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制造与发射

搜索文档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09:20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严重短缺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合格供应商不足 导致6 16亿元招标反复流标[2][4][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卫星星座必须在严格时限内完成发射 否则轨道和频率资源失效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需在14年内完成超30000颗卫星部署[3][7][8] -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与SpaceX存在显著差距 发射频率、单次运载规模、成本可靠性三个维度均不足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 猎鹰9号运载成本仅2 1万元/公斤 而国内达6-15万元/公斤[9][14][16]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未首飞大运力液体火箭 这些火箭运力均超4 8吨但尚未验证可靠性[5][18][23] - 产业链上下游已为规模化发射做准备 发射场扩建、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企业启动IPO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首飞成功[24][25]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反复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无法满足大规模组网需求[2][4] - 招标调整后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包件二成功吸引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入围 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失败[11][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垣信卫星已部署90颗但2025年无新发射记录[3][7][9] 国内外运力对比 -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发射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成功率99 43%[9][15][16] - 中国上半年仅35次发射 民营火箭最大运力为东方空间引力一号4 2吨 成本达6-15万元/公斤 2025年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出现发射失利[14][15][17] 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 - 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采用固液并举路线 用固体火箭满足长尾市场 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引力一号创全球固体火箭纪录[19] - 天兵科技、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天龙三号运力达17吨 但尚未首飞[20][23] - 液体火箭可解决组网复杂度问题 单次大运力发射避免卫星多次变轨损耗燃料 缩短组网时间并降低长期运维成本[15] 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铂力特商业航天项目批量生产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0][24]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容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建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4] - 资本市场支持加强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5] 下游应用与商业影响 - 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 显示卫星市场需求旺盛[4][10] - 火箭运力短缺影响终端厂商策略 网翎公司选择先发展高轨卫星服务因低轨星座未建成 运力成本制约终端服务平民化[22] -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 只有发射成本下降才能实现万亿级市场规模[22]
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一日两箭”
中国新闻网· 2025-09-06 02:04
发射任务概况 - 北京时间9月5日19时39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四颗卫星及一个留轨试验平台 [1] - 当天中国成功实施两次火箭发射 另一次为10时34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试验二十九号卫星 [2] 卫星功能特性 - 开运一号卫星专注于对地观测与空间感知 承担数据采集和下传任务 [1] - 驭星三号08星开展新型变温材料在轨验证 搭载5米分辨率遥感相机执行对地拍摄任务 [1] - 云遥一号27星能获取大气层温度/湿度/压力及电离层电子密度信息 [1] 技术创新突破 - 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由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制 具备在轨长期运行能力 [2] - 平台基于谷神星一号火箭末级改造 可为新技术/新器件提供低成本在轨验证服务 [2] - 显著提升火箭末级利用价值 实现商业火箭功能拓展 [2]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14:29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运力瓶颈 - 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6.16亿元人民币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招标失败 [1] -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卫星总量突破30000颗 中国星网在2025年7月底至8月中旬通过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轨道 垣信卫星截至2025年3月部署90颗在轨卫星 [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在立项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9年内完成10%部署 12年内完成50% 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4] 卫星产业市场需求 - 航天宏图2025年8月签订价值9.9亿元人民币国际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 [2][7] - 微纳星空2025年5月中标8.04亿元人民币四川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2][7] - 铂力特多个商业航天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 [8][21] 运力缺口与技术挑战 - 全行业缺乏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2] - 国内商业火箭发射报价普遍在每公斤6万至15万元人民币 显著高于SpaceX每公斤2.1万元人民币的水平 [13]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火箭2025年8月15日发射失利 力箭一号遥六火箭2024年12月27日发射后自毁 天龙三号火箭2024年6月30日地面试车坠毁 [13] 民营火箭发展路径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飞行 在民商火箭发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 [16] -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资金支持 近期15亿元融资用于天龙三号首飞和批量生产 [17]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地面点火试验 推力达7542千牛 天龙三号近地轨道运力17吨 力箭二号近地轨道运力12吨计划2025年9月首飞 [19][20] 基础设施与资本支持 -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2025年初开工新建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20] -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 2025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 [20] -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均已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 [21] 国际竞争格局 - SpaceX星链计划规划超4万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通过77次发射部署超1900颗卫星 [6] - SpaceX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 同期中国共进行35次航天发射 [6][11] -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成功率99.43% 执行超500次发射 [12][13]
第十飞再受挫,“星舰”前景难料
环球时报· 2025-08-25 23:00
发射任务取消 - 公司取消星舰第十次试飞 因地面系统异常 [1] - 发射目标为第一级助推器受控溅落 第二级飞船进入太空部署8颗模拟卫星 [3] - 下一个发射窗口定于美国中部时间8月25日下午6时30分 [3] 发射基地与运营策略 - 发射地点位于得州南部星舰基地 专用于制造检测试飞 [3] - 基地未来将作为火星任务出发地 [3] - 选择自主运营基地源于猎鹰9号高密度发射占用设施及星舰测试高风险性 [3] 技术规格与项目愿景 - 星舰为史上推力最大运载火箭 高度达123米 超越土星五号 [4] - 公司计划2026年底执行无人火星任务 2029年开展载人火星计划 [4] - 最终目标为未来二三十年在火星建设人类城市 [4] 测试进展与性能表现 - 自2023年4月首飞以来 9次无人测试中仅4次成功 [4] - 2024年V2版本所有3次试飞均失败 [4] - 尚未完成第二级飞船安全返航着陆 [4] 行业专家观点 - 分析师称试飞成功少于失败 未能证明可靠性 [5] - 评论员指设计本质有缺陷 因自重较轻导致结构性失败 [5] - 航天工程教授认为项目可能彻底革新宇宙探索 或根本行不通 [5] 合作与官方计划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2027年年中用改装星舰送宇航员登月 [4]
东方航天港:逐梦星辰的“海上摇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7:43
海上发射任务进展 - 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于8月9日成功执行一箭十一星发射任务 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送入LEO轨道 标志着海阳火箭发射第17次成功[3] - 东方航天港是中国唯一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母港 已成功保障17次海上发射任务[3] - 捷龙三号火箭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近期需在两个月内完成遥六、遥七、遥八三次连续发射 首次启用山东日照近海发射点[4]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于5月29日完成国内首次海上飞行回收试验 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 直径4.2米 高度26.8米 起飞质量57吨 飞行高度2.5千米[4][5] - 该火箭实现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 填补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空白[5] - 研发"海基发射动态补偿"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平台运动状态和高精度算法修正火箭姿态[7] - 中国电科箭载导航装备实现分离体实时米级定位 使回收效率提升数百倍[8] 海上发射技术挑战 - 海上发射平台受海浪潮汐风力影响 需控制晃动幅值在安全阈值内[7] - 液氧甲烷等低温推进剂需应对海上高湿高盐环境下的绝热与防泄漏挑战[7] - 盐雾腐蚀可能导致金属壳体电子设备失效 采用吸湿性小材料三防漆电镀涂层等防护措施[8] - 发射窗口依赖精准气象数据 "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可实时监测水文气象参数[8] 海上回收关键技术 - 海面软着陆需应对水冲击和高温羽流与海水相互作用 采用"悬停→关机→水缓冲"模式[9] - 需验证发动机喷管接触海水时的抗热震性能 避免材料开裂[9] - 洋流海生物附着等因素影响回收 需优化回收平台锚泊系统和防滑设计[9] - 液氧甲烷推进剂的低温特性可能导致海面结冰 需研发防冰涂层或动态加热技术[9] 成本与产业化发展 - 元行者一号不锈钢箭体预计可复用20次 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3000美元/公斤以下[11] - 箭元科技自主研发龙云发动机 采用3D打印一体化喷注器 制造周期缩短60%[12] - 东方航天港规划"元行者一号"中型火箭 支撑星链级星座高密度发射需求[11] - 海上回收方案溅落区远离航道与居民区 避免陆上回收次生灾害风险[12] 国际竞争格局 - 全球海上回收呈现"美国主导 中国追赶 其他国家跟进"态势[13] - SpaceX猎鹰9号一子级复用次数达26次 单次发射成本低至1500美元/公斤[12] - 中国元行者一号与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形成技术互补 预计2026年实现轨道级回收[13] - 欧洲未开展海上回收试验 印度ISRO计划2027年测试可重复使用火箭[13]
突发!“星舰”取消试飞!
