圆满成功 是国内首次成功的海上软着陆飞行试验[4] - 元行者一号为全尺寸薄壁不锈钢火箭 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 直径4.2米 总高度约26.8米 起飞质量约57吨 试验飞行时长125秒 飞行高度约2.5千米[5] - 完成点火起飞、满推力爬升、变推力调节、发动机一次关机、自由下降滑行、发动机二次启动、减速至海面悬停、海面软着陆8个工作阶段[5] - 箭元科技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的企业 填补我国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空白[5] 海上发射技术挑战 - 海上发射平台受海浪潮汐风力影响持续晃动 科研团队研发"海基发射动态补偿"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平台运动状态并结合高精度算法对火箭姿态动态修正[6] - 控制系统设计零位调整装置消除发射初始阶段姿态偏差 避免火箭起飞时与平台冲突[6] - 火箭需经历水平运输垂直起竖燃料加注等环节 流程复杂度远超陆地发射 液氧甲烷等低温推进剂储存和加注需应对海上高湿高盐环境绝热与防泄漏挑战[7] - 盐雾腐蚀是海上发射隐形杀手 中国团队采用吸湿性小材料喷涂三防漆电镀金属涂层等措施显著提升火箭耐腐蚀性能[7] - 发射窗口选择依赖精准气象数据 "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可实时监测发射海域水文气象参数 但台风强对流等突发天气仍可能导致发射中断[7] 海上回收技术挑战 - 火箭回收需在返回过程中完成多次姿态调整和减速制动 每个环节都需精确控制[8] - 中国电科研发箭载导航装备实现分离体实时米级定位 使回收效率提升数百倍[8] - 海面软着陆须应对水冲击和高温羽流与海水相互作用 元行者一号采用"悬停→关机→水缓冲"模式利用空壳火箭浮力实现漂浮[8] - 需验证发动机喷管在接触海水瞬间抗热震性能避免因骤冷导致材料开裂 火箭溅落后快速打捞流程需形成标准化作业规范[8] - 海上回收易受洋流海生物附着等因素影响 需优化回收平台锚泊系统和防滑设计[8] - 液氧甲烷推进剂低温特性可能导致海面结冰 需研发防冰涂层或动态加热技术[8] 技术融合与创新 - 海上发射回收需融合航天动力学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技术[9] - 鲁东大学团队将"航天+海工"技术结合研发适应海上环境动态补偿算法[9] - 机器学习方法用于优化动力着陆段轨迹规划以应对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9] 产业影响与成本 - 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海上飞行回收试验具有里程碑意义 标志我国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10] - 可重复使用火箭核心价值在于降低发射成本 元行者一号不锈钢箭体预计可复用20次 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3000美元/公斤以下接近SpaceX猎鹰9号水平[10] - 东方航天港规划"元行者一号"中型火箭 可支撑未来星链级星座高密度发射需求[10] - 试验带动国内液氧甲烷发动机高温合金涂层智能导航设备等产业链协同发展[11] - 箭元科技自主研发龙云发动机采用3D打印一体化喷注器将制造周期缩短60%[11] - 中国电科箭载导航装备实现分离体实时米级定位使回收效率提升数百倍[11] - 海上回收方案具备风险分散优势 溅落区远离航道与居民区避免陆上回收可能引发次生灾害[11] - 液氧甲烷推进剂清洁特性符合国际绿色航天趋势 为我国参与月球基地建设等国际合作项目提供技术背书[11] 国际竞争格局 - 全球海上回收呈现美国主导中国追赶其他国家跟进态势[12] - 美国SpaceX通过猎鹰9号建立商业壁垒 猎鹰9号一子级可承受7公里/秒再入速度高温热流冲击 复用次数达26次 单次发射成本低至1500美元/公斤[11][12] - 星舰计划目标将成本降至10美元/公斤 蓝色起源"新格伦"虽首飞受挫但仍推进可重复使用第二级研发[12] - 中国元行者一号与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形成技术互补 预计2026年前后实现轨道级回收[12] - 欧洲尚未开展海上回收试验 印度ISRO计划2027年测试可重复使用火箭但未明确海上回收方案[12] 未来发展方向 - 我国将在主动稳定技术升级等方面继续探索 进一步降低平台晃动对发射精度影响[12]
多旋翼无人机为海洋督察打开广阔空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4 10:31