证券时报· 2025-08-25 06:40
核心事件 - SpaceX取消原定于美国中部时间8月24日18时30分进行的星舰第十次试飞任务 原因是地面系统出现问题[1] - 公司未透露下次发射尝试时间[2] 试飞任务细节 - 本次试飞计划携带8颗模拟卫星从得克萨斯州南部发射升空[2] - 原定目标包括超级重型助推器受控溅落墨西哥湾 第二级飞船进入太空并重新点燃发动机部署卫星[2] - 星舰火箭总长约120米 直径约9米 由长约70米的可重复使用助推器和可重复使用飞船组成[4] 历史试飞记录 - 2023年4月首次试飞[4] - 2024年已有三次试飞 均以飞船解体或助推器爆炸告终[2] - 在1月和3月试飞中成功实现发射塔机械臂半空中捕获回收助推器[2] 行业专家观点 - 多次试飞失败显示星舰火箭可靠性存疑 此次试飞压力极大[2][3] - 设计概念被指本质有缺陷 为搭载足够载荷导致自重较轻结构较弱 造成最近几次结构性失败[3] - 目前难以预料项目结局 可能根本行不通 也可能彻底革新人类宇宙探索活动[3] 政策与商业环境 - 美国总统8月13日签署行政令培育商业航天产业 确保美国领先地位[3] - SpaceX被普遍认为是该行政令最大受益者[3] - 公司曾多次抱怨环境影响评估和飞行事故调查导致测试延误[3] 战略意义 - 星舰设计目标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 月球乃至火星[4] - 美国航天局计划最早2027年年中重启重返月球计划 宇航员将搭乘星舰升空[2][4] - 多次失败令人怀疑美国2027年重返月球任务能否如期展开 以及火星探索雄心能否实现[2]
已连续三次失败,“星舰”仓促推进“第十飞”引多方质疑
环球时报· 2025-08-24 22:58
发射计划与测试进展 - SpaceX计划最早于当地时间24日晚进行星舰超重型火箭第十次发射 采用V2版本[1] - 任务目标包括向预定轨道部署8颗模拟卫星以测试太空运送有效载荷能力 并尝试在太空中重新点燃火箭发动机[2] - 此次不会尝试发射塔回收 而是对第一级助推器进行系列测试以收集真实世界性能数据用于未来仿真任务[2] 测试失败与事故记录 - 今年以来星舰V2版本连续三次试飞失败:1月16日第七次试射中飞船再入大气层失控自毁 3月6日第八次试射飞船空中解体 5月第九次发射同样失败[1] - 6月第十次试飞准备期间发生重大异常 静态点火测试时发生爆炸导致发射塔附近基础设施严重损坏[2] - 火箭爆炸产生的碎片和残骸砸到佛罗里达州以东人口稠密岛屿道路 并冲上巴哈马群岛海岸[2] 技术改进与政府支持 - 公司对燃料扩散器组件进行调整 调查报告显示该组件故障导致鼻锥压力积聚高于预期是此前失败原因[3] - 美国联邦航空局批准每年从得克萨斯州发射25次星舰的计划 较此前授权的5次大幅提升[3] - 美国政府签署行政令减少对私营火箭运营的监管障碍包括环境审查[3] 项目背景与时间规划 - 星舰承载美国航天深空探测计划希望 但项目进度明显落后[3] - 公司目标最早2026年利用星舰开启无人火星探测计划[3]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2027年年中利用改装星舰飞船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3] 外部质疑与争议 - 墨西哥政府威胁采取法律行动 因海岸受到星舰残骸威胁[2] - 批评者认为连续事故说明V2版本存在隐患 且公司未找到发射失败根源[2] - 仓促推进第十飞计划受到多方质疑[1]
一箭7星!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上海证券报· 2025-08-19 11:52
发射任务成功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7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包括中科卫星05星、多功能试验二号卫星01星、02星、03星(天拓六号卫星)、天雁26星、ThumbSat-1卫星、ThumbSat-2卫星 [1] - 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8次飞行 [1]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性能与市场表现 - 力箭一号已累计将70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7吨 [3] - 力箭一号在民商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主力火箭,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性价比的吨级班车化发射能力 [3] - 力箭一号凭借模块化设计、规模化生产和较低的发射边际成本,能够提供比国际主流火箭更具吸引力的报价 [3] - 力箭一号逐步实现高密度发射,近期可实现年度12次发射,未来实现年度30次发射能力 [3] - 未来力箭一号将具备单次超50颗星的应用发射能力 [3]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 - 此次成功发射墨西哥卫星,彰显国际发射市场对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性价比、可靠性和强履约能力的高度认可 [4] - 中科宇航是国内唯一多次实现搭载外国卫星发射的民商火箭公司,发射服务业务覆盖中国、欧洲、北美、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区域 [4]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大幅缩短火箭整体的总装与测发周期 [5] 公司发展与资本市场动态 - 中科宇航已完成IPO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 [6] - 北京产权交易所挂出了中科宇航285.4054万股股份(占比约0.7928%)的转让项目,转让底价为8800.08万元,公司总估值约111亿元 [6] - 中科宇航成立于2018年12月,主要从事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制、定制化宇航发射、亚轨道科学试验等业务,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培育孵化的企业 [6]
Neutron火箭开发风险难以低估 高盛给予Rocket Lab(RKLB.US)“中性”评级
智通财经· 2025-08-11 07:5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营收超出预期 [1] - 调整后EBITDA符合预期 [1] - 每股收益(EPS)符合预期 [1] 产品开发进展 - 中型火箭Neutron有望在年底前发射 [1] - 发射时间表具有挑战性且取决于有限问题 [1] - Neutron制造能力和进度获管理层积极更新 [1] - Neutron需求情况获管理层积极更新 [1] 业务发展前景 - 太空系统业务继续快速增长 [1] - Neutron火箭预计推动太空系统领域进一步增长 [1] - 发射市场处于供应受限状态 [1] - 公司在发射和太空系统领域均处于有利地位 [1] 投资评级与风险 - 高盛给予"中性"评级 [1] - 目标价设定为32美元 [1] - 公司处于Neutron开发阶段风险难以低估 [1]
连续两年亏损均超10亿元 蓝箭航天借政策东风冲刺科创板IPO
上海证券报· 2025-08-03 19:14
公司概况 - 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6月1日,注册资本3.6亿元,是国内最早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火箭企业,致力于构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中心的全产业链条[1] - 公司控股股东为张昌武及其控制的淮安天绘科技信息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股比例14.68%[2] - 截至2024年底累计融资数十亿元,其中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单笔投资9亿元,其他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碧桂园创投等明星机构[4] 财务与估值 - 2023年和2024年净利润分别亏损11.77亿元和10.15亿元,净资产分别为24.95亿元和39.16亿元[6] - 2025年4月碧桂园清仓11.063%股份作价13.05亿元,据此估算公司估值约117.96亿元[5] - 2025年6月胡润研究院榜单显示公司估值达200亿元,位列全球独角兽第418位[5] 技术与业务布局 - 主攻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技术复杂度高但盈利周期长,朱雀二号及改进型火箭累计发射5次(3次试验/2次商业),其中3次成功[7] - 布局大型星座建设,控股鸿擎科技规划10000颗卫星星座,为我国首个民营投建的大型星座计划[6] - 2025年计划交付朱雀二号6发、朱雀三号执行3次发射任务,2026年两型火箭年运力目标达244吨[7] 行业与政策环境 - 商业航天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征,国内仍处投入阶段,对标SpaceX历经20年才实现盈利[6] - 2025年6月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扩容至商业航天等领域,降低盈利要求,为公司提供上市突破口[9] - 我国大型星座进入高密度组网阶段,发射需求快速放大,朱雀二号有望参与千帆星座组网建设[8][9] 竞争与上市进展 - 公司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容后首家启动IPO的商业航天企业,被视为"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有力竞争者[1][9] - 星际荣耀和长光卫星曾尝试上市但进展不顺,行业对"第一股"竞争激烈,技术进展和上市筹备程度是关键[10]