无人机技术在自然资源督察中的应用优势 - 多维信息捕获突破单一感知局限 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热红外成像仪、高光谱相机等设备 实现从视觉可见到多维可感的延伸 多光谱相机通过分析植被反射率差异精准识别伪装成耕地的非农用地 热红外成像能捕捉非法采矿点夜间作业的热源信号 即使在茂密植被遮挡下也能锁定目标 [3][5] - 时空弹性适配应对复杂场景挑战 无人机在高陡山地、湿地沼泽、丛林密盖、广袤荒漠等多样化地形实现无死角巡查 小型无人机能在任务下达10分钟内完成升空并实时回传画面 可按周、月制定巡航计划形成周期性监测 微型无人机能穿越狭窄山谷 大型无人机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开展作业 [3][5] - 数据精度跃升推动精准决策 搭载RTK/PPK差分定位系统的无人机平面精度达厘米级 高程精度优于0.1米 在河北省某铁矿区无人机生成的三维模型精确计算开采量 将数据偏差率控制在3%以内 为执法提供刚性依据 唐山市引入103台大疆无人机实现5300平方公里矿区有效监测 [4][5] 无人机与智能技术融合的督察新模式 - 构建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辅助决策机制 融合低空飞行平台、高精度三维地形高程模型和建构筑物形态智能分析等关键能力 具备实时性、高效率和自动化特征 在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矿产监管等领域提升疑似问题发现效率与精准度 [7][8] - AI算法实现智能识别与预警 通过对地形数据的AI模型训练 可自动识别特定行业建构筑物如火电厂的冷却塔、采矿业的坝体等 发现违反《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工业项目 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动识别毁林开垦等禁止性人类活动 实时三维地形叠加红线矢量数据实现精准管控 [8][9] - 实现多期数据自动比对分析 通过对比多期实景模型自动计算盗采区域的位置、范围与方量 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在"一张图"系统融合 使矿区变化趋势一目了然 为打击盗采提供证据支撑 [5] 无人机技术在海洋督察中的创新应用 - 突破海洋督察物理维度限制 多旋翼无人机可前往广袤、艰险或隐蔽的海洋领域 覆盖陡峭崖岸、无居民海岛等传统手段难以到达区域 携带高清传感器赋予海洋督察千里眼和透视镜能力 [11][12] - 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取证 可从不同天空视角进行航测航拍 拍摄正射影像、全景照片和录制视频 通过地理坐标信息明确违法主体在生态红线管控区的具体行为 精准确定养殖用海违法违规面积 单张全景图直观展现无居民海岛灭失问题 [13] - 显著提升督察效率与安全性 在违法用海用岛督察中迅速拍照摄像固定证据 在临时用海到期拆除督察中快速确认海域现状 在自然岸线督察中解决淤泥质岸线不便行走、基岩岸线陡峭险峻带来的安全问题 [12][13] 无人机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 技术集成度持续提升 形成飞行平台、传感器、定位技术、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的完整技术链条 与5G/6G网络、大数据分析、AI赋能深度交融 推动督察工作向全域感知、精准督察、高效协同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15] - 应用成本效益优势显著 一套中小型无人机系统采购成本远低于传统人工巡查、有人机航测和卫星遥感技术 结构可靠且部件易于更换维修 价格相对低廉 可短时间内培养大量无人机驾驶员 [14] - 逐步克服现有技术局限 虽然当前锂电池续航时间有限 对恶劣海况适应性不足 但通过技术改进已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提升督察工作效率并助力常态化督察 [14]
蓝色经济的绿色实践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4 10:30
绿色港口建设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一流港口的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 配备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作业设备集群 实现无人驾驶智能集装箱卡车与远控桥吊、自动化龙门吊协同作业 [5]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率达100% 集装箱卡车电动化率持续提升 大型装卸设备清洁能源比例达88% [6] - 作为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 已建成4台风力发电机与屋顶光伏并网发电 累计完成绿电发电量超2600万度 绿电消纳超1550万度 [5] 渔旅融合转型 - 象山斑斓海岸通过串联6个渔村打造多元业态旅游线路 融合渔业、农业与旅游业 形成产业多样性发展模式 [8] - 新型网箱养殖技术使抗风浪能力显著提升 养殖空间扩大 渔民年收入从约5万元增至最高30万元 [9] - 海上综合平台带动亲子游与赶海体验热潮 配套建设艺术田园综合体、海洋馆及精品民宿 乡村旅游收入逐年攀升 [9][10] 生态海岸开发 - 苍南168黄金海岸公路全长168.88千米 串联31处沙滩、1个海洋生态湿地公园及2个天然海湾 沿线80%路段可观赏海景 全年约200天呈现蓝色海水景观 [12] - 采用轻建设模式激活存量资源 改造58个网红打卡地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12.12万人次 同比增长34.88% [13] - 通过国有平台运营与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入股模式 向村民支付年秩序维护费95.8万元 周边民宿从45家增至80家 餐饮收入增长3-5